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戴 圣
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兇事不詔,朝事以樂;醴酒之用,玄酒之尚;割刀之用,鸞刀之貴;莞簟之安,而稾鞂之設(shè)。是故,先王之制禮也,必有主也,故可述而多學(xué)也。君子曰:“無節(jié)于內(nèi)者,觀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禮,弗之得矣。故作事不以禮,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禮,弗之信矣。故曰:禮也者,物之致也。”是故昔先王之制禮也,因其財物而致其義焉爾。故作大事必順天時,為朝夕必放于日月,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是故天時雨澤,君子達亹亹焉。是故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舉賢而置之,聚眾而誓之。
(原文據(jù)中華書局1989年版《禮記集解》)
【譯文】
所謂禮,是要使人回歸本心,追念遠古,不忘其根本。所以兇喪之事,用不著誰來教導(dǎo),人們悲從中來,朝廷宴饗群臣,鐘鳴鼎食,參與者無不身心愉悅,這是回歸本心;現(xiàn)在的人們都把飲用甜酒作為美妙的享受,但在祭神時卻以清水一杯為貴;今人平時使用的快刀鋒利而方便,但在祭祀之時分割牲體時偏要用遲鈍的鸞刀;今人的坐墊,下面鋪一層蒲席,上面再加一層竹席,坐著十分舒服,而祭天時卻僅僅鋪上一層莊稼稈編織的草席。這些就是追念遠古,以本真為貴的例子。所以先王在制禮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人回歸本心和遵循傳統(tǒng)這兩個因素,后人才可以效法和便于學(xué)習(xí)。君子說:“如果內(nèi)心沒有禮的標準,觀察事物就不明了。觀察事物不通過禮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所以,不按禮來辦事,就不能贏得人們的尊敬;不按禮說話,就不能取得人們的信任。有句老話:禮是一切事物的準則?!睆那暗南韧踉谥贫Y時,就依據(jù)事物固有的特性而賦予意義。舉行祭祀一定要符合天時,舉行朝日、夕月之祭,必定根據(jù)日月的運行規(guī)律,祭天是至高無上之祭,那就必定憑借本來就高的圓丘,祭地是至卑無二之祭,那就必定憑借本來就低的川澤。所以就風(fēng)調(diào)雨順,君子也更加勤勉。所以過去先王崇尚有德的人,尊敬有道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選拔這些賢人放到助祭的位置上,齋戒之前還要聚眾宣誓,以誡不恭。
【簡析】
通觀《禮器》全篇,正是秉承《論語》中孔子“禮,與其奢也,寧儉”之教而來。本選段第一句即高度概括地指出“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強調(diào)“報本反始”“歸根溯源”乃是制禮的根本依據(jù),接著用人們遭遇兇喪之事自然會悲痛、參與朝廷宴饗自然會歡樂這兩件普通百姓與士大夫們最為常見的人生大事來說明這一點。為了增強說服力,作者又用祭祀中使用清水而非甜酒、鈍刀而非快刀、草席而非蒲席與竹席三個具體的禮器來作為例證。然后才提出先王制禮主要是依據(jù)回歸人類本性和遵循傳統(tǒng)的核心觀點,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禮”具有普適性,便于時人實行與后人效法。這里,容易讓人誤解“禮制”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所以作者立刻從客觀的角度來說明禮的制定都是依據(jù)事物固有的特性而賦予其意義,才能成為一切事物的準則,以祭祀為例,所有祭祀行為都要符合天時、借助地利,同時還要通過道德高尚的人來主祭與助祭,神靈才會享用,最終實現(xiàn)風(fēng)調(diào)雨順、天下太平。顯然,這是在強調(diào)“禮”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同時反映在人類與萬物固有天性的具體表現(xiàn),如果世人都遵循這樣的禮制而行,飲水思源、返本開新,居上位者也就能實現(xiàn)無為而治了。這一禮儀一方面仍然遵循堯帝所制定的符合天時地利的禮制,另一方面是因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選拔任用人才,能夠?qū)崿F(xiàn)天下為公、有德者居高位,一言以蔽之,豈非正是在當(dāng)時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了天時、地利與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