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舜翩
曾經(jīng)有一個段子說,某人排隊的時候有人插隊,他質問插隊者為什么要這么做,插隊者說:“因為我缺德啊。”這個答案實在讓人哭笑不得,但又無言以對?,F(xiàn)在我們試想另一個情景,一個口口聲聲說最討厭插隊的人,結果轉身就插了別人的隊。對比這兩者,你會更討厭哪一個?大部分人的答案是更討厭后者。
如果理性地分析,兩個插隊的人都做出了不道德行為,本質上是沒有差異的。然而那些聲稱討厭插隊的人,在語言上維護了社會公義,把自己的道德抬到一個高度,行為上卻反向而行,相比言行一致的“真小人”,這種傳達了虛假信號的偽君子更讓人反感。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與人接觸時會自動發(fā)出信號,對方根據(jù)感知到的信號來對判斷他人意圖、預測他人行為。如果一個人會譴責他人的不道德行為,其實就是向外界傳達了一個信號:譴責者自身具有較高的道德水平,他在未來不會做出類似的行為。然而,偽善者后來的實際行動違背了他人的預期,會激起人們的道德厭惡和義憤。這主要是因為偽善者傷害了他人的信任,打擊了人們對自己判斷的自信。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偽善者在譴責他人不道德行為后,坦誠了自己也會犯下類似的錯誤,那么人們對他的印象會有所改觀。也就是說,如果能夠給人言行一致的感覺,哪怕是不道德行為,也能得到一點額外的好感。
但無論如何,不管是真小人還是偽君子,不道德行為都會換來人們的厭惡。最好的方式還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做個真誠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