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強
[中圖分類號]R44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19-0204-02
血液是機體維持生理活動的基礎,并起到維持新陳代謝、平衡內外環(huán)境的重要作用。血常規(guī)檢驗作為臨床常見診斷方法,亦是血液檢查中的基礎性檢查項目,可以反映細胞分布狀況、細胞數量、血液細胞形態(tài),輔助醫(yī)生評估病情,提供治療依據,但是血常規(guī)檢驗中存在靜脈血、末梢血檢驗方式,對于二者的臨床應用價值尚存在爭議。基于此,本文就靜脈血與末梢血運用在血常規(guī)檢驗中對檢驗結果的改變進行了下述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20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進行常規(guī)體檢的80例體檢者作為研究對象,男46例,女34例,年齡25-77歲,平均年齡(51.1±4.7)歲。研究活動的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完整;②均在了解研究內容、知曉研究目的的基礎上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心理障礙者;②器官功能不全者;③凝血功能障礙者;④血液疾病者。組間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可對照研究。
1.2方法 采集全部體檢者的末梢血、靜脈血,具體方法是:(1)末梢血:取坐位,引導體檢者放松,無名指端內側用75%酒精消毒,采集末梢血,采集量為0.1~0.3ml,之后叮囑體檢者按壓3~5min;(2)靜脈血:取坐位,以拍、摸的方式確定釆血部位(肘正中靜脈),再用75%酒精實施常規(guī)消毒,以一人一針方式采集2ml血液,之后叮囑體檢者按壓2-5min。
1.3觀察指標 將檢測結果作為觀察指標,評價MCHC、MCH、MCV、WBC、HCT、HGB、RBC、PLT。
1.4統(tǒng)計學方法 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為本次研究標準化處理觀察數據的工具,且MCHC、MCH、MCV、WBC、HCT、HGB、RBC、PLT行t檢驗,以(x±s)表示,當分析結果為P<0.05時,代表組間數據存在差異。
2結果
2.1分析MCHC、MCH、MCV、WBC 經檢測,B組MCHC、MCH、MCV、WBC均低于A組,P<0.05。數據見表1。
2.2分析HCT、HGB、RBC、PLT 經檢測,組間HCT、HGB、RBC、PLT無明顯差異,P>0.05。數據見表2。
2.3分析不同時段靜脈檢驗結果 即刻檢驗與放置6h后檢驗的靜脈血(MCHC、MCH、MCV、WBC、HCT、HGB、RBC、PLT)結果有明顯差異,P<0.05。數據見表3。
3討論
實驗室診斷是常見檢驗方式,對于制定診療方案意義重大。當人體組織器官發(fā)生病變后,其血液成分可隨之發(fā)生變化,此時經由血液檢查診斷疾病,能夠反映病理發(fā)生情況,并且目前臨床主要將血液標本采集分為動脈釆血、靜脈釆血、毛細血管采集,不同采集方式可對檢驗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需要予以明確,以便確保檢驗結果的可靠性與準確性。
本次研究表明:B組MCHC、MCH、MCV、WBC均低于A組,P<0.05,且組間HCT、HGB、RBC、PLT無明顯差異,P>0.05,即刻檢驗與放置6h后檢驗的靜脈血結果有明顯差異,P<0.05,提示靜脈血與末梢血各有優(yōu)點,需要結合患者情況合理選擇。PLT是機體重要的凝血功能窗口;WBC是評估機體有無炎癥或感染的指標,能夠初步診斷血液疾病,并評估療效;RBC在血液中數量較多,主要生理功能是維持酸堿平衡、作為呼吸載體,當進行紅細胞形態(tài)觀察與參數檢驗,有助于診斷某些疾病,判斷貧血情況。末梢血可經手指、耳垂采集,具有操作方便的優(yōu)勢,但是末梢血采集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導致MCHC、MCH、MCV、WBC較低,分析原因主要是:(1)末梢血主要經由手指采集,由于手指血管較細,所以采集時間長,容易使數據出現(xiàn)偏差;(2)在相同條件下,較之靜脈血,末梢血更容易受到溫度等因素的影響,發(fā)生溶血現(xiàn)象,影響檢驗結果準確性;(3)手指血管較細,出血量較少,采血期間需要反復擠壓穿刺部位,可摻入其他組織液,影響樣本純度,發(fā)生假性聚集現(xiàn)象,降低檢驗準確性,主要是因為末梢血與其他組織液混合時,極易改變血小板形態(tài),而向外伸展也可致使血標本形成微小管游離端,且與血小板膜結合,形成偽足,與淋巴細胞聚集,此時血細胞分析儀可將其當做淋巴細胞,影響判斷;同時,臨床中在抽取末梢血標本時主要使用微量吸管,也可造成結果偏差。較之末梢血,靜脈血采集更加穩(wěn)定,且主要在肘部釆血,肘部血管較粗,出血穩(wěn)定且出血量多,可應用于大量釆血,兼具血量大、重復性強以及誤差率低的優(yōu)勢,檢驗準確度高,可有效反映體檢者身體狀況,另外,靜脈血釆血用時短,經由真空管采集血液標本,能夠避免摻雜雜質,保證血液標本純度,同時通過抗凝劑、血液的比例標準固定,也能減少誤差。不過在實際檢驗工作中,往往會遇到不能靜脈釆血的受檢者,例如:針對嬰幼兒、新生兒等,采集靜脈血容易出現(xiàn)凝塊,需要采集末梢血;針對大面積燒傷者,從靜脈輸液管道收集標本時,可因管道殘留液體影響,使檢驗結果失真,亦需采集末梢血;針對多次放化療者、血液疾病者,因需要多次復查、釆血困難等,也需要采集更加方便快捷的末梢血。此外,若是需要監(jiān)測貧血治療效果,或是了解貧血程度,可選擇靜脈血或末梢血;若是需要查找貧血病因、了解感染情況,建議選用靜脈血。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靜脈血還是末梢血,均需嚴格控制血樣存放時間與采集時間,避免因時間延誤而導致凝血因子活性降低,造成檢驗結果偏差。
綜上所述,由于靜脈血與末梢血應用在血常規(guī)檢驗中各有利弊,在不同情況下可對檢驗結果產生不同影響,建議結合患者情況選擇適宜的釆血方式,以便增強血常規(guī)檢驗結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