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莞市石碣鎮(zhèn)中心小學 李慧英
課堂教學模式的使用
教師在不同課堂、對待不同學生時要采取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恰當使用,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目前的實際教學中,存在著濫用教學模式的問題。教師們要不斷研究,基于學校和學生的實際,以及自身理論素養(yǎng)和教學經驗,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從而促進學生的能力發(fā)展。
——編者
作為小學階段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以及綜合能力的任務。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教學知識的講解,更應將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作為主要內容,但是,如果老師只是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單純當成一種任務來看待,課堂上一味單純灌輸閱讀方法,很多學生可能覺得課堂枯燥乏味,內心就會對此產生抵觸情緒,進而直接影響到閱讀教學的效果和意義。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就如何打造高品質的閱讀課堂,提高閱讀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能力發(fā)展來談談心得體會。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小學生在知識能力、認知程度等方面還比較薄弱,還不能完全獨立完成閱讀和學習任務,作為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發(fā)揮主導作用。
1.深入鉆研教材,提升設計實效性。我們要認真解讀教材,明確編者意圖。備課的時候要樹立“大語文”理念意識,整體把握教材,清楚年級教學目標,了解每一單元、每一課(包括“語文園地”)的知識點、能力點在哪里。如講授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時,從單元導語可以看出本單元課文都是寫動物的——《貓》《母雞》《白鵝》,每一篇文章的內容和表達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達了同樣的情感,那就是對動物的喜愛。所以備課時要圍繞單元重點“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根據每篇課文的表達方式,采用抓重點詞句、邊讀邊想象畫面、對比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貓、母雞和白鵝的各自特點,從而體會作者對它們的喜愛之情,感受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2.引導挖掘文本,提高課堂閱讀效果。語文老師上課之前首先要認真閱讀文本,鉆研教材,走進文本,深挖教材。如《橋》這篇課文是篇微型小說,文章雖篇幅很短,但對雨水、山洪、橋進行了大量描寫。作者為什么花這么多筆墨呢?難道僅僅為了渲染危急、可怕的氛圍嗎?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全文,在“充分地讀”的基礎上理解這些環(huán)境描寫不僅寫出了當時形勢的緊急,更烘托出老漢的光輝形象。這樣的設計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激發(fā)了閱讀興趣,提高了閱讀效率,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傳統(tǒng)、常規(guī)的教學基礎之上,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更好地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
1.進入角色,享受參與的樂趣。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選擇一些情境比較生動,容易想象情境的文章情節(jié),如《西門豹治鄴》《一只窩囊的大老虎》等課文中可以運用角色扮演進行教學,讓學生自己扮演文中的人物角色,在課堂上進行演繹。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積極踴躍地參與。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參與或者觀看過程中受到了啟發(fā),得到對文章情境和思想的感悟、理解,從而使得閱讀教學實現(xiàn)了知識性和娛樂性的較好結合。
2.突破教材,將學生的生活帶入課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課內外相互結合促進,給學生以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和思維空間。如教學《故宮博物院》一課的時候,我先帶領學生回顧校外實踐活動的過程,回憶導游老師怎么設計一天行程的,有了鋪墊,學生在面對這篇課文的兩個任務(設計參觀路線圖和作講解),都能非常迅速而且高質量地完成。
3.讀寫并重,開拓思路提高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對于有特色的課文,我都會布置學生多讀并摘抄自己感興趣的語句,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形成習慣。我還特別注重續(xù)寫練習,要求學生根據文本所給的條件(如人物、時間、地點、情節(jié)),對原文故事后續(xù)將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展開合理的想象,想象出幾種最有可能的后續(xù)情況和結果。續(xù)寫時,引導學生想象要合情合理,寫法和結構上要盡量跟上原作者的思路格局,要順理成章,令人信服。
大語文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局限于部分知識的掌握。也就是說,學成課文,并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又一個開端。
1.課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課文。在課前,通過多媒體展示或者學生自己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對所學課文涉及的時代背景、景物景觀、人物事跡等有基本的了解。如在學習《匆匆》之前,我要求學生課前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事跡、文章的寫作背景,嘗試說說作者這篇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悟出自己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這些課前問題有利于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為課堂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2.課中綜合拓展信息,加深課文理解。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的特點和課堂教學的需要,設定有爭議性的、開放性的論題,全班成員可以自由發(fā)表觀點或者分組,以辯論小組等形式,圍繞論題辯駁問難,各抒己見,在討論中相互啟發(fā)、開拓思維,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理解課文內容。如在上《草船借箭》一課時,我組織學生討論:所謂“借”,是在征得別人同意的情況下拿。拿別人東西,最終要歸還的??烧n文中諸葛亮并沒有經過曹操的同意就“借”走箭,最后也沒有歸還,所以說“借箭”合適嗎?在“借箭”還是“騙箭”之間,讓學生依靠文本展開討論,課堂氣氛相當好,學習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教師在組織學生辯論、討論的過程中,不能單純地做旁觀者,而是要在恰當的時機參與學生的討論,給予巧妙的提點,充分認識學生所想,讓學生在自由討論的過程中獲得真實性的體驗,獲取知識,進一步提升語文素養(yǎng)。
3.課后推薦信息,拓展延伸課文。小學語文課文的容量是有限的,很多文章都是一些名篇的選段,對引導學生了解一些人物形象或者事情的實質,是不夠全面的。如學習《梅蘭芳蓄須》后,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難忘的一課》,了解愛國人士是如何愛國的。也許讓學生立刻理解文章中蘊含的深刻意義很難,不過,把學生從課內帶到課外,拓寬閱讀視野,讓學生意識到學語文不是僅僅局限于課文,我們的課堂閱讀教學就收到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