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荀況
從命而利君謂之順,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逆命而利君謂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謂之篡;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茍容,以持祿養(yǎng)交而已耳,謂之國賊。君有過謀過事,將危國家、隕社稷之懼也;大臣、父兄有能進言于君,用則可,不用則去,謂之諫;有能進言于君,用則可,不用則死,謂之爭;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與強君撟君,君雖不安,不能不聽,遂以解國之大患,除國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國,謂之輔;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國之大利,謂之拂。故諫、爭、輔、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國君之寶也,明君所尊厚也,而暗主惑君以為己賊也。故明君之所賞,暗君之所罰也;暗君之所賞,明君之所殺也。伊尹、箕子可謂諫矣,比干、子胥可謂爭矣,平原君之于趙可謂輔矣,信陵君之于魏可謂拂矣。傳曰:“從道不從君?!贝酥^也。故正義之臣設(shè),則朝廷不頗;諫、爭、輔、拂之人信,則君過不遠;爪牙之士施,則仇讎不作;邊境之臣處,則疆垂不喪,故明主好同而暗主好獨,明主尚賢使能而饗其盛,暗主妒賢畏能而滅其功,罰其忠,賞其賊,夫是之謂至暗,桀、紂所以滅也。
事圣君者,有聽從,無諫爭;事中君者,有諫爭,無諂諛;事暴君者,有補削,無撟拂。迫脅于亂時,窮居于暴國,而無所避之,則崇其美,揚其善,違其惡,隱其敗,言其所長,不稱其所短,以為成俗?!对姟吩唬骸皣写竺豢梢愿嫒?,妨其躬身?!贝酥^也。
(原文據(jù)中華書局2015年版《荀子》)
【譯文】
聽從君主的命令而有利于君主叫作順從,聽從君主的命令而不利于君主叫作諂媚;違背君主的命令而有利于君主叫作忠誠,違背君主的命令而不利于君主叫作篡奪;不顧君主的榮辱,不顧國家的好壞,只是一味茍合君主來保住自身,取得俸祿、豢養(yǎng)黨羽罷了,這叫作國家的賊害。君主因謀劃錯或做錯事而將對國家產(chǎn)生危害的時候,大臣、父子、兄弟中有人向君主進言,被采納就好,不被采納就離去,這叫作勸諫;有人向君主進言,被采納就好,不被采納就殉身,這叫作死諍;有人能夠聯(lián)合有智慧的人齊心協(xié)力,率領(lǐng)群臣百官共同來強迫君主、糾正君主,君主雖然感到不安,但不能不聽,于是解除了國家的大禍患,消除了國家的大災(zāi)難,使君主尊貴、國家安全,這叫作輔佐;有人能違抗君主的命令,竊取君主的大權(quán),反對君主的行事,使國家轉(zhuǎn)危為安,消除了君主的恥辱,功勞足以給國家?guī)砗艽蠛锰帲@叫作矯正。所以勸諫、死諍、輔佐、矯正的人,是國家的功臣,是國君的珍寶,是賢明的君主所尊敬厚愛的,但昏庸糊涂的君主卻認為他們是自己的奸賊。所以賢明的君主所獎賞的,是昏庸的君主所懲罰的;昏庸的君主所獎賞的,是賢明的君主所殺戮的。伊尹、箕子可稱為勸諫了,比干、子胥可稱為死諍了,平原君對于趙國可稱為輔佐了,信陵君對于魏國可稱為矯正了。古書上說:“遵從大道而不順從君主?!闭f的就是這個。所以正義的臣子被任用,朝廷就不會偏頗;勸諫、死諍、輔佐、矯正的人被信任,君主的過錯就不會延長很長時間;勇猛的武士被任用,仇敵就不敢入侵;保衛(wèi)邊境的大臣忠于職守,邊境就不會喪失。所以賢明的君主喜好與賢能共謀大業(yè),而昏庸的君主愛好獨斷專行;賢明的君主崇尚賢能任用能人而享受他們的成果,而昏庸的君主妒忌賢能畏懼能人而抹殺他們的功勞。懲罰忠臣,獎賞奸賊,這就叫作極其昏庸,這是桀、紂滅亡的原因。
侍奉圣明的君主,有聽從而不勸諫苦諍;侍奉一般的君主,有勸諫苦諍而不阿諛奉承;侍奉暴君的話,有彌補缺陷過失而不強行糾正。被逼迫、受挾制地生活在混亂的時代,走投無路地住在暴君統(tǒng)治的國家,而又無處可逃,那就推崇他的美德,宣揚他的善行,不提他的罪惡,隱瞞他的失敗,稱道他的長處,不說他的短處,把這些作為既成的習俗。《詩》云:“國家有重大決策,不可告訴別人,否則就會危害自身?!闭f的就是這種情況。
【簡析】
荀子在《臣道篇》中詳細分析了臣子類別及其行為特征與行為準則,指出臣子應(yīng)該根據(jù)君主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行為方式,強調(diào)臣子一定要忠君愛民、正直誠實,進退取舍合乎禮義。本選段集中闡述了當君主的行為與社稷的安危發(fā)生沖突時應(yīng)該“從道不從君”的古訓,旨在利國利民,避免國民的大患大害。從精神追求或思想主張來看,本選段荀子雖然詳細對比了臣下侍奉君上的順、諂、忠、篡、諫、爭、輔、拂等種種行為于國、于君、于己的不同利害關(guān)系,但荀子最想要警醒當世君臣或者后世讀者的觀點是:于國于民最好的君臣組合是國君都能重用“社稷之臣”,以人才為國寶;大臣都能“從道不從君”,成國之大利。荀子總是圍繞一個主題將幾種情況對比分析,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最終托舉出一個最為明顯的答案猶如最為閃亮的寶貝一樣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并且,為了降低理解的難度,荀子還適時地采用了大量深入淺出的比喻、類比,力圖用鮮明的對比來豁醒人、警策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