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忠秋
刺繡,古稱繡針或“黹”“針黹”。通俗地講,就是把構思、設計好的圖案描摹在織物上,用繡針牽引絲、絨等制成的彩線,在紡織品上繡成花紋的工藝。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又屬于“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
明清時期,民間刺繡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先后形成了蘇繡、湘繡、粵繡、蜀繡“四大名繡”。此外,還有享譽中外的京繡、隴繡、魯繡、汴繡、甌繡、杭繡、漢繡、閩繡等地方名繡,維吾爾、彝、傣、布依、哈薩克、瑤、苗、土家、景頗、侗、白、壯、蒙古、藏等少數(shù)民族也都有著自己民族特色的刺繡。
滿繡是滿族刺繡的簡稱,也稱“針繡”“扎花”“繡花”。通過不斷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借鑒、吸收,創(chuàng)造出了滿繡特有的平針、倒針、長針、錯針、亂針、鎖絲、盤金、鋪絨、刮絨、挑花等幾十種刺繡針法和工藝。獨特鮮明的民族風韻,集中體現(xiàn)了滿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稟賦,不僅凝聚了滿族人的審美情趣,也積淀并傳承著滿族人的勤勞智慧、宗教觀念和民族意識。滿繡繡品含有平安吉祥或信仰崇拜等豐富的文化內涵,表達了滿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是滿族婦女根據(jù)自身審美實踐、宗教傳統(tǒng)等對生活的提煉與概括。
300 多年前,滿族人被稱為女真人。1616 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諸部稱汗建國,國號“大金”。1635 年,清太宗皇太極在盛京(沈陽)改族名“女真”為“滿洲”。1636 年,皇太極改國號“大金”為“大清”。圍場,其實就是大清皇帝圍獵的地方。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地處內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過渡帶,為陰山山脈、大興安嶺山脈的尾部與燕山山脈的結合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商周時屬燕地,稱為“鬼方”。遼時,縣境北部屬上京道,為遼帝避暑狩獵之所;金時,屬北京路大定府;清代,康熙二十年(1681 年)四月,正式設置“木蘭圍場”,直屬朝廷理藩院。
早期的女真人出于質樸的審美追求,用原始的工具和材料在皮制的衣衫上“繡”上古樸簡單的圖形,就是早期的“皮革繡”,俗稱“扎花”。女真人那時還沒有金屬針具,他們把柳條等質地較硬的樹枝削尖,或用獸骨打磨成“錐子”?!袄C線”也比較粗,跟過去女孩子“扎小辮”的頭繩差不多。皮革繡的工藝簡單粗糙,先在皮質的衣服、鞋面上畫好圖案,然后用錐子刺上小孔洞,再把“繡線”從一個個小孔中穿過去,這就形成了紋樣。
滿族很重視嫁妝,姑娘陪送的嫁妝除了父母給的和親戚朋友贈送的,多數(shù)是自己繡的各種繡品。女孩子一般在出嫁前幾年,就開始為自己繡嫁妝了。滿族女孩過了十歲,早的七八歲就要學“繡花”,所以出嫁時用的繡花衣褲、花手絹、大坎肩、小肚兜、花幔帳、繡花鞋、枕頭頂子、煙荷包等,都要自己繡。尤其是荷包,那是男女青年之間愛情的信物,姑娘們都會很用心地繡制。除了繡嫁妝荷包之外,姑娘還要請媒人去婆家,量來公公婆婆和未來丈夫的“鞋樣子”,給他們各做上一雙繡上各種吉祥紋樣的鞋。
滿族人的枕頭大都是用藍布或青布縫制,為長方形六面體,所以稱之為“方枕”。方枕的頂子上多繡有鹿、鷹、馬、喜鵲、老虎等動物,或山、樹、太陽、月亮等自然崇拜的內容,以及福壽、鴻禧、吉順、納祥等文字,或云形、水形、回紋、萬字等吉祥圖案。誰家姑娘刺繡手藝好,衣衫繡得精致,就代表誰家姑娘“女紅”好,必能嫁一戶好人家,在婆家的地位就高。
“釘線補繡”是一種簡單、原始的縫補方法。布料上的圖案是從另一個載體上裁剪下來,再用針線縫補上去的,因而叫做“縫綴”更恰當一些。這種手法與漢族地區(qū)很早就形成的刺繡針法有很大區(qū)別,但也初步蘊含了“繡”的要素。
清代,滿繡出現(xiàn)了“宮廷繡”和“民間繡”成功嫁接的局面,其工藝風格既保留了女真人“皮革繡”“釘線補繡”的稚拙、純樸,又吸收了中原地區(qū)魯繡、江南地區(qū)蘇繡的技藝,創(chuàng)造出平繡、補繡、納繡、布貼、圈金等多種樣式和針法,從而在刺繡大家庭中獨樹一幟,脫穎而出。
清代皇帝的“龍袍”,以香黃色綢緞為基礎,間飾五彩祥云和海水江崖。金龍圖樣用圓金線織成,每兩根為一組,突出了龍紋的立體感?;屎蟮募t在領、袖邊飾以藍色彩云和金龍紋。為了區(qū)別官級,文官服裝飾飛禽,武官服裝飾走獸,主紋都置于底紋之上,底紋大多為如意云紋。比如清代四品文官,用滿繡工藝裝飾有連續(xù)云紋,針繡一輪紅日,平金繡銀燕飛翔穿云向日,既象征“忠于君主”,又寓意“指日高升”。
相傳,康熙下江南時,就住在蘇州織造李煦的私宅。雍正即位后下旨核查李煦,李煦被流放到黑龍江。李煦的孫女李秋娘隨爺爺一起被流放。途中路過承德府,一個姓盧的師爺是李煦的舊交,他把李秋娘保了下來,偷偷地送到了木蘭圍場。秋娘落腳后,認識了鳳桐,倆人結為夫妻。他們生了九個女兒,都起名叫“鳳”,從大鳳一直排到九鳳。閨女們長大后,秋娘把刺繡手藝傳授給了她們。這九姐妹聰明伶俐,個個都成了神針妙手。
十幾年后,為了彰示威德,皇上想用十丈長的白絹繡一幅乾坤形勝圖。要求白云紅霞、飛龍翔鳳、日月星辰、嫦娥奔月、天女散花、江湖河海、山川花木、樓亭殿閣、耕讀漁樵、飛禽走獸……天上人間的妙景,都要繡全。這項任務一開始交給了南京知府,知府挑選了五十名繡藝高手用了一年時間才完工,皇上御覽后卻不滿意。又讓蘇州知府重新組織八十名技藝精湛的繡娘來刺繡,繡好之后呈送皇上,還是不合口味。惱怒之下,皇上下旨承德知府,以一年為限,再繡此圖。
承德知府接旨,愁眉不展,唉聲嘆氣,心想江寧是刺繡之鄉(xiāng),秀女們個個技壓群芳,尚不能令皇上滿意,承德又如何完成如此重任?便把師爺叫來,交代后事。盧師爺卻說道:“大人,我認識一人,若請她出山,保準馬到成功?!痹瓉?,這位盧師爺正是救下李秋娘的人。他馬上置辦了長絹以及各色繡線,送到了秋娘家中。秋娘見是恩人相托,便答應了下來。九個女兒一起動手,不到半年的光景,便將這乾坤形勝圖繡成了。只見此圖,繡針套接不露針跡,色相深淺相得益彰,針腳齊整,配色清雅,線條流暢,變化自然。圖上繡有“萬壽無疆”“長樂光明”等字樣,構圖均衡沉穩(wěn),喜慶祥和。知府命人用黃緞將繡圖仔細包好,領上盧師爺,親自進京復命。皇上展開御覽,只見祥光耀眼,瑞氣盈門,龍顏大悅,足足欣賞了大半日,方才收起。立即宣旨,命速將李秋娘和九個女兒接來宮中,為他刺繡織品。秋娘深知伴君如伴虎,便向盧師爺表示,寧愿在荒山野嶺終老此生,也不愿踏進皇家半步。盧師爺深知秋娘苦衷,便向皇上謊稱秋娘和她的女兒們遭遇洪水,下落不明?;噬现缓米髁T。
秋娘是江南女子,來到寒冷荒涼的承德生活,難處可想而知。秋娘和九鳳為了報答鄉(xiāng)親父老的幫助,把刺繡手藝傳給了當?shù)氐膸讉€民女。秋娘的小女兒九鳳手藝最好,也愿意帶徒弟。后來,人們?yōu)榱吮磉_對秋娘和九鳳姐妹的感激和思念,把她們居住過的那座山起名為“九鳳山”。張小燕是秋娘教過的民女中,唯一堅持下來的,而且有自己獨創(chuàng)的繡藝。后來,張小燕把手藝傳授給了自己的女兒王秀娥,而王秀娥的女兒張玉茹就是李想的姥姥。姥姥把“宮廷繡”的技法與“民間繡”結合起來,形成了“蘇繡”“宮廷繡”“民間繡”互相融合、相得益彰的滿族刺繡風格。李想的媽媽王月英心靈手巧,完整繼承了姥姥的精湛技藝,在她一生的刺繡生涯里,留下了無數(shù)的滿繡藝術珍品和傳世之作??上У氖牵蟛糠肿髌吩凇拔母铩睍r被損毀,無法復原,永遠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這給李想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李想出生于1970 年,12 歲的時候,爸爸就去世了。在李想的記憶里,媽媽不知道啥叫累,干完了地里的活,就燒火做一家子人的飯,到了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燈下一針一線地忙她的“活計”。一根細小的繡針,在媽媽的手里好像變成了一件神器,隨著飛針走線,花鳥魚蟲、山水屋舍、家畜水族、吉祥紋樣等各式各樣好看的圖案,就在她的針尖上鮮活起來。李想的內心充滿了對媽媽的崇拜,她覺得媽媽是這世上最巧、最有能耐的女人。她經(jīng)常趁母親不注意的時候,把鞋幫、布片拿到房后沒人的地方偷著“繡”。有一天,趁媽媽不注意,李想把媽媽裁剪好的鞋幫偷了出來,拿到?jīng)]人的地方,學著媽媽的樣子非常認真地“繡”了起來。天快黑了,李想還“繡”得起勁呢,遠處傳來媽媽和姐姐又焦急又生氣的呼喊聲,李想趕緊往家跑。
回到家,媽媽一眼就看到了李想手里攥著的鞋幫,她一把從李想手里拽過來,氣得聲都變了。媽媽拿著鞋幫不住地念叨著:“這可咋整?這可咋整?”李想這才知道,這雙鞋是李想一個遠房姨媽讓媽媽給她閨女做的出嫁彩禮。媽媽一邊抖落著鞋幫,一邊訓斥李想:“你看看你這是鼓搗的啥!這布料多貴呀,你說,上哪給人家買這布料去!”李想聽媽媽這么一說,更害怕了,連大氣都不敢喘一下,只能小聲地辯解:“媽,看你那么累,想給你幫幫忙。”媽說:“行了行了,往后少添點兒亂比啥都強”。
為了不耽誤給人家做好這雙鞋,媽媽只好連夜拆下李想“繡”好的線。那一夜,李想躺在炕上又自責又心疼媽媽,一宿都沒睡著覺。從此以后,姐姐們擔心李想把媽媽讓她們繡的衣服、鞋、襪子等偷出去“繡”壞了,都把繡品藏起來,全家人就像防賊似地盯著李想。李想呢,那時候對刺繡的癡迷已經(jīng)到了著魔的程度,只要哪天不摸針線手就會癢癢,心也會很慌。加上天生脾氣就倔,越不讓干,越要干。就因為這個,真沒少當幾個姐姐的“巴掌墊”。打李想最多的是三姐,因為李想“偷”過她的東西,不管有事沒事,是不是李想干的,幾乎每天她都要打李想一頓。
后來,李想想出了辦法,就在破布頭上自己畫圖,自己繡??墒遣碱^太碎,施展不開,李想就在自己的貼身小褂上繡。那時候絲線太珍貴,用不起,媽媽也不給李想,李想就用縫衣服的黑線和白線練。
小時候沒有電燈,晚上就靠點煤油燈照亮。農村吃了晚飯老早就上炕睡覺了,一大家子人都擠在一鋪炕上。大家都睡著了,就李想睡不著,不是比劃著繡,就是琢磨媽媽繡的東西。漸漸地,村里人看了李想繡的東西,都說李想繡得有模有樣的了。李想聽了,心里美滋滋的。恰巧,李想的一個叔伯姐姐結婚,叔伯姐姐在家凈下地干活了,她雖然鞋做得不錯,但是沒學過刺繡,繡不了花。那時候李想的繡花手藝也有點兒小名氣了,姐姐就把李想找去幫著繡花。正好學校放寒假,李想在叔伯姐姐家繡了十多天,活兒做得很漂亮。
李想媽媽一看,都有找李想幫著繡鞋的了,就開始默認李想學藝了,告訴李想怎么起針,怎么落針,什么東西咋繡,用什么針法。
過了一段日子,媽媽突然對李想說:“咱們家有個規(guī)矩,別人家的手藝是傳男不傳女,咱們家是傳女不傳男。咱們家的刺繡手藝一輩一輩都有掌門的人,你姥姥是第五代,傳到我這是第六代了。拜師禮規(guī)程很繁瑣,你跪地下給我磕個頭就算拜師了。打今兒個起,你就是滿繡第七代掌門人了?!闭f完,媽媽從箱子底翻出個木匣子,從里邊拿出來兩件刺繡。一件是鑲嵌在繡框里的一只貓,下面還有一個精美的木座;另一件是上面繡著四種紋樣的布質掛件,媽說這叫“暗八仙”,是祖輩一代接一代傳下來的“傳家寶”,是掌門人的證物,傳給誰,誰就是下一代的掌門人。
如今,李想的女兒大學畢業(yè)了,她對刺繡有著一種天生的、發(fā)自內心的喜愛。從小耳濡目染,使她對刺繡有著天然的稟賦與超強的悟性,李想對她稍加指導,就會觸類旁通,小有收獲。她能夠在熱情奔放和寧靜淡雅之間收放自如,可以根據(jù)時代特點,合理地創(chuàng)新與揚棄。李想相信,女兒一定會成為優(yōu)秀的滿繡傳承人。
繪畫是繡娘的基本功。媽媽告訴李想,懂畫理,才能繡得逼真。媽媽的畫工雖好,可李想?yún)s發(fā)現(xiàn)她在設計圖案的時候,很少用筆來畫,除了太復雜的圖案,多數(shù)圖案都是用指甲“剋”(圍場一帶的人們常把“刻”等同于“剋”)上去的。刺繡之前,她把構思好的圖案直接在底料上“剋”上印,“剋”一塊繡一塊。為了把繡品做得更加精致,媽媽讓李想仔細觀察山的顏色,近處的山是綠的,遠處的山是深綠色,再遠一點就變成藍色的了。必須把握好顏色搭配、色彩明暗,這樣的繡品才能表現(xiàn)出層次感、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