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共產黨堅持和加強全面領導的百年歷程與基本經驗

2022-01-01 15:09:49王可園
青海社會科學 2021年3期
關鍵詞:黨的領導革命中國共產黨

◇王可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這種優(yōu)勢的突出表現,就是強調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明確黨的領導是對國家政權和所有社會力量、社會事務的全面領導。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正是憑借對一切工作、一切力量的領導,帶領中國人民贏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個又一個勝利。自黨的十九大提出黨的全面領導以來,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大量涌現。學者們探討了黨的全面領導的科學內涵[1],考察了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緣由、保障及價值指向[2],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方法和路徑[3],以及黨的全面領導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有機統(tǒng)一關系[4],有的學者將黨的全面領導上升到“黨領導一切原理”的高度[5],等等。但是,還較少有人對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實踐歷程和經驗進行梳理總結。當然,這不是說沒有人關注黨的全面領導的百年發(fā)展。例如,徐可純梳理了“黨領導一切”原則的發(fā)展歷程,但是僅限于歷史梳理而缺乏對經驗的概括總結[6],王健睿分析了百年來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內在邏輯[7],卻忽視了對其歷程的梳理。實際上,結合黨堅持和加強全面領導的百年歷程,概括總結這方面的實踐經驗,對新時代堅持和加強黨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領導,實現2035年國家發(fā)展目標及本世紀中葉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遠景目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內在邏輯

作為一個在后發(fā)現代化國家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無產階級政黨,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有著深刻的理論基礎和現實緣由。這既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上的規(guī)定,也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所在。

(一)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本質規(guī)定

無產階級政黨和資產階級政黨的重要區(qū)別就在于,后者一般產生于國家體制之內,資產階級政黨通過贏得選舉而上臺執(zhí)政,不必推翻現存的國家體制而實現政權的更迭,資產階級政黨和國家體制之間更多是一種共生關系。與此不同的是,無產階級政黨與現存的國家體制之間主要是一種對抗關系,其目標是要推翻現有的國家體制,建立無產階級自己的政權。正如《共產黨宣言》中所說,“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tǒng)治階級,爭得民主。”[8]除了這種政治上的革命之外,經濟上,無產階級還將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而實行無產階級的所有制,思想上,無產階級將同傳統(tǒng)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梢?,無產階級革命要實現的是對人類社會從各個方面進行最徹底的改造,這必將遭到資產階級的頑固抵抗。因此,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同資產階級的斗爭中,必須集中和凝聚一切力量,否則無法取得勝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提出,大工業(yè)生產的無產者在領導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時引導著所有的群眾。在總結1848至1849年德國革命的經驗和教訓時,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到,工人階級“應該謀求在正式的民主派旁邊建立一個秘密的和公開的獨立工人政黨組織,并且應該使自己的每一個支部都成為工人協會的中心和核心。”[9]這里實際上就提出了無產階級政黨對工會等各類組織的全面領導問題。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也十分重視堅持和加強無產階級政黨的全面領導。列寧強調,在革命時期,社會民主黨的“直接的和責無旁貸的義務就是領導無產階級的一切表現形式的階級斗爭”[10]106,在建設時期,“國家政權的一切政治經濟工作都由工人階級覺悟的先鋒隊共產黨領導?!盵10]353俄共(布)十大上,列寧批駁了那些否認共產黨對非黨無產階級等勞動群眾具有領導作用的工團主義,強調共產黨才能“在政治上領導無產階級,并且通過無產階級領導全體勞動群眾。不這樣,便不能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盵10]299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到,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后起的無產階級贏得與掌權的資產階級的革命斗爭,以及革命勝利以后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要求。

(二)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歷史上,中國曾經長期領先于世界發(fā)展的潮流。近代以后,中國的封建王朝越來越封閉保守,致使中華民族落入被動挨打的局面。1840年至1949年的百余年間,中國和西方列強的接觸中,連續(xù)經歷了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軍侵華到抗日戰(zhàn)爭等等,中華民族不斷陷入亡國滅種的危險境地。自那時以來,中國社會各階級分別提出了自己的救國方案。從封建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到康有為、梁啟超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及至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無不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封建地主階級專注于學習西方的器物,以達“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而資產階級改良派則希望在不觸動專制皇權的前提下,移植西方的政治制度。此二者無不是站在統(tǒng)治階級的立場,而忽視人民群眾的利益和力量,從而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成功。即使是資產階級革命派,在推翻清王朝以后,也是希望模仿西方的憲政民主制度,“把人民群眾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納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軌道?!盵11]結果也是“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理想在袁世凱的復辟鬧劇中被擊得粉碎。以至于孫中山逝世之前仍然感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此后,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更是背叛了革命。實踐證明,在近代中國,無論是民族資產階級還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抑或農民階級,都不可能擔負起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命運,只有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才能擔負起這樣的歷史使命。但是,由于中國革命的敵人異常強大和極端兇殘,“革命力量就非在長期間內不能聚積和鍛煉成為一個足以最后地戰(zhàn)勝敵人的力量。”[12]634這種力量的聚積和鍛煉不可能是自發(fā)形成,只能由具有高度組織性和紀律性的中國共產黨來領導而實現。這也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是對某一方面或某幾個方面的領導,而必然是一種全方位和全領域的領導,“涉及黨所領導的方方面面,不僅有黨自身的組織,而且有軍隊、有國家、有社會,不僅涉及政治領域,而且涉及經濟、社會與文化領域?!盵13]非如此,中國共產黨便不能凝聚起全社會全民族的力量以戰(zhàn)勝強大的敵人。

(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所在

2012年11月,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提出了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夢想的重要論斷。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到2020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中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但是,正如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上強調的那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敲鑼打鼓、輕輕松松就能實現,需要全黨和全體中國人民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隨著進入新發(fā)展階段,中國面臨著異常復雜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從國際來看,以美國以首的西方國家越來越加緊對中國的遏制,力圖阻止中國的快速發(fā)展;從國內來看,雖然中國的經濟總量自2010年以來一直穩(wěn)居世界第二的位置,但是,區(qū)域之間、階層之間、行業(yè)之間的發(fā)展差距不斷拉大,發(fā)展的不平衡狀況不容忽視。物質生產的生活方式決定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中國社會的不平衡發(fā)展帶來了多元的價值觀念和多樣的價值追求。這既為中國的社會發(fā)展帶來了活力,同樣也放大了中國社會的離心力量。這些都決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一個非同一般的現代政黨,以將中國社會凝聚為一個有機整體,并全面主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在當代中國,這個政黨非中國共產黨莫屬。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軸力量,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勢在于,在價值追求上,能夠代表全體中華民族的利益,而不是代表某個黨派或階層的利益;在組織體系上,廣泛分布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環(huán)節(jié);在行為方式上,其黨員時時處處起到先鋒模范作用,引導著社會大眾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只有這樣的中國共產黨能夠實現對整個社會的全面領導,凝聚起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磅礴力量。

二、中國共產黨堅持和加強全面領導的百年歷程

所謂黨的全面領導,從對象上來看,是指黨的各級組織在同級各類組織中起領導核心作用,黨的組織領導諸如人大、政府、司法機關、政協、人民團體以及各類經濟、社會組織等。從過程上來看,是指黨的組織對各類組織的活動全過程起領導作用,而不只是在某個環(huán)節(jié)中起領導作用。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把黨的領導貫穿到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全過程、全領域、各環(huán)節(jié),即是黨的全面領導之意。從概念來看,黨的全面領導在黨的十九大上初次提到。但是,實踐中,黨的全面領導貫穿于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發(fā)展進程??傮w上,中國共產黨堅持和加強全面領導的百年實踐進程,經歷了如下四個主要的階段性發(fā)展: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全面領導從初步探索到基本形成

中國共產黨對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認識有個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建黨初期,中國共產黨雖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和遠大的政治理想,但是,囿于自身力量弱小,對革命的領導權尚且沒有明確的認識,更談不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甚至到1923年4月,陳獨秀還提出所謂“幼稚的無產階級”和“革命的資產階級”,認為在民主革命中無產階級的任務只是幫助資產階級并獲得若干自由,因此,“和革命的資產階級合作,也是中國無產階級目前必由之路?!盵14]227-228隨后中共三大通過的《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中仍然強調,在當時的中國,“只有國民黨比較是一個國民革命的黨”[14]258,而工人階級還不夠強大,也就無法造成一個強大的群眾性的共產黨,因此,中國共產黨應該致力于將革命分子集中到國民黨中,以滿足當時中國國民革命的需要。這就必然在策略上忽視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中共四大雖然首次提出了領導權問題,但是對爭取革命領導權沒有明確的意識。這些導致了對大資產階級背叛革命喪失警惕,對國民黨的突然襲擊毫無準備。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后,中國共產黨被迫走上了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道路。黨認識到僅將領導權局限于群眾運動已經不夠,而要著力加強對軍權和政權的領導了。1927年5月,瞿秋白提出,“我們對于過去所謂無產階級領導權問題現在更要深入,以前所謂領導權僅僅指群眾運動中的領導權,至于政權與軍權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以外的,現在這個無產階級領導權初創(chuàng)的形式已經不夠了,現在無產階級應當參加革命的政權,應當指導革命中的武力?!盵15]緊隨其后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就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經過“三灣改編”,確立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原則,中國共產黨初步建立起了對革命軍隊的領導權。到1929年古田會議上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的確立,黨建立起對革命軍隊的絕對領導權。在此期間,中國共產黨還進一步完善了共產黨和共青團的關系,以及黨和蘇維埃政權的關系。黨和團之間,針對共青團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錯誤觀念,1927年12月,《中共中央、共青團中央關于黨團關系通告第十九號》指出,“各級黨部應經常聽團的工作報告,隨時加以指導與幫助……兼團員的黨員應努力參加團的工作,負有領導團員群眾的責任?!盵16]這里雖然還沒有從組織上確立黨對團的領導關系,但是已經提出了黨領導團的工作的要求。黨和政之間,中共六大通過的《蘇維埃政權的組織問題決議案》中明確指出,思想上 ,黨是蘇維埃的領導者,而且這種領導應該隨時隨地存在。組織上,“黨在各處蘇維埃中,均應有黨團的組織,經過這些黨團,經過黨員所發(fā)的言論,表示黨對蘇維埃工作上各種問題的意見?!盵17]這里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已經由早期忽視對革命的領導權,轉向加強對軍、政、團等領域的領導。隨著中國革命不斷向前發(fā)展,黨的全面領導初步發(fā)展起來。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面對以現代化武器裝備起來的日本帝國主義,生產方式遠為落后的中國要取得與敵斗爭的勝利,必須將全國一切力量動員起來,組織起來,并實施有效的領導。這種領導,必然是對各個方面力量的全面領導,而不是對某些方面的片面領導,否則無以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張聞天在六屆六中全會的發(fā)言中就提出,“每一地方的一切黨、政、軍、民的工作的領導,均統(tǒng)一于當地最高黨部,以提高黨的威信?!盵18]如果說這里強調的是堅持和加強黨的較高層級組織的全面領導的話,那么1939年6月,陳云則提出了堅持和加強黨的基層組織的全面領導的要求。在《黨的支部》一文中,陳云指出,支部是黨的最下層的組織,也是黨的最基本的組織,“根據地內的黨支部要領導黨、政、軍、民、學各項工作?!盵19]從這里可以看到,黨的全面領導的內涵逐漸明晰起來,即橫向上包括黨政軍民學各個領域,縱向上,黨的組織要在各自的層級中起領導作用。

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以后,日本帝國主義對國民黨政府采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政策,而將主要力量用來對付中國共產黨,對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采取“三光”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各根據地之間、根據地內的各種力量之間本應密切配合,集中力量反擊日本帝國主義。但是,在一些地區(qū)卻存在著諸如“統(tǒng)一精神不足,步伐不齊,各自為政,軍隊尊重地方黨、地方政權的精神不夠,黨政不分,政權中黨員干部對于黨的領導鬧獨立性”[20]422等不協調的現象。為此,1942年9月1日,中央政治局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統(tǒng)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系的決定》,明確提出了黨的全面領導問題,指出“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和無產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他應該領導一切其他組織,如軍隊、政府與民眾團體。根據地領導的統(tǒng)一與一元化,應當表現在每個根據地有一個統(tǒng)一的領導一切的黨的委員會。”[20]423這就從組織形式上規(guī)定了黨組織和其他組織間的關系。同年12月,中央發(fā)出《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統(tǒng)一領導與精兵簡政工作的指示》中,針對各根據地系統(tǒng)分立、單位太多而指揮不便,且許多人誰也不服誰導致缺乏領導中心的情況,要求在軍區(qū)和軍分區(qū)兩級建立領導一切的區(qū)黨委或中央分局、地委。[20]558此后,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發(fā)出的《中共中央關于中央機構調整及精簡的決定》、6月1日《中共中央關于領導方法的決定》等文件中,都提出了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要求。1945年中共七大通過的黨章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中,必須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切革命的群眾組織及革命的國家組織之中堅?!盵21]至此,黨的全面領導體制基本確立起來。此后,隨著縱向上黨內的請示報告制度逐步建立,二者共進,大大增強了中國共產黨的內部凝聚力和外部聚合力,為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制度基礎。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全面領導繼續(xù)強化和曲折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從局部執(zhí)政的黨轉變?yōu)樵谌珖秶鷥葓?zhí)政的黨。如何有效地領導中國這樣一個超大規(guī)模卻又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穩(wěn)步地從新民主主義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并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成為中國共產黨亟需考慮的首要問題。新中國成立初期,“肅清殘余敵人、鎮(zhèn)壓反革命和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客觀環(huán)境,需要一個權力集中的指揮中心”[22],需要強有力的組織領導。而此時的各級政權大都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只有黨的機關和各級組織比較嚴密,且對各項工作有較多的領導經驗,這樣,革命時期黨的全面領導原則得以延續(xù)并不斷強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加強各級政權建設的同時,還注重將黨的組織貫穿到政權組織當中,形成自上而下的黨政雙重科層體制。[23]這種雙重科層體制中,黨和政之間不是并列關系,而是逐步形成了黨對政的全面監(jiān)督和全面領導關系。1949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在中央人民政府內組織中國共產黨委員會的決定和在中央人民政府內建立中國共產黨黨組的決定。并規(guī)定按黨員人數及工作部門的性質分設政法、財經、文教等六個分黨委,在各院、委、部、會、署、行、廳等處組織黨總支和支部,這樣就基本確立起了黨對政府各部門的歸口領導制度。1952年7月,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省以上黨委設農村工作委員會的指示》后,中央至省級黨的組織基本設立了與政府職能部門相對應的機構,如農村工作部、財貿工作部、工業(yè)交通部等。隨著國民經濟恢復任務的完成,和社會主義改造及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將開始,更需要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又由于1953年春“新稅制”風波的發(fā)生,導致毛澤東對政府工作中的分散主義作出嚴厲批判,提出“大權獨攬、小權分散”的原則。緊接著,3月10日,中央發(fā)出《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人民政府系統(tǒng)各部門向中央請示報告制度及加強中央對于政府工作領導的決定(草案)》,強調為了防止政府工作脫離黨的領導,此后政府工作中所有主要的和重要的方針政策計劃和重要事項,“均須事先請示中央,并經過中央討論和決定或批準以后,始得執(zhí)行?!盵24]1955年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提出要加強中央對全國各地方,以及上級對下級的巡視巡查,建立“一定的黨的工作部門監(jiān)督一定的國家工作部門的制度”[25],為達此目的,中央決定各級黨委設立與政府對口的工作部門,形成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分口領導政府工作的制度。這些都進一步強化了黨對政府工作的全面領導。到1958年5月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提出只有一個“政治設計院”,沒有兩個“政治設計院”、大政方針和具體部署,都是一元化的;以及1962年初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明確提出“工、農、商、學、兵、政、黨這七個方面,黨是領導一切的”[26]原則,這些都是此前黨政關系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邏輯延續(xù)。

對于一個致力于集聚一切力量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執(zhí)政黨來說,堅持和加強對政權的領導,只是黨的全面領導的一個方面,黨的全面領導還包括對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民眾和力量的領導。黨的八大通過的黨章規(guī)定,企業(yè)、農村、學校和部隊中黨的基層組織,應該領導本單位的工作,這就為黨對社會領域的全面領導提供了制度基礎。這樣,在農村,政黨不斷向農村社會推進,逐漸“將一個傳統(tǒng)的鄉(xiāng)紳社會改造為一個現代政黨領導和組織下的政治社會”。[27]在城市,黨的組織貫穿到各種類型的公有制單位中并起著領導作用。例如,在企業(yè)中,黨的八大提出對國營企業(yè)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在學校中,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強調,一切高等學校都應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務委員會負責制。到20世紀60年代初,中央連續(xù)發(fā)出的科學工作十四條、高等教育六十條以及工礦企業(yè)七十條[28]等文件,都明確提出了黨在這些領域工作中的領導地位和作用。這就將黨的領導貫徹到基層社會全部的工作和生活當中,形成以政黨為中心的同心圓式社會結構,黨在社會各個領域起著領導作用。

這種以政黨為中心的一元化領導結構,迸發(fā)出了強大的組織力和動員力,為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集聚了強大的力量。但是,這種結構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鄧小平后來所批評的,“在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的口號下,不適當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權力集中于黨委,黨委的權力又往往集中于幾個書記,特別是集中于第一書記……黨的一元化領導,往往因此而變成了個人領導?!盵29]328-329“文革”的發(fā)生便是這種異變的結果。改革開放以后,黨的全面領導不可避免地需要調適優(yōu)化。

(三)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全面領導的調適優(yōu)化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果斷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就更加需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將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集聚起來。但是,在反思“文革”錯誤的同時,一些人對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產生了懷疑,懷疑社會主義道路,以至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此,1979年3月底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明確提出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要求,強調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鄧小平指出,“黨的領導當然不會沒有錯誤……,但這決不能成為要求削弱和取消黨的領導的理由?!盵29]170中國共產黨在強調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同時,著力優(yōu)化改善黨的領導方式。其中重要一點,就是重新解釋黨的領導的內涵。1982年中共十二大黨章提出,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這意味著黨的領導的內涵在收縮。與此相應,自1984年《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建立廠長(經理)負責制以后,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所有制企業(yè)、高等教育、科技體制等領域都進行了相應的改革,這些改革的共同特點,就是建立行政首長(如企業(yè)的廠長或經理,學校的校長,研究所的所長等)負責制,黨在這些領域的組織更多起監(jiān)督和保證的作用。

在這些改革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逐步提出黨政分開的改革思路。并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明確提出了黨政分開的要求,強調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領導,是政治原則和政治方向的領導,這就將黨的領導的內涵進一步收縮。同時,十三大黨章取消在國家機關、經濟組織和文化組織中成立黨組的規(guī)定,在企業(yè)和學校繼續(xù)推行首長負責制。1988年4月13日全國人大七屆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yè)企業(yè)法》規(guī)定,企業(yè)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在企業(yè)建立以廠長為首的生產經營管理系統(tǒng),這就從法律上正式取消了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這些改革舉措在將黨從以往包攬一切的環(huán)境中解脫出來、增強社會各領域活力的同時,也弱化了黨的領導。這種弱化的直接結果,就是80年代末的政治風波,給黨和國家?guī)碇卮髶p失。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黨中央明確強調,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力量,并重新明確黨的領導是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1989年12月,在中宣部等單位舉辦的黨建理論研究班上,江澤民指出,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不是取消黨的領導,而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強調黨要正確處理與政府的關系,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并領導工會、共青團及婦聯等群眾組織,加強這些群眾組織中黨組織的建設。其后,中央發(fā)出《關于加強和改善黨對工會、共青團、婦聯工作領導的通知》以及《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重新加強黨在各領域的領導核心地位。黨的十四大以后,中國共產黨更多地強調黨以“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目標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組織制度上,黨的十四大黨章恢復了黨組制度,并擴大了黨組的權限。并根據形勢的發(fā)展,在新興經濟社會領域(如外資企業(yè)、民營企業(yè)、社會組織等)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和工作覆蓋。在城市社區(qū),2000年《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qū)建設的意見》中提出,“社區(qū)黨組織是社區(qū)組織的領導核心,在街道黨組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30],在單位制逐漸解體的條件下,社區(qū)成為中國共產黨鏈接社會和國家治理新的戰(zhàn)略空間。

黨的十六大強調,“黨委在同級各種組織中發(fā)揮領導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獨立負責、步調一致地開展工作?!盵31]十六大黨章增寫了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增加了黨組發(fā)揮領導核心作用的規(guī)定。這就進一步從黨內最高大法的高度規(guī)定了黨在各個領域的領導核心地位。在基層,十六大黨章增寫了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黨的組織建設相關內容,加強黨的組織在新興領域的覆蓋,擴大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關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強調,要“按照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發(fā)揮黨委對同級人大、政府、政協等各種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發(fā)揮這些組織中黨組的領導核心作用?!盵32]十七大和十八大做出了基本相同的規(guī)定。從這些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全面領導在調適中不斷優(yōu)化。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全面領導的創(chuàng)新加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肩負領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必須有效地統(tǒng)合社會各方力量,凝聚各路人心,使全黨全社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以更好地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對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從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的角度出發(fā),多次強調黨領導一切這個“基本原理”。2015年2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將中國政治體系中各主體間關系比喻為“眾星捧月”,“這個‘月’就是中國共產黨?!盵33]9這個“月”在國家治理中發(fā)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2015年7月,在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國家治理這個復雜系統(tǒng)的核心所在,黨是領導一切的?!叭舜?、政府、法院、檢察院、軍隊、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各企事業(yè)單位,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既各負其責,又相互配合,一個都不能少。”[33]9-10這就更進一步明確了黨的組織和其他一切組織的基本關系。王岐山從中國歷史傳統(tǒng)出發(fā),深刻闡明了黨的全面領導的歷史淵源,認為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強調“政府”的廣義性和無限責任性,在當代中國,“在黨的領導下,只有黨政分工、沒有黨政分開,對此必須旗幟鮮明、理直氣壯”[34],在這樣的認識之下,黨的十九大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納入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當中,強調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明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盵35]14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成為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最突出特征。

根據“黨領導一切”這一要求,2018年2月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明確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首要原則,并從建立健全黨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強化黨的組織在同級組織中的領導地位、更好發(fā)揮黨的職能部門作用、統(tǒng)籌設置黨政機構等五個方面明確了完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制度的要求。習近平在關于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中指出,這次改革的一個重要考慮是“以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主線,完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把黨的領導貫徹到黨和國家機關全面正確履行職責各領域各環(huán)節(jié)?!盵35]239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也強調,要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制度,確保黨在各種組織中發(fā)揮領導作用?!鞍腰h的領導落實到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各方面。”[36]上述這些改革的有序推進,都大大增強了黨的全面領導的效力。

國家政權機關之外,中國共產黨全面加強在各領域的領導地位。在農村、城市社區(qū)、國有企業(yè)和高等院校等領域,中國共產黨連續(xù)發(fā)出《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2018)《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2019)《關于加強和改進城市基層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2019)《中國共產黨國有企業(yè)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試行)》(2019)《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2019)《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鶎咏M織工作條例》(2021)《中國共產黨組織工作條例》(2021)等文件,這些文件的共同特點,就是強調要堅持黨對各領域工作的領導。例如,在農村和城市社區(qū),根據這些文件的要求,著力推進黨政“一肩挑”改革,鼓勵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或居民委員會主任。鼓勵和支持黨的組織和工作向其他組織(如農村的經濟合作組織、城市社區(qū)的物業(yè)公司、業(yè)主委員會等)覆蓋,創(chuàng)新黨組織與其他組織實現成員交叉任職等,中國基層社會基本上形成了以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為核心的“一核多元”治理結構。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經歷了從“一元化”領導——“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政治領導(政治原則和政治方向)——“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全面領導”的發(fā)展演進歷程。這不是簡單的回到原點,而是在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黨的領導方式后而實現的黨的全面領導的螺旋上升,并在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發(fā)揮了強大的作用。正如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所說的那樣,“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要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我們就一定能夠形成強大合力,從容應對各種復雜局面和風險挑戰(zhàn)。”[37]這也正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強調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根本原因。

三、中國共產黨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基本經驗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巨大成就,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重要前提??v觀中國共產黨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百年歷史實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經驗:

(一)充分認識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權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前提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首要前提,是黨要充分認識并始終堅持自身在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的領導權。列寧直截了當地提出,“社會民主黨必須全力以赴地爭取對民主群眾的領導權,爭取發(fā)揮這些群眾的革命力量”[38]可以看到,堅持無產階級政黨在革命和建設事業(yè)中的領導權是無產階級政黨實現歷史使命的重要前提。

但是,各國無產階級政黨并不是一開始就認識到爭取領導權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對革命領導權的認識就有一個曲折發(fā)展的過程。尤其是建黨之初,黨的力量十分弱小,沒有可能,甚至也“不敢”爭取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胡喬木曾談到,到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還“只是搞群眾運動,認為掌握政權、軍權是卑鄙的東西,不是無產階級應該干的事?!盵39]由于大資產階級背叛革命,中國共產黨不得不走上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艱難道路。此后,隨著中國共產黨力量的不斷壯大,黨有了爭取民主革命領導權的可能性。尤其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在領導民族獨立戰(zhàn)爭中的軟弱表現,使得黨爭取民主革命領導權有了必要性。193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提到,中國革命包括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肩負領導這兩重革命的任務,“離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盵12]651毛澤東在1945年中共七大預備會上再次強調,沒有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毛澤東的這些判斷,準確地指明了中國革命勝利的核心領導力量所在。

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更加明確地強調,領導我們事業(yè)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提出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就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放棄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嚴峻局面,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優(yōu)勢的高度來強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指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盵40]這些重要論述既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又深化了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認識??梢钥吹剑浞终J識和始終堅持無產階級政黨對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的領導權,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根本前提。

(二)嚴密黨的組織體系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基礎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從縱、橫兩個方面加強自身組織體系建設。從縱的方面來看,中國共產黨從建黨初期僅有中央層面的機構,逐漸延伸到黨的省委、地委、縣委、區(qū)委,及至最基層的支部組織。中共四大首次將黨的組織從縱向上劃分為中央、省、市或縣、區(qū)和生產單位五級,并將支部確立為黨的基本組織。到1927年毛澤東領導“三灣改編”確立“支部建在連上”的基本原則以后,中國共產黨就一直注重將黨的組織建立在最接近群眾的生產生活單位之上。到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劉少奇在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已經拓展到工廠、礦山、農村、機關、學校和部隊的連隊當中。1956年中共八大上,鄧小平在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也強調,黨的組織已經分布到全國的每個城鎮(zhèn)和縣區(qū),以及重要的企業(yè)和各個民族當中,并在這些領域中起著領導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后,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進一步向基層社會延伸。例如,在農村,黨的組織從原來的行政村一級向自然村延伸;在城市社區(qū),黨的組織從街道、社區(qū)向居民區(qū)延伸,居民區(qū)黨支部成為連接黨和人民群眾的橋梁。

從橫的方面來看,中國共產黨始終注重將黨的組織貫穿到其他非黨組織當中,堅持黨的組織的領導作用。建黨之后不久,中國共產黨就已經注意到要加強對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組織的領導,強調要在這些組織中建立黨團,并以之指導各類群眾組織。1925年中共四大通過的《對于組織問題之議決案》中就提出,組織問題是中國共產黨生存發(fā)展的一個最重要問題,“吾黨在國民黨及其他有政治性質的重要團體中,應組織黨團,從中支配該黨和該團體的活動?!盵41]這實際上是將黨的組織向其他非黨組織延伸的嘗試,并強調黨的組織對其他非黨組織的領導作用。此后,中國共產黨逐漸認識到在蘇維埃政權、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組織中的領導作用。1945年中共七大黨章將黨團改為黨組,規(guī)定在政府、工會、農會、合作社及其他群眾組織的領導機關中成立黨組,以加強黨的影響、實現黨的政策。這一格局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得到繼續(xù)和加強。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在堅持原來的單位制黨建同時,更加注重在因體制變革而帶來的新興經濟和社會領域建立自己的組織。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逐漸將黨的組織延伸至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如民營企業(yè)、外資企業(yè)、股份制企業(yè)等)和新興社會組織之中。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新組織設置方式,將黨的組織延伸到城市樓宇、商圈、園區(qū)、產業(yè)鏈、互聯網企業(yè)等新領域和新業(yè)態(tài)中。確保了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和各個環(huán)節(jié)得到貫徹執(zhí)行??梢钥吹?,嚴密的組織體系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堅持和加強全面領導的重要組織基礎所在。

(三)改革和完善領導方式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關鍵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無產階級政黨在后發(fā)展國家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勝利的必然要求。列寧在領導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既十分強調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也十分重視改善黨的領導方式。1922年3月,列寧給莫洛托夫的信中就提到,“黨的任務則是對所有國家機關的工作進行總的領導,不是象目前那樣進行過分頻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瑣碎的干預。”[42]沒有黨的全面領導,就不可能聚集全社會全民族的力量來贏得最終勝利。但是,到底什么是全面領導,從理論上看,這個問題很長時間內并不明確;從實踐上看,全面領導有時候滑向包辦一切,反而弱化黨的領導。

黨的全面領導不是黨包攬一切工作,中國共產黨很早就對此有明確的認識。中共六大通過的《蘇維埃政權的組織問題決議案》中就提出,要防止黨代替蘇維?;蚴翘K維埃代替黨的危險。而在實踐中,恰恰是前者更甚。1928年11月毛澤東在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井岡山的斗爭》中就提到,相比政府來說,黨在群眾中有更大的權威,以至于當時被派到政府工作被人看作是一種懲罰的現象。20世紀40年代,鄧小平對抗日民主政權中黨包辦一切的現象也有過嚴厲的批評,強調“黨的領導責任是放在政治原則上,而不是包辦,不是遇事干涉,不是黨權高于一切?!盵43]1956年中共八大上,劉少奇指出,黨的領導應該是對一切工作進行思想上、政治上和方針政策上的領導,而不是包辦一切、干涉一切。20世紀60年代,周恩來也多次強調,黨能夠領導一切,問題是要明確什么是一切,黨又如何領導一切。這些論述實際上都包含著要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的意識。只是,在當時的條件下,還未能提出明確的改善黨的領導方式的具體辦法。

改革開放以后,面對“文革”造成的混亂,鄧小平多次強調要堅持黨的領導。鄧小平強調,既要堅持黨的領導,又要解決黨如何善于領導的問題。此后,中國共產黨經歷十三大前后的黨政分開改革試驗,到十四大以后,黨政分開的改革試驗慢慢淡出,而更多地強調改善黨的領導方式。黨的十五大提出“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這個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重要原則。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都強調要以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黨要發(fā)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并強調這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一個突出特點和重要優(yōu)勢。所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意味著黨是在政治原則、政治方向上進行總體把握,而不是事事自己包辦;是支持各方力量發(fā)揮各自的積極性主動性,辦好各自領域的事情;是通過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引導各類社會主體協商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梢钥吹剑瑘猿指母锖屯晟泣h的領導方式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關鍵所在。

(四)完善體制機制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保障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完善的體制機制是重要保障。中國共產黨百年發(fā)展進程中,盡管十分重視制度建設和按章辦事,但是,由于經驗不足以及革命時期激烈的斗爭經歷的影響,即使到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間,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水平依然不高。很多時候,把民主革命時期的階級斗爭經驗搬用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來,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后果。

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關于制度具有長期性、穩(wěn)定性、根本性的看法成為人們的共識,制度化法治化成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價值取向。1982年中共十二大規(guī)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提出依法治國的方略,強調憲法和法律是黨領導人民制定的,黨應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耙婪ㄖ螄褕猿贮h的領導、發(fā)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tǒng)一起來……保證黨始終發(fā)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盵44]黨的十六大再次強調,要堅持依法執(zhí)政,實現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要“規(guī)范黨委與人大、政協、政府以及人民團體的關系?!盵45]十六大黨章首次將完善領導體制,加強執(zhí)政能力建設寫進黨章當中。十七大提出要按照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的要求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如果說上述這些論述主要是原則性和規(guī)范性的話,那么,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則進一步走向具體化和操作化。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強調,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要“善于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支持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獨立負責、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盵46]此后,中國共產黨連續(xù)發(fā)布《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黨組工作條例》等規(guī)范性文件,都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進一步操作化。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做出《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盵36]這些都體現了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斷完善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體制機制的自覺意識和行動,也成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重要保障。

縱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歷程,之所以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其中關鍵一條,就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對一切工作、一切力量的堅強領導,凝聚起全黨全國人民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因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再次強調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應當說,這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根本前提和關鍵所在。

猜你喜歡
黨的領導革命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散文詩(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堅持黨的領導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當代陜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學習百年黨史 堅持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履職盡責 主動作為 在堅持黨的領導下發(fā)揮人大作用
人大建設(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43
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保證“十三五”規(guī)劃的順利實施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灵丘县| 竹溪县| 吉首市| 兰西县| 革吉县| 大余县| 文安县| 昭通市| 沛县| 孟津县| 清河县| 文成县| 东宁县| 齐齐哈尔市| 自贡市| 白河县| 嘉黎县| 安西县| 舒城县| 阿荣旗| 许昌市| 汽车| 上林县| 长春市| 仁怀市| 土默特右旗| 华亭县| 吉林市| 兴宁市| 襄垣县| 营山县| 武安市| 枝江市| 自治县| 清水县| 吉安市| 株洲市| 驻马店市| 大新县| 新干县| 迭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