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麗
山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山西 太原 030031
提要 “著”字的多義性和用字問題,對討論“著”字句的形成時期和表使役的來源帶來一定的困難。“著”字句的語義來源于“附著”,由“附著”衍化出“安置、安排”,進一步演變?yōu)椤芭汕病绷x?!爸弊质挂劬湫纬捎谔拼狈τ辛Φ睦C。從確定用例來看,萌芽于宋,成熟于元代,明清北方方言盛行,其基本語義表達使令和致使。清代以后開始衰落,在有些北方方言中仍在使用。
“著”(1)馮春田(2000)指出,“著”唐以后多寫作“著”,為行文方便,本文全部寫作“著”。字在古代漢語中是多義詞,上古至中古時期表示“附著”“填充”“顯著”“放置”“使用”等義,近代以后可表示使令義使役和致使使役。使役的語義來源究竟為何,眾說紛紜。馮春田(2000:626)認為“著”字表使役的來源并不像“教、叫、讓”那樣清晰。Sun(2005)提出從“使用”義演變?yōu)槭挂郏R貝加(2014)分析從“附著”義演變?yōu)槭挂?。我們擬在已有研究基礎(chǔ)上厘清“著”字表使役的來源,分析“著”字使役句的語義演變,以及VP的及物性對語義的影響。
“著”字的多義性和多字形并用,對我們探析“著”字表使役的來源帶來一定的困難。下面我們簡單分析“著”字多義多音多字現(xiàn)象,并進一步論述“著”字表使役源自“著”的“附著”義。
“著”在古漢語中存在“多詞多義”現(xiàn)象,孫玉文(2000:376-400)業(yè)已指出上古漢語“著”至少對應(yīng)9個詞,其中“用絮填充”之“著5(禇)”,“貯藏”之“著6(貯)”,“顯著”之“著7”,“附著”之“著8”和“附著的結(jié)果”之“著9”之間有滋生關(guān)系,其同源關(guān)系(“<”表示來源)為:“附著”義<“顯著、顯現(xiàn)”義<“貯存”義<“填充”義。從“著8”(把一個東西附著在另一個東西的表面,附著動作)到“著9”(東西已經(jīng)附著在另一個東西的表面了,附著結(jié)果)是通過清濁變化實現(xiàn),前者為清聲母,后者為濁入?!爸钡摹案街眲幼髁x和“附著到”結(jié)果狀態(tài)義上古已有,兩漢至唐常見。劉寧生(1985)指出“著”有“著”“箸”和“著”三種字形,《世說新語》用“著”和“箸”,《敦煌變文集》用“著”和“著”,分析“著”有“附著”“穿著”“放置”“執(zhí)著”“著火”“拿、用”等動詞用法。江藍生(1986)對劉文某些釋義及例證提出質(zhì)疑,并進行辨正,指出《敦煌變文集》“委派”義例證有誤,實為“著”“差”誤用。
張赪(2004:183)分析魏晉時期“著”的用法“N1著N2”,表示N1附屬于N2或N2附屬于N1,這是“著”的核心義,到中古這一核心語義被削弱,但以此為核心衍生出其他語義。我們綜合孫玉文(2000)、張赪(2004),根據(jù)漢語史中“著”的使用情況,大致勾勒出以“附著”為核心的語義演變圖,如圖1所示,(2)根據(jù)漢語史文獻修正語義關(guān)聯(lián)“安置、容納”→差遣→使役,遭受→被動,根據(jù)孫玉文(2000)補出“顯著、顯現(xiàn)”(去聲變?nèi)肼?,音變?gòu)詞)→附著,附著→附著到→動態(tài)助詞,其他語義關(guān)聯(lián)是根據(jù)張赪(2004)。指出“安置、安排”義是“附著”義演變?yōu)槭挂鄣年P(guān)鍵階段,詳見2.2.3。
圖1 以“附著”為核心的語義演變圖
目前關(guān)于“著”字表使役來源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來源于“使用”義,如 Sun(2005)。另一種觀點認為來源于“附著”義,如志村良治(1995:242-264)和馬貝加(2014:941-945)。
2.2.1 觀點辨析
一種觀點認為“著”源自“使用”說。Sun(2005)認為“著”使役的演變路徑是:to place>to use>to send>to cause。(3)其他放置類動詞如“寘、放、置、擱”未發(fā)展出使用義,且放置義是一種位置關(guān)系,本身含有“致使-位移”義,不需要經(jīng)過“使用”這一語義階段發(fā)展出“派遣”義。附著義語義核心在于主體之間的接觸。張赪(2004)指出這一點。放置義動詞是多語法化路徑:放置義>處所/處所源點/經(jīng)由/方向/終點,放置/添放義>工具。參看金小棟和吳福祥(2017)。指出“著”的演變路徑是受到“使”之“使用”(to use)發(fā)展到使役(to cause)的影響,從而推測“著”在連動結(jié)構(gòu)中從“使用”到“派遣”再到“使役”?!笆埂钡摹芭汕?,命令”是其本義,“使用”(重用,任用)是引申義,使役之“使”不可能從“使用”之“使”而來,而表示工具的“使用”義產(chǎn)生時期更晚。
甲骨文中“使”作“史”,(4)自徐中舒《甲骨文字字典》,釋義:1)使,使令也;2)使,出使也。徐并引甲骨文用例?!笆沽睢绷x的“使”例: (i)王使人于沚若。 (ii)使人于岳?!墩f文解字》:使,令也。先秦文獻中表示“用”義的“使”。例如:
(1)故上好禮義,尚賢使能,無貪利之心……(《荀子·君道》)
例(1)中的“使”表示“任用”之“用”,非工具之“用”,工具之“用”后的名詞常為無生名詞。
表使用義的“著”并非“著”字使役句的直接來源,漢語史文獻表明“著+無生名詞”表“使用”義時在“著+無生名詞+VP”發(fā)展出工具格用法。從“使用工具”義隱喻化為“派遣、使令”似說不通?!笆褂霉ぞ摺绷x動詞演變?yōu)楣ぞ吒?表工具的介詞倒是漢語和其他語言中常見的演變路徑。例如:
(2)著甚言詞祈備(《敦煌變文·無常講經(jīng)文》)(引自Sun 2005:151)
“著+有生名詞”表現(xiàn)為“安置、容納、安排”等義,并未發(fā)現(xiàn)“使用”義。而“著+有生名詞+VP”結(jié)構(gòu)中“著”既可以表達“安置、安排”義,也可表示“派遣”義,符合語義演變的歧解階段。
另一種觀點認為“著”直接來源于“附著”義。馬貝加(2014:941-945)分析使役動詞“著”有兩個來源:“附著”義和“著令”義,指出“著令”促使“著”表“使令”。我們認為“著令”與“使令”義的“著”無直接來源關(guān)系,“著令”主要表示“法律規(guī)定”,(5)宋《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偶見動詞性用法,義為“(法律、條例)規(guī)定”。“公使庫,諸道監(jiān)司以及州、軍、邊縣與戎帥皆有之,然正賜不多,而著令許收遺利。以此,州郡得以自恣,開抵當(dāng)、賣熟約,無所不為?!?《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十七,《財賦》四,《歲用倉庫戶》)還有“(遂)著為令”的說法。(6)又言于朝,乞下刑部鏤板,頒之諸路提刑司準此,從之。遂著為令。(宋《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十一《故事·檢驗格目》)“著令”例中“著”并非“使令”義。馬貝加(2014:943)所舉“著”不當(dāng)解為“使”。例如:
(3)故人贈我我不違,著令山水含清暉。(李白《酬殷明佐見贈五云裘歌》)
例(3)的“著”應(yīng)表示“附著、穿著”,直譯為:故人贈我五云裘我不拒絕,穿上它使得山水含清輝。搜檢《全唐詩》“著令”只此一例,《祖堂集》《敦煌變文集》《五燈會元》《朱子語類》(3例“法令”義)等文獻中都未見到“著令”表使役。實際上,“著令”是個跨層短語結(jié)構(gòu),表示“穿上(它),使得……”義。魏晉時期《世說新語》中已有相同用法。如例(4)“箸令出”表示“穿上(新衣),使之出”義。
(4)又與新衣箸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廁。(《世說新語·汰侈》第三十)
另馬文所引“教著”例中的“著”并不表使役。例如:
(5)憑君與向蕭郎道,教著青龍取妾來。(曹唐《小游仙詩》)
《小游仙詩》是詩人述騎龍游,所見有黃龍、白龍、赤龍、青龍、紅龍、玉色雌龍等。因此詩歌中“著青龍”隨文義應(yīng)釋作“騎”,全句義為“教蕭郎騎著青龍取妾來”。
馬貝加和張紀花(2015)認為例(6)“著人如墨”中“著”表示“致使”。實際當(dāng)理解為黑霧附著于人身,像墨一樣黑,用以說明異常天象的形象說法。我們根據(jù)例(7)的異文,可知三個小句分別陳述“黑霧”。
(6)二年春正月己巳朔,黑霧著人如墨,連夜,五日乃止。(《晉書帝紀》卷五)
(7)建元元年正月,黑霧四塞,著人如墨,五日而止。(《太平御覽》卷一百一十九)
類似“著人如墨”的用法,有例(8)為證。
(8)時西域有貢奇香,一著人則經(jīng)月不歇,帝甚貴之,惟以賜充及大司馬陳騫。(《晉書列傳》卷四十《列傳》第十)
綜上,“使用”義并非使役的來源,“著”字使役并非受到“著令”等的促使才形成。
2.2.2 “附著”與“使附著”“已附著(到)”的清濁對立和語義對立
孫玉文(2000)區(qū)分清入“著”(知母藥韻,*tik/iak)與濁入“著”(澄母藥韻,*diak/iak)的清濁對立,表達“附著”(動作)與“附著到”(結(jié)果)。覃鳳余和田春來(2014)認為“附著”與“使附著”(放置)是澄母藥韻與知母藥韻對立,是聲母的清濁對立表達自動與使動對立。覃、田二位還推斷壯語中tk7/tk8陰陽調(diào)對立,來源于知母御韻與澄母御韻對立,并非藥韻,并進一步論證平話和壯語表使役的“著”的語義來源是“放置”義。林華勇和陳秀明(2019)分析廣西北流粵語中“著”(陽入)的多功能性,構(gòu)建以“遭、受”為核心的概念空間和語義地圖,指出只有賓陽平話“著”、武鳴壯語tk7表致使(實際是致使性處置),也可以表被動,但這二者之間沒有語義關(guān)聯(lián)。(7)嚴格意義上來講,我們應(yīng)當(dāng)區(qū)分致使性處置和致使使役兩個語義,語義上前者主要側(cè)重施事對受事直接施加某種影響并產(chǎn)生某種結(jié)果,后者主要是致事或致事所參與的事件導(dǎo)致役事所參與的事件發(fā)生,通常役事也受到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前者不會轉(zhuǎn)化為被動,后者有可能轉(zhuǎn)化為被動。這是賓陽平話和武鳴壯語中“著”致使與被動沒有關(guān)聯(lián)的原因。句法上,致使義處置句中VP具有致使性,使役句中VP無使役性,“把”為及物性標記,使役動詞為輕動詞。壯語tk7的這種多功能性是壯漢語言接觸的結(jié)果。
覃鳳余和田春來(2014)的研究并未指出“附著”和“使附著“之間的孳乳關(guān)系,哪個為源義,哪個為孳乳義。根據(jù)孫玉文(2000)的分析,“附著”義“著”為知母藥韻,漢語“附著”義“著”孳乳出“已附著(到)”義(澄母藥韻),二者都可產(chǎn)生使動用法“使附著(到)”。也就是說,漢語“使附著”在“附著”義基礎(chǔ)上產(chǎn)生,是句法上的對立,而非聲母清濁形態(tài)變化導(dǎo)致的語義對立。我們認為,實際上“附著”義含有[+外力致使]NP2附屬于NP1之義,即“外力使某物附著到某物表面”,其使役用法僅僅依賴句法就可實現(xiàn),并非需要依賴覃鳳余和田春來(2014)所說的清濁交替來實現(xiàn),澄母“著”表示動作結(jié)果,并非動作義,知母“著”表示動作義,并非使動義。
2.2.3 “著”字使役義來源于“附著”義
根據(jù)2.1和2.2.2分析,我們認為“已附著(到)”和“附著”義的對立更準確些。那么“著”字表使役的來源是“附著”還是“已附著(到)”呢?根據(jù)二者出現(xiàn)的句法環(huán)境和表義來看,我們認為“著”表使役的直接來源應(yīng)該是“附著”動作,而非“附著”狀態(tài)。
當(dāng)“著”用于“NP1著NP2(于)L”結(jié)構(gòu)時,NP2多為表物名詞,表示“附著”義或“附著”結(jié)果;當(dāng)“著”用于“NP1+著+NP2(+VP)”句中時,NP2多為高生命度的表人名詞,晚唐時期表達“安置、容納”,到宋代表達“派遣、差遣”義,進一步引申出“使令”和“致使”義。從“附著”演變到“派遣”需經(jīng)歷“安置”這個重要的語義階段。
漢語史文獻中“著”后跟表人名詞時,可表示“安置、安排”義,如例(9)。當(dāng)“著”用于“NP1+著+NP2表人+VP”時,在“安置、安排(某人)”基礎(chǔ)上進一步演化出差遣、使令義,如例(11)。因此,“附著”義跟使令義是間接語義關(guān)聯(lián),而“安置、安排(某人)”跟使令義直接關(guān)聯(lián),是“附著”>使令的中間階段。
(i)“附著”>“安置、安排”
(9)只這一片田地,合著什摩人好?(《祖堂集》卷十九《觀和尚》)
例(9)“著+人”單用表示“安置、容納、收留(宿、住)”義,例(10)“NP1+著+NP2+VP2”中“著”表示由“安置”義變異而來的隨文義“收徒”義。
(10)師云:“我不可著汝這般底,向后去別處打風(fēng)顛去也?!?《祖堂集》卷十五《盤山和尚》)
(ii)“安置、安排”>“差遣”> 使役
當(dāng)“安排”義用于含有差遣目的的連謂句時,經(jīng)過語義創(chuàng)新和重新分析,在同一概念域內(nèi)轉(zhuǎn)喻化為“差遣”義,如例(11)。如NP1對NP2是上對下的命令/調(diào)遣等行為以及有具體的差遣目的,如“攻討”則“著”被理解為“差遣”。如果例(11)不凸顯差遣目的,則“著”也可理解為“安排”。
(11)奉圣旨著韓世忠閭□各領(lǐng)所部人馬前去京西攻討。(《三朝北盟會編》卷第一百十七)
“著”在句式“NP1+著+NP2+VP2”中表“差遣”義時,NP1和NP2都是生命度高的有生指人名詞或代詞?!安钋病绷x的“著”受到語境限制,主要用于外交、軍事語境。
“差遣”義演變?yōu)椤笆沽睢笔挂鄣倪^程是語義泛化的過程,即脫離“差遣”義的外交語境,表達NP1對NP2發(fā)出指令,希望NP2按其意愿完成某事?!笆沽睢绷x使役表示使役者通過言語行為期待受使者完成某行為,凸顯使役者的意愿。如例(12)中“著”為使令義,并非“差遣”義。
(12)又著帥臣將校章疏迭來。(《三朝北盟會編》卷第四十七)
總之,我們認為,“差遣”到“使令”的演變并非歷時發(fā)展的過程,而是語義演變的兩個階段。
“著”字使役句萌芽于何時,學(xué)界的看法莫衷一是。下面我們主要論述“著”字使役句的萌芽與確立。
馮春田(2000:627,629)指出“著”字句表示具體使役始于唐,抽象使役始于宋,宋元以后“著”字句使用比較普遍。馬貝加(2014)認為“著”在唐代可表達“使”義,“著”字使役句在晚唐五代開始萌芽。我們認為“著”字使役句的產(chǎn)生要晚于唐,確立于宋,宋元以后發(fā)展起來。我們擬對晚唐五代“著”字表使役的疑似用例進行辨正。
3.1.1 唐代“著”與“差”異文情況
唐代“著”(8)唐代“著”俗寫作“著”,我們在討論形近問題時寫作“著”。與“差”有不少異文用例,有學(xué)者認為“著”為“差”的誤寫。如劉寧生(1985)指出“著”在《敦煌變文集》中始有“委派”義,江藍生(1986)對劉文的例證和分析提出質(zhì)疑并進行辨正,認為“著”當(dāng)為“差”之誤。在晚唐五代時期的寫本文獻中,有不少“著”與“差”異文用例。
唐代《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的“著”字例:
(13)緣上都不得賣買,便著(差)前件人等,為買雜物來。(卷一《開成四年·二月二十日》)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注》(白化文等校本,第115頁)改作“差”。抄本作“著”,小野本以意改為“差”,從之。上海古籍校注本第51頁指出全書本(高楠順次郎等?!洞笕毡痉鸾倘珪?作“差”,東寺觀智院古抄本、池田長田本、丙子本作“著”,“著”“差”屢誤。董志翹(2000:36)認為“著”字不誤。
(14)中丞差(著)軍將,令監(jiān)送九只船。(9)“差NP令VP”是《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常見句式,該句異文:刺史顏大夫差一軍將,令相送僧等三人及行者,暫住海龍王廟。(《開成四年·四月八日》)(卷一《開成四年·三月二十二日》)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注》(白化文等校本)和上海古籍校注本作“差”。東、池兩本作“著”(據(jù)文海出版社本)。高楠順次郎等校“著”作“差”。董志翹(2000:37)認為抄本作“著”,不誤。(10)董志翹先生所舉漢語唐宋詩詞的例證來佐證“著”可表示“差遣”“使令”義,本文我們都做了辨正,這些“著”表示“附著”“穿著”等義。
(15)其弟子等來到慎言處覓船,慎言與排比一只船,著(差)人發(fā)送訖。今年九月發(fā)去者。(卷四《會昌三年·十二月》)[高楠順次郎校為“差”,池田長田本、東寺觀智院古抄本均作“著”]
(16)差(者)丁雄萬就閻方金船,遣楚州,大使勾當(dāng)發(fā)送其船,至三月十三日發(fā)訖。(卷四《會昌六年·二月五日》)[《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注》:抄本作“者”,據(jù)小野本改作“差”。高楠順次郎等校作“差”。]
(17)專著(差)鴝鷯往捉。(《敦煌變文集·燕子賦》)[著,當(dāng)為差。據(jù)江藍生校注改。潘重規(guī)注:原卷、甲卷、丁卷均作“差”。]
例(18)是孤例,“著”字表示“派遣”。根據(jù)《變文集》甲卷作“遣”,“差”“遣”同義異文,該例亦可能為“差”。
(18)昔齊景公夜夢見病鬼作二蟲得病,著人遂向外國請醫(yī)人秦緩(瑗)至齊國境內(nèi)。(《敦煌變文集·搜神記》)[潘重規(guī)1994注:甲卷:遣使秦國覓醫(yī)人,秦王即使秦緩與使相隨至?xí)x境]
由于《敦煌變文集》《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著”“差”存在形近而產(chǎn)生異文的可能,加之唐代其他文獻未見“著”字表使役的確認用例,因此“著”字使役句形成于唐代仍存疑。
3.1.2 唐詩中“著”字表“使”辨正
馬貝加和張紀花(2015:219)將唐詩“夜霧著衣重,新苔侵履濕”中“著”釋義為“使”。我們認為當(dāng)理解為“附著”義?!耙轨F著衣重,新苔侵履濕”是“四一式”句式(蔣紹愚 2008),主謂結(jié)構(gòu)充當(dāng)主語,謂語“重、濕”分別陳述“夜霧著衣”和“新苔侵履”。即夜霧附著于衣,則衣重;新苔侵履則履濕?!奥煤薰诧L(fēng)連夜起,韶光隨酒著人濃”中“著”亦為“附著”義,表示韶光隨同酒一樣附著在人身,如同酒一樣濃。像這樣的“某物著人”的例子中“著”的基本義仍舊為“附著”。
馮春田(2000:627)、張赪(2016:388)引王建的“看宣賜處驚回眼,著謝恩時便稱身”(《和蔣學(xué)士新授章服》),認為“著”表示使令義,實際上“著”仍為穿著義,該句詩意思是穿著它謝恩時便利也合身。因此,唐詩中的“著”仍表示“附著”義,并非“使令”和“致使”義。
3.1.3 《祖堂集》中“著”表“使”辨析
馬貝加和張紀花(2015)例舉《祖堂集》中“著”例,解為“使”,且只此1例。實際上,該例中的“著”不應(yīng)釋作“使”,而是與“宿”(住、容納、安置)通,當(dāng)釋作“收留、收徒、說法化人”義。(12)李艷琴和郭淑偉(2011:104)校注“不著后生”條,認為“著”有“宿”義。例如:(i)有僧敲門,師曰:“是什摩人?” 對曰:“僧。”師曰:“非但僧,佛來亦不著?!边M曰:“佛來為什摩不著?” 師曰:“此 間無公止泊處。(《祖堂集》卷三《鶴林和尚》) (ii)夾山不著后生。佛日到,維那不許參和尚。佛日云:“某甲暫來禮和尚,不宿?!?《祖堂集 五燈會元校讀》卷 七《夾山和尚》,巴蜀書社)
(19)普化倒行而出。師云:“我不可著汝這般底,向后去別處打風(fēng)顛去也?!?《祖堂集》卷十五《盤山和尚》)(13)張華(2001:503)點校本為:普化倒行而出。師云:“我不可著汝,這般底向后去,別處打風(fēng)顛去也?!?/p>
該句異文為:
(20)化乃打筋斗而出。師曰:“這漢向后掣風(fēng)狂去在”。師乃奄化。(《五燈會元》卷三《盤山寶積禪師》)
(21)普化乃打筋斗而出。師曰:“遮漢向后如風(fēng)狂接人去在”。師既奄化。(《景德傳燈錄》卷七《幽州盤山寶積禪師》)[接人:接引學(xué)人,教化學(xué)人]
根據(jù)異文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寶積禪師對普化的行為是認可并贊許的,認為普化所描摹的是為他的禪法與精神?!蹲嫣眉分械摹爸辍?收留汝、說法化汝)與《景德傳燈錄》中“接人”可以互相對照補充。
禪宗文獻中“著”后加表人名詞時“著”常有“安置、安排、容納”義,“容納”由“放置”義引申而來。
(22)只這一片田地,合著什摩人好?(《祖堂集》卷十九《觀和尚》)
(23)問:“澄澄絕點時,如何?”師云:“我此間不著這個客作漢。”(《祖堂集》卷第十八《趙州和尚》)
例(22)“著什摩人”表示“容納、收留什么人”。例(23)“客作漢”一詞禪宗用來常指不識自性,向外馳求的人,也作“客作兒”?!安恢@個客作漢”意思是指不容納這樣的人。
綜合3.1.1-3.1.3的分析,“著”在晚唐五代文獻中表示使役的例子不明確,唐代“著”字句表“差遣/使令”也不能完全確定?!爸庇峙c“差”或因形近出現(xiàn)異文,因此“著”字表使役萌芽于唐代的說法需謹慎對待。
屈哨兵(2008:88)認為在宋代出現(xiàn)“著”字使役句,但使用并不廣泛。我們進一步翻檢《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未發(fā)現(xiàn)用例,《三朝北盟會編》(250卷)用例有4例,全部寫作“著”,無文字異寫情況。“著”字句表達“使令”時仍有“差遣”義的痕跡,大多被用于兩國或兩軍外交、交戰(zhàn)等場合中。“著”用于“NP1+著+NP2+VP”結(jié)構(gòu)中,NP是生命度最高的表人名詞,這是“著”被重新分析為使役動詞的必要條件。
(24)乞速敕臺旨:著都總兵元帥宣令起兵。(《三朝北盟會編》卷十一《政宣上秩·十一》)
(25)契丹國土十分,我已取其九,只有燕京一分地土,我著人馬三面逼著,令汝家就取,卻恁生受,柰何不下。(卷十二《政宣上秩·十二》)
《朱子語類》中“著”字句用例不多,(14)《朱子語類》中“著”的主要義項是“須”和表“完成”“持續(xù)”的助詞用法。有3例。“著”字句沒有“差遣”意味,表達使令使役。例如:
(26)人君出命不甚會說話,所以著人代他說話。(卷第三十八《論語·二十》)
宋代詩詞中的“著”表使役的用法仍需重新辨析。例如張相《詩詞曲語匯釋》(1953:312-313)中引宋詩詞例,大多為“附著”義,如宋張耒詞“別離滋味濃于酒,著人瘦” “酒后輕寒不著人”中“著”理解為“附著”義更佳。(15)“著人瘦”表示別離滋味如同酒似的附著于人身而人變瘦,也可分析為兼語結(jié)構(gòu)具有致使義,但并非“著”表示致使。此外,綜合“著”字句的發(fā)展來看,宋代“使令”義“著”字句都少見,“著”表致使的條件不成熟。還有“著”表“填充”義如“縱著天涯渾柳絮,春歸還有路”,或“執(zhí)著,貪戀”義,如“顧著皂蓋爭黃?!钡?。此不贅。
綜上,宋代“著”字句大致用于散文中,用例不多,詩詞韻文中用例更是極少見。宋以后,“著”字使役句基本語義可分為使令-指示和致使,如下頁表1所示。(16)表1中++表示凸顯,±表示具有或不具有,+表示具有,-表示不具有。使令-指示句中NP1、NP2分別為施事和客事(包含受事)/施事,致使句中NP1、NP2分別為致事和役事。“使令”義側(cè)重表達NP1的意圖,NP2對被使令事件有一定控制度,但通常會按照NP1的意愿實施。NP1一般直接參與使令行為,如例(27);指示使役則主要體現(xiàn)為NP1意圖性降低,NP2對受使行為的執(zhí)行力不明顯;從使令到指示表現(xiàn)為NP1意圖性降低和語義泛化?!笆沟?致使”義“著”字句凸顯NP2受影響度,NP2對受使事件控制度很低,有時無控制力,如例(28)。NP1可以直接參與也可以間接參與致使事件,可有意致使或無意致使受使事件發(fā)生。
表1 “著”字句的語義
(27)新刷案的張司吏,一徑著俺勾追來喚你。(17)寧希元本補“著”字,徐沁君無。(《元刊雜劇三十種·張鼎智勘魔合羅》第四折)
(28)枉惹的我訛言課語。回奏與,你漢鑾輿,休著俺閑人受苦!(《元刊雜劇三十種·嚴子陵垂釣七里灘》第二折)
元代“著”字句的某些語境中“著”還可分析為“允許”義。例如:
(29)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把這勾當(dāng)近著百姓,又著怕者、愛者、學(xué)者。這般呵,教道成了,政事行了。(《孝經(jīng)直解上》第九章)
明清時期,“著”字句的使令-指示義為常用義,致使義為非常用義,如《水滸傳》98例“著”字句,其中86例表示使令義?!都t樓夢》29例“著”字句全部表示使令。
“著”字使役句確立后,到元代成熟使用,在元代直解體文獻和漢語口語教材中“著”字句使用較多,并與“教”字使役句互文出現(xiàn)。例如:
(30)a.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
孔子說,先將孝道治天下著,小名分的人不著落后了,休道是大名分人有。(《孝經(jīng)直解·孝治章》第八)
(30)b.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
在上的先行孝道呵,百姓學(xué)著,父母根底也不肯教落后了。(《孝經(jīng)直解·三才章》第七)
明代“著”字使役句有所發(fā)展,主要用于官話和北方方言區(qū),并非使役句主導(dǎo)句式,到清代這些地區(qū)的“著”字句開始衰落。如《西游記》有209例,《水滸傳》有98例,而《紅樓夢》《儒林外史》分別只有29例和5例。明清文獻異文表明“著”字句到清代幾乎全部被“教”“叫”字句取代,如《樸通事諺解》(1483)中“著”在《樸通事新釋》(1765)中改為“教”或“呌”(《諺解》A本,《新釋》B本):
(31)《樸通事諺解》:著張三買羊去。買二十個好肥羊,休買母的,都要羯的。
《樸通事新釋》:可教張三去買一隻羊,要肥的,若買瘦的,便有羶氣,難吃。
《老乞大》的三個版本(《翻譯老乞大》(1507-1517刊行)《老乞大新釋》(1761刊行)《重刊老乞大》(1795刊行))也反映了“著”的衰退。
(32)《翻譯老乞大》:教當(dāng)直學(xué)生,將簽筒來搖動,內(nèi)中撤一個,撤著誰的,便著那人背書。
《老乞大新釋》:教當(dāng)直的學(xué)生,拿簽筒來搖一搖,內(nèi)中撤著誰的,便著那人來背書。
《重刊老乞大》:教當(dāng)直的學(xué)生,拿簽筒來搖一搖,內(nèi)中抽著一個,便教那人來背書。
值得注意的是,以山東方言為基礎(chǔ)的《聊齋俚曲集》中“著”字使役句還大量使用,有415例,表明“著”字使役句的地域性特征。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著”字表使役也只見于北方方言區(qū)(詳見李藍2006),如山東、山西、寧夏、關(guān)中地區(qū)的方言可見“著”字使役句。中原官話如山西南部的霍州話、襄汾話、河津話、萬榮話、關(guān)中地區(qū)的方言用知母的“著”tau21表示使役和被動,晉語區(qū)晉城方言用“著”t?o33表示處置、致使和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