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微
(高博軟件技術(shù)職業(yè)學院 江蘇蘇州 215000)
《登高》一詩為杜甫的代表作,作于公元767年。杜甫時年55歲,三年后郁郁而終。詩歌前兩聯(lián)寫景,后兩聯(lián)抒情,以“悲”為核心貫穿全詩。詩人由內(nèi)心傷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由觸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于“悲”而終于“悲”,悲情悲景悲筆,怎一個“悲”字了得!詩中意象的使用為作者抒發(fā)情感烘托出了濃厚氛圍。充沛、飽滿的情感猶如春芽萌發(fā)一般自然而然、不可阻擋地流露出來。此詩意象豐富,蘊含深刻的象征意義。
課前,教學人員要建立平等、信任、融洽的學習氛圍[1],應通過學生、教材、教學環(huán)境、教學過程的和諧交往活動與交流來促進理解性教學,即在其中通過交往活動和對話來生成“教學事件”,理解教學意義。在教學中,為了增強理解意識與能力,突出自我理解和理解自我,教學主體必須善解人意,凸顯道德要求。理解性教學的過程不是單一的,是諸多要素相統(tǒng)一、融合的過程,涉及心理準備、溝通理解、反思理解、跟蹤理解等。理解性教學策略多種多樣,包括情緒發(fā)泄策略、教師獎勵策略、暗示意會策略、感受成功策略、罰后安撫策略等。
教師在古詩學習中適當運用理解性教學,能夠增強教學效果。教師應在理解性教學概念引導下,先確定預期結(jié)果,隨后確定評價方式,最后才規(guī)劃和開展教學活動。
現(xiàn)以《登高》中意象的分析為例。
詩歌首聯(lián)寫景,提到“風急”“天高”“猿嘯”“渚清”“沙白”“飛鳥”等意象?!帮L急”和“天高”表明了作者登高時的天氣狀況,高天疾風之下,人倍感寒冷。而作者運用這兩種意象不只是為了表達身體之寒,而是借用這兩個意象來象征心靈的寒冷和天底下人的渺小,為詩歌增添一絲孤單意味?!霸硣[”常用來表達或烘托悲涼氣氛。古人用猿鳴來表達悲傷之情,如“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兜歉摺芬辉娭?,作者寫悲哀的猿鳴聲,實際上是用此烘托出悲涼氣氛?!颁厩濉薄吧嘲住敝杆迳嘲椎暮又蓿谧髡吖P下,儼然勾勒出了一幅慘淡的畫面,烘托出景色的慘白凄涼。“飛鳥”在古詩中常被作為意象使用。詩人們常用“飛鳥”來比喻人生理想的實現(xiàn),抒發(fā)快樂自由之感。但不是所有的“飛鳥”在詩人看來都是快樂自由的,也有可能是抒發(fā)愁緒,如“故鄉(xiāng)飛鳥尚啁啾,何況悲笳出塞愁”。這句詩里的“飛鳥”就是對愁緒的表達?!兜歉摺愤@首詩里,鳥兒在荒無人煙的“渚沙”之間盤旋,可見其孤獨,以此來象征悲涼寂寥的凄涼氛圍。
首聯(lián)通過以上幾個意象烘托出悲涼蕭瑟的氣氛。詩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風之中,耳聽猿鳴哀聲,內(nèi)心十分孤獨,仿佛一只憂傷、悲哀、絕望的孤鳥。教師在運用理解性教學法講授首聯(lián)意象時,應注重首聯(lián)環(huán)境的渲染,在講解之前,要確定預期講解效果,運用暗示意會策略[2],讓學生將首聯(lián)意象的本意與在本詩中的象征意義結(jié)合起來,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滾滾奔騰而來。“落木”在這里指秋天飄落的樹葉。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想到自己也像樹一樣,已是晚年,走到了生命的晚秋。由景及人,蕭瑟之景使詩人生出悲涼的人生感嘆?!伴L江”這一意象常用來比喻時間的流逝,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杜甫筆下的“長江”指時間上的無窮。歷史長河永不停歇,與“無邊落木蕭蕭下”對比,顯示出了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的人生哲理。頷聯(lián)的兩個意象傳達出了作者對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痛之感。
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透過表層含義去理解深層意義,和學生溝通,以良好的師生交流來促進詩意理解,層層深入,營造蕭瑟凄涼的氛圍,將學生帶入其中,通過情感感知,讓學生理解意象背后蘊含的真情實感,深入理解詩人當時的心境,更好地把握意象的象征意義。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疾病纏身,獨上高臺?!扒铩边@一意象在古詩中常用來襯托蕭瑟悲涼之感,更何況作者在句中已點明“悲秋”。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悲愴之感已無法在文筆之中隱藏,其感情真摯、直接,以“秋”來表達內(nèi)心的寂寥與哀傷,情景交融,傳情達意實屬絕妙。
“登臺”即“登高”,是重陽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登高望遠,暢敘幽懷??稍娙诉@里寫的是“獨登臺”,由秋及人,感慨自己老年多病,形單影只,孤獨登臺,心中的苦悶躍然紙上。
在幫助學生理解學習這一聯(lián)的意象時,教師要講述詩人當時的切身情況,引導學生理解“秋”與“登臺”兩個意象在本詩中的獨特含義,即“秋”在本詩中不可當作簡單的季節(jié)詞來解釋,雖然在此詩中起到了點名季節(jié)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烘托詩人心中的那份苦悶與寂寥?!暗桥_”是古人在重陽節(jié)的傳統(tǒng)活動,登高抒懷,多是為親朋好友祈福[3]。但詩人獨自登臺卻是為了排遣內(nèi)心的煩憂。在教學時,要使學生明白“登臺”這一意象在詩人筆下所蘊含的意義,教師就需要向?qū)W生灌輸詩歌的寫作背景和詩人當年的生活遭遇。師生交流是至關(guān)重要的。教師應通過講述使學生理解“登臺”在詩人筆下被披上了一層悲寂無奈的情感色彩。
詩歌尾聯(lián)通過“艱”“難”“苦”“恨”四個字抒發(fā)了詩人內(nèi)心的痛苦與郁悶?!胺彼W”道出了詩人愁緒萬千,白了頭發(fā)。是怎樣的愁苦煩悶才能使詩人白了頭發(fā)、失了流年呢?
杜甫愛酒,可詩中寫道“新停酒杯”。詩人心中愁苦萬千,卻還要放下可以“借酒消愁”的酒杯。由此可見,他晚年身體狀況是有多么糟糕!白發(fā)日多,多病斷飲,好不凄涼!
壯志未酬身先老,詩人在尾聯(lián)通過“繁霜鬢”與“新停酒杯”寫出了內(nèi)心的無限愁苦與哀悸。學生在理解時,需注意結(jié)合時代背景,剖析詩人如此作詩的意圖。因此,在教學時,教師需向?qū)W生講述為何愛酒之人要放下酒杯,為何愁苦到白了頭發(fā),引導學生理解尾聯(lián)所表現(xiàn)的感情。
理解性教學重在師生間的交流及教師的引導。在理解性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古詩學習的教學設計、教學目的與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教學目的有一些不同。理解性教學的教學設計與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在過程上是有區(qū)別的。理解性教學要求第一步是確定預期教學結(jié)果,而不是規(guī)劃教學過程。理解性教學倡導在教學過程中完成預期確定的教學結(jié)果,而傳統(tǒng)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催生教學結(jié)果。理解性教學的目的是改善學生對整體和部分的理解,整體與部分兼顧,如對《登高》一詩,是要通過對意象的理解性教學來促進學生對整首歌的把握。而傳統(tǒng)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會背誦、會默寫,明白詩句意思,把握詩歌情感,更偏重于應試。
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語文課堂忽略理解或缺少理解,甚至還會出現(xiàn)阻礙理解的教學活動。大多數(shù)情況下,教師只是將教材上的內(nèi)容依次呈現(xiàn)給學生,沒有對教學設計、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的、教學效果進行整合,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這樣的教授與學習其實無關(guān)理解。因此,在現(xiàn)今語文課堂教學中,理解性教學應被廣泛采用。尤其是在古詩學習中,引入理解性教學尤為重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能控制教學的話語權(quán),否則,課堂就缺乏活力與生機。師生交流是實施理解性教學的重中之重。融洽的課堂氛圍的設置也是必不可少的。師生情緒的統(tǒng)一是理解性教學順利進行的保證。師生無限的思考能力不能被教材局限。教師應引導學生發(fā)揮自主思考能力,暢談自己的想法與觀點。
理解性教學能夠促進學生的理解能力,改善學生對知識點的固化或生硬的理解。古詩學習在語文課堂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將理解性教學融入課堂實踐中,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是一個生動、復雜的“系統(tǒng)”。要將理解性教學融入語文課堂實踐,并在實踐中實現(xiàn)理解的可能性,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每一位老師都應在實踐中去培養(yǎng)“教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