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謙,周子力,高東梅,唐 波,周 雷
(1.四川省第二中醫(yī)醫(yī)院藥理室;2.四川省第二中醫(yī)醫(yī)院內(nèi)科,四川 成都 610014;3.大竹縣中醫(yī)院藥劑科,四川 達州 635100)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消化道常見疾病,因胃黏膜上皮受到持續(xù)損害,導(dǎo)致固有腺體減少,胃黏膜變薄,其臨床癥狀主要為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表現(xiàn)無特異性。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因較為復(fù)雜,患者多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臨床上常采用三聯(lián)療法進行治療,即蘭索拉唑片、阿莫西林膠囊及克拉霉素膠囊,可有效抑制幽門螺桿菌的增殖,但病情存在復(fù)發(fā)性,且長期服用會導(dǎo)致患者的耐藥性提升,并易引起不良反應(yīng),無法取得預(yù)期的治療效果[1]。近年來,將中醫(yī)藥應(yīng)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展現(xiàn)了較好的效果。中醫(yī)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胃脘痛”“胃痞”“嘈雜”范疇,其主要證型有肝胃氣滯證、肝胃郁熱證、脾胃虛弱證等,發(fā)病機制為情志失和、飲食不調(diào)、外邪犯胃,治療應(yīng)遵循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理氣活血等原則[2]。半夏瀉心湯加減方中含有半夏、黨參、白術(shù)等多味中藥,具有調(diào)和肝脾,寒熱平調(diào)的功效。本研究旨在探討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脾胃濕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對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白細胞介素 -2(IL-2)、白細胞介素 -6(IL-6)、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四川省第二中醫(yī)醫(yī)院于2017年6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60例脾胃濕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8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46例;年齡25~65 歲,平均(58.25±6.71)歲;體質(zhì)量 55.4~75.9 kg,平均(69.61±5.91) kg;體質(zhì)量指數(shù) 19.5~28.4 kg/m2,平均(24.06±4.17) kg/m2;病程 1.1~2.3 年,平均(1.47±0.28)年;31例胃陰虧虛,19例胃絡(luò)瘀血,17例肝胃氣滯,10例脾胃虛弱,3例肝胃郁熱。研究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44例,年齡26~64歲,平均(57.45±6.32)歲;體質(zhì)量55.6~76.2 kg,平均(70.61±5.22) kg;體質(zhì)量指數(shù)19.7~28.1kg/m2,平均(23.82±4.01) kg/m2;病程 1.1~2.4年,平均(1.56±0.41)年;33例胃陰虧虛,17例胃絡(luò)瘀血,15例肝胃氣滯,10例脾胃虛弱,5例肝胃郁熱。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jīng)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中醫(yī)參照《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3]中關(guān)于胃脘痛的診斷與辨證分型標準;西醫(yī)參照《內(nèi)科學(xué)》[4]中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經(jīng)臨床醫(yī)生檢查確診者;入組1個月前未服用藥物者;滿足藥物治療的條件,無藥物過敏史者;配合度高者等。排除標準:合并神經(jīng)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者;嚴重肝、腎功能損傷者;合并胃潰瘍、胃癌等疾病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等。本研究經(jīng)四川省第二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xué)倫理委員會批準并通過,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藥物治療:蘭索拉唑片(宜昌東陽光長江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957,規(guī)格:15 mg/片),15 mg/次,2 次 /d,早晚飯前空腹口服;阿莫西林膠囊[石藥集團中諾藥業(yè)(石家莊)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3964,規(guī)格:0.25 g/粒],0.5 g/次,2次/d,早晚飯后口服;克拉霉素膠囊(海南海神同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7877,規(guī)格:0.25 g/粒),0.5 g/次,2次/d,早晚飯后口服。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給予半夏瀉心湯加減辨治,組方:半夏、黨參、黃芩各15 g,干姜、炙甘草各5 g,黃連3 g,大棗3枚。胃陰虧虛加石斛、生地黃、玉竹、百合各15 g;胃絡(luò)瘀血加丹參、蒲黃、五靈脂、香附各15 g;肝胃氣滯患者加柴胡、香附、枳殼、陳皮各10 g;脾胃虛弱加黃芪、炒白術(shù)、茯苓、砂仁各10 g;肝胃郁熱加赤芍、黃連、瓦楞子、浙貝母各10 g。水煎,1劑/d,分早中晚3次溫服,每次100 mL。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治愈為治療結(jié)束后,患者臨床癥狀消失,胃鏡檢查正常,幽門螺桿菌完全清除;顯效為患者癥狀大部分消失,胃鏡檢查黏膜炎性反應(yīng)好轉(zhuǎn),幽門螺桿菌清除約80%;有效為患者癥狀部分消失,胃鏡檢查黏膜病變縮小一半以上,幽門螺桿菌清除約50%;無效為患者癥狀未消失或加重[4]??傆行?(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中醫(yī)證候積分:根據(jù)《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3]評估中醫(yī)證候積分,癥狀包括胃脘痛、胃脘灼熱、口苦口干、惡心嘔吐,采用輕、中、重3種級別,以0~2分表示。③免疫功能: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一部分血液樣本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測定CD3+、CD4+、CD8+百分比,并計算CD4+/CD8+比值。④炎性因子:血液采集及血清制備方法同③,另一部分血液樣本待其自行凝固后,以3 000 r/min的轉(zhuǎn)速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IL-2、IL-6、TNF-α水平。
1.4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以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3.75%,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3.75%,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中醫(yī)證候積分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胃脘痛、胃脘灼熱、口苦口干、惡心嘔吐等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均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胃脘痛 胃脘灼熱 口苦口干 惡心嘔吐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80 1.45±0.22 1.16±0.15* 1.47±0.23 1.20±0.14* 1.56±0.24 1.22±0.16* 1.54±0.20 1.21±0.14*研究組 80 1.46±0.23 0.91±0.11* 1.49±0.22 1.01±0.12* 1.58±0.25 1.00±0.12* 1.52±0.21 0.98±0.13*t值 0.281 12.021 0.562 9.216 0.516 9.839 0.617 10.76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免疫功能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CD3+、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后CD8+百分比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CD3+(%) CD4+(%) CD8+(%) 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80 54.12±3.09 56.21±3.98* 37.34±4.06 40.89±4.92* 23.76±2.64 21.64±2.18* 1.56±0.68 1.87±0.59*研究組 80 54.23±3.11 59.56±4.27* 37.41±4.13 47.87±5.08* 24.01±2.59 20.31±2.02* 1.55±0.71 2.23±0.57*t值 0.224 5.133 0.108 8.828 0.605 4.003 0.091 3.92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炎性因子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2、IL-6、TNF-α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均P<0.05),見表4。
表 4 兩組患者血清 IL-2、IL-6、TNF-α 水平比較 (?±s?, pg/mL)
表 4 兩組患者血清 IL-2、IL-6、TNF-α 水平比較 (?±s?, pg/mL)
注:與治療前比,*P<0.05。IL-2:白細胞介素 -2;IL-6:白細胞介素 -6;TNF-α:腫瘤壞死因子 -α。
組別 例數(shù) IL-2 IL-6 TNF-α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80 21.87±3.18 15.39±2.68* 51.69±5.15 43.84±4.12* 2.62±0.31 1.95±0.28*研究組 80 22.01±3.21 11.28±2.33* 51.53±5.26 34.58±3.76* 2.61±0.29 1.42±0.18*t值 0.277 10.352 0.194 14.849 0.211 14.24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因并不十分明確,主要受幽門螺桿菌感染、免疫因素、膽汁反流、生物因素、藥物因素及急性胃炎等的影響,加之情志失調(diào)、飲食不節(jié)等,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癥。臨床上由于抗菌藥物應(yīng)用不當,導(dǎo)致幽門螺桿菌耐藥性增加,三聯(lián)療法的根除率逐漸降低,難以達到有效的殺菌作用,存在幽門螺桿菌復(fù)發(fā)與再感染的風(fēng)險[5]。
中醫(yī)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因氣虛濕熱、氣滯血瘀所致,胃脘脹痛,得噯氣則舒,需養(yǎng)陰清熱,疏肝行氣化瘀。半夏瀉心湯加減中的半夏、黃芩、黃連消痞散結(jié)、清熱燥濕;黨參健脾益肺;干姜溫肺化飲;炙甘草、炒白術(shù)補脾和胃、益氣復(fù)脈;大棗、黃芪、茯苓補中益氣;石斛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生地黃、丹參、赤芍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玉竹、百合養(yǎng)陰潤燥;蒲黃、五靈脂止血化瘀;香附、柴胡疏肝解郁;枳殼理氣寬胸、行滯消積;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砂仁化濕行氣;瓦楞子、浙貝母化瘀散結(jié),諸藥合奏調(diào)和肝脾,寒熱平調(diào),消痞散結(jié)之效[6-7]。當患者機體免疫系統(tǒng)錯誤攻擊胃黏膜的健康細胞后,會導(dǎo)致胃黏膜的慢性損傷,從而引起慢性萎縮性胃炎。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CD3+、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高于對照組,CD8+百分比低于對照組,提示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脾胃濕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緩解患者臨床癥狀。
當胃黏膜受到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后,可激活核轉(zhuǎn)錄因子(NF-κB)信號通路,誘導(dǎo)IL-2、IL-6、TNF-α等炎性因子釋放,而炎性因子水平的升高會促進NF-κB信號通路進一步活化,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8]?,F(xiàn)代藥理學(xué)研究顯示,半夏中的生物堿可降低IL-6、TNF-α等炎性因子的釋放,緩解中性粒細胞的趨化作用,延緩對胃黏膜的損傷[9];黃芩中的黃芩苷通過抑制TNF-α、P選擇素蛋白的表達,改善患者血液微循環(huán),從而減少炎性因子的釋放[10]。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血清IL-2、IL-6、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脾胃濕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可降低機體炎癥反應(yīng),安全性良好。
綜上,將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應(yīng)用于脾胃濕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中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機體炎癥反應(yīng),促進患者臨床癥狀的緩解,安全性良好,建議臨床推廣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