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梅
地上開花、地下結(jié)果的花生,學名落花生,亦有番豆、地豆、落花參、土露子、長生果、南京豆、及第果等別名。原產(chǎn)于南美洲,其傳入中國的時間,有謂是宋、元之際,唯尚待查證。據(jù)清人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的考證,應(yīng)是清圣祖康熙初年,僧應(yīng)元住扶桑(即日本)覓種寄回,始有此物,較為可信。
花生的食法甚多,常供熟食,亦可生食。帶殼者多用細砂拌炒,松脆甘香,可充小食、茶點;也可用鹽水煮透當作小菜。去殼果仁多干炒作小食,或水煮、油炸、醬、鹵、涼拌成小菜。如施之于菜肴,多用作配料;而在剁碎后,則可充當餡料。滋味可咸可甜,其菜品有“鹽水花生”“怪味花生”等多種,廣受饕客歡迎。當然,它亦可制成花生醬、花生糖等大眾食品。
而有名的花生料理,還有一道出自福建的“花生湯”。福建所產(chǎn)的花生,一向為人津津樂道。閩南尤其是興化(今莆田)出產(chǎn)的,名“黃落花生”,號稱“奇物”,其粒雖小,但含油量較多,且香味甚濃。閩南人取此所煮的花生湯,一直是市肆珍品,長久以來,大受人們歡迎,成為地方特產(chǎn)。
廈門市中山路有一家“黃則和花生湯店”,其店主為第二代,卻能將之發(fā)揚光大。他的名字和店名同,操持此業(yè)達半世紀之久,以選料精細(顆顆肥美,大小均勻)、制作工藝嚴謹、重視質(zhì)量信譽,而播譽海內(nèi)外。“黃則和花生湯”中,常會摻入幾許切好的小芋塊,稱“花生芋平湯”;也有人加小地瓜塊。前者白中飄紫,后者白中泛黃,都很有特色。
此外,廈門南普陀寺內(nèi)的素菜館,則稱花生湯為“長生果湯”,嚴格管控質(zhì)量,亦頗受好評。
制作此湯時,將花生仁置盆內(nèi),沖入沸水浸泡、脫皮,揀去次品和雜物。傾入鍋中加清水時,亦可添些純堿。先用旺火燒沸,再以微火煮透,待花生仁分成兩瓣、湯呈乳白色時起鍋,接著沖進煮滾的白糖水,攪勻煮沸即成。
此小吃湯色乳白、醇厚,花生瓣浮于湯面,香甜軟潤,入口即化,富有地方特色,向來為素食名點,其滋補之功,堪與核桃酪并論,實為湯中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