江亭
齊仲孫湫來省難。書曰“仲孫”,亦嘉之也。仲孫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惫唬骸叭糁味ブ??”對曰:“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p>
——《左傳·閔公元年》
春秋時期,魯國的君主魯莊公得了重病,按照世襲制傳統(tǒng),他應(yīng)將儲君之位傳給嫡長子,因為沒有嫡長子,只能從庶子中選擇。這時,魯莊公的弟弟叔牙主張立慶父為儲君,而季友則認為次子公子般更合適。
魯莊公認同季友的說法,也想立公子般為儲君。于是,魯莊公去世后,公子般繼位。但慶父很不滿魯莊公的做法,便與他人合謀,派人暗殺了公子般。慶父不想被人懷疑有殺君篡位之嫌,暫時不登君位,離開魯國去了齊國,并推選年僅8歲的姬開為君,即魯閔公。支持公子般的季友怕受到慶父的報復(fù),便趁亂躲到了陳國。
齊國的君主齊桓公是魯閔公的舅舅,得知慶父的情況后,派大夫仲孫湫到魯國了解情況。仲孫湫來到魯國后,發(fā)現(xiàn)這里戰(zhàn)亂不斷,百姓民不聊生,一切都是因為慶父的野心造成的。仲孫湫向齊桓公諫言:“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zāi)難就不會停止?!饼R桓公問:“該如何除去慶父?”仲孫湫答:“慶父多行不義必自斃,我們觀望局勢便可?!?p>
事實果然如此。待慶父回到魯國,準備發(fā)動政變時,對慶父恨之入骨的百姓在季友的號召下,團結(jié)起來聲討慶父。得不到民心的慶父在魯國待不下去了,便逃往莒國(今山東莒縣)。最后,東躲西藏的慶父自知難逃一死,便在途中自殺了。
后人從這個故事中總結(jié)出成語“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后演變?yōu)椤皯c父不死,魯難未已”。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則成語出自《左傳·閔公元年》,意為如果不殺掉慶父,魯國的災(zāi)難就不會停止。后多用于比喻不清除制造禍亂的源頭,國家和人民就得不到安寧。該成語在句子中一般充當賓語使用,有貶義。
這則成語告訴我們:得民心者得天下。無論是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還是一個企業(yè)的運營,都需要團結(jié),只有團結(jié),國家才會強盛,整個集體才會欣欣向榮。
(編輯 王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