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歡歡,蔡 嬋,湯 珺,王 雙,馬秀芝,施秀英,蔡德芳
腦卒中相關睡眠障礙(stroke-related sleep disorders,SSD)是指腦卒中后首次出現或腦卒中前已預先存在睡眠障礙在腦卒中后持續(xù)存在或加重,并達到睡眠障礙診斷標準的一組臨床綜合征。SSD分為腦卒中后睡眠障礙和腦卒中伴隨睡眠障礙兩種類型,即既往已經存在睡眠障礙,但在腦卒中后持續(xù)存在或加重[1]。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睡眠障礙在老年人中的患病率高達50%[2],其中包括失眠、日間思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睡眠呼吸障礙(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SDB)、中樞性睡眠呼吸暫停(central sleep apnea,CSA)、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快速眼動睡眠期行為障礙(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晝夜節(jié)律失調性睡眠-覺醒障礙(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CRSWDs)、不寧腿綜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RLS)。國外研究報道SSD患病率為44%~78%[3-4],而我國研究報道為62%~80%[5-6]。由此可見,我國SSD的患病率明顯高于國外,其中以失眠最為常見[5]。腦卒中病人由于生理、心理和環(huán)境的改變,易出現睡眠障礙的問題,尤其是在腦卒中急性期[7]。研究發(fā)現,睡眠障礙和腦卒中之間存在雙向作用,長期的失眠、SDB和不寧腿綜合征(RLS)等睡眠障礙既是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又可影響腦卒中病人的恢復效果,進而加重病人病情,增加腦卒中復發(fā)和死亡率,致使兩者之間形成惡性循環(huán)[8]。然而,腦卒中病人和照顧者往往會忽視睡眠問題,認為其是衰老的自然過程或合并精神軀體疾病的表現[9]。因此,醫(yī)護人員早期評估腦卒中病人睡眠障礙的情況并對其癥狀進行針對性管理非常重要。SSD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和非藥物兩種,但研究發(fā)現使用催眠藥物會產生多種不良反應,如導致睡眠結構紊亂、記憶力下降、認知障礙、運動功能障礙等[10]。因而非藥物干預(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國內關于非藥物干預促進腦卒中病人睡眠的研究相對局限?,F對SSD的非藥物干預現狀進行綜述,為制定個性化的SSD的非藥物干預措施提供依據,為促進腦卒中病人的身心康復提供參考。
非藥物干預措施與藥物治療相比,其突出的優(yōu)勢是能夠避免藥物所帶來的不良反應和依賴作用。有些干預措施的短期治療效果不僅與藥物治療相近,且維持的時間也較藥物治療長[11]。中國失眠癥診斷和治療指南指出,心理和行為治療是失眠癥病人首選的治療方法,其中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是最有效和安全的,并且有高度的可應用性[12]。目前,非藥物干預措施方法分為兩類,一類是心理和行為治療,另一類是補充和替代治療(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
1.1 心理和行為治療 腦卒中病人發(fā)生睡眠障礙與其心理因素及錯誤的信念和態(tài)度是息息相關的。因此,醫(yī)護人員應對腦卒中病人的不良認知和行為予以糾正,使病人正確面對疾病,重建有助于睡眠的認知模式,消除病人因疾病導致的焦慮、抑郁情緒。心理和行為治療方法有睡眠衛(wèi)生教育、認知行為治療和音樂療法等。
1.1.1 睡眠衛(wèi)生教育 睡眠衛(wèi)生教育是針對腦卒中病人的睡眠衛(wèi)生知識和睡眠習慣進行指導,改變或排除影響病人睡眠的不良因素,以改善病人睡眠質量的行為和環(huán)境。專家共識推薦要指導病人規(guī)律作息和保持良好的睡眠衛(wèi)生[1]。對于腦卒中并發(fā)睡眠障礙的病人,醫(yī)護人員應告知存在睡眠障礙的疾病相關信息以及正確的睡眠健康教育。楊亞娟等[13]為探討睡眠健康教育對SSD病人睡眠質量和生存質量的影響,選取腦卒中住院病人70例作為研究對象,試驗組和對照組病人均給予入院宣教、出院指導及康復訓練,遵醫(yī)囑每晚口服酒石酸唑吡坦片(思諾思)10 mg,試驗組在此基礎上增加系統的睡眠衛(wèi)生教育的干預。教育的形式有護士采用一對一方式口頭講解、病人及家屬共同參加睡眠專題宣教會、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等。教育的內容有SSD的發(fā)生原因;睡眠障礙對腦卒中恢復的影響;服用鎮(zhèn)靜安眠藥物的正確方法以及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行為習慣等。結果顯示,實施睡眠衛(wèi)生教育2個月后,試驗組病人睡眠質量優(yōu)于對照組。因此,系統規(guī)范的睡眠健康教育可提高腦卒中病人的睡眠質量。中國失眠癥診斷和治療指南提出尚無足夠證據證明單獨使用睡眠衛(wèi)生教育有確切的療效,需要與其他心理行為治療方法聯合使用[12]。雖然遵循正確的睡眠衛(wèi)生教育并不意味著可以治愈SSD病人,但正確的睡眠行為和生活習慣的指導可以改善睡眠并為其他治療方案提供幫助與保障。
1.1.2 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是針對病人行為、情緒這些外在表現,分析病人的思維活動和應付疾病的策略,找出錯誤的認知并予以糾正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具有治愈率高,應用范圍廣等優(yōu)勢[14]。美國醫(yī)師協會指南已推薦認知行為治療是失眠癥的一線治療方法[15]。2017年,Nguyen等[16]為評價個體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CBT)與常規(guī)治療(treatment as usual,TAU)對卒中后疲勞和睡眠障礙的療效,針對15例腦卒中病人開展為期4個月的隨機對照試驗。對照組6例進行常規(guī)護理康復治療,試驗組9例每周接受8次適應性CBT治療。CBT干預是根據一個標準化的治療手冊提供的,該手冊包括6個模塊,在8個單獨的治療過程中處理疲勞和睡眠。治療內容包括心理教育、行為激活、行為試驗、認知重構、問題解決和預防復發(fā)的核心CBT原則。課程遵循傳統的CBT結構,包括議程設置、作業(yè)任務回顧、引入新概念或新技術以及如何在參與者的日常環(huán)境中實施這些策略的協作討論。在4個月后的評價中試驗組相比于對照組病人顯著減少了疲勞。在睡眠質量和抑郁方面也出現了顯著的組間差異,試驗組更占優(yōu)勢,睡眠障礙和生活質量在治療后立即改善,但在隨訪中卻不再優(yōu)于對照組??偟膩碚f,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治療方法,可以改善腦卒中相關的疲勞、睡眠質量和抑郁。近年來我國也在逐漸應用推廣,但在關于腦卒中病人相關睡眠障礙的臨床研究中還較少。為了讓認知行為治療能夠真正在我國發(fā)揮作用,有針對性的本土化研究必不可少。未來對于認知行為治療的研究領域應主要集中在提高治療效果并向社區(qū)轉化以及加強醫(yī)護人員認知行為治療的培訓和傳播。
1.1.3 音樂療法 美國音樂治療協會(American Music Therapy Association,AMTA)[17]認為,音樂療法是一種使用音樂或進行音樂相關活動來改善個體特定身體、情感、認知和社交需求等問題的方法。眾所周知,音樂可以產生愉悅感,有文獻報道,音樂具有宣泄情感、改善認知功能表現和影響覺醒的能力[18]。音樂療法可以作為另一種啟動受傷大腦的方法,誘導神經可塑性,并有可能減少或修復損傷的大腦[19]。音樂療法目前是一門新型的邊緣學科,20世紀 80年代開始,我國有學者便將音樂療法與中醫(yī)文化相結合運用于臨床實踐中,由此產生了五行音樂和音樂電流療法等[20]。付美婷等[21]對70例SSD病人進行為期14 d的隨機對照試驗,對照組病人予以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試驗組病人在此基礎上給予開天門和五行音樂療法。結果顯示,開天門聯合五行音樂療法可以改善SSD病人的睡眠質量,提高病人生活質量。卓葉雯等[22]的研究表明,對缺血性卒中睡眠障礙病人采取冥想音樂療法干預可以改善病人的睡眠質量,提高病人的滿意度,減少卒中再次復發(fā)的風險。音樂療法通過播放溫和、愉悅的音樂,引導病人進行呼吸和肌肉放松訓練,使病人達到身心放松,降低機體的耗氧量,促進病人情緒平緩,有效提高病人睡眠質量。但由于音樂的種類過多,病人會更偏向于自己喜歡的音樂,從而可能影響研究預期結果。后續(xù)的研究中可以更多關注病人的個體性,從而選擇合適的音樂。
1.2 補充和替代治療 在SSD的非藥物干預措施中,由于病人很難執(zhí)行相關的行為調節(jié)和睡眠衛(wèi)生技術指導等心理和行為治療的干預措施。有些病人會主動尋求補充和替代治療改善自己的睡眠狀況[23]。補充和替代治療雖然不是主流和正統醫(yī)學的內容,但能夠彌補其不足并提供其不能達到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方法的綜合[24]。目前,已經在國內外的臨床和研究中普遍使用。韓國的一項研究表明,54%的腦卒中病人使用了補充和替代療法,其中有16%的病人認為它可以有效地達到心理放松[25]。對SSD病人常用的補充和替代療法包括運動療法、物理療法、針灸等[26]。
1.2.1 運動療法 現代醫(yī)學研究證明,運動療法治療SSD病人具有較為明顯的治療效果,且能夠幫助其身心放松,使病人盡快進入睡眠[27]。通過長期的運動能夠使病人對自己的身體素質有更加客觀的評價,有助于病人對作息時間進行調整,使病人作息規(guī)律,提高病人的睡眠時間和質量。然而,運動療法的方式、形式、強度和時間的安排都會影響睡眠障礙的療效。常見的SSD的預防與干預的運動方式包括有氧訓練、抗阻訓練和聯合訓練等。運動形式有監(jiān)督形式的團體運動、一對一形式的個人指導以及居家運動等。倪小紅等[28]對82例SSD病人進行為期4周的隨機對照試驗。試驗組給予運動療法聯合心理治療,運動療法分為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病人肢體被動運動治療,醫(yī)護人員對病人進行關節(jié)活動等肢體被動運動。每天2次,每次40 min。第二部分是有氧運動治療,有氧運動方式有慢走、太極拳等,每天1次,同時對病人進行步行訓練,每次20 min。第三部分為醫(yī)療體操及鍛煉治療,若病人由于疾病不能離開病房,可在科室內進行運動平板訓練,以病人產生疲勞為度,每天2次,每次30 min。心理治療主要有2個方面,首先是密切關注病人的情緒變化,加強溝通交流能力,與病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病人對醫(yī)護人員產生信任,主動傾訴內心感受,同時多鼓勵病人。其次是對病人進行健康宣教如發(fā)放健康手冊,加強病人對疾病的了解,有針對性對其制定心理康復治療,降低心理負擔。對照組僅給予運動療法。結果顯示,對照組和試驗組睡眠質量均較干預前有所提高,且試驗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運動療法聯合心理治療可以顯著改善病人睡眠質量。由于副作用小、費用低等原因,運動療法往往是優(yōu)先且容易完成的治療方式,但可能因病人自身主觀感受而影響療效的觀察。因此,在未來的臨床研究中可以與其他治療方法聯合運用,設計更加嚴格的治療方案。
1.2.2 物理療法 物理治療作為一種無痛無創(chuàng)、安全性好,易于被病人接納的非藥物治療方法,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目前關于SSD,常用的物理療法包括經顱電刺激(cranial electric stimulation,CES)和重復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經顱電刺激主要是借助微電流調節(jié)大腦皮質神經細胞活動,從而改變其興奮性,有利于腦卒中病人患側腦組織神經功能的恢復[29]。重復經顱磁刺激主要是通過低頻(1~5 Hz)脈沖磁場直接超極化神經細胞,降低局部腦組織的代謝功能,從而抑制大腦皮質的過度興奮狀態(tài)[30]。我國李春鎮(zhèn)等[31]學者為探究應用經顱電刺激和運動想象療法治療腦卒中病人上肢功能及睡眠狀況的改善效果,選取77例腦卒中病人進行了為期3周的隨機對照試驗。試驗組給予經顱電刺激與運動想象療法聯合治療,經顱電刺激每天治療1次,每次20 min,對照組僅采用經顱電刺激,方法與試驗組相同。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病人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由此說明,經顱電刺激聯合運動想象療法治療腦卒中病人,對病人睡眠質量有較好的效果。何予工等[32]選取90例腦卒中后抑郁病人分為3組進行了為期8周的隨機對照試驗。3組病人均給予基礎治療和綜合康復訓練,對照組則增加艾司西酞普蘭藥物,治療組給予rTMS治療,聯合治療組則是對照組和治療組的聯合治療。結果顯示,3組病人的抑郁程度、睡眠質量、神經功能缺損程度、ADL能力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可以判斷,rTMS治療與艾司西酞普蘭有同等改善睡眠質量的效果。盡管物理治療具有治療性好、副作用小等優(yōu)勢,但在臨床應用中關鍵取決于病人的意愿。目前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研究者大多采用的是物理治療聯合其他治療方法共同干預研究對象,若僅采用物理療法,方法較為單一且容易受到病人疾病程度、年齡的影響。
1.2.3 針灸 針灸也叫針刺療法,是中醫(yī)的一種治療方法,是一種機械刺激,其效果的實質是刺激和促進人體自身的調節(jié)功能和自我康復能力來治療疾病,針灸的優(yōu)點是沒有藥物的副作用[33]。針灸具有疏通經絡、協調陰陽、調節(jié)臟腑的作用,能刺激病人自身經絡抵御邪惡,平衡人體氣血陰陽。根據相關試驗研究結果,針灸治療SSD的主要機制可能與減少覺醒功能區(qū)損傷,調節(jié)覺醒相關神經遞質和細胞因子有關[34]。曹燕等[35]選取老年缺血性腦卒中后失眠病人84例進行為期4周的隨機對照試驗。試驗組取穴位神庭、百會、安眠、印堂、神門、三陰交和足三里進行針刺治療,對照組則取相同的穴位,予假針刺治療,針尖不刺破皮膚。結果顯示,4周后兩組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均降低,且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由此看出,針灸對改善病人睡眠質量有一定的幫助作用。雖然已有研究證明針灸治療腦卒中后失眠病人有一定的療效,但在腦卒中睡眠障礙的其他類型中,還缺少相關研究,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應關注SSD的其他類型,加強對SSD更細化的認識。
不同的SSD的非藥物治療方法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病人的睡眠質量,但選擇何種方法關鍵是看病人的選擇取向。各種干預方法的干預劑量、頻率、時間由于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缺乏對最佳證據的探討。在最終對病人睡眠質量的效果評價中,可加入客觀評價指標,同時還可以增加質性研究,探討病人的真實體驗,提高研究的全面性和嚴謹性。同時,病人的依從性也是觀察研究效果的關鍵,但以上的臨床研究中缺乏對該指標的監(jiān)測與描述,在未來的研究領域中,研究者可增加此項觀察指標,不斷探討和完善SSD的非藥物干預方法,為提高腦卒中病人睡眠質量和臨床醫(yī)務人員有效管理腦卒中病人身心康復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