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玲玲
摘 要:為解決高職院校學生教學信息反饋低效和無效問題,本文從治理的視角,圍繞教育理念、渠道搭建、制度保障、領導力驅動四個方面,研究和探討高職院校如何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有效教學溝通策略。
關鍵詞:治理? ? 以學生為中心? ? 有效教學溝通? ? 策略
課? 題:本文系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2021年度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治理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創(chuàng)新機制研究——以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編號:2021JG23)的研究成果。
為建立健全學校內部教學質量監(jiān)控體系,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積極性,部分高職院校實行了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從學生視角了解學校各項教育教學工作,便于實時對教育教學情況進行評價,為科學的教學決策提供信息支撐。
但在“行政強勢于學術,教師強勢于學生”的教育背景下,學生處于弱勢地位,往往以教師教學為中心忽視學生學習與發(fā)展需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始終難以落實,學生的教學反饋行為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為解決此問題,本研究將從治理的視角,圍繞教育理念、渠道搭建、制度保障、領導力驅動四個方面,研究和探討高職院校如何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有效教學溝通策略。
一、教育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
有效教學溝通是學生、教師、行政人員、校領導以及學生組織、學術組織、行政組織和校黨委等各利益相關者之間,以學生學業(yè)成果為導向的、以實現(xiàn)預期教學效果為目標的良好的教學信息反饋和溝通。它既包括課堂內的溝通,即在教室、實訓室、實訓基地等教學場所開展的線下溝通,也包括課堂外的溝通,即通過微信、QQ等網絡交流平臺建立的線上溝通;既有即時性溝通,也有延遲性溝通。其溝通內容不限于教學內容,也涉及其他與學校相關的工作。不論是何種溝通,都是高職院校實施有效的教學行為和教學管理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職院校是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教育機構,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有效的教學管理和教學活動。
學生不僅有全面發(fā)展需要,也有個性化發(fā)展需要。全面發(fā)展是個性化發(fā)展的基礎,個性化發(fā)展是全面發(fā)展的條件。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人才培養(yǎng),即培養(yǎng)符合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適應區(qū)域領域需求的技能人才。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必須以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為前提,為學生參與學校教學管理創(chuàng)造客觀條件。
如果制度設計忽略了學生發(fā)展需要,僅依靠外部力量推動,而不是通過制度內化,明確各利益相關者的行為準則,學生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缺乏有效的教學溝通,其所反饋的教學利益訴求難以進入到教學決策中,就會造成學生需求在教學活動中的缺位。
當然,以學生為中心并不是一味地降低教育教學標準去迎合學生?;艨撕蜕獱枺℉ook & Searle)曾在20世紀70年代前后指出,如果學生在課程的計劃、實施和評價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的話,他們就很有可能成功地降低他們自己的學位質量。以學生為中心,要以學生發(fā)展需要為核心。
具體而言,高職院校應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定、專業(yè)建設、課程建設、課堂教學、教學管理、數字圖書資源建設、教學環(huán)境優(yōu)化等方面,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多了解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吸納學生參與教學決策過程,提高學生需求與教學目標的契合度,為進行有效教學溝通打下基礎。
二、渠道搭建:建立“全通道式”有效教學溝通網絡
有效教學溝通要求高職院校內部各利益相關者之間有暢通的溝通渠道。目前常見的溝通模式分為三種,即鏈式、輪式和全通道式。高職院校內部的溝通模式主要為鏈式和輪式。校領導與其他人員之間的溝通模式為鏈式溝通模式,校領導是核心,依次向下為行政人員、教師和學生,信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進行鏈條式傳遞;校領導與行政人員之間、行政人員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模式為輪式溝通模式,并都以鏈式溝通模式為基礎。鏈式、輪式溝通模式的共同點是以領導者為核心,由領導者對其他利益相關者“點對點”傳遞信息,不利于接受方充分掌握信息和有效溝通反饋。特別是學生在處于弱勢的情形下,難以獲知全面教學信息,從而有選擇性地進行教學信息反饋和溝通,或因為信息不對稱,直接放棄參與學校教學管理的權利,導致教學溝通低效,甚至無效。
用一個六面體可形象地描述高職院校內部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見下圖)。結合上述溝通問題,應建立“全通道式”有效教學溝通網絡,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破解高職院校內部各利益相關者之間溝通的堵點、痛點、難點,將學生的訴求有效傳達到其他各方利益相關者,督促教學改進,保證并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全通道式”有效教學溝通網絡共有八個關鍵節(jié)點,分布在六面體的八個頂點,即A—H,分別代表高職院校內部八個方面的利益相關者,其中A—D四個頂點屬于個體層面的利益相關者,E—H四個頂點屬于組織層面的利益相關者。
A點代表學生,是該網絡的關鍵節(jié)點之一。以A點為起點,依次為B點、C點、D點,體現(xiàn)了學生與其他個體層面利益相關者之間關系的緊密程度。與學生溝通交流最多、關系最為緊密的是教師,其次是行政人員,最后是校領導。通過“全通道式”有效教學溝通網絡,學生既可以直接與教師自由交流(A→B),也可以直接與行政人員自由交流(A→C),還可以直接與校領導自由交流(A→D),同時這種溝通交流是雙向的,校領導、行政人員、教師也可以直接與學生進行交流,實現(xiàn)對向交流。
按照我國職業(yè)教育相關法律規(guī)定,高職院校享有一定的辦學自主權,校黨委為其最高權力機構。行政組織、學術組織為平行的二級單位。在高職院校、校黨委、行政組織、學術組織的權力再分配和層層授權之下,校領導、行政人員、教師和學生等個體層面的利益相關者分別享有相應的教學管理或參與教學管理的權力。個體層面利益相關者往往歸屬于組織層面的利益相關者,如學生處于班級或學生社團、學生會等學生組織(A—H)、教師處于教研室、專業(yè)、二級學院(系)等學術組織(B—G)、行政人員作為行政組織的代理人處于各行政組織(C—F)、校領導處于校黨委(D—E)之中。
由于行政組織與學術組織之間存在業(yè)務上的垂直管理,二者之間同時表現(xiàn)為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其結果容易導致下行溝通與上行溝通多于橫向溝通。
“全通道式”有效教學溝通網絡清晰地勾勒出了高職院校內部八大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不僅有助于實現(xiàn)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組織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而且創(chuàng)設了一個高職院校內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有效教學溝通的渠道。
三、制度保障:確立多元主體協(xié)同治理制度
制度界定并限制了人的選擇集合。在制約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諸因素中,制度是直接決定因素,它限定、規(guī)范和塑造著人的活動、社會關系以及人的個性,由此構成人的發(fā)展的現(xiàn)實空間,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具有可預見性和可信賴性。高職院校在校領導的推動下,以學生發(fā)展需要為中心,對學生、教師、學術組織和行政組織等多元主體協(xié)同治理制度進行頂層設計,避免制度的碎片化和行政化,打破組織之間、個體之間、組織與個體之間溝通、協(xié)商、對話的隔閡和障礙,促進達成共識。
在多元主體協(xié)同治理制度框架下,高職院校內部各利益相關者通過有原則的接觸,促進彼此之間的信任和理解,產生并維持共同動機,進而產生聯(lián)合行動能力。
高職院校教學質量不是一個職能部門、一個教學機構或一名教師、一位學生能夠保證的,它必然是各利益相關者合力的結果。合理的協(xié)同治理制度將促進高職院校多元主體之間產生良性互動、建立信任、凝聚共識并形成聯(lián)合行動能力。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自覺自愿地反饋教學信息,而且能夠促使教師主動利用學生反饋的教學信息改進教學,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同時還可以促進行政組織之間、學術組織之間、行政組織與學術組織之間的教學資源共享,聯(lián)動解決相關問題,最終實現(xiàn)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個性化發(fā)展需要的共治共贏。
多元主體協(xié)同治理制度主要包含兩個層面的協(xié)同,即組織協(xié)同和個體協(xié)同。組織協(xié)同是指組織層面上的協(xié)同,包括高職院校黨委、行政組織、學術組織等正式組織之間的協(xié)同,它是組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協(xié)同的基石。
高職院校內部教學資源大多分布在各級各類正式組織中,各組織之間相互協(xié)商、溝通和協(xié)作配合,才能充分利用各項教學資源,有效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為組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創(chuàng)造自由交流的條件和機會。在教學質量管理部門、學生社團、學生教學信息員之間單一的鏈式溝通模式下,其鏈條中利益相關者擁有的教學資源十分有限,缺乏其他職能部門、二級學院(系)的協(xié)作支持,難以實現(xiàn)教學信息反饋閉環(huán)管理,進而影響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功能的充分發(fā)揮。
教學是高職院校的中心工作,教學質量是高職院校發(fā)展的生命線。高職院校賦予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以重要使命:收集并了解真實的一線教學信息用于教學決策,保證并持續(xù)提升教學質量。但僅依靠教學質量管理部門是難以完成的,必須集其他職能部門、各二級學院(系)以及學生組織之合力,形成聯(lián)合行動能力。
個體協(xié)同是指個體層面上的協(xié)同,包括高職院校學生、教師、行政人員、校領導之間的協(xié)同。高職院校內部利益沖突集中體現(xiàn)在個體層面的各利益相關者身上,其中以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沖突最為明顯,如學生教學信息員與任課教師之間的沖突。
任課教師認為學生教學信息員向教學質量管理部門反饋教學信息是“打小報告”,是學生對教師的不尊重,同時對學生教學信息員的能力也表示質疑。
學生教學信息員依據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和學校授權,從學生視角反饋教與學的真實狀態(tài)并對學校教學工作提出意見建議,是學生教學信息員的職責所在,也是代表廣大學生行使學生參與學校教學管理權利的具體體現(xiàn),而且其對自身的勝任能力充滿了信心。
面對這樣的利益沖突及學生教學信息員的規(guī)避行為,現(xiàn)有的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無法解決這個難題。通過“全通道式”有效教學溝通網絡,學生與教師之間可以隨時進行雙向的自由交流、協(xié)商對話(AB),師生共同參與學校教學管理,從而將師生沖突化解于無形之中,實現(xiàn)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促進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持續(xù)提升。
四、領導力驅動:促進多元主體開展有效教學溝通
領導力對于建立信任、促進對話和雙方利益的實現(xiàn)至關重要。
高職院校的校領導具備對校內各參與主體協(xié)同治理的天然領導力,有助于推動形成高職院校內部多元主體協(xié)同治理制度。
高職院校賦予校領導高于一般行政組織和學術組織的行政權力,使得校領導能夠跨部門協(xié)調校內人、財、物、信息等各項教學資源,緩和或消除學生與教師之間、行政組織與學術組織之間的利益沖突。
由于校領導工作的復雜性、多樣性等特點,高職院校內部要促成學生、教師、學術組織、行政組織等多元主體與校領導之間溝通渠道的暢通,讓校領導能夠真正傾聽不同主體的聲音。
最終,在領導力的驅動下,高職院校多元主體協(xié)同治理制度框架才能由理論轉變?yōu)閷嵺`,促進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產生有效的教學溝通行為。
綜上所述,要解決高職院校學生教學信息反饋和溝通的低效和無效問題,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在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下,建立“全通道式”有效教學溝通網絡,在多元主體協(xié)同治理制度的基礎上,發(fā)揮領導力驅動,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有效教學溝通。
參考文獻:
[1]趙炬明.建立高校治理委員會制度:關于中國高校治理制度改革的設想[J].中國高教研究,2014(11).
[2]黃濟.教育哲學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3]章建石.基于學生增值發(fā)展的教學質量評價與保障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郭卉.我國公立大學治理變革的困境與破解:基于路徑依賴理論的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1).
(作者單位: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