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江蘇新沂前溝漢代墓地D1、D2發(fā)掘簡報

2022-01-23 09:24徐州博物館新沂市博物館
東南文化 2021年6期
關(guān)鍵詞:底徑墓葬口徑

徐州博物館 新沂市博物館

內(nèi)容提要:2018年,徐州博物館、新沂市博物館聯(lián)合對前溝漢代墓地其中兩個土墩進行考古發(fā)掘,共清理墓葬49座。墓葬形制多樣,排列有序,在年代上有一定承襲關(guān)系。從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推斷,墓葬時代在西漢晚期至東漢時期。前溝漢代墓地是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漢代土墩墓群,該墓地發(fā)掘為研究徐州地區(qū)乃至江蘇漢代土墩墓類型提供了新的考古資料。

前溝墓地位于江蘇省新沂市阿湖鎮(zhèn)前溝村東南1000米處,連霍高速公路貫穿其中(圖一)。2014—2015年,徐州博物館組織在新沂地區(qū)開展區(qū)域系統(tǒng)考古調(diào)查,對該墓地進行過考古調(diào)查,該地塊共有5處土墩遺存,均為漢代土墩墓,分別編號D1—D5,其中D1—D4在連徐高速公路北側(cè),4個土墩相互緊鄰,間距不超過50米,D5位于連徐高速公路南側(cè),距離D1約100米(圖二)。為配合連徐高鐵建設項目,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徐州博物館(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新沂市博物館聯(lián)合對D1、D2進行了考古發(fā)掘,除2座清代墓葬(D1M25、D2M12)外,共發(fā)掘漢代墓葬47座(彩插七︰1)。本報告僅涉及漢代墓葬,清代墓葬不作介紹?,F(xiàn)將墓葬發(fā)掘情況報告如下。

圖一//前溝漢代墓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圖二//前溝漢代墓地土墩分布圖

1.D1、D2航拍全景

一、D1

由于生產(chǎn)建設和土地平整,D1堆土遭到嚴重破壞。堆土東西長約50、南北長30、殘高約0.5米。D1共發(fā)掘漢代墓葬27座,根據(jù)埋葬方式可以分為土坑墓和磚室墓兩種類型,其中土坑墓6座,磚室墓21座。地層堆積破壞嚴重,墓葬均開口于耕土層下。墓葬填土大部分為五花土,少數(shù)為黃褐色,部分墓葬填土具有明顯夯筑跡象。葬具保存較差,僅見板灰痕跡。人骨保存亦較差,大部分已腐朽,可見少許人骨腐朽痕跡。就殘剩人骨痕跡來看,均為仰身直肢葬。隨葬品,磚室墓一般放在耳室內(nèi),或者腳部。土坑墓隨葬品大部分放置于腳部或者棺木一側(cè)。從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推斷,D1墓葬時代從西漢晚期到東漢晚期。

(一)墓葬形制

D1共計發(fā)掘漢代墓葬27座,其中土坑墓6座,包含4座單人葬,2座合葬墓。磚室墓21座,包括13座單人葬,5座夫妻合葬墓,3座被破壞不清楚(圖三)。

圖三//D1墓葬總平面圖

1.土坑墓

共6座,4座單人葬,2座合葬墓。

D1M12,位于D1東部,方向91°。墓口距地表深0.4米,墓坑長3.2、寬2.5、深0.46米。墓底長3、寬1.6~2米。墓底有棺木腐朽痕跡,并殘留少許腿骨及頭蓋骨。其中北部棺痕長2.06、寬0.78米,南部棺痕長2、寬0.5米。北部棺內(nèi)隨葬鐵劍和銅帶鉤。南部棺內(nèi)隨葬幾枚五銖錢。南部棺木西部有一橢圓形器物坑,長1、寬0.54米,包含有陶鼎2、陶壺2、陶罐4、銅缽1件(圖四)。

圖四//D1M12平、剖面圖

D1M24,位于D1中部偏南,方向94°。墓口距地表0.5米,墓坑長3.16、寬1.88、深1米。墓底呈“凸”字形,長2.6、寬0.7米。棺南部一側(cè)器物坑長1.26、寬0.48米??诖蟮仔?,壁微斜,墓內(nèi)填土為灰褐色五花土。底部殘留棺痕長2.3、寬0.7米,棺痕內(nèi)殘剩墓主人腿骨。器物坑內(nèi)包含銅洗、陶罐各1件。其中銅洗倒扣在陶罐之上,包含有碳化小棗和板栗,原應儲存于陶罐之內(nèi)(圖五)。

圖五//D1M24平、剖面圖

D1M28,位于D1中部偏南,方向83°。墓口距地表0.4米,墓坑長2.9、寬1.46、深1米。中部有一近方形盜洞,盜洞長0.8、寬0.46米。墓底平面呈“凸”字形,長2.7、寬1.1米。墓內(nèi)填土為灰白色,十分致密,經(jīng)過夯打。棺痕長2.36、寬0.78米。腿骨殘長0.44~0.74米。棺木南側(cè)有長方形器物坑,長0.66、寬0.26米。棺內(nèi)遭盜擾,殘剩1件銅劍珌。器物坑內(nèi)置有銅缽1、陶罐3件(圖六)。

圖六//D1M28平、剖面圖

2.磚室墓

D1M5,位于D1北部,被M6打破,距地表深0.2米,方向290°。墓葬被盜擾,頂部不存。平面整體呈刀把形,通長7.7、寬1.08~2米。墓道長3.9、寬1.08~1.1、深0.1~0.6米。墓門寬1.2米。墓坑長3.72、寬1.96米。墓室內(nèi)長3.1、寬1.4、深0.64米。墓壁采用“四順一丁”層層錯縫壘砌而成,其中順磚側(cè)面均帶有菱形格花紋,墓室底部為人字形鋪地磚。該墓用磚皆為青灰色,質(zhì)地堅硬,規(guī)格基本統(tǒng)一,為32×16×4厘米。墓室填土呈灰褐色,被盜擾,棺木不存,人骨保存較差,殘剩幾顆牙齒。隨葬品集中在墓室西部,包含有陶罐2、陶壺1、環(huán)首鐵刀1、鐵削刀2、銅構(gòu)件1件、銅錢若干(圖七)。

圖七//D1M5平、剖面圖

D1M7,位于D1北部,被M6打破,距離地表0.2米,方向258°。墓葬遭到嚴重盜擾,頂部不存,墓壁也幾乎不存,殘剩墓底。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墓門、前室、耳室、后室組成,通長9.4、寬1~4.88米。南北兩條墓道,北部為第一次墓道,長4.26、寬1.4米,南部為第二次墓道,殘長1、寬1.2米。北墓門寬1.7、南墓門寬1.2米。前室長2.86、寬1.74米。前室兩側(cè)南北兩個耳室,南耳室長0.9、寬0.7米,北耳室長1.72、寬1.5米。后室進深3.4、寬3.1米,后室內(nèi)長2.14、寬2.04米。墓壁為四順一丁層層壘砌而成,鋪地為人字形鋪地磚。北耳室內(nèi)出土牛鼻罐、綠釉陶豬、綠釉陶樓各1件,后室內(nèi)出土有銅錢1、滑石印章1件(圖八)。

圖八//D1M7平、剖面圖

D1M10,位于D1中部偏北,打破M11,距地表深0.2米,方向290°。墓葬遭到盜擾,頂部不存。平面整體呈刀把形,通長7.02、寬0.84~2.3米。墓道長3.62、寬0.84~1.8、深0.02~0.2米。墓門為內(nèi)外兩層順置磚錯縫壘砌封堵,門寬0.8、高0.16米。墓坑長3.4、寬2.3米。墓室內(nèi)長3.14、寬1.3、深0.32米。墓壁采用“四順一丁”層層錯縫壘砌而成,墓底無鋪地磚。該墓用磚青灰色和紅褐色混用,質(zhì)地較疏松,規(guī)格基本統(tǒng)一,為30×16×4厘米。墓室內(nèi)填土呈灰褐色,棺木、人骨皆腐朽不存。隨葬器物集中在墓室西側(cè)和東側(cè),有陶罐3、銅鏡1、鐵劍1、鐵削刀1件,銅錢若干(圖九)。

圖九//D1M10平、剖面圖

D1M13、M14,均為磚室墓,M13是借用M14的南壁和東壁,并加以拓展而成。M13,墓壙平面可能為刀把形,墓葬方向278°。推測墓道位于墓室西側(cè),已被破壞,尺寸不詳。墓室東西長4、南北寬2.4、深0.36米。墓壁順磚錯縫平鋪而成,墓底為人字形鋪地磚。M14墓壙平面呈長方形,方向278°。東西長 4、南北寬 1.3、深0.2米。墓壁順磚錯縫平鋪而成,且青磚側(cè)面均帶有菱形格花紋裝飾。墓底為人字形鋪地磚。M13、M14墓磚皆為青灰色,質(zhì)地堅硬,規(guī)格統(tǒng)一,為32×16×4厘米。M13、M14均被盜掘,M13出土銅構(gòu)件1、五銖錢2件。M14未發(fā)現(xiàn)有隨葬品(圖一〇)。

圖一〇//D1M13、M14平、剖面圖

(二)出土遺物

D1發(fā)掘漢代墓葬27座,大部分墓葬遭到盜擾,共計出土文物71件(套),包括陶器、銅器、鐵器、滑石器等。

1.陶器

鼎 2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泥質(zhì)灰陶。帶蓋、鼓腹、矮蹄足。D1M12︰11,覆缽形蓋,蓋頂中心有一橋形鈕,圍繞橋形鈕設三個矩形鈕。子母口內(nèi)斂,肩上附長方形立耳一對,耳部內(nèi)收。鼓腹,腹中部有一突棱。圜底,底附三矮蹄形足,足飾有簡化獸面紋??趶?0、最大腹徑22、通高19厘米(圖一一︰1)。

圖一一//D1出土陶鼎、陶壺

壺 5件。根據(jù)釉色、質(zhì)地可以分為兩類,其中釉陶壺3件,灰陶壺2件。

釉陶壺 3件。盤口,鼓腹。斜方唇,束頸,溜肩,鼓腹,平底。D1M1︰2,通體施青黃釉,大部分已脫落,殘剩局部。肩部飾有凸弦紋??趶?.2、最大腹徑16、底徑10、通高20厘米(圖一一︰2)。D1M9︰2,通體施綠釉,大部分已脫落??趶?、最大腹徑14.2、底徑8、通高19.5厘米(圖一一︰3)。D1M5︰7,通體施綠釉,上身保存較好,下身已脫落。上腹飾有凸弦紋??趶?、最大腹徑14、底徑10、通高18.5厘米(圖一一︰4)。

灰陶壺 2件。D1M12︰7,侈口,方唇,長束頸,溜肩,鼓腹,矮圈足。肩上置一對橋形耳。口徑12、最大腹徑22、底徑14、通高27.7厘米(圖一一︰5)。D1M12︰8,侈口,圓唇,短束頸,溜肩,鼓腹,平底。肩部置一對橋形耳??趶?3、最大腹徑26、底徑14、通高24厘米(圖一一︰6)。

罐 11件。絕大部分為夾砂灰陶罐,少量泥質(zhì)灰陶罐。據(jù)有無耳部可以分為兩類。

帶耳類 2件。均為泥質(zhì)灰硬陶。侈口,方唇,圓鼓腹。短頸內(nèi)束,平底。肩部凹置一對牛鼻形耳。D1M7︰3,器身有粗細不均輪痕,底部飾繩紋??趶?0、最大腹徑38、底徑12、通高32厘米(圖一二︰1)。D1M10︰1,口徑21、最大腹徑30、底徑16、通高22厘米(圖一二︰2)。

圖一二//D1出土陶罐

無耳類 9件。均為夾砂灰陶罐。根據(jù)有無頸部可以分為兩個類型。

A型 有頸部,5件。據(jù)口部和頸部長短差異可分為三個亞型。

Aa型,2件。侈口,方唇,長頸,圓球腹,平底。底部皆飾有繩紋。D1M5︰1,口徑14、最大腹徑28、底徑8、通高29厘米(圖一二︰3)。D1M28盜洞︰1,口徑12.5、最大腹徑24、底徑8、通高24厘米(圖一二︰4)。

Ab型,2件。斂口,斜方唇,短頸,鼓腹,平底。D1M28︰2,口徑10、腹徑20.8、底徑6.8、通高21.6厘米(圖一二︰5)。D1M9︰1,口徑 15、最大腹徑34、底徑12、通高34厘米(圖一二︰6)。

Ac型,1件。D1M24︰2,侈口,方唇,短頸,鼓腹,平底??趶?23、腹徑 41、底徑23、通高39厘米(圖一二︰7)。

B型 無頸部,4件。直口,方唇,鼓腹,平底。D1M12︰5,口徑11、最大腹徑26、底徑16、通高21厘米(圖一二︰8)。D1M12︰6,口徑10、最大腹徑18、底徑11、通高15厘米(圖一二︰9)。D1M12︰9,口徑9.6、最大腹徑18.8、底徑12、通高15.2厘米(圖一二︰10)。D1M12︰12,口徑12、最大腹徑26.5、底徑16、通高23厘米(圖一二︰11)。

器蓋 2件?;姨?。覆缽形,內(nèi)底微凹。D1M12︰13,上徑10、下徑16、通高3厘米(圖一三︰1)。D1M12︰14,上徑6、下徑15.5、通高3厘米(圖一三︰2)。

圖一三//D1出土陶器

缽 1件。D1M9︰3,泥質(zhì)灰陶。侈口,束頸,鼓腹,平底微內(nèi)凹。肩部有凹弦紋。口徑16、最大腹徑8、底徑8、通高7.3厘米(圖一三︰3)。

豬 1件。D1M7︰4,通體施綠釉,局部脫落。器身呈橢圓狀,吻部前突,吻梁隆起,腹部滾圓,背部鬃毛聳起,四肢短小粗壯。通長14、寬5.6、高8厘米(圖一三︰4)。

樓 1件。D1M7︰5,通體施綠釉,局部脫落。已殘,殘存樓墻、圍欄、四阿式頂蓋三部分。正面有一長方形門樓,門四周有刻劃門框。門框左側(cè)有刻劃成長方形窗戶,上有窗欞。通高29.5、寬30厘米(圖一三︰5)。

2.銅器

共10件,種類有銅鏡、洗、帶鉤等。

鏡 2件。D1M10︰6,四乳四神鏡。半球形鈕,圓鈕座,主紋飾以淺浮雕四神間以四乳,四乳均有雙圈紋。主紋飾內(nèi)外各有一圈櫛齒紋,近緣處飾三角紋兩周,窄素緣。直徑9.1、厚0.2、鈕高0.4厘米(圖一四︰1)。D1M21︰1,君宜高官鏡。半球形鈕,蝙蝠形柿蒂鈕座,內(nèi)有銘文“君宜高官”。座外環(huán)飾以8個小連弧,寬素緣。直徑11、厚0.2、鈕高0.5厘米(圖一四︰2)。

圖一四//D1出土銅鏡拓片

圖一五//D1出土銅器

缽 2件。D1M28︰1,口微敞,圓唇,深弧腹,上部飾凸棱,短圈足??趶?1、腹徑19、底徑12、通高7厘米(圖一五︰2)。

鉤 1件。D1M12︰2,獸頭形鉤首,平視如琵琶狀,背部有一圓形鈕。通長4厘米(圖一五︰3)。

劍珌 1件。D1M28︰5,整體呈長方形,殘留少許劍鋒部分。長3.3、寬2.8、厚0.8、通長4.9厘米(圖一五︰4)。

構(gòu)件 2件。整體呈“8”字環(huán),上下兩個環(huán),通過中心軸連接,原應該可以轉(zhuǎn)動。D1M13︰2,上環(huán)兩側(cè)飾有獸首,下環(huán)兩側(cè)飾有螭龍。上環(huán)最寬2、下環(huán)最寬3.6、通長5厘米(圖一五︰5)。D1M5︰5,上環(huán)、下環(huán)兩側(cè)均飾有獸首。上環(huán)最寬2、下環(huán)最寬3、通長5.1厘米(圖一五︰6)。

刷 1件。整體呈煙斗狀,細長柄,前面置一圓斗。D1M11︰3,柄部斷殘。殘長6.4厘米(圖一五︰7)。

3.鐵器

共計出土鐵器6件,有鐵劍、環(huán)首刀、削刀。

劍 3件。銹蝕嚴重,長條形劍莖,寬銅劍格,長劍身,中間起脊,斷面呈菱形。D1M3︰2,長101.2、寬 3.2厘米(圖一六︰1)。D1M12︰1,殘長97.6、寬 3.2厘米(圖一六︰2)。D1M10︰4,殘長23.6、寬2.8厘米(圖一六︰3)。

這個推導對于中學生并不難理解,有了這個關(guān)系,解釋為什么可以用數(shù)學期望與x的函數(shù)關(guān)系近似代替Y與x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就不困難了.事實上,對任意實數(shù)c,≥,這說明,當時,達到最小,因此用回歸函數(shù)作為Y的近似,均方誤差是最小的.這就解釋了以研究與x的函數(shù)關(guān)系替代Y與x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的合理性.

圖一六//D1出土鐵器

環(huán)首刀 2件。銹蝕嚴重,長條狀,橢圓形環(huán)狀首。D1M5︰8,刀身殘剩局部。殘長 5.6、寬 1.4、環(huán)首外徑2.8厘米(圖一六︰4)。D1M11︰1,直 背 。殘 長16.2、寬 1.7、環(huán)首外徑 2.7厘米(圖一六︰5)。

削刀 1件。D1M10︰7,銹蝕嚴重,扁環(huán)首,單面直刃、斜鋒。長 15.3、寬2、環(huán)首外徑2厘米(圖一六︰6)。

4.錢幣

D1共計出土錢幣90枚,絕大部分為五銖錢,少量半兩、貨泉、大泉五十。銅質(zhì),大部分銹蝕嚴重。

貨泉 2枚。圓形方孔,“貨泉”二字作懸針篆。D1M5︰4,錢徑2.3、穿寬0.7厘米(圖一七︰1)。

圖一七//D1出土銅錢

半兩 2枚。圓形方孔,邊緣無郭,穿之左右有篆書“半兩”二字。D1M13︰1,錢徑 2.4、穿寬 0.9厘米(圖一七︰2)。

五銖錢 86枚。根據(jù)字形與面郭差異,大體可以分為三式。

Ⅰ式,“五”字交股多呈直筆或略帶彎曲?!般彙弊郑鹱诸^呈箭鏃形,朱字頭筆畫方折。D1M12︰3,錢徑2.5、穿寬1厘米(圖一七︰3)。

Ⅱ式,“五”字交股多緩曲,它和上下兩橫相接處呈垂直狀。“銖”字,金字頭呈箭鏃形,朱字頭筆畫方折。D1M3︰3,錢徑2.5、穿寬1厘米(圖一七︰4)。

Ⅲ式,“五”字交股多呈緩曲,字形較Ⅱ式寬肥,“銖”字,金字頭呈小三角形,朱字頭筆畫圓折。D1M5︰4,錢徑2.5、穿寬1厘米(圖一七︰5)。

5.其他

滑石印 2件。D1M7︰2,橋形鈕,印臺為圓形。印面未發(fā)現(xiàn)文字。印面直徑1.4、通高1.1厘米(圖一八︰1)。D1M11︰4,平面呈圓形,印面未發(fā)現(xiàn)文字。印面直徑1.8、厚0.4厘米(圖一八︰2)。

圖一八//D1出土印章、指環(huán)

銀指環(huán) 1件。D1M22︰1,圓形。外徑2厘米(圖一八︰3)。

二、D2

D2土墩堆土亦遭到破壞,底部近橢圓形,東西殘長41.3、南北殘長27.5、殘高2.2米。D2的發(fā)掘采取“十字隔梁法”。以東西隔梁的北側(cè)剖面、南北隔梁的東側(cè)剖面為例,介紹D2地層。D2地層堆積可以分為4層。①層為耕土層,土色黃褐色,土質(zhì)較疏松,包含有植物根莖和少量灰陶片。厚0.5~0.95米,分布整個土墩。②層為墊土層,土色灰褐色,土質(zhì)疏松。距地表深0.5~0.95、厚0.5~0.85米,分布整個土墩。③層為墊土層,土色黑灰色,土質(zhì)較致密。距地表深1~1.8、厚0.5~0.48米,土墩西部略有缺失。④層為墊土層,土色灰白色,土質(zhì)致密,經(jīng)夯筑。距地表1.5~2.28、厚0.5~0.35米,分布整個土墩。②③④墊土內(nèi)基本無包含物,應該經(jīng)過篩選,尤其④層作為整個墩子最下面的奠基土,十分純凈,無包含物,十分致密,局部可以看出上面有草木灰痕跡,以達到防潮防濕的作用(圖一九)。

圖一九//D2地層剖面圖

D2共發(fā)現(xiàn)漢代墓葬20座,墓葬均開口于耕土層下,大部分墓葬打破熟土墩以及生土層,少部分墓葬位于熟土之內(nèi)。據(jù)墓葬埋藏方式可以分為3個類型,即土坑墓、磚室墓、石槨墓。其中土坑墓17座,磚室墓1座,石槨墓2座。墓葬填土大部分為五花土,不見夯筑痕跡。葬具保存較差,僅見板灰痕跡,依痕跡觀察,除石槨墓外均為單棺無槨。人骨保存亦較差,大部分已腐朽。從殘剩人骨痕跡來看,均為仰身直肢葬。隨葬品,磚室墓放在腳部一側(cè),土坑墓大部分放置于腳部或者棺木一側(cè)。石槨墓則放在腳箱內(nèi)。從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推斷,D2墓葬時代從西漢晚期一直延續(xù)至東漢早期(圖二〇)。

圖二〇//D2墓葬總平面圖

(一)墓葬形制

D2共計發(fā)掘漢代墓葬20座,其中土坑墓17座,7座單人葬,10座夫妻合葬墓。磚室墓1座,為單人葬。石槨墓2座,單人葬和合葬墓各1座。

1.土坑墓

D2M4,位于D2的西北角,方向170°。墓口距地表0.1米,長2.84、寬1.66、深0.3米。墓底設東西兩棺,棺木已腐朽,僅殘剩棺痕。東部棺痕長2.1、寬0.76米,中部和南部殘留枕木痕跡。西側(cè)棺痕長2.06、寬0.72米。東部棺內(nèi)隨葬幾枚五銖錢,其余隨葬品放置于雙棺北部,有陶缽1、罐8、壺2件(圖二一)。

圖二一//D2M4墓葬平、剖面圖

D2M8,方向186°。墓口距地表0.15米,墓坑長2.9、寬1~1.16、殘深0.11米。棺木居中,僅殘棺痕和一段腿骨。隨葬陶罐2、陶壺1件(圖二二)。

圖二二//D2M8墓葬平、剖面圖

D2M11,位于D2北部,方向195°。墓口距地表深0.15米,長 3.24、寬2.54、深0.8米。墓底長2.86、寬2.04米。其中西側(cè)墓室打破東部墓室,西側(cè)棺痕長2.14、寬0.7米,東部棺痕長2.4、寬0.8米。東部棺木殘留人骨痕跡,仰身直肢葬,右腿骨略彎曲,隨葬有鐵戟、環(huán)首刀各1件,銅錢若干。西側(cè)墓室北部放置9件陶器,有鼎1、罐 3、壺 3、瓿2件(圖二三)。

圖二三//D2M11墓葬平、剖面圖

D2M13,位于 D2的南部,方向187°。墓口距地表0.15米 ,長 2.5~2.96、寬3.06、深1.36米。墓底東西設兩棺,棺木腐朽,其中西側(cè)墓坑打破東部墓坑。東部棺痕長1.84、寬0.6米。西側(cè)棺痕長 1.94、寬 0.62米。西側(cè)棺木內(nèi)有鐵刀1件,銅錢若干。東側(cè)棺周圍有柿蒂紋鎏金銅泡釘7枚,鐵削刀1件。兩棺之間隨葬有4件陶罐(圖二四)。

圖二四//D2M13墓葬平、剖面圖

D2M16,位于 D2的中心位置,方向189°。墓口距地表0.12米,長3、寬2.8、深1.3米。墓底長 2.76、寬 2.4米。墓底設東西兩棺,僅殘剩棺痕。東部棺痕長2.1、寬0.6米。西部棺痕長2.1、寬0.6米。西部棺木北側(cè)放置陶器,該墓遭到盜掘,隨葬品被破壞后,散落于棺內(nèi)??杀鎰e的器形有鼎、盒、瓿、器蓋各1件(圖二五)。

圖二五//D2M16墓葬平、剖面圖

2.磚室墓

D2M10,位于D2東北角,距地表深0.15米,方向350°。墓葬遭到盜擾,頂部不存。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墓門、墓室三部分組成,通長4.7、寬0.8~1.7米。墓道長 1.6、寬 0.8、深 0.02~0.38米。墓門用順磚層層平鋪封堵,墓門寬0.84米。墓坑平面呈長方形,長3.1、寬2.02米。墓室內(nèi)長2.4、寬1.4、深0.4米。墓壁由順磚層層壘砌而成,墓底未發(fā)現(xiàn)鋪地磚。該墓用磚都是青灰色磚塊,但是規(guī)格不統(tǒng)一,且有很多半磚。整磚尺寸為30×15×4厘米。墓室內(nèi)填土呈灰褐色,棺木、人骨皆不存。墓室北部隨葬有銅洗、陶罐、陶壺各1件(圖二六)。

圖二六//D2M10墓葬平、剖面圖

3.石槨墓

D2M14,位于D2的西南,距地表0.3米,方向192°。開口平面呈長方形,長3.14、寬2.5、深1.12米。墓坑內(nèi)設東西兩個石槨,石槨上有4塊蓋板石,北部兩塊均被盜擾破壞。兩個槨室形制大小基本一致,均由蓋板、側(cè)板、擋板、底板構(gòu)成,側(cè)板、擋板均由凹槽相互扣合而成,兩槨室中間共用一塊側(cè)板。側(cè)板長2.52、寬0.76、厚0.2米。槨室內(nèi)長2.22、寬0.8、高0.7米。因遭到盜擾,槨室內(nèi)僅殘剩銅錢。石槨北部與墓坑之間為器物箱,長2.34、寬0.34米。器物箱內(nèi)全是破碎的陶片,可辨器形有釉陶鼎、瓿、壺、罐等(圖二七)。

圖二七//D2M14墓葬平、剖面圖

(二)出土遺物

20座漢墓共計出土文物124件(套),包括陶器、銅器、鐵器、滑石器等。

1.陶器

鼎 3件。根據(jù)陶色質(zhì)地可以分為兩類,包含紅陶鼎1、釉陶鼎2件。

紅陶鼎 1件。D2M11︰8,覆缽形蓋,蓋頂中心設圓形捉手。子母口內(nèi)斂,肩部附長方形立耳一對,耳外撇,耳中部有長方形孔。鼓腹斜收,平底,底附三外撇蹄形足,足飾有獸面紋。口徑10.8、最大腹徑20、通高19.2厘米(圖二八︰1;彩插七︰2)。

圖二八//D2出土陶鼎、陶壺

2.紅陶鼎(D2M11︰8)

釉陶鼎 2件。D2M16︰1,覆缽形蓋,蓋頂中心設圓形捉手。子母口內(nèi)斂,肩部附長方形立耳一對,耳稍外撇,耳中部有長方形孔。鼓腹斜收,平底,底附三矮蹄形足。器身耳部飾蕉葉紋,足部飾獸面紋。通體施釉,腹部保存較好。口徑13、最大腹徑20、通高15厘米(圖二八︰2)。D2M21︰10,大部分缺失,殘剩局部,形制與D2M16︰1基本相同,唯足部較高且外撇,所飾獸面紋略有不同。通高22.8厘米(圖二八︰3)。

壺 3件。釉陶壺、灰陶壺、紅陶壺各1件。D2M20︰2,釉陶。口部缺失,溜肩,鼓腹,矮圈足。肩部飾鋪首銜環(huán)耳。通體施綠釉,多已脫落。最大腹徑28、底徑16、殘高34厘米(圖二八︰4)。D2M8︰2,灰陶。方唇,短束頸,溜肩,鼓腹,平底??趶?0、最大腹徑12.8、底徑5.6、通高13.2厘米(圖二八︰5)。D2M11︰10,紅陶。侈口,斜方唇,束頸,溜肩,鼓腹,矮圈足。肩部對置兩個環(huán)耳,耳上飾獸面紋。肩部飾凸弦紋,原通體施黑漆衣,現(xiàn)大部分已脫落??趶?4、最大腹徑26、底徑11.5、通高34厘米(圖二八︰6;彩插七︰3)。

3.紅陶壺(D2M11︰10)

罐 11件。絕大部分為夾砂灰陶罐,少量夾砂紅陶罐。據(jù)有無耳部可以分為兩類。

帶耳類,1件。D2M11︰11,夾砂紅陶罐。覆缽形蓋,蓋頂中心設圓形捉手。直口,方唇,短頸,鼓腹斜收,平底。肩部置一對牛鼻形耳??趶?0.5、最大腹徑20、底徑11、通高18厘米(圖二九︰1;彩插七︰4)。

圖二九//D2出土陶罐

4.帶耳類陶罐(D2M11︰11)

無耳類,10件。均為夾砂灰陶罐。根據(jù)有無頸部可以分為兩個類型。

A型 有頸部,6件。據(jù)口部和頸部長短差異可分為三個亞型。

Aa型,2件。侈口,方唇,長頸,圓球腹,平底。腹部近底處飾有繩紋。D2M7︰3,口徑13、最大腹徑28、底徑10、通高30厘米(圖二九︰2)。D2M15︰4,口徑12.5、最大腹徑26、底徑8、通高26.5厘米(圖二九︰3)。

Ab型,3件。盤口微侈,方唇,短束頸,鼓腹,平底。腹部近底處飾繩紋。D2M7︰1,口徑13、最大腹徑22.5、底徑7、通高24厘米(圖二九︰4)。D2M7︰5,口徑13、最大腹徑 23、底徑10.5、通高24厘米(圖二九︰5)。D2M7︰6,口徑13、最大腹徑22、底徑7、通高24厘米(圖二九︰6)。

Ac型,1件。侈口,方唇,短頸,鼓腹,平底。D2M10︰2,口徑 13、最大腹徑23、底徑8、通高23厘米(圖二九︰7)。

B型 無頸部,4件。直口,方唇,鼓腹,平底,有的微內(nèi)凹。D2M21︰16,口徑 15、腹徑 23、底徑10、通高19厘米(圖二九︰8)。D2M14︰3,口徑21、腹徑36、底徑13、通高25厘米(圖二九︰9)。D2M15︰3,口徑18、腹徑34、底徑12、通高21厘米(圖二九︰10)。D2M21︰7,口徑22、腹徑36、底徑12、通高26厘米(圖二九︰11)。

盒 1件。D2M16︰2,紅陶綠釉,綠釉大部分脫落。覆缽形器蓋,中間帶圓形捉手??谖?,腹壁斜收,平底。腹部有數(shù)道輪痕??趶?4.8、底徑9.2、通高12.4厘米(圖三〇︰1)。

圖三〇//D2出土陶器

器蓋 2件。綠釉。覆缽形,底部微內(nèi)凹,中間帶圓柱形捉手。D2M16︰3,上徑3.2、下徑14、通高2.4厘米(圖三〇︰2)。D2M21︰10,上徑5.2、下徑13.2、通高4厘米(圖三〇︰3)。

瓿 3件。D2M16︰4,紅陶綠釉。大部分缺失,僅殘??诓?。斂口,溜肩,鼓腹??趶?1、殘高4.4厘米(圖三〇︰4)。D2M11︰7,紅陶。覆缽形蓋,口部缺失,鼓腹斜收,平底。肩部置一對半環(huán)形耳,上腹飾3道凹弦紋,下腹有數(shù)道輪痕。器蓋口徑10、最大腹徑18.8、通高17.2厘米(圖三〇︰5)。D2M11︰12,紅陶。覆缽形蓋,蓋頂中心設圓形捉手。斂口,方唇,鼓腹斜收,平底。肩部置一對半環(huán)形耳,耳部飾變形獸面紋,腹部有數(shù)道輪痕??趶?1、最大腹徑26、底徑12.5、通高27厘米(圖三〇︰6;彩插七︰5)。

5.陶瓿(D2M11︰12)

2.銅器

共12件,有銅鏡、銅洗、銅刷等,其中銅缽破損嚴重,未能修復。

鏡 1件。D2M21︰3,日光鏡,殘。圓鈕,圓鈕座,座內(nèi)以豎線成十字形分隔,外區(qū)為“見日月光,象夫明下”銘文。銘文兩邊各有1圈櫛齒紋,窄素緣。直徑6.6、厚0.2、鈕高0.5厘米(圖三一︰1)。

圖三一//D2出土銅器

洗 1件。D2M10︰1,敞口,寬折沿外侈,深弧腹,矮圈足,外底微凹。上腹部飾3道凸棱和對稱鋪首??趶?0、腹徑26、底徑15、通高12厘米(圖三一︰2)。

泡釘 7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皆為銅鎏金,呈柿蒂形,由中間圓形泡釘和對稱四葉柿蒂花構(gòu)成。D2M13︰7,長4.2、高0.6厘米(圖三一︰3)。

刷 1件。整體呈煙斗狀,細長柄,前面置一圓斗。D2M9︰2,刷柄末端飾獸首。通長12厘米(圖三一︰4)。

3.鐵器

劍 1件。銹蝕嚴重,長條形劍莖,寬銅劍格,長劍身,中間起脊,斷面呈菱形。D2M1︰3,殘長108、寬3厘米(圖三二︰1)。

圖三二//D2出土鐵器

環(huán)首刀 2件。D2M11︰2,銹蝕嚴重,長條狀、單面直背刃、斜鋒、橢圓形環(huán)狀首。通長101、寬2、環(huán)首外徑6厘米(圖三二︰2)。D2M1︰4,銹蝕嚴重,橢圓形環(huán)首,單面直刃、斜鋒。長38、寬2、環(huán)首外徑6厘米(圖三二︰3)。

削刀 2件。D2M13︰2,扁環(huán)首。銹蝕嚴重,刀身殘。殘長5.3、寬1.5、環(huán)首外徑2.5厘米(圖三二︰4)。D2M13︰9,矩形首。銹蝕嚴重,刀身殘。殘長6.7、寬1.8、刀首寬1厘米(圖三二︰5)。

矛 3件。D2M9︰3,鋒銳,葉扁窄,骹部較短,末端呈斜口。葉寬0.2~2、骹寬2.1、通長18.2厘米(圖三二︰6)。D2M7︰7,鋒鈍,葉扁寬,骹部細長,末端呈斜口。葉寬0.8~3.4、骹寬1.6~3、通長45.6厘米(圖三二︰7)。D2M6︰2,鋒銳,葉扁寬,骹部較短,末端呈斜口。葉寬0.4~4.2、骹寬2.6、通長34厘米(圖三二︰8)。

戟 1件。D2M11︰1,銹蝕嚴重,“卜”字形,中間起脊,斷面呈菱形,枝較長,援位于枝的中部。援殘長8、寬1.2~2.8、戟身長36厘米(圖三二︰9)。

4.錢幣

D2共計出土錢幣300枚,絕大部分為五銖錢,少量大泉五十。銅質(zhì),大部分銹蝕嚴重。

大泉五十 84枚。據(jù)形制大小、字體不同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A型 2枚。圓形方孔,寬郭,整體較厚重。D2M9︰1,錢徑2.8、穿寬1厘米(圖三三︰1)。

圖三三//D2出土錢幣

B型 82枚。整體較薄,窄郭。D2M6︰1,錢徑2.6、穿寬0.8厘米(圖三三︰2)。

五銖錢 216枚。根據(jù)字形與面郭差異,大體可以分為二式。

Ⅰ式,“五”字交股多呈直筆或略帶彎曲?!般彙弊郑鹱诸^呈箭鏃形,朱字頭筆畫方折。D2M14︰1,錢徑2.5、穿寬1厘米(圖三三︰3)。

Ⅱ式,“五”字交股多緩曲,它和上下兩橫相接處呈垂直狀?!般彙弊郑鹱诸^呈箭鏃形,朱字頭筆畫方折。D2M11︰3,錢徑2.5、穿寬1厘米(圖三三︰4)。

三、結(jié)語

(一)墓葬時代

新沂前溝墓地考古發(fā)掘47座漢墓,均未發(fā)現(xiàn)明確的紀年材料,只能從出土器物組合,并結(jié)合墓葬形制和打破關(guān)系作出分析以判斷墓葬年代。

D1共發(fā)掘漢代墓葬27座,其中土坑墓6座,磚室墓21座。M3出土Ⅱ式五銖錢,M12出土Ⅰ式五銖錢。依據(jù)洛陽燒溝漢墓的分期[1],Ⅰ式五銖錢為武帝、昭帝時期,Ⅱ式五銖錢,年代上限為宣帝、元帝時期,下限可至平帝。陶鼎D1M12︰11,深腹、圜底、矮蹄足特征與徐州碧螺山 M5︰38[2]、新鄉(xiāng)火電廠漢墓 M35︰1[3]相似。無耳B型陶罐與新鄉(xiāng)火電廠漢墓 M13︰2[4]形制基本一致。銅洗D1M24︰1與蕪湖賀家園 M2︰30[5]、燒溝漢墓 632︰169[6]相似。碧螺山 M5 年代為昭宣時期,新鄉(xiāng)火電廠漢墓M13、M35約為西漢中期,蕪湖賀家園M2的年代為西漢末年,燒溝漢墓M632時代為西漢晚期至王莽時期,因此判斷D1土坑墓年代為西漢晚期至新莽時期。D1磚室墓出土五銖錢均為Ⅲ式五銖錢,Ⅲ式五銖錢年代上限為建武十六年(40年),下限可至東漢晚期。D1M8、M13出土半兩錢和燒溝漢墓Ⅲ式相似,多在東漢晚期。銅鏡D1M11︰6與燒溝漢墓第五型銅鏡38A︰18[7]、邳州山頭墓地銅鏡M20︰1[8]相似,燒溝漢墓報告中將此類銅鏡年代定為東漢初期,山頭墓地定為東漢中期。D1M11為刀把形墓葬形制,多在東漢中晚期之后。銅鏡D1M21︰1與燒溝漢墓第八型第二式銅鏡148︰31、147︰14[9]相似,年代為東漢晚期。釉陶壺D1M9︰2與山頭墓地AaⅠ式相似,時代在東漢早期或偏晚。釉陶壺D1M1︰2、D1M5︰7 與山頭墓地AaⅡ式形制相同,年代為東漢中期。綜上,D1墓葬時代范圍跨度較大,從西漢晚期到東漢晚期。

D2共發(fā)掘漢代墓葬20座,包含17座土坑墓,2座石槨墓和1座磚室墓。M16位于整個土墩中心,可能為整個墩子的主墓,器物組合為鼎、盒、壺、瓿、罐等,且以釉陶器為主,皆為西漢晚期典型特征。M13、M14出土Ⅰ式、Ⅱ式五銖錢,M1和M11出土Ⅱ式五銖錢。陶鼎D2M11︰8形制與新沂亂墩陶鼎D2M5︰3[10]基本一致,年代為西漢晚期。M6、M9、M19出土“大泉五十”銅錢,上限則為王莽時期。銅鏡D2M21︰3與江蘇盱眙仁昌漢墓銅鏡M4︰7[11]、河南洛陽燒溝漢墓第四型日光鏡[12]基本一致,仁昌漢墓報告中將其年代定為西漢晚期,燒溝漢墓定為武帝至新莽時期。銅洗D2M10︰1與四川通江文官所收藏銅洗[13]、安徽淮北相山渠溝墓銅洗 M50︰6[14]形制基本一致,唯大小稍有區(qū)別,年代為東漢早期。綜上所述,D2墓葬時代從西漢晚期一直延續(xù)至東漢早期。

(二)余論

近些年來,漢代土墩墓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已經(jīng)成為學界普遍關(guān)注的一個重要課題??脊耪{(diào)查和發(fā)掘工作表明徐州地區(qū)漢代土墩墓主要分布于邳州東部、新沂等地的沂沭河流域。徐州地區(qū)漢代土墩墓有幾個特點。從分布形態(tài)上看有兩種情況,一是土墩成組連片,形成土墩墓群,如亂墩墓群地表分布有20座以上的土墩,高莊墓群有5座土墩,前溝墓群有5座土墩。這些土墩分布集中,土墩甚至連在一起;二是單個獨立的土墩,如聶墩土墩、前林土墩、宋莊土墩、周廟土墩等。從時代特征看,墓葬主要集中在西漢中晚期至東漢時期;從墓葬數(shù)量和規(guī)??矗啥鄠€土墩組成的墓群,土墩內(nèi)墓葬數(shù)量20座左右,單個土墩內(nèi)墓葬數(shù)量較多,達50座以上,墓葬規(guī)模較小,多為中小型墓葬。從土墩形成過程看,堆筑土臺或多次墊土是其基本特征,然后再挖建墓坑埋葬。墓葬排列有序,方向基本一致。墓葬形制有土坑墓、磚室墓和石槨墓,墓葬規(guī)模均較小。

20世紀60年代,由于生產(chǎn)建設和土地平整,前溝漢代墓地D1遭到嚴重破壞,磚室墓全部遭到破壞。D2墩體上部也被破壞近2米,現(xiàn)所有的墓葬均開口于①層下,大部分墓葬均打破②③④層和生土層。墓葬原始開口層已經(jīng)遭到破壞,現(xiàn)在開口層位已經(jīng)不是原始的開口層位。墓葬之間基本不存在相互疊壓的關(guān)系,僅有少數(shù)墓葬存在打破關(guān)系,說明墓葬時代應該比較接近,且墓地營造之初經(jīng)過嚴格規(guī)劃設計。從目前揭露的封土情況來看,D2整個墩子基本上完整分布①②③④層,墓葬營建方式為先堆筑土墩,然后在土墩之上挖坑建墓。D1墓葬全部為東西向,且頭向東。D2墓葬全部為南北向,且頭向南;墓葬排列較為規(guī)律,呈南北排列五行。墓葬頭向一致,排列整齊,皆表明D1、D2應為漢代家族墓地。D2合葬墓男性墓主皆在右側(cè),如M1、M6、M7、M9、M11、M21,揭示了以右為尊的喪葬習俗。前溝漢代墓地的發(fā)掘在徐州地區(qū)首次較為完整地揭露了漢代土墩墓遺存。本次考古發(fā)掘為研究漢代土墩遺存堆積形成過程、西漢至東漢時期家族墓地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發(fā)掘成果對研究徐州地區(qū)漢代歷史與社會面貌具有重要意義。

(附記:本次發(fā)掘項目負責人原豐;發(fā)掘王慶光、韓明杰、王立國、臧風雷、高精利;繪圖周光祥;攝影王慶光。)

表一//D1墓葬登記表

表二//D2墓葬登記表

猜你喜歡
底徑墓葬口徑
甘肅省涇川縣博物館藏品
步槍口徑之爭(下)
步槍口徑之爭(上)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變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元代磁州窯白地黑繪花魚藻紋盆裝飾淺析(中)
全口徑預決算審查監(jiān)督的實踐與思考
河南洛陽發(fā)現(xiàn)曹魏時期大型墓葬
柳孜運河遺址出土的耀州窯系青瓷碗鑒賞
魯格公司新型6.5mm口徑高精度狙擊步槍
马山县| 平山县| 祁连县| 应用必备| 习水县| 仙桃市| 栾城县| 远安县| 大厂| 五常市| 宾阳县| 广西| 康平县| 大同市| 济阳县| 剑阁县| 武定县| 万源市| 武清区| 鄂托克旗| 枣庄市| 瑞安市| 泰宁县| 伊金霍洛旗| 台州市| 靖远县| 同心县| 广南县| 铁力市| 永和县| 若尔盖县| 阆中市| 西青区| 东莞市| 隆尧县| 合肥市| 蓬安县| 望谟县| 观塘区| 青铜峡市| 马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