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虹
余光中說:“一個人可以不當詩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詩意?!眱?yōu)秀古詩文能將讀者置身于感性具體的審美情境中,真實地體驗生命的美好與可貴,形成健康和諧的生命情感;能在跨越時空的深度探究與思辨中,發(fā)展理性進取的生命精神。優(yōu)秀古詩文的閱讀歷程就是一場生命美育的化育過程。
教師要讓這種經(jīng)由優(yōu)秀古詩文為審美中介的生命教育,成就學生積極、自信、真誠、有愛的健康人格,產(chǎn)生源源不竭的發(fā)展動力。為此,如何引導學生閱讀優(yōu)秀古詩文,如何深入理解、體驗、實踐古詩文蘊含的“真善美”文化因子,有效推進生命教育,是每一位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睘榇?,學生在閱讀優(yōu)秀古詩文的時候,就要辟除表里,活化文本內(nèi)容,創(chuàng)設多樣化、多元化的體驗性情境,讓細膩、靈敏、豐富、自由等“詩性”特征成就自己健康的生命情感。
閱讀古詩文一般都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創(chuàng)作的年代背景,目的是為了了解作者的處世態(tài)度,更好地推測作品的本意和文學意義,進而感悟作品的藝術與美學價值。然而作品的美學價值,常常不能僅憑一篇詩作的背景和意象、意境、意旨的感悟就可以一探究竟,而要從深厚的社會背景、復雜的人生經(jīng)歷和多樣的代表性詩作中層層推斷而來,教師要合理引導,形成勾連,幫助學生厘清作者的入世觀和出世觀,形成正確的認識觀,感受真實多樣的人性,增添人生智慧。
生命教育的情感體驗需要體驗者運用聯(lián)想的方法,把幾種事物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串連在一起,或是從同一事物的不同方向進行兩種以上的聯(lián)想,增強自己對詩作中生命本質(zhì)的理解、體驗與感悟。如王維的《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泵鑼懥松綕局胁淮诵蕾p喝彩,獨自花開花落的辛夷花,其生命形象的塑造別具深意??赡挲g較小的學生卻不易讀懂、讀透,只能大致了解詩意。為此,可以引導學生由自開自得的辛夷花,聯(lián)想到身在空谷、獨吐幽香的蘭花“君子”,進一步聯(lián)想到不畏寒冬、錚錚鐵骨的梅花“戰(zhàn)士”,進而推測出這些弱小植物之所以能鑄就如此堅強、高潔的品性,皆因其如同人一樣經(jīng)歷了狂風暴雨的襲擊,默默堅守才有了今天獨特、高雅的個性。閱讀時,教師和家長可以引導學生在遞進聯(lián)想、推測聯(lián)想所創(chuàng)設出來的情境中厘清思路,從而理解這種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聯(lián)結過程,學生就可以感受生命的個性之美,體驗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為堅強的生命意志所觸動,古詩文的生命美育光彩再次得以凸顯。
藝術特有的可感性、生動性、具體性契合學生的天性,更易使學生在愉悅中接納古詩文傳遞出來的“由情達智通意”的和諧生命教育。學生在堅持一段較為深入的閱讀時日后,學校和家庭可以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機會,以藝術形式來演繹新篇章,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讓學生在“經(jīng)典誦讀”“小小朗讀者”“在線說書”“話劇創(chuàng)作”“戲劇表演”“人物演講”等藝術情境中展現(xiàn)自己的理解,融入戲曲中的唱念做打,融合對白、獨白、舞蹈、聲樂、舞美、燈光等藝術敘述手段,演繹詩作內(nèi)容,描繪詩作發(fā)生時代和環(huán)境特征,聚焦人物,品味經(jīng)典,感悟內(nèi)蘊,在動手動腦的肢體演繹中體驗作品情感,體味生命的本質(zhì)和本意,啟發(fā)他們對生活和生命的自覺選擇,有效地實現(xiàn)生命美育對學生生命觀念的培育和引導作用。
正如美國休斯敦一家博物館里的一句話:我聽過了,就忘了;我看過,就記住了;我做過,就理解了。優(yōu)秀古詩詞的內(nèi)化,需要實踐性的演繹來詮釋、體驗;體悟生命重要價值的生命美育,也需要以情為核心的知、情、意貫通歷程。這一切實踐需求,使藝術表達成為感悟古詩文、貫通生命體悟最直接、最和諧的美育中介。
生命快樂是個性發(fā)展和人性自由的重要尺度。學生可以在各類情境體驗生命的基礎上,改變體驗結構和實踐難度,讓生命情感的體驗方式變得更加理性些,體驗狀態(tài)更加積極些,逐漸形成高階思維引領下的體驗模式,獲得理性進取的生命精神。
圖表將對象屬性數(shù)據(jù)直觀、形象地可視化,將感性體驗與理性表達巧妙地融合,說服力強。古詩文的解讀,也常借助此法幫助讀者厘清冗長情節(jié)、復雜關系,體驗微妙情感的變化,甚至將一些看似空泛、抽象的道德問題置身于圖表中,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取證思辨,形成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及價值觀。例如,“圈粉”“追星”是當下少年兒童的一個時尚話題,然而少年兒童可以“追星”嗎?要以怎樣的方式“追”方為恰當?要“追”怎樣的人才有意義和價值?教師可充分利用名家的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將名家之間的故事以圖表形式呈現(xiàn),古今觀照、理性思辨。比如可以創(chuàng)作一個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眾多唐代著名詩人的“互粉”圖。
通過圖表深入挖掘:(1)號稱“詩仙”、桀驁不馴的李白為何會對剛嶄露頭角的崔顥甘拜下風?(2)李白是如何對待杜甫、高適這兩位無名“鐵粉”的?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取證分析,感觸頗深:“追星”心理與行為可以有。但一切有意義、有價值的追尋,一定是可以拓寬一個人的人生廣度,可以讓人們看到他的理想和抱負,獲得前行的力量……原本抵觸、反感的道德教育話題,在理性又感性的圖表面前,學生開始反省、盤點,矯正自己的偏差想法與行為,理性進取的生命精神開始充滿在他們的心中。
只有哲理,才能讓遙遠的故事煥發(fā)出普遍的魅力。只有哲思,才能讓生命的意義得以明晰。
朱光潛說:“讀詩就是再作詩?!焙妥髡咭黄鹣胂髮懽鬟^程的提煉和升華,才有可能洞察文本意蘊生成的奧秘,才可能知其所以然,共享作者的匠心。以優(yōu)秀詩詞為審美中介的生命美育,不僅要創(chuàng)設各類情境、平臺、活動讓學生獲得實踐的機會,更是要發(fā)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研學精神,以“行走”的方式體察作者的創(chuàng)意與寓意。
切己體察有三個層面的意思:一是要自求自得;二是要親身體驗;三是要自信不疑。三條要義直指“親自體驗,躬行實踐”這一核心要求。為此,學校和家庭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學生直達詩文現(xiàn)場,以小組合作方式訪談民間,從當?shù)仫L俗、地理、歷史、生活狀態(tài)等角度考察區(qū)域文化,體察整個區(qū)域的經(jīng)濟、文化、政治、風俗,尋找生命的源頭,遙想詩作畫面,感受“情”“景”“事”“理”的高度統(tǒng)一,感受字里行間的個中深意,學習作者的文風文品。
這樣的實踐與“紙上功夫”比較,顯然存在準備工作多、安全隱患大、時間戰(zhàn)線長等方面的組織困難,但較之學生而言卻委實是一次真實、具體的探究過程。實踐雖然辛苦,但問題明確、分工清晰、調(diào)查有方向,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非但不會感到煩惱或厭倦,內(nèi)心反而會體會到一份寧靜。這份寧靜,是“福樂”情緒體驗最核心、影響最深遠的一種感官享受,最適宜幫助受教育者體驗生命的美好與可貴,引發(fā)他們對未來的期盼與奮斗之情。
托物言志,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即將個人之志依托在某個具體之物上。為此,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征意義??烧缤鯂S先生所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同一景物,會因人(境)的變化產(chǎn)生不同的指向,直接影響讀者的閱讀價值及情感取向,所以,解決此類閱讀問題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學習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嚴謹與浪漫精神,透過詩作的生命跡象,解密生命,還原生命本質(zhì),深入體驗生命的堅韌與頑強。例如,唐代“詠蟬三絕”中,虞世南借“蟬聲遠傳”的特點來表達“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高潔情懷;駱賓王則以“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傳遞自己的患難之語;李商隱以“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悲切長鳴表達自己的怨恨。蟬只是一介昆蟲,究竟有何特性,會被人們輔之以諸多的寓意?帶著文學的感性認識,走近蟬的世界,讀者發(fā)現(xiàn)蟬的生命軌跡是何等的奇妙,“四年的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就是其生命的真實寫照(法布爾《昆蟲記》中《夏日音樂家》),“四年黑暗”與“五周陽光”的強大反差讓閱讀者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對生命的堅韌與頑強,有了最真切的體會,瞬間,夏日讓人討厭的蟬的聒噪聲,似乎十分動聽有趣了。
我們相信,在這樣的科學引證下,幼小的閱讀者即便少不更事,沒有足夠的生活閱歷來支撐他們深度體驗這份理性思考和情感發(fā)展,但他們一定會被蟬“四年黑暗苦工”與“五周陽光享受”所帶來的強烈感官沖擊所打動,給予當今太平盛世中的自己完全不同的生命體驗。為此,我們期待在“詩性”閱讀中能有更多的肌理探究,將其特有的物理屬性遷至“詩性”閱讀中,助力生命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