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①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②,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③乎!人君當神器④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選自《古文觀止譯注》,吳楚材、吳調(diào)侯編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注釋】
①浚:疏通水道。
②下愚:地位低、見識淺的人。
③明哲:聰明睿智的人。
④神器:指帝位。古人認為“君權(quán)神授”,所以稱帝位為“神器”。
—— 鑒賞空間 ——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用了舉例論證手法,連續(xù)舉了一系列名人事例,來論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征于貞觀十一年寫給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本文節(jié)選了其中的第一部分。
本文連用了三個比喻句,從流水、樹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入手,通過類比,引出了要想“國安”必須“德厚”的道理,說理既親切生動,又簡潔有力。然后,作者又進一步從反面闡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鮮明地表露出自己的觀點。
—— 讀有所思 ——
1.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簡要說明。
2.將本文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進行對比閱讀,從個人和家國的角度出發(fā),談談你對憂患與安樂、危與安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