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亞東 鐘偉萍 李綱 謝容 曾建 譚瓊
1.巴中市綠色農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院,四川巴中
2.巴中秦嶺藥業(yè)有限公司,四川巴中
3.巴中市巴州區(qū)中醫(yī)藥產業(yè)促進中心,四川巴中
4.巴中市巴州區(qū)經濟作物發(fā)展站,四川巴中
丹參為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其干燥根和根莖是常用的大宗藥材,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等功效。丹參作為巴中市主要道地藥材之一,適宜生長在海拔400~600m左右的紅壤土[1~3],根據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調研成果,巴州區(qū)適宜種植丹參的區(qū)域達8867hm2[4]。目前,巴中市每年種植丹參的面積不足1300hm2,其發(fā)展規(guī)模較小的主要原因是農村勞動力減少[5]、種植技術不標準、日常管理不規(guī)范、科研技術薄弱[6]、栽培模式差異大、人工成本高、產量偏低。各主產區(qū)丹參栽培方式存在較大差異,應進行丹參生態(tài)適宜性區(qū)劃分析及各產區(qū)適宜栽培技術研究[7]。通過實驗能快速有效地確定巴中市丹參高產高效的最佳種植模式,提高藥材質量和經濟效益,為標準化種植技術的推廣提供參考依據,為丹參栽培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技術基礎。
丹參種根直徑為1.0cm±0.2cm,來源于巴中意和種植專業(yè)合作社。
試驗地選在巴州區(qū)平梁鎮(zhèn)五臺山村,海拔500m,土壤類型為紅壤土,土壤肥力肥沃。采用完全隨機的三因素3×2×3析因設計,大田小區(qū)實驗,三次重復,田間管理同常規(guī)生產[2]。實驗三因素為覆膜、壟高、種植時間;種植時間為三個水平,A1三月中旬、A2四月上旬、A3四月下旬;壟高為兩個水平,B1中壟20~25cm、B2高壟35~40cm;覆膜為三個水平,C1不覆膜、C2覆黑膜、C3覆異形膜。9月上旬對每個處理小區(qū)進行成活率統(tǒng)計,12月中旬采用“Z字式”方式[8]對每個處理小區(qū)隨機抽樣10株,去除地上部分莖葉、去凈根部泥土和須根進行產量測定。
所有數據采用MicrosoftOfficeExcel和SPSS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
對每個試驗處理的小區(qū)進行成活率和產量的測定和統(tǒng)計,不同種植模式對丹參成活率和產量影響情況見表1。由表1可知,不同種植模式下成活率最高為82.81%(處理5),鮮品折合公頃產為35046kg/hm2;最低為12.73%(處理18),折合公頃產為12474kg/hm2;產量最高的折合公頃產為35706kg/hm2(處理3),成活率為53.50%,其次是35442kg/hm2(處理6),成活率為77.84%;最低為7062kg/hm2(處理16),成活率為30.28%。
表1 丹參不同種植模式的成活率和產量
對丹參成活率進行方差分析得到表2,區(qū)組間的F=0.00004<F0.05=3.26,說明區(qū)組間土壤因素差異不顯著,試驗誤差控制得比較好。F檢驗結果表明,丹參種植成活率的種植時間水平間存在極顯著差異,壟高水平間不存在顯著差異,覆膜水平間存在極顯著差異,種植時間與壟高交互作用水平間存在極顯著差異,壟高與覆膜交互作用水平間不存在顯著差異,種植時間與覆膜交互作用水平間存在極顯著差異,種植時間、壟高和覆膜的交互作用水平間存在極顯著差異。
表2 丹參不同種植模成活率的方差分析
三因素間的交互作用存在極顯著差異,就不必進行單因素、兩因素水平間比較,但仍可以從成活率高低看出:三月中旬(A1)種植的平均成活率最高,采用覆黑膜(C2)的平均成活率最高,只進行極顯著的三因素交互作用的多重比較即可,見表3。各水平組合平均成活率的多重比較結果表明,處理5(A1B2C2)的成活率最高。
表3 三因素水平交互組合成活率的差異顯著性
對丹參區(qū)組產量進行方差分析得到表4,區(qū)組間的F=1.29750<F0.05=3.26,說明區(qū)組間土壤因素差異不顯著,試驗誤差控制較好。F檢驗結果表明,丹參栽植產量的種植時間水平間存在極顯著差異,壟高水平間存在顯著差異,覆膜水平間存在極顯著差異,種植時間與壟高交互作用水平間存在極顯著差異,壟高與覆膜交互作用間不存在顯著差異,種植時間與覆膜交互作用間存在極顯著差異,種植時間與壟高和覆膜交互作用水平間存在極其顯著差異。
表4 丹參不同種植模式產量的方差分析
三因素間的交互作用存在極顯著差異,因此不必進行單因素、兩因素水平間比較,但壟高(B)只有兩水平,故而中壟(B1)為最優(yōu);從產量高低上仍可以看出,種植時間三月上旬(A1)的平均產量最高,覆膜采用覆黑膜(C2)方式的平均產量最高,進行三因素多重比較即可,見表5。
表5 三因素水平交互組合產量的差異顯著性
各水平組合平均產量的差異顯著性檢驗結果表明,處理3(A1B1C3)的產量最高,與處理6(A1B2C3)、處理5(A1B2C2)不存在顯著差異,與其它處理存在極顯著差異,即處理3、處理5、處理6為巴中丹參產量較高的種植模式。
本文從農藝生產角度初步研究了種植時間、壟高和覆膜樣式對巴中丹參的成活率及產量的影響。首次報道了丹參的出苗率、成活率與傳統(tǒng)種植習性有很大關系,為巴中乃至南方地區(qū)丹參種植模式提供了借鑒。
保證出苗率是提高產量和質量的基礎,如果出苗率太低,后面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徒勞的[9]。成活率實驗結果表明,巴中丹參成活率最高的種植時間、壟高和覆膜的最佳組合是處理5(A1B2C2)和處理6(A1B2C3),即采用在三月中旬之前高壟覆膜種植,但與膜顏色無明顯關系??赡芤驗榘椭腥轮醒埃瑴囟仍?0℃以下,有利于根部發(fā)育、地上部分生長較慢,三月以后,溫度在22℃以上,地上部分生長快,導致水分需求多,成活率降低,這與劉慧敏(2017)等人[10]研究一致。覆膜保持了土壤濕度和提高了地溫,從而提高了丹參出苗整齊度和出苗率,與朱小強(2001)等人[11]研究一致。
保證產量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產量試驗中得到巴中丹參產量最高的種植時間、壟高和覆膜的最佳組合是處 理3(A1B1C3)、處 理6(A1B2C3)和 處 理5(A1B2C2),即在三月中旬之前,采取起壟、覆膜的方式栽植,但跟膜顏色無明顯關系。可能因為三月中旬前栽植,生產周期長,有利于丹參生長;起壟栽植,能有效預防根結線蟲和根腐病發(fā)生,有利于根條生長,高壟還能夠抵御巴中市秋冬季多雨的情況,這與張利[12]的研究一致;壟作可提高有效積溫和溫差,從而提高丹參產量,這與單成剛(2012)等人[13]研究一致。覆膜是一種保護性栽培方式,有助于遏制雜草生長,防止土壤板結和肥料流失,有利于保溫保墑、保持土壤疏松、增強土壤通透性,有助于促進丹參根部膨大、分生,從而提高丹參產量等,這與劉偉(2015)等人[14]、田岳(2020)等人[15]研究一致。
受土壤溫度及氣溫影響,1~3月為巴中地區(qū)丹參休眠期,故而不需進行梯度試驗;同時,由于壟高水平間不存在顯著差異,故不需進行壟高梯度試驗。通過對平梁、白廟紅壤土種植的丹參與梁永沙壤土種植的丹參進行日常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紅壤土中丹參根條粗壯長直、色澤鮮艷,沙壤土的丹參細長、須根多。建議巴中丹參在1~3月中旬前采取高壟覆膜的方式栽植最佳,在實際生產中可以少量育苗,以便缺窩補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