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浩成
隋唐時期部分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人面鳥俑,在(今遼寧輯安吉林集安)通溝南北朝壁畫墓[1]、太原南郊金勝村熱電廠北齊壁畫墓[2]、河南鄧縣(今鄧州市)學莊北齊彩畫磚墓[3]等墓葬中也有人面鳥身的形象,其中河南北齊彩畫磚墓及朝鮮平安道大安市德興里高句麗墓葬中有明確的“千秋”“萬歲”之題記,故稱為千秋萬歲鳥。而金元時期的《大漢原陵秘葬經》記載:“天子山陵用盟器神煞法:……方相長三尺五寸,五彩結之,有四眼,手秉扽杈,觀風鳥一個,長三尺……親王盟器神煞法:……觀風鳥長兩尺……”[4]可見“觀風鳥”與“方相神”相配套放置于墓室之中?!渡胶=洝ずM饽辖洝酚涊d:“讙頭國在其南,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一曰在畢方東。或曰讙朱國。”[5]此為丹朱之鳥。以上對人面鳥形象的描述與隋唐時期墓葬出土的人面鳥俑有對應關系。但由于隋唐時期的文獻資料對此并無文字記載,相關學者對其形象辨析不明,或將其歸為千秋萬歲鳥[6],或將其歸為觀風鳥[7]。筆者通過對墓葬中出土的人面鳥俑的出土地域、形象特征、墓葬中發(fā)現位置以及相關同出隨葬明器的分析,發(fā)現這些人面鳥俑有著較大差別,應屬于不同人面鳥形象。故本文以此為基礎,將墓葬中出土的人面鳥俑進行細致的辨別,并對應將其劃分為三大區(qū)域,進而研究其在隋唐墓葬中的功能及反映的喪葬、明器制度。
人面鳥俑發(fā)現于從隋代末年至唐代中期的墓葬中,且集中于初唐時期的單室磚墓之中。從墓葬發(fā)現的地域來看,這些出土人面鳥俑的墓葬,主要在河北、湖南兩地,河南、遼寧、江蘇及安徽等地零星分布。從墓葬出土的人面鳥俑的形象特征來看,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人面鳥身俑,或站立,或蹲踞;二是人面獸身鳥翼俑,頭部朝天,或站立,或蹲踞。從墓主人身份來看,這些墓葬主人基本上都是官吏或地主,具有一定的政治、經濟實力。從墓葬中人面鳥俑的出土位置與隨葬明器來看,基本上都是位于靠近甬道墓門或是墓室中部、南部,且一般與鎮(zhèn)墓獸、墓龍、儀魚以及生肖俑同出。(表1)
續(xù)表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隋唐時期墓葬中出土的人面鳥俑在地域上存在三大區(qū)域:一是以河北、遼寧為中心的北方地區(qū),該地區(qū)的人面鳥俑以人面鳥身俑為主,且成對出現,一男一女;二是以河南、江蘇以及安徽為主的中部地區(qū),該地區(qū)以人面鳥身俑為主,且成對出現,一男一女或一女一鳥喙人面;三是以湖南為中心的南方地區(qū),該地區(qū)以人面獸身鳥翼俑為主,亦成對出現,一鳥身一獸身。這三大區(qū)域的人面鳥俑形象特征有著較大的差異,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形象含義,反映出區(qū)域之間喪葬及明器制度的不同。
魏晉南北朝的壁畫中時常出現人面鳥身的形象,在河南鄧州市學莊北齊彩畫磚墓中就出現一對身體赤紅的人面鳥身形象(圖1),左側為人面,戴高冠,題記為“千秋”,右側獸面,題記為“萬歲”[27],這種一人面一鳥面圖像從題記上來看,是千秋萬歲之形象。在朝鮮平安道大安市德興里的開土王永樂十八年(公元408年)高句麗的墓葬中,天井壁畫之上亦有一對人面鳥身形象,男面鳥身和女面鳥身頭上題記分別為“千秋之象”“萬歲之象”[28]。據此,推測這種類型的人面鳥身形象應是“千秋萬歲鳥”的形象。
圖1 鄧州市北齊墓彩畫磚千秋萬歲鳥形象
隋唐時期,千秋萬歲鳥形象逐漸開始明器化,在墓葬之中以人面鳥身俑的形象出現。表1中統(tǒng)計的隋唐時期墓葬中出土的人面鳥身俑中,有部分人面鳥身俑應是由千秋萬歲鳥演變而來的。其一,這部分人面鳥身俑有著很明顯的特征:陶俑上半部仍為人身,只有身體下半部呈現鳥身,且尾部上翹,姿勢一般為站立,雙手拱于胸前,與魏晉南北朝時期壁畫墓中千秋萬歲鳥的形象十分相似。其二,這部分人面鳥身俑多出土于遼寧、河北地區(qū)隋末唐初的墓葬,在安徽、江蘇隋末唐初的墓葬中偶有發(fā)現,在地域上,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壁畫墓所發(fā)現的人面鳥形象的地區(qū)相一致;在時間上,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相接。其三,從墓室中出土的位置來看,這部分人面鳥身俑一般分左右列于墓室中部或南部,與鎮(zhèn)墓獸等明器同出,左側為男面俑,右側為女面俑,這一點亦與魏晉南北朝時期壁畫墓中壁畫有千秋萬歲鳥之方位對應。
千秋萬歲鳥形象的人面鳥身俑性別化差異較大,男俑一般面容平和,束單髻,戴高冠(圖2);女俑一般面容微笑,束雙髻(圖3)。
圖2 安徽合肥西郊隋墓男面鳥身俑
圖3 安徽合肥西郊隋墓女面鳥身俑
觀風鳥的具體形象在《大漢原陵秘葬經》中有明確記載,這種墓葬明器主要用于“觀風”,且一般置于甬道口處,以便探查四季變化。觀風鳥源于古代用于測量風向的科學儀器——相風烏。晉代在鹵簿制度中常見有相風烏的存在?!段骶╇s記》卷五記載:“相風烏車駕四,中道。 ”[29]《晉書·輿服志》記載朝中大駕鹵簿,隊伍中應有兩組相風,皆位于中道[30]。晉崔豹《古今注》中亦提到“伺風鳥”[31]。魏晉南北朝時期相風烏已成為鹵簿儀仗中所必備之物,在磁縣灣漳北朝墓葬中的鹵簿儀仗壁畫中[32]149,相風烏立于三縱三橫框架與平板邊框組成的方架之上,方架交點之上各有一個動物形象(圖4),對應十二生肖即十二時辰[32]156。故此相風烏與十二生肖相配合,即象征其與自然節(jié)氣之間的關系。隋唐時期墓葬中出土的人面鳥俑有部分形象應是觀風鳥形象,將原來觀測風向、氣候的實用功能,轉變?yōu)轭A測吉兇的墓葬明器。
圖4 磁縣灣漳北朝墓墓道東壁壁畫的儀仗行列
從上述不難看出,隋唐墓葬中出土的觀風鳥形象的人面鳥俑的判斷標準,主要是以其在墓葬中出土位置及相配套出現的明器。這種類型的人面鳥俑在形象特征方面也與其他人面鳥俑有著很大差異,觀風鳥形象的人面鳥俑一般僅有人面,頭部以下為鳥身,頸部拉長,仰面朝天,似有觀風之象,蹲踞姿態(tài),身有兩翼(圖5)。這種形象的人面鳥俑均出土于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區(qū),與北方地區(qū)出土的人面鳥俑形象差別較大。從墓葬中出土的位置來看,這種人面鳥俑一般出土于墓室甬道口處,正對墓門,或位于棺臺附近,這些位置均靠近甬道,這也說明這種人面鳥俑的功能與文獻記載的觀風鳥相一致。從墓葬中所出土的明器來看,觀風鳥形象的人面鳥俑一般與生肖俑同出,這也說明其功能與觀測宇宙、自然有關,故此這些都說明這種形象的人面鳥俑應是觀風鳥之形象。
圖5 湖南長沙黃土嶺唐墓人面鳥俑
漢代的墓葬中經常出現有方相氏的形象,或稱為“鎮(zhèn)墓俑”“鎮(zhèn)墓神”“辟邪”等。方相神是中國古代儺祭(一種驅鬼巫術儀式)的主導神?!吨芏Y·夏官·方相氏》中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大喪,先驅;及墓,入壙;以戈擊四隅,驅方良?!盵33]《續(xù)漢書·禮儀志中》“大儺”條記載:“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年十歲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為侲子。皆赤幘皂制,執(zhí)大鼗。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盾。十二獸有衣毛角。中黃門行之,宂從仆射將之,以逐惡鬼于禁中……因作方相與十二獸儛。嚾呼,周遍前后省三過,持炬火,送疫出端門?!盵34]這些文獻記載都說明方相氏有驅邪逐疫、護佑墓主的作用。在漢畫像石中方相氏常以人身獸足,似熊非熊,瞠目張口,赤身裸體,下蹲的形態(tài)出現[35],但由于地域不同,南方地區(qū)的方相氏形象有所不同,大致上是以人面獸身的形象出現。
綜上所述,隋唐時期墓葬中出土的人面獸身鳥翼俑可能為方相氏之形象。這種人面獸身鳥翼俑一般出土于湖南地區(qū),且與觀風鳥俑同出,與上述《大漢原陵秘葬經》中記載的“觀風”“方相”相配套用于墓葬之中的描述相吻合。不僅如此,這種形象的人面獸身俑整體形象偏重于獸身的表現,突出獸身形象,附兩翼,仰面朝天,似驅邪逐疫之狀(圖6)。此種人面獸身鳥翼俑在墓葬中出土位置與觀風鳥俑的出土位置相一致,故此二者相互配套使用,是方相神之形象。
圖6 湖南岳陽桃花山唐墓人面獸身鳥翼俑
秦漢時期方術盛行,神怪傳說陡然興起,其中以王子喬升仙之事,常見于秦漢文獻?!读邢蓚鳌分杏涊d:“崔文子學仙于王子喬,化為白蜺,文子驚,引戈擊之,俯而見之,王子喬之尸也,須臾則為大鳥飛而去?!盵36]說明王子喬化而為鳥升仙之事,而王子喬之妻、子則居讙朱國,其記載見于《山海經·海外南經》,該文中提到其國人皆為人面鳥喙的形象,正是丹朱鳥之形象。丹朱一族始于堯帝時期,后遷至楚國及巴蜀國地區(qū),其族人皆信仰鳥之圖騰[37]。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隋唐時期墓葬中出土的人面鳥俑部分形象來自丹朱鳥之形象,這種人面鳥俑與上述其他三種形象皆有所不同,其為人面鳥喙,束發(fā)髻,上半部為人身,下半部為鳥身,尾部上翹,雙手拱于胸前,呈蹲踞姿態(tài)(圖7)。這種人面鳥俑一般成對或單獨出現于墓葬之中,且位于墓室中部、南部。從其出土地域來看,基本上都是在河南、河北等地區(qū),且數量不多,零星分布,這與丹朱族的發(fā)源之地接近,故此這種形象的人面鳥俑可能為丹朱鳥之形象。
圖7 河北安國梨園唐墓人面鳥俑
隋唐時期墓葬中所出土的千秋萬歲鳥俑主要是長生不死的信仰,并且千秋萬歲鳥俑一般放置于墓室甬道口處,正對墓門或靠近墓主的棺臺,具有一定的祈福性質,希望庇佑墓主及其子孫后代。通過對“千秋萬歲”名稱的解讀,不難發(fā)現這種詞語多見于秦漢時期的祝詞之中。《韓非子·顯學》中記載:“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萬歲?!锶f歲之聲聒耳,而一日之壽無征于人,此人所以簡巫祝也。”[38]不僅如此,漢代瓦當之上也常見此類用語,很明顯這是一種對長生不死信仰的表現。唐代出土的買地券上也有“千秋萬歲”的字樣:“內方勾陳,分掌四域;丘丞□□,整理阡伯。千秋萬歲,合門大小良賤,延年保壽?!盵39]
通過上述資料,可以看出千秋萬歲鳥俑表達古人對長生不死的精神信仰,將這種精神信仰以千秋萬歲鳥俑的形象表達出來。這種隨葬明器是希望死者可以永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其子孫后代祈福。千秋萬歲鳥俑在隋唐喪葬制度中體現出一種對生命不朽的精神信仰,也反映出其對神怪傳說的崇拜,以神怪形象來實現長生不死的期望。
隋唐時期墓葬中出土的觀風鳥俑及方相神俑的主要功能是鎮(zhèn)墓辟邪?!洞鬂h原陵秘葬經》中記載,墓葬里的觀風鳥與方相神并列置于墓室甬道口處,以觀風定時,逐鬼去疫,這與墓葬中所見一致,并且二者均與鎮(zhèn)墓獸、墓龍、儀魚等鎮(zhèn)墓明器同出,由此可見其鎮(zhèn)墓辟邪之功能?!短綇V記》中記載有動物模型——鵝,作為一種鎮(zhèn)墓明器放置于墓室甬道口處,以保墓室不被盜掘[40]。鵝屬禽類,與墓葬中出土的人面鳥俑有一定的聯(lián)系,故這種禽類鎮(zhèn)墓明器應具有一定的保衛(wèi)作用,使墓主人死后不會受到侵擾。
綜上所述,可見隋唐時期墓葬中的觀風鳥俑與方相神俑形成一定的喪葬制度,這種喪葬制度主要是通過鎮(zhèn)墓明器表現出來。出土觀風鳥俑與方相神俑的墓葬之中一般會出土鎮(zhèn)墓獸、墓龍以及儀魚這些鎮(zhèn)墓明器,并且這些鎮(zhèn)墓明器的擺放有一定的規(guī)矩,鎮(zhèn)墓獸置于墓室甬道口處最外端,正對墓門,其后左右兩側分別為觀風鳥俑及方相神俑,而墓龍、儀魚在其一側。這種布置方式凸顯出隋唐時期特有的喪葬明器制度,注重墓主人死后世界的保護,使其在死后靈魂可以趨吉避兇。
隋唐時期墓葬中出土的丹朱鳥俑的形象,主要是希望墓主人死后可以羽化登仙,這也是當時道教盛行的緣故,墓葬之中往往放置鎮(zhèn)墓明器、朱書解除文及買地券等包含濃厚道教色彩的隨葬品。通過對丹朱鳥形象的解析,不難發(fā)現這些神怪傳說基本上都是有關羽化登仙的傳說,《淮南子·齊俗訓》[41]《藝文類聚》[42]以及《水經注》[43]等文獻之中均有相似記載。這也與當時的神仙信仰有關,將丹朱鳥俑放置于墓葬之中以求得道升仙。
由上述資料可以說明隋唐時期墓葬中零散出現的丹朱鳥俑可能是一種道教信仰,這種信仰僅在部分墓葬中體現,這些墓葬的墓主人基本上都是官吏,可以看出統(tǒng)治階層為了使生命永恒,而對自己死后世界進行布置。這反映出隋唐時期喪葬制度中重要的神仙信仰因素,也是墓葬中生命崇拜的具體體現。
隋唐時期墓葬所出土的人面鳥俑,其形態(tài)分為四種形象,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文化信仰,但都是以長生不死、鎮(zhèn)墓辟邪以及羽化成仙的道教信仰為主,通過這種人面鳥的形象,幫助墓主人升仙得道、趨吉避兇。在墓葬中的擺放位置十分有序,體現出隋唐時期的喪葬規(guī)制。不僅如此,墓葬中的人面鳥俑常與鎮(zhèn)墓獸、墓龍以及儀魚這類神煞明器組合出現,而且這也是隋唐時期喪葬明器制度的一個新變革。漢晉以來,使用壁畫、畫像磚及畫像石等方式表達羽化成仙、鎮(zhèn)墓辟邪的傳統(tǒng)逐漸衰落,以神煞明器為主的喪葬制度逐漸興起,并開始帶有鎮(zhèn)墓辟邪、得道成仙的寓意,這反映出隋唐時期墓葬裝飾方式的轉變。初唐時期,人面鳥俑作為隨葬明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時常出現于官吏的墓葬之中,尤其是在極為盛行道教信仰的河北、湖南等地區(qū)??傮w來看,隋唐時期墓葬中人面鳥俑的出現代表這一時期喪葬明器制度的重大變革,也與道教信仰在民間的流行有著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