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一爻為主”到“卦合爻別”
——蘇軾對王弼卦義產(chǎn)生模式的繼承與發(fā)展

2021-12-31 20:10程剛
齊魯學刊 2021年5期
關(guān)鍵詞:王弼易傳時說

程剛

(暨南大學 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2)

一、一爻為主:蘇軾對王弼卦義產(chǎn)生模式的繼承

一卦由六爻組成,一卦之義的產(chǎn)生自然無法繞開爻義以及卦爻關(guān)系。王弼《周易略例》是其解易體例、方法的總論,包括《明彖》《明爻通變》《明卦適變通爻》《明象》《辯位》和《卦略》等六篇,其中闡釋卦爻結(jié)構(gòu)及卦義產(chǎn)生模式的有《明彖》《明爻通變》《明卦適變通爻》。解易當中的卦義由何而來,王弼《明彖》認為《彖傳》是一卦之體,是卦義之主?!跺琛妨x由何而來,王弼主要談到了兩種方法:或是“一爻為主”,或是“二體之義明之”。他在《略例下》中說:“凡《彖》者,通論一卦之體者也。一卦之體必由一爻為主?!盵1](P615)為什么是“一爻為主”,王弼《周易略例·明彖》云:

夫眾不能治眾,治眾者,至寡者也。夫動不能制動,制天下之動者,貞夫一者也。故眾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動之所以得咸運者,原必無二也……物無妄然,必由其理。統(tǒng)之有宗,會之有元,故繁而不亂,眾而不惑。故六爻相錯,可舉一以明也。[1](P591)

世界紛繁復雜,作為模擬紛繁復雜世界的《周易》必須能夠以簡馭繁、以寡治眾。對于世界而言,以義理統(tǒng)之;對于一卦來說,以一爻統(tǒng)之?!胺蛏僬?,多之所貴也;寡者,眾之所宗也!”[1](P591)那么六爻之中如何選定一卦之主爻,王弼也有論述:“一卦五陽而一陰,則一陰為之主矣;五陰而一陽,則一陽為之主矣!”[1](P591)王弼稱其為“處其至少之地”,所以以少為貴。如《師》卦為五陰一陽,其中第二爻為陽爻,這就是一卦之主。王弼在解釋其九二爻時說:“以剛居中,而應于上,在師而得其中者也。承上之寵,為師之主,任大役重,無功則兇,故吉乃無咎也。”[1](P256)九二爻就是任大役重的《師》卦之主。五陽一陰如《大有》卦,陰爻為六五爻,這是一卦之主。王弼解釋此爻時說:“居尊以柔,處大以中,無私于物,上下應之。信以發(fā)志,故其孚交如也。夫不私于物,物亦公焉;不疑于物,物亦誠焉。既公且信,何難何備?不言而教行,何為而不威如?為《大有》之主而不以此道,吉可得乎?”[1](P291)這一爻是柔中之爻,是既公且信的《大有》之主。

在六十四卦中,五陽一陰、五陰一陽的卦共有十二個。王弼認為能夠成為一卦之主的爻除了處于“至少之地”外,還可以是處于中位、尊位的二爻、五爻。如《訟》卦九五爻為至尊之位,王弼認為此爻是一卦之主,他說:“處得尊位,為訟之主。用其中正,以斷枉直,中則不過,正則不邪,剛無所溺,公無所偏。”[1](P251)再如《遁》卦六二爻,處于中位,也被王弼稱為“居內(nèi)處中,為遁之主”[1](P383)。據(jù)統(tǒng)計,王弼以“一爻為主”法解易共有23次[2](P292)。王弼的解易體例、方法同時與其本體論相關(guān),是其思想體系中重要的一環(huán),余敦康認為“一爻為主”的方法與體例是王弼“以寡治眾”“以一制動”“約以存博”等本體論的體現(xiàn)[3](P156)。

王弼是易學史上的轉(zhuǎn)折性人物,對宋代易學家影響巨大?!端膸烊珪偰俊吩谡摷啊稏|坡易傳》(1)蘇軾解易著作有多個名稱,如《東坡易傳》《毗陵易傳》和《蘇氏易傳》等。以《蘇氏易傳》為名是想說明蘇軾解易吸取了蘇洵、蘇轍的易學思想,參見金生楊:《〈蘇氏易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王水照、朱剛則認為這本易傳的主要貢獻者應該是蘇軾,參見《蘇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本文所引文本為金生楊校點的語文出版社《三蘇全書》本《蘇氏易傳》,行文則以《東坡易傳》為名。時說:“推闡理勢,言簡易明,往往足以達難顯之情,而深得曲譬之旨,蓋大體近于王弼,而弼之說惟暢玄風,軾之說多切人事?!盵4](P11)蘇軾于王弼既有具體釋《易》內(nèi)容的照搬,又有以老莊解易的思想上的借鑒,還有對于卦義產(chǎn)生模式方面的繼承?!稏|坡易傳》直接引用王弼《周易注》共有15次,另外對于“一爻為主”方法的借用也有多處?!稏|坡易傳》在解釋《比》卦九五爻時說:

王弼曰:“為比之主,而有應在二,‘顯比’者也。比而顯之,則所親者狹矣。夫無私于物,惟賢是與,則去之與來,皆無失也……”[5](P173)

蘇軾完全接納了王弼對于這一爻的解釋,《比》卦五陰爻一陽爻,并且陽爻處于九五至尊之位,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都是一爻之主。再如《謙》卦也是五陰一陽,陽爻為九三爻,蘇軾解釋六二爻辭時說:“謙之所以為謙者,三也。其謙也以勞,故聞其風、被其澤者,莫不相從于謙?!盵5](P192)《謙》卦以九三爻為主,故蘇軾解釋九三爻辭云:“謙五陰一陽,待是而后為謙?!薄吨t》卦卦義主要來自九三爻義,“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非獨以自免而已,又將以及人,是得謙之全者也”[5](P193)。這是王弼“一爻為主”法中“處至少之地”的例子。《東坡易傳》解釋《剝》卦六五爻云:“剝之主,凡剝者皆其類也?!盵5](P218)《剝》卦六五爻成為一卦之主,顯然是因為六五爻處在上卦之中位。蘇軾認為《遁》六二爻為《遯》之主[5](P250),當然也是因為六二爻處于下卦之中位。這樣“一爻為主”的方法顯然是對王弼解易方法的繼承。

二、“卦合爻別”:蘇軾對王弼卦義產(chǎn)生模式的發(fā)展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在論及《東坡易傳》時說:“(蘇軾)謂卦不可爻別而觀之。其論卦,必先求其所齊之端,則六爻之義,未有不貫者,未嘗鑿而通也?!盵6](P39)此段文字出自《東坡易傳·系辭傳》,其原文為:

陰陽各有所統(tǒng)御謂之“齊”。夫卦豈可以爻別而觀之?彼小大有所齊矣。得其所齊,則六爻之義,未有不貫者。吾論六十四卦,皆先求其所齊之端。得其端,則其余脈分理解無不順者,蓋未嘗鑿而通也。[5](P348)

這是一段蘇軾關(guān)于卦義產(chǎn)生模式的總論。一卦六爻,各有差異,卦義的產(chǎn)生需要先“爻別而觀之”,看到并且承認差異,然后從差異之中“得其所齊”找到共通點,最后才是“卦合而言之”。晁公武所說 “(蘇軾)謂卦不可爻別而觀之”不是不可以“爻別而觀之”,而是不可僅僅“爻別而觀之”,最終還要“合而言之”。對于卦爻關(guān)系以及卦義產(chǎn)生模式,蘇軾有三個類似論述:“卦定爻變”“卦性爻情”與“卦合爻別”。而這三種表述其實都可以歸入“卦合爻別”說,現(xiàn)分別述之(2)討論蘇軾卦義產(chǎn)生模式的文章不多,專論有兩篇,即陳仁仁:《論〈蘇氏易傳〉的“卦合爻別”說》,《周易研究》2004年第5期;劉亦農(nóng):《淺論〈東坡易傳〉的卦爻解釋原則》,《大眾科學·科學研究與實踐》2008年第12期。余敦康《內(nèi)圣外王的貫通》(北京:學林出版社,1997年)、金生楊《〈蘇氏易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等書也有論及。。

(一)卦定爻變

蘇軾解釋《乾》用九“見群龍無首”時說:

見群龍,明六爻皆然也。蔡墨云:“其《姤》曰潛龍勿用。其《同人》曰見龍在田。其《大有》曰飛龍在天。其《夬》曰亢龍有悔。其《坤》曰見群龍無首,吉。”古之論卦者以定,論爻者以變?!秺ァ氛?,初九之變也;《同人》者,九二之變也;《大有》者,九五之變也;《夬》者,上九之變也;各指其一,而《坤》則六爻皆變。吾是以知用九之通六爻也。[5](P140)

蘇軾所引蔡墨語見于《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秋龍見于郊,魏獻子與蔡墨之間展開了一段關(guān)于龍是否存在的對話。蘇軾在這里表達的含義與《左傳》原意并不相符,蔡墨語原意是卦變之變,筮占中以卦變的方法確定吉兇,某卦之某卦,兩卦之間變動的那一爻即為所占之辭,所以爻是變爻。而蘇軾所論是指在一卦之內(nèi),相對而言卦為定,爻是變?!柏远ㄘ匙儭笔钦f明卦爻的聯(lián)系與差異。爻如何而變,蘇軾在解釋《系辭傳》時說:

卦有成體,小大不可易,而爻無常辭,隨其所適之險易,故曰彖者言乎象,爻者言乎變。夫爻亦未嘗無小大,而獨以險易言者,明不在乎爻而在乎所適也。[5](P349)

《系辭傳》云:“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蓖蹂觥吨芤茁岳っ髫惩ㄗ儭氛f:“夫爻者,何也?言乎變者也……卦以存時,爻以示變?!盵1](P597)王弼《周易略例·明卦適變通爻》云:“夫卦者,時也;爻者,適時之變者也。”[1](P604)這些都是蘇軾“卦定爻變”說的理論來源。蘇軾認為爻變就是人適應時勢變化的一種象征,爻是“隨其所適之險易”,人應該是隨不同的境遇而改變應對的措施。以爻為變,以卦為定。蘇軾說:“至變之中有常守焉?!盵5](P359)意謂從六爻的變化當中找到常守不變之卦義來指導人生實踐?!柏远ㄘ匙儭闭f來自蘇軾對《乾》用九的解釋,此外他在解釋《乾》初九爻時說:“乾之所以取于龍者,以其能飛能潛也。飛者其正也,不得其正而能潛,非天下之至健,其孰能之?”[5](P139)《乾》卦六爻是變化中的龍,從初九的“潛龍勿用”到九二的“見龍在田”,一直到九五的“飛龍在天”,再到最后的“亢龍有悔”、用九的“群龍無首”。龍在各種條件境遇中的變化是爻變,而在這種爻變當中有一個常守不變的東西,就是成為卦義的“天下之至健”。卦義產(chǎn)生于這種從變化的六爻當中尋找不變的東西,這也就是“卦定爻變”說。

(二)卦性爻情

蘇軾解釋《乾·彖傳》“保和太和,乃利貞”時說:

古之君子,患性之難見也,故以可見者言性。夫以可見者言性,皆性之似也……夫不可得而消者,堯、舜不能加焉,桀、紂不能亡焉,是豈非性也哉?……情者,性之動也。溯而上,至于命;沿而下,至于情,無非性者。性之與情,非有善惡之別也。方其散而有為,則謂之情耳。命之與性,非有天人之辨也。至其一而無我,則謂之命耳。其于《易》也,卦以言其性,爻以言其情。情以為利,性以為貞。其言也互見之,故人莫之明也。[5](P142)

性、情關(guān)系是儒家探討的核心問題之一,從這里可見蘇軾的性情觀表現(xiàn)為三點:第一,蘇軾是持自然人性論。他認為性、情“非有善惡之別”,那些“堯、舜不能加”“桀、紂不能亡”的都是人性。他在《揚雄論》中說:“人生而莫不有饑寒之患,牝牡之欲,今告乎人曰:饑而食,渴而飲,男女之欲,不出于人之性也,可乎?”[7](P111)人性自然,性、情之別不在善惡,而在靜動、在隱顯,是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的差異。第二,蘇軾反對割裂性、情,認為性即在情中。他在《揚雄論》《韓愈論》兩文中都批評了韓愈的“離性以為情”,并在解釋《說卦傳》“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時說:“夫所以食者,為饑也;所以饑者,為渴也,豈自外入哉?人之于飲食,不待學而能者,其所以然者明也。盍徐而察之?饑渴之所從出,豈不有未嘗饑渴者存乎?于是性可得而見也。”[5](P392)第三,從《周易》角度而言,情為利,性為貞;爻是情,卦是性。他分別以卦、爻和元亨利貞中的“利、貞”來比性、情。情是“各之于情,無所不至”[5](P142),是散于各個個體的,蘇軾又說“成物之謂利”[5](P141),所以他說的“情以為利”意謂能使一物成為一物、一人成為一人的特殊性就是“情”。他說:“反而循之,各直其性以至于命,此所以為貞也。”[5](P142)“性以為貞”是說沿著情追溯而上,得到的那些普遍性的、不可移易的就是性,是貞。再就卦、爻關(guān)系而言,爻就好比情,一卦六爻,各自不同。情在各人,各色各樣?!胺狡渖⒍袨?,則謂之情”,情是性散在各人,性是從情中抽繹而出的共性部分。卦義也是如此,是從各爻爻義中抽繹出的共性,卦義本來就潛藏在爻義當中。

蘇軾以卦為性,以爻為情,卦爻的關(guān)系也正如性情的關(guān)系。一方面,卦爻有別,卦定爻變正如性靜情動、性隱情顯。另一方面,二者也無法割裂。蘇軾說:

《易》曰:“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狈騽偨≈姓?、純粹而精者,此《乾》之大全也,卦也;及其散而有為,分裂四出,而各有得焉,則爻也。故曰:“六爻發(fā)揮,旁通情也?!币载碁榍?,則卦之為性也明矣。[5](P143)

“剛健”“中正”“純粹”“精”,這是《乾》卦的卦義,是乾之大全。抽象的、整體的卦義何以得出?正是從六爻當中的龍在各種境遇下的不同表現(xiàn)提煉、抽象出來的。由此可見,卦義產(chǎn)生的另一個模式“卦性爻情”說指的是由具體的爻義而到抽象的卦義,是由顯而隱,是由部分而整體。所以蘇軾說:“以爻為情,則卦之為性也明矣。”

再如蘇軾在《易傳》中解釋《萃·彖》時說:

《易》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庇芯郾赜悬h,有黨必有爭。故萃者爭之大也。盍取其爻而觀之,五能萃二,四能萃初。近四而無應,則四能萃三;近五而無應,則五能萃上。此豈非其交爭之際也哉?且天下亦未有萃于一者也,大人者惟能因其所萃而即以付之,故物有不萃于我,而天下之能萃物者,非我莫能容之,其為萃也大矣?!绊樢哉f,剛中而應”者,二與五而已,而足以為萃乎?曰:足矣,有余矣。從我者納之,不從者付之。其所欲從此大人也!故萃有二亨。萃未有不亨者,而其未見大人也,則亨而不正。不正者,爭非其有之謂也。[5](P285)

《萃》卦是象征薈聚人才的一卦。在這一卦當中,有九四、九五兩個陽爻,這是一卦的兩個核心,其余四個是陰爻。取其爻而觀之,九五與六二分別處于上卦下卦的中位,可以相應,故而九五能萃六二。同理,九四爻與初六爻分別是上卦下卦的第一爻,所以也可以陰陽相應,故而四能萃初。另外,九四爻與六三爻相鄰并陰陽相吸,所以九四同時萃六三。九五爻與上六爻相鄰并陰陽相吸,所以九五也同時萃上六。這樣在六爻當中就分別形成了兩個集團:以九五爻為核心,六二爻與上六爻薈萃于它;以九四爻為核心,初六爻與六三爻薈萃于它。爻以言其情,卦以言其性,從爻的萃聚現(xiàn)象當中,蘇軾抽繹出了萃聚的道理:“天下亦未有萃于一者”,人才薈聚不一定要薈萃集中于一,一旦“物有不萃于我”,要能夠包容它,這樣“非我莫能容之,其為萃也大矣”。從蘇軾對《萃》卦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卦義的產(chǎn)生模式,六爻的薈萃變化是具體的,而卦義是抽象的,是從六爻變化中抽繹而出的。所以,爻是情,是現(xiàn)象,是變化的,是可見的;卦是性,是本質(zhì),是靜定的,是不可見的。卦義就是從六爻變化之義中抽象而出,這是一種由顯、動、具象的爻中抽繹隱、定、抽象卦義的過程。

(三)卦合爻別

“卦合而言之,爻別(離)而言之”是蘇軾提到最多的關(guān)于卦爻聯(lián)系與差異的論述,蘇軾在解釋《咸》卦初六爻“咸其拇”時說:

“咸其拇”者,以是為咸也。咸者以神交。夫神者將遺其心,而況于身乎?身忘而后神存。心不遺則身不忘,身不忘則神忘。故神與身,非兩存也,必有一忘。足不忘屨,則屨之為累也甚于桎梏;要不忘帶,則帶之為虐也甚于縲紲。人之所以終日躡屨束帶而不知厭者,以其忘之也。道之可名言者,皆非其至。而“咸”之可分別者,皆其粗也。是故在卦者,咸之全也,而在爻者,咸之粗也。爻配一體,自拇而上至于口,當其處者有其德。德有優(yōu)劣,而吉兇生焉。合而用之,則拇履、腓行、心慮、口言,六職并舉而我不知,此其為卦也。離而觀之,則拇能履而不能捉,口能言而不能聽,此其為爻也。方其為卦也,見其咸而不見其所以咸,猶其為人也,見其人而不見其體也。六體各見,非全人也。見其所以咸,非全德也。是故六爻未有不相應者,而皆病焉,不兇則吝,其善者免于悔而已。[5](P243)

蘇軾在闡釋《恒》卦時說,“卦莫吉于《咸》《恒》”,但“《咸》《恒》無完爻”,其原因在于卦是“合而觀之”,爻是“別(離)而觀之”。為什么作為整體的卦義與作為部分的爻義會吉兇相反,這個與爻義不同的卦義是如何從爻義中產(chǎn)生的?首先,爻別而觀之,六爻的變化是殊相,這是要找出差異。第二步,需要在殊相之中尋找共相,用蘇軾的話說是“齊”。蘇軾在《系辭傳》中說:“得其所齊,則六爻之義未有不貫者。吾論六十四卦,皆先求其所齊之端,得其端,則其余脈分理解無不順者?!盵5](P348)第三步,卦合而言之,是對于“齊端”的共相的整理描述,卦義由此而得出。以《咸》卦為例,其六爻都是身體之感,而蘇軾認為其卦義則是“神交”,是精神之感。這個卦義是如何從爻義中得出的?首先,爻別而觀之,《咸》卦六爻,所感不同:初六咸其拇;六二咸其腓;九三咸其股;九四憧憧往來,朋從爾思;九五咸其脢;上六咸其輔、頰、舌。以蘇軾的話說,分別是“拇履腓行、心慮口言”。第二,六爻代表身體的六個部位,各有所感,“離而觀之,則拇能履而不能捉,口能言而不能聽”。就每一爻來看,感于拇的能行走但不能抓取,感于口的可以言語卻沒有聽力,這也就是“六爻未有不相應者,而皆病”的原因。然后,蘇軾借鑒了《莊子》忘身的理論,“神與身,非兩存也,必有一忘”,六爻所代表的身體的六個部分各有所感,這身體六個部分的“所齊之端”就是精神,要獲得精神的交感,就必須忘掉身體的交感,“身忘而后神存”。最后,蘇軾得出了《咸》卦的卦義:《咸》卦之感不在身體之感,而是要超脫身體之感,進入精神之交感,所謂“咸者以神交”。

《恒》卦與《咸》卦非常接近,蘇軾在解釋其九二爻時說:“艮、兌合而后為咸,震、巽合而后為恒。故卦莫吉于咸、恒者,以其合也。及離而觀之,見己而不見彼,則其所以為咸、恒者亡矣。故咸、恒無完爻,其美者不過悔亡?!盵5](P247)六爻都是整體的一個部分,往往是見樹木不見森林,由六爻而推出卦義必須在殊相、差異當中找到共相、“齊端”,這就是“卦合爻別”說的卦義產(chǎn)生模式。

蘇軾在闡釋《大過》九二、九三、九四爻時說:

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卦合而言之,則大過者,君驕之世也;爻別而觀之,則九五當驕,而九二以陽居陰,不驕者也。盛極將枯,而九二獨能下收初六以自助,則生稊者也。

九三:棟橈,兇。

九四:棟隆,吉;有他吝。

卦合而言之,則本末弱,棟橈者也;爻別而觀之,則上六當棟橈,初六弱而能立,以遇九二,不橈者也。初、上非棟也,棟之所寄而已。所寄在彼,而隆橈見于此,初六不橈于下,則九四棟隆。上六不足以相輔,則九三之棟橈以其應也。九四專于其應則吉,有他則吝矣。棟之隆也,非初之福,而四享其利。及其橈也,上亦不與,而三受其名。故大過之世,智者以為陽宜下陰,而愚者以為陰宜下陽也。[5](P234)

蘇軾認為,《大過》卦中間四爻為陽,初爻、上爻為陰,所以陽為過盛,本末(初六、上六)為弱,象征“君驕無臣之世”。爻別而觀之,初六爻為陰,與九二陽爻相鄰,是陰承陽之象。初六可以為九二提供滋養(yǎng)幫助,是可用之爻。九二爻以陽爻處陰位,故不驕,故有下賢的姿態(tài),所以獲得初六爻的滋養(yǎng)而無不利。上六不足以相輔九三爻,二者無法相應,九三爻無輔,故兇。九四與初六爻位相應,陰陽相合。九五以陽爻處陽位,是剛中之象,故驕縱。并且其上六是以柔乘剛,對于九五的行為“力不能正,只以速禍” [5](P235)。上六處于頂位,勢不可救,故兇。卦合而言之,就是從六爻不同境遇下的不同措施尋找共通的卦義,各爻當中,凡陽能與陰相應則吉,凡陽脫離了陰,或者凌駕于陰,均涉不利。所以合而言之:第一,大過之世臣(陰)對于君(陽),具有“滋養(yǎng)”“拱衛(wèi)”的作用;第二,大過之世君(陽)對于臣(陰),則不能“凌駕”“污蔑”;第三,大過之世君(陽)宜下臣(陰),臣(陰)不宜下君(陽)。這就是從六爻各別的爻義中總結(jié)而來的卦義。這里還同時表現(xiàn)出蘇軾作為臣子自重自尊的獨立人格。

蘇軾對有些卦爻的解釋并沒有明言“卦合爻別”,但其分析的模式仍然是“卦合爻別”的。如解釋《明夷》上六爻時說:“六爻皆晦也,而所以晦者不同。自五以下,明而晦者也。若上六,不明而晦者也。故曰不明晦,言其實晦非有托也。明而晦者,始晦而終明;不明而晦者,強明而實晦,此其辨也。”[5](P258)《明夷》六爻爻辭分別是:“明夷于飛,垂其翼”;“明夷,夷于左股”;“明夷于南狩”;“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箕子之明夷”;“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即晦,所以六爻皆晦。但卦的晦與爻的晦是不同的,六爻的晦是殊相,是隨境遇不同而變化的,而卦的晦則是抽象的共相,是從差異中找到共同的“明夷”而得出的。蘇軾說卦的晦是“然”,六爻的晦是“所以然”。卦合爻別,是從“所以然”中找到“然”。

王弼的“一爻為主”說認為卦義往往產(chǎn)生于某一個重要的爻義,此時六爻是不平等的,需要在六爻當中尋找權(quán)威,表現(xiàn)在政治上,就是他說的“以君御民,執(zhí)一統(tǒng)眾之道”[1](P622)。朱伯崑先生說:“王弼推崇一爻為主,是追求一卦的整體觀念,并且認為每一卦皆有一中心思想,此中心思想,可謂簡約,但卻統(tǒng)帥全局。王弼思想是少對多的統(tǒng)治?!盵8](P287)蘇軾繼承了王弼的這一方法,同時他還提出了更獨特的“卦合爻別”說。與王弼在六爻中選擇權(quán)威不同,蘇軾則是在六爻中尋找最大的公約數(shù)。蘇軾所提出的“卦定爻變”“卦性爻情”,其思路和方法與“卦合爻別”是一樣的:“卦定爻變”說,卦義是從變化當中找常守,由變而定;“卦性爻情”說,卦義是從現(xiàn)象當中找本質(zhì),由顯而隱;“卦合爻別”說,卦義是從殊相當中找共相,由異而同。

三、蘇軾“卦合爻別”說的思想意義

“卦合爻別”說是蘇軾對卦爻結(jié)構(gòu)以及卦義產(chǎn)生模式的解釋。卦義的產(chǎn)生是由卦到爻,還是由爻到卦,這是解易的方法論,而這樣的方法論背后則有思想上何為第一性的問題。陳仁仁在《論〈蘇氏易傳〉的“卦合爻別”說》中說:“蘇軾的‘卦合爻別’說,既是他的解卦方法,也是他的卦爻結(jié)構(gòu)觀。作為解卦方法,它強調(diào)的是以多種方法把握總體上的卦義,然后分別考察爻義?!盵9]筆者認為恰恰相反,蘇軾解易不是由卦而爻,而是由爻而卦,是先考察爻義,然后從變化的爻義尋找常守的卦義(卦定爻變),從具體的爻義尋找抽象的卦義(卦性爻情),從殊相的爻義尋找共相的卦義(卦合爻別)。

蘇軾在解釋《說卦傳》“易逆數(shù)”時說:

道德之變,如江河之日趨于下也。沿其末流,至于生蓍倚數(shù),立卦生爻,而萬物之情備矣。圣人以為立于其末,則不能識其全而盡其變,是以溯而上之,反從其初。道者其所行也,德者其行而有成者也,理者道德之所以然,而義者所以然之說也……是以君子貴性與命也。欲至于性命,必自其所以然者溯而上之。夫所以食者,為饑也;所以饑者,為渴也,豈自外入哉?人之于飲食,不待學而能者,其所以然者明也,盍徐而察之?饑渴之所從出,豈不有未嘗饑渴者存乎?于是性可得而見也。有性者,有見者,孰能一是二者,則至于命矣。此之謂逆。圣人既得性命之理,則順而下之,以極其變。率一物而兩之,以開生生之門……故兼三才,設(shè)六位,以行于八卦之中……此之謂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據(jù)其末而反求其本也。故“《易》逆數(shù)也”。[5](P392)

為什么《周易》為逆數(shù)?簡單地說就是“據(jù)其末而反求其本”。何為本末?這里的本末并非價值判斷,以性、情而言,則是性為本,情為末?!绊槨北闶菑拿浴⒂尚远榈捻樞??!澳妗眲t相反,由情而性,由可見之情(欲)而推至不可見之性。以卦、爻而言,則是卦為本,爻為末?!绊槨北闶怯韶远车捻樞?,先總后分?!澳妗眲t相反,由爻而卦,先分后總?!柏院县硠e”不是由卦而爻,而是由爻而卦,以爻為先,是“據(jù)其末而反求其本”。在這一點上,蘇軾與歐陽修的觀點也有所不同,歐陽修的經(jīng)學方法是“得其大者而兼其小”“得其本而通其末”[10]。

蘇軾的“卦合爻別”說是其卦義產(chǎn)生模式,也是其解易的方法之一。這個由爻而卦的方法頗能體現(xiàn)蘇軾的思想特點。王弼的“一爻為主”說,六爻之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在卦與爻之間卦的地位更重要,或者說是整體先于部分[11](P106),一般先于特殊[12](P296)。蘇軾的“卦合爻別”說,六爻之間是差異且平等的,在卦與爻之間則是先爻后卦,由此可見蘇軾思想中更重視變化、具體、特殊的一面。

第一,因時而變,變中有定?!断缔o傳上》云:“彖者言乎象,爻者言乎變。”《系辭傳下》云:“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爻是如何而變的?蘇軾在解釋《系辭傳上》時說:“隨其所適之險易?!盵5](P349)在解釋《系辭傳下》時又說:“‘爻者效天下之動’,分卦之材,裂卦之體,而適險易之變也。”[5](P375)爻的變化一方面仿效天地之動,一方面又隨其所適,因時而變。蘇軾解釋《艮》卦六二爻:“卦合而觀之,見兩艮焉。見其施艮于止,故取其體之靜者而配之,曰‘艮其背’。爻別而觀之,不見艮之所施,而各見其所遇之位。位有不同,而吉兇悔吝生焉?!盵5](P306)《艮》為純卦,上下卦均為《艮》,合而觀之是兩艮疊加,別而觀之,則是不同爻位所象征的不同境遇,因為不同境遇而產(chǎn)生不同的吉、兇、悔、吝的結(jié)果,人則應該效法這種面對不同境遇的應變之道。余敦康先生認為蘇軾對于卦爻結(jié)構(gòu)的論述表明,他“強調(diào)的是一種能在不同處境下如水之隨物賦形的自由的選擇”[13](P112)。無論是“卦合爻別”,還是“卦定爻變”“卦性爻情”,充滿變化的爻辭以及爻位,都象征著一個個體處在一個特定境遇中的應變之道。所以《周易》不僅僅是要提供一個統(tǒng)一、普遍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告訴人們?nèi)绾卧谧儎硬痪拥氖澜缰?,適時、隨物賦形地去應對。

此外,“卦定爻變”的卦爻關(guān)系,是先爻后卦,由變而定,定在變中。卦義是在變動不居的爻義中尋找不變者,以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至錯之中有循理”“至變之中有常守”[5](P359)。爻為至變,但是變中有定,定在變中。卦為至錯,在六爻的陰陽交錯之中有固定的道理。交錯之中有理,理在交錯之中得以顯現(xiàn)。在卦爻之間,根據(jù)蘇軾“據(jù)其末而反求其本”的“逆數(shù)”思維,變是先于定的,定是存于變的。

第二,性散為情,性在情中。在性情關(guān)系中,程朱一系的理學家主張情根于性,而蘇軾認為性即在情中。饑所以要食、渴所以要飲的“不待學而能者”的東西,包括自然的情感,甚至自然的欲望,都應該歸屬于人性,不可見的人性就存在于這些可見的情感與欲望當中。蘇軾認為性存在于情(欲)中,所以只能在情中去發(fā)現(xiàn)性。情對于性是本體的,是第一位的,所以有學者認為蘇軾的性情觀是情本論的(3)冷成金說:“蘇軾從人的自然而然的本性中抽繹出情,再讓情進入到本體的層次,使情、性、命處于同一個層面。在現(xiàn)實中,人的各種活動往往是首先從感情出發(fā)的,因此,按照情、性、命合一的理論,人的情感實際上變成了人事活動的本源和根據(jù)。這就是我們要說的情本論?!眳⒁娎涑山穑骸稄摹礀|坡易傳〉看蘇軾的情本論思想》,《福建論壇》2004年第2期。。

蘇軾認為“(性)散而有為,則謂之情”“卦散而有為……則爻也”[5](P142)。他的“卦性爻情”說,以卦為性,以爻比情,卦義產(chǎn)生有賴于六爻之義,六爻之義是具體的、可見的、部分的,對于六爻之義共通點的抽象便是卦義。在卦爻之間,根據(jù)蘇軾“據(jù)其末而反求其本”的“逆數(shù)”思維,情是先于性的,性即在情中。這樣的思維方式背后透露的是蘇軾對于具體與感性的重視,其地位優(yōu)先于抽象與理性。這種優(yōu)先不僅是時間上的優(yōu)先,更是邏輯上的優(yōu)先。

第三,先異后同,異中求同。蘇軾在闡釋《同人·象傳》時說:“水之于地為比,火之與天為同人。同人與比相近而不同,不可不察也。比以無所不比為比,而同人以有所不同為同,故君子以類族辨物。” [5](P185) 《比》卦是坤下坎上,所以是“水之于地為比”,《同人》卦是離下乾上,所以“火之與天為同人”。此二卦都有聚合人員的象征意義,但這兩種聚合是不同的,《比》是小人朋比,是無原則的趨同,所以是“以無所不比為比”;《同人》是君子“誠同”,他們之間“以有所不同為同”,這樣的“同人”是建立在差異基礎(chǔ)上的同,是在尊重個性、包容個體差異性的基礎(chǔ)上的同。蘇軾的“以有所不同為同”與孔子“和而不同”相比,更加突出的是他對于個性與差異的尊重和包容,把差異擺在了和同之前。美國學者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zhuǎn)型》中關(guān)于蘇軾一章的題目即為“蘇軾的道,盡個性而求整體”,他說從蘇軾《東坡易傳》和《東坡書傳》可以看出他“珍視靈活、多樣和個性,而又致力于尋求統(tǒng)一的價值觀”[14](P270)。

蘇軾在解釋《系辭傳》時引用孟子的話:“物之不齊者,物之情也。”[5](P392)差異是必然存在的,表現(xiàn)在卦爻關(guān)系中,六爻就是相異的?!柏院县硠e”說首先承認六爻的獨立與差異,然后在“不齊”中“得其所齊”,在差異、殊相當中尋求最大公約數(shù),尋找齊端、共相。在卦爻之間,根據(jù)蘇軾“據(jù)其末而反求其本”的“逆數(shù)”思維,異是先于同的,同是存于異的。

總之,作為一個以文學家名世的易學家,蘇軾的易學思想與方法都明顯體現(xiàn)出文學家尊重個性、尊重多元、尊重感性的思想痕跡。文藝創(chuàng)作也正如“卦合爻別”一樣,需要尊重差異性,呈現(xiàn)多樣性,把個性化的情感、每一個個體的特殊性擺在第一位。然后“據(jù)其末而反求其本”,反映人性的共通點。

猜你喜歡
王弼易傳時說
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22年2期)2022-03-16
省委農(nóng)辦主任、省農(nóng)業(yè)廳廳長劉志杰接受采訪時說 汲取奮進力量 賦能鄉(xiāng)村振興
“主體性”視角下的王弼“本無”思想研究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辨析
周易文化之十 學習《易傳》知識,詮釋謙卦和豫卦——可知“全吉全利”之卦的奧妙和如何寓治于樂
王弼對老子思想中"無"的創(chuàng)造性詮釋
漫畫
我的老媽妙語連珠
熱點大爆炸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安龙县| 内江市| 信丰县| 恭城| 湖南省| 淮南市| 张家港市| 玛多县| 霍邱县| 隆子县| 大埔区| 呼图壁县| 新龙县| 阿勒泰市| 微博| 新干县| 正安县| 太保市| 教育| 迁安市| 观塘区| 丽江市| 宜州市| 寻乌县| 吴桥县| 惠东县| 平山县| 浦城县| 台中市| 长丰县| 偃师市| 兴仁县| 哈巴河县| 政和县| 扶绥县| 安宁市| 沙田区| 交口县| 兴隆县| 凤山市| 洪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