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霍逸凡(中國傳媒大學)
我叫霍逸凡,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國際新聞學專業(yè)研究生。在冬奧測試賽,我是新聞運行領域的專業(yè)志愿者,在國家游泳中心擔任看臺媒體席助理
10月底的晨風帶著不小的寒意,學校的路燈早晨5點50分準時熄滅,我會趕在路燈熄滅前,快步從宿舍走到學校大門集合處。泛著淺黃光芒的天空里交織著細碎的風聲和不知道出自哪種鳥的啼鳴,抬頭還能看到沒來得及落下的月亮掛在教學樓的頂端。從學校乘坐大巴車出發(fā),40分鐘左右車程,太陽已完全升起,冰藍色的國家游泳中心就會出現在我的視線里。過安檢、驗證件、搬物資,新一天的志愿服務工作開始了。
測試賽期間,我主要負責引導媒體工作人員入場觀賽、報道。剛接到任務時,我覺得這是一份很輕松的工作,核驗證件后帶記者朋友們入場坐下即可,然后還可以一同觀賞比賽。但是上崗第一天,這個“美夢”就破滅了,看似簡單的引導,其中有很多“門道”。引導記者就位需要根據他們的工種、需求及時作出判斷,引導到最適宜的點位。
比賽成績單
不同工種的記者在工作需求上有很大差異,單單是攝影和攝像記者就會提出許多不同要求,絕不能隨意安排位置。攝影記者主要是定點抓拍精彩瞬間,而攝像記者需要移動設備進行多角度、多景別的拍攝。而且即使同是攝影記者,在看臺席與冰場內的攝影記者也有區(qū)別:冰上的記者往往從平視、仰視的角度對運動員的動作、表情進行抓取,呈現一些動人的細節(jié)。而看臺席的記者更多以俯視的角度拍攝,展現出的是縱觀全局的效果,通過鏡頭的推、拉、搖、移,捕捉冰壺的運動軌跡,呈現整個比賽的全貌。場館負責媒體運行的志愿者經理告訴我:拍攝位置太高,會導致視角太過俯視;太偏,拍出的照片會不符合新聞構圖和視覺審美的需求。為了讓作品更好展現“現場觀眾視角”,拍攝點應盡量設置在居中的位置,為鏡頭運動留出空間。因此,我們以正對冰場的看臺區(qū)中央為中心,向周圍散開,選定了十來個最佳拍攝點位,在這些座椅靠背上貼上“PHOTO”的標識,和普通看臺座位進行區(qū)分,方便攝影記者自行選擇合適的好位置直接前往。
攝像記者需要架起三腳架,用專業(yè)的攝像機進行錄制,設備體積比較大,需要平穩(wěn)的地面作為支撐,在階梯式的看臺座位上無法錄制。于是,在不影響主要通道通行的情況下,我們將攝像記者安排在看臺最下方、中間位置和頂部位置的三條橫向通道,便于他們水平移動,從不同視角“總攬全局”。
即便是同一類型的記者,不同媒體的報道風格也不同。有些媒體偏重記錄比賽成績和隊伍排名,對比賽進行總結式報道。他們的記者會在賽前找我們要前幾場比賽的相關資料。對于這類記者,我會提供盡可能多的比賽資料給他們。有時,還需進行翻譯,因為成績單是英文的。
1.記者朋友為志愿者們記錄下美好瞬間
有一些媒體更為注重比賽過程,要求記者描述比賽過程中的精彩瞬間。這些記者就需要長時間觀賽,對座位的要求和觀賽需求也會更加復雜。而且,比賽冰面對場館溫度要求非常嚴格。一方面,低溫環(huán)境下記者電腦耗電加快,這就需要我們在安排位置的時候優(yōu)先推薦接有插座的“帶桌媒體席”,方便他們及時充電。帶桌媒體席的插座兼有三頭插口、雙頭插口和USB插口,可以為任何種類、任何型號的設備供電,為記者提供了很大方便。另一方面,長時間待在溫度較低的地方難免感到“絲絲涼意”,有的記者觀看比賽時會下意識地掏出背包中的保溫杯,拉下口罩喝水,這時我會趕緊跑過去,提醒他們遵守場館疫情防控要求:在看臺區(qū)不能摘下口罩。我想,志愿者的及時提醒和記者朋友的配合,也是為防疫工作盡一份綿薄之力。
10月30日是測試賽的最后一天,即將迎來輪椅冰壺世錦賽金牌的誕生。那天,我站在看臺上,雙手緊緊握著欄桿,手心的汗讓手有點打滑。在那個佇立了8天的位置,我目睹了中國隊上演神奇逆轉,最終以5比3的比分戰(zhàn)勝瑞典隊奪得冠軍。看到隊長王海濤最后一球扭轉了中國隊處于下風的局面,我當時激動得一下哭了出來,周圍的記者們也直接站起來為中國隊喝彩,大家一起驕傲地吶喊歡呼。伴隨國歌響徹場館、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我的榮譽感、自豪感、滿足感一時間達到了頂點。8天、72場比賽,無數次伸手指引方向,無數次提醒“請佩戴好口罩”。媒體記者的職責是報道好、呈現好這些努力與付出,志愿者的職責便是服務好記者。無數次踏勘、無數次預演、無數次琢磨和調整,在媒體到來之前,我們就是他們的“眼睛”,代替他們找到最好的視野、最好的角度,再由他們把最好的畫面帶給全世界的觀眾。
2.及時更新比賽信息,方便記者查看
3.看到中國隊奪冠,歡呼的記者們與志愿者們
作為一名國際新聞專業(yè)的學生,與媒體工作者接觸的志愿工作讓我不僅提升自己的服務水平,更拓展了眼界,獲得了專業(yè)知識。CGTN的國際視野、新華社的暖心溫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全面細節(jié)和美聯社、路透社、日本廣播協會各具特色的報道風格,以及美國蓋蒂圖片社一場不落地報道......從觀察記者們工作到與他們交流學習,我深感媒體從業(yè)者責任之重大。每一個畫面都承載著運動員、工作人員、媒體人員、志愿者等所有人員的心血與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