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方
“對我來說獲獎是一個慚愧,你后面的事做不動了,坐上輪椅還能做多少事?”面對采訪者,顧誦芬緩緩說道。
顧誦芬
不久前,新中國航空科技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兩院院士顧誦芬被授予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作為我國航空工業(yè)近70年進程的親歷者、參與者和見證者,顧誦芬被譽為新中國杰出的飛機設計大師、飛機氣動力設計第一人。但在談到獲獎感受時,他表達出的情緒卻是“慚愧”?!拔覀兒娇盏氖虏皇且粋€人干得起來的,都是團隊集體努力?!?/p>
1950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研究我國航空工業(yè)建設問題時提出,國家準備5年內拿出60億斤小米用來支援發(fā)展航空工業(yè)。60億斤小米,按當時的物價算大約是5.35億元人民幣。對百廢待興的中國來說,這絕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但“沒有制空權的軍隊就要被動挨打,沒有制空權的國家必然遭受侵略”,就算一窮二白,中國航空工業(yè)還是在抗美援朝的硝煙中艱難起步了。
1951年,剛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yè)的顧誦芬來到北京,加入剛剛組建的航空工業(yè)系統(tǒng)中。1956年,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機構——沈陽飛機設計室成立,顧誦芬繼續(xù)北上。在沈陽,他作為首批核心成員,在徐舜壽、黃志千、葉正大等開拓者的領導下,開啟了新中國自行設計飛機的新征程。
對年輕的顧誦芬來說,離家北上建設航空工業(yè),不僅是響應國家號召,也是在踐行他從小的理想。多少年過去,“七七事變”爆發(fā)后頻繁出現(xiàn)的飛機轟炸聲,總是在他的耳邊回蕩?!皼]有航空的話,我們國家將來還得受人欺負,我以后想造飛機。”顧誦芬堅定地說。從此,他在高考志愿上填報3所大學的航空系,是因為這份初心;大學畢業(yè)后,投身航空工業(yè)一線,也是因為這份初心。
到沈陽后,顧誦芬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設計一架亞音速噴氣式中級教練機——殲教-1。在這之前,中國航空曾迎來一批蘇聯(lián)“老師”??伤麄兊摹罢n程”里,只有如何制造飛機,并不教我國如何設計飛機。仿制而不自行設計,就等于命脈在人家手里,這怎么能行?但自行設計,就意味著一切從零開始。
按照時任沈陽飛機設計室主任徐舜壽的方案,他們要設計的噴氣式飛機需要從兩側進氣,而不是用機頭進氣。這在國內根本沒有先例。準確說,那時我國在氣動力設計方法和手段上完全空白。而作為氣動組組長,顧誦芬在大學時就沒接觸過噴氣式飛機。因此,在聽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北航”)圖書館有一份相關國外文獻后,他立刻動身來到北京。為了不影響學生白天使用資料,他借了一輛舊自行車,天天晚上跑北航查找抄錄資料,整整跑了一個星期,自行車前叉在土路上都顛裂了。就這樣,靠著硬“啃”國外資料,顧誦芬最終提出了亞音速飛機氣動參數(shù)設計準則和氣動力特性工程計算方法,出色完成了殲教-1飛機的氣動布局設計。
殲教-1首飛成功后,幾乎是無縫銜接,顧誦芬又通過完成我國首型初級教練機——初教6飛機氣動布局設計,建立了亞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體系;隨即又在國內首次建立了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體系,實現(xiàn)了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計算、試驗與試飛的閉環(huán)。他所創(chuàng)立的飛機氣動力設計方法體系至今仍被國內飛機設計采用,為后續(xù)殲擊機設計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但在1978年之前,顧誦芬的名字并不為人所知。雖然我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噴氣式教練機殲教-1,早在1958年7月26日就在沈陽飛機廠機場首飛成功,但考慮到當時的國際環(huán)境,首飛成功的消息并沒有公開。周恩來總理知道后還托人帶話,“告訴這架飛機的設計人員,要他們做無名英雄”。
顧誦芬和他的同事們從不畏懼做無名英雄?!肮Τ刹槐卦谖?,功成必定有我”,這是他們共同的追求。到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以后,因國家、軍方、航空工業(yè)系統(tǒng)、地方政府多次的獎勵、表彰,顧誦芬的名字才逐漸進入世人的視野。他卻總是說:“黨和人民給了我很多、很高的榮譽。這些榮譽應歸功于那些振興中國航空工業(yè)的領導和默默無聞、頑強奮斗的工人、技術人員?!?/p>
1969年7月5日,中國自主研發(fā)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首飛成功。顧誦芬松了一口氣,前一晚,他做了很多噩夢,擔心飛機會摔下來。顧誦芬沒辦法不擔心?!皻?8”的研發(fā)經歷了太多的艱難。
研發(fā)中國自己的新型殲擊機——顧誦芬第一次正式提出這個想法,是在1963年7月的一次技術報告會上。此前,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已經對米格-21進行了近3年“技術摸透”。顧誦芬認為,摸透只是初步階段,我國最終還是要設計出自己的飛機。為此,他在會上提交了一份設計報告。
1年后,經過進一步準備,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設計研究所提出,“現(xiàn)在應該把重點轉移到自行設計上去了”。1965年1月,黃志千被任命為殲-8飛機總設計師,顧誦芬擔任副總師之一。
不幸的是,4個月后,黃志千在赴西歐考察途中遭遇空難。新機研制工作由葉正大領導,以王南壽為負責人的總設計師辦公室,成員包括蔣成英、顧誦芬等。接下來的幾年里,顧誦芬主持解決了殲-8縱向穩(wěn)定性、橫側向穩(wěn)定性等技術問題,為其首飛成功作出了貢獻。
但對顧誦芬等人來說,首飛成功只是一個開端。沒多久,他們就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飛機在向大速度飛時出現(xiàn)了抖振問題。飛行員對顧誦芬說,就像坐在一輛破公交車行駛在并不平坦的馬路上,顛得太厲害。
為了找出問題所在,顧誦芬?guī)ьI團隊想了各種辦法,從機尾罩的設計到內外流的協(xié)調,再到方向舵上安裝阻尼器,一步一步去排振,逐漸提高飛機的速度。然而,直到1978年,飛機的抖振問題仍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顧誦芬判斷飛機尾部存在著氣流分離現(xiàn)象,卻苦于沒有好的錄像機和照相機,而無法證實這一判斷。后來,他想到了一個“土辦法”,在機尾罩周圍貼上毛線,人坐在另一架飛機上觀察,哪些地方的毛線是震動的,這樣就可以看出哪里存在氣流分離問題,而顧誦芬本人就是那個觀察者。為了觀察清楚毛線條的擾動,兩機的距離和間隔都在5米左右。這樣的飛行對飛行員和顧誦芬來說是一種冒險,更何況顧誦芬從未接受過飛行訓練。但他還是承受著巨大的身體負荷,連續(xù)3次上天觀察,終于找到了癥結所在。
試飛當天,他像往常一樣騎著自行車出門了。家里人以為他只是日常上班,沒想到他會瞞著他們登上試飛員鹿鳴東駕駛的殲教-6飛機。由于姐夫黃志千逝于空難,他們家有一個約定:不再乘坐飛機。但從提出辦法那時起,顧誦芬就沒有再考慮這個問題?!靶睦锵胫氖菄遥⒉皇窍胫约涸趺礃?。”顧誦芬說。
1979年年底,殲-8終于正式定型了。殲-8的橫空出世標志著中國擁有了完全國產的高空高速殲擊機。第二年,顧誦芬成為航空工業(yè)第一位由國家任命的型號總設計師,承擔殲-8Ⅱ的研發(fā)工作。殲-8Ⅱ被評價為“我國空軍裝備的殲擊機中最高檔的機種,對改善空軍裝備、增強國防力量,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而整個殲-8系列飛機共衍生16種型號和技術驗證機,裝備部隊350余架,一直是我軍20世紀的主戰(zhàn)裝備。
1986年,顧誦芬離開他工作了30年的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調到北京的航空工業(yè)科技委工作,他將主要精力放在了為航空裝備的體系建設、重點型號的未來發(fā)展,以及國防事業(yè)的宏觀布局建言獻策上。
從大飛機專項到第四代戰(zhàn)機技術的革新,再到最新前沿技術探索,顧誦芬一直關注著中國航空工業(yè)的發(fā)展,希望盡可能給年輕人一點幫助。“有顧總在場,我們就踏實了?!辈簧倌贻p飛機設計師這么說。
2012年,顧誦芬被確診患有直腸癌。雖然后來接受了手術,但他至今仍處在癌癥的康復期。可即便如此,他依舊每天雷打不動地按時出現(xiàn)在辦公室里。從家到辦公室,距離約500米。這段路程,常人走起來用不了10分鐘,顧誦芬卻需要花上至少3倍時間才能走到。但他從未想過要停下來?!傲私夂娇者M展就是我的晚年之樂,”顧誦芬認真地說,“希望我們的航空工業(yè)能夠真正發(fā)展起來,成為世界先進國家之一?!?/p>
獲頒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前,顧誦芬不小心摔了一跤,當被問到康復后最想要做什么時,他緩緩說道:“還是搞飛機設計?!?/p>
“還是搞飛機設計”,說這句話時,這位已過鮐背之年的老人,眼中隱隱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