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夫
古埃及的蜣螂和中國古時的蟬,都是神秘得不得了的昆蟲。它們的存在,仿佛都與人的生死有關(guān),所以人們要口含或在身上佩戴了它們才肯去另一個世界。
蟬的俗名要比蜣螂的好聽一些,叫“知了”,而蜣螂在我們的民間被叫作“屎殼郎”,這三個字要是讓古埃及人聽了肯定會生氣,會覺得是對他們的一種冒犯。真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磿咽簹だ僧斪髯o身符。屎殼郎也會飛,“嚀”的一聲飛起來,但好像總是飛不太遠,而且它們總是出現(xiàn)在一大攤一大攤的牛糞旁邊,不是一只兩只,是許多,在牛糞里熙熙攘攘好不熱鬧,像極了民間的趕集。蜣螂的絕活兒是頭朝下,兩條大腿朝后滾動糞球,紛紛地滾著,紛紛地四散而去。
有人吃知了,卻沒人吃屎殼郎。知了不但能吃,還上得席面:請客吃飯上一盤沒人會說不對;兩個朋友喝酒,來一盤就像吃花生米那樣吃起來,也不錯。有人討厭知了叫,嫌它吵,我卻喜歡。夏日,將睡未睡之時,窗外知了密集的叫聲朦朦朧朧,讓人覺得外邊是在下著白亮急驟的猛雨。許多昆蟲都要脫殼,只有脫掉一層殼才會變?yōu)槌上x,而唯有知了脫的殼完整。完完整整的一個殼伏在樹枝上,你遠遠看會以為是一只蟬待在那里。古人的“三十六計”中有一計就是“金蟬脫殼”。中藥店把蟬脫掉的殼叫蟬蛻。蟬蛻可以散風除熱,嗓子疼,眼睛看不清的病癥,往往要用到它。畫家畫蟬蛻,只用赭石,深深淺淺畫出來,頗不難看。
古人認為蟬之生性高潔。在脫殼為成蟲之前,它一直生活在污泥濁水之中,一旦脫殼化為蟬,便飛到高高的樹上,據(jù)說從此只飲露水。只此一點,便令古人十分推崇,并且以蟬的羽化比喻人之重生。他們將玉蟬放于死者口中,寓精神不死,可以再生復活;又把蟬佩于身上,表示高潔。因此,玉蟬既是生人的佩飾,也是死者的葬玉。玉蟬分三種:一是佩蟬,頂端有孔;二是冠蟬,比較小,用于帽飾;三是含蟬,放在逝者口中,不過一寸余長,刀法簡單,沒有穿孔。含蟬、佩蟬之風以戰(zhàn)國時期為盛,漢之后漸漸式微。漢八刀的玉蟬簡潔大氣,邊緣之鋒利,可當?shù)蹲邮埂?/p>
蟬的名字很多,“鳴蜩”“馬蜩”“蟧”“鳴蟬”“秋蟬”“蜘蟟”“蚱蟟”,而我們民間只叫它“知了”,大概因為它的叫聲是一連串的“知了知了知了知了”。能叫的蟬都是雄性,雌蟬從不開口。昆蟲的世界里,壽命最長的蟬是“十七年蟬”,記得日本作家島崎藤村寫過關(guān)于它的文章。這種蟬只生活在北美洲。它們在地底下整整蟄伏17年始出,爾后附上樹枝脫殼,然后交配。雄蟬交配后即死去,母蟬于產(chǎn)卵后亦死掉??茖W家解釋,十七年蟬形成這樣奇特的生活方式,為的是避免天敵的侵害并安全延續(xù)種群,因而演化出一個漫長而隱秘的生命周期。
吾鄉(xiāng)西邊的山上出碧綠之小蟬,只比蜂子大不了多少,捉一只放在兩手中握住,叫聲只作“吱吱吱吱”,且讓人手心發(fā)癢,一旦放開,“吱”的一聲,轉(zhuǎn)眼不知所終。
(選自2020年9月4日《光明日報》)
—— 鑒賞空間 ——
本文與課文《蟬》的說明對象都是“蟬”,但說明的側(cè)重點不同。法布爾重在說明蟬的習性與成長規(guī)律;而本文重在說明蟬的高潔個性、文化特質(zhì)等。
從說明順序上看,課文以蟬的成長為序,層次更加清晰;本文則具有散文特點。本文先將蟬與蜣螂進行對比;接著,說明蟬的可食用性,以及蟬蛻的完整性;然后,說明蟬的寓意、名字以及壽命;最后,描述家鄉(xiāng)的碧綠小蟬,收束全文。從語言上看,兩篇文章的說明語言都十分生動形象,可讀性較強。
—— 讀有所思 ——
1.本文開篇寫古埃及的蜣螂,有何目的?
2.歷代詩詞中寫蟬的名篇很多,試舉一二,并做簡單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