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徐芳,華小平,邵小斌,陳 芹,湯雪燕,葛金濤
(1.東??h花卉研究推廣站,江蘇東海 222300;2.連云港市農業(yè)科學院,江蘇連云港 222200;3.東??h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江蘇東海 222300)
菊花是世界四大切花和我國十大傳統(tǒng)名花之一,在我國已有3 000多年的栽培歷史[1]。東海縣是江蘇省鮮切花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而切花菊占我縣鮮切花生產面積50%以上。由于切花菊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特點,深受農戶喜愛,近幾年生產種植量逐年增大。我站近幾年通過研究形成了一套適應我地區(qū)的菊花三茬栽培技術,由傳統(tǒng)一年兩茬實現(xiàn)了一年三茬的高效栽培模式。
12月下旬種植,4月下旬~5月初采收,5月中下旬種植,8月中下旬采收,8月下旬種植,12月中下旬采收。
第一、二茬種植品種主要有:優(yōu)香、白扇、金扇,彩色小菊等品種;第三茬種植品種主要有:神馬,精誠,光玉,彩色小菊等品種。
對于多年種植的土壤,夏季可用棉隆進行土壤熏蒸消毒處理。為提高土壤理化性狀,提高有機質含量,在熏棚前種植綠肥,即在大棚內密植玉米,待玉米揚花時隨棉隆旋耕進入土壤中。
一般施入有機肥2~5 m3/667m2,有機肥可選用豬糞、牛糞、羊糞,因雞糞鹽分含量高盡量不用。在棉隆熏棚時隨藥劑旋入土壤,減少因發(fā)酵不完全造成后期病菌侵染。復合肥在整畦前加入,每畝可用N:P2O5:K2O含量為15%:15%:15%的復合肥20~30 kg,多年種植的土壤可不加。
根據(jù)土壤性質和地下水位高低作畦,一般畦高10~30 cm,南北向。畦面與網(wǎng)格同寬,一般100 cm,畦面整平。走道寬30 cm。
依網(wǎng)格型號,每兩行鋪一根滴灌帶,滴頭間距10 cm。為加強通風,畦上中間2行不種,因此不鋪設滴灌帶。
常用10 cm×10 cm×10 cm規(guī)格。支撐桿:畦南北兩端各兩根,兩端四根向外傾斜1~3°。畦中間兩根,中間垂直固定。網(wǎng)面要繃緊,使每一個網(wǎng)眼呈正方形,網(wǎng)格的兩端用木制擋板或鐵管穿入網(wǎng)格并固定在支撐桿上。
為確保植株生長一致,上市整齊,下茬茬口時間充足,最好采用獨本菊種植,大菊5萬株/667m2。若做摘心處理種植2.5萬株/667m2,每株留2~3株。彩色小菊3萬株/667m2。
對照定植網(wǎng),一畦上有10行,中間5、6兩行不種留作通風處理。每株種于網(wǎng)格中間。
菊花種苗公司提供一般為插穗。因此需要做生根處理。種植前1天打開滴灌系統(tǒng),分2~3次滴灌,將畦面浸透。種苗扦插前用生根劑和普力克浸泡1~2 min,取出后扦插,每格插一苗,每畦插8行,中間兩格留空格,兩邊各插4格。扦插完后復水使土表浸透為止,讓根系與土壤充分接觸。在前期沒有進行種苗浸泡的可以此時葉面噴施殺菌劑,然后覆蓋地膜,地膜寬度不少于1.2 m,畦邊壓嚴實不透風,夏季扦插時用全程用50%遮陽網(wǎng)覆蓋。不同氣溫生根時間不同,冬季生根時間需要12~15天,夏季生根時間需要7~9天。揭膜標準:當幼苗上部葉片頂在薄膜上形成一個個小突起或者根系達到0.2 cm以上就可以揭膜,揭膜以陰天或晴天下午為宜,高溫春夏季棚上覆蓋50%遮陽網(wǎng),揭膜后立即噴施一次嘧菌酯殺菌劑,煉苗2~4天后撤下遮陽網(wǎng),轉入常規(guī)管理。
5.2.1 補光。菊花為短日照植物,自然條件下光照時間短于8 h后就進入花芽分化階段,為了延長應用生長時間和目標花期上市,在種苗扦插當日夜間打開補光燈。補光燈一般選用植物補光燈,東西走向,一般日光溫室從南到北設置2~3排,最南邊和最北邊兩排燈照設施距離植物1.5 m內,中間2.5 m設置一排。補光強度,品種不同要求不同,一般夏菊75~100 lux,秋菊50 lux以上。在每天23點~次日臨晨2點補光,補光2~4 h。
補光燈開啟后,主要促進植株營養(yǎng)生長,抑制花芽分化,當株高在45 cm以上可以停止光照,菊花轉向花芽分化生殖生長。
5.2.2 遮光。主要用于切花小菊花期調控。在長日照時期,通過遮黑布進行遮黑處理14 h以上,棚內光照強度小于4 lux,可促進菊花從營養(yǎng)生長轉向花芽分化,從而達到花期調控的目標。一般用遮黑布,我地區(qū)用保溫被作為遮黑設備。一般在凌晨天亮前將保溫被放下,底部留20 cm空隙便于通風透氣,遮黑14 h后揭開。
5.2.3 花芽分化期間對溫度的要求。通過補光處理達到花期調控的目的,最基本條件是滿足花芽分化時期的對溫度的要求,特別是冬季低溫季節(jié)進行花芽分化處理期間的溫度要求。我地區(qū)一般在11月初之前停光并做好冬季保溫措施基本可以安全通過花芽分化。在切花菊品種中,彩色小菊、精誠花芽分化夜間溫度在15℃以上,神馬17℃以上并需要持續(xù)2周以上才可以通過花芽分化。實踐證明,受冷空氣等不確定因素影響,秋菊栽培停光在11月5日以后都存在花芽分化延后現(xiàn)象,一小部分甚至延遲到春季才通過花芽分化。
主要通過“920”和“B9”兩種生長調節(jié)劑進行調節(jié)菊花株型的調控。常規(guī)種植品種中,除白扇、彩色小菊不使用920外,其它品種都使用。B9所有品種都使用。
一般在菊花摘心處理后側芽萌動至谷粒大小開始噴施920,每周一次,連續(xù)3次即可??蛇x用含量3%乳油的920,一般一桶水100 mL、2桶水/667m2進行噴施。赤霉素用量與溫度相關,溫度越低濃度越大,溫度越高濃度越底。
停光后根據(jù)株高開始噴施B9,一般從植株50 cm高時開始噴施,并根據(jù)植株長勢確定下一次使用的時間。一般用3~4次,使用濃度越來越大??蛇x用含量92%航天的B9,第一次噴施濃度為2 000~2 500倍液,第二次噴為1 000~1 500倍液,第三次噴施濃度為800~1 000倍液。第四次噴施濃度為800~500倍液。
菊花種苗扦插時期用水量大;練苗期(揭膜后10~20天)適當控水,培養(yǎng)壯根;營養(yǎng)生長期需要大水大肥,促進植株生長;花芽分化前7天左右(一般停光前3天左右),開始控制肥水,促進花芽分化;當花蕾到豆粒大小時,加大肥水用量,促進花蕾迅速膨大。另外在采花前2天澆一次透水,可以讓花期集中,有利于水養(yǎng)保鮮。
高溫季節(jié)薄肥勤施5~7天/次,水溶肥5~10 kg/次,冬季低溫季節(jié)根據(jù)土壤濕度20~30天/次,水溶肥15~20 kg/次。
菊花生長白天最適宜溫度控制在20~28℃,低于10℃,高于35℃,植株光合作用受阻,生長緩慢,主要表現(xiàn)為植株徒長、節(jié)間變長變細,花朵畸形、花色變淺等。夜溫在18~20℃低于15℃或高于24℃會抑制花芽分化,造成不開花或花苞畸形。棚內濕度低50%以下,植株易萎焉、葉片變小;50%~70%生長緩慢;75%~85%植株生長最適合,濕度在90%以上將抑制蒸騰,葉片變大,且容易造成真菌繁殖侵染。
菊花病害主要有白銹病、灰霉病、根腐病、白粉病等;蟲害主要有薊馬、紅蜘蛛(螨類)、蚜蟲等。在生產上較難防治的主要是白銹病、薊馬和紅蜘蛛。
通過“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防治方針對病蟲害進行科學防治。白銹病重在預防,在發(fā)病前進行,每周一次的藥劑防治,可選用啶氧菌酯、嘧菌酯、苯醚甲環(huán)唑等藥劑進行交替使用。薊馬防治可使用乙基多殺菌素、氟蟲腈、噻蟲嗪、吡丙醚、虱螨脲等。紅蜘蛛可選用聯(lián)苯肼酯、多抗霉素、阿維菌素等。此三類病蟲害在菊花上防治困難的主要原因是菊花種植密度太大。除使用化學藥劑防治外,也可以通過物理方法如溫濕度調控達到一定的抑制效果,此外可以通過清除下部老葉,使用高壓打藥機等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6.4.1 高溫季節(jié)病蟲害較多。高溫季節(jié)薊馬、紅蜘蛛發(fā)生量大,由于菊花種植密度大,一旦蟲害發(fā)生防治有一定難度。因此在生產上將株高60 cm以上的菊花底部10 cm老葉打除,增加通風透氣和噴藥效果;選用高壓噴霧機,使棚內藥劑霧化,提高吸附效果和防治效果。
6.4.2 高溫造成花苞畸形。菊花花芽分化高溫易造成菊花“柳葉芽”、花瓣畸形和“花中花”等質量問題,在花芽分發(fā)時期注意溫度控制,可覆蓋50%的遮陽網(wǎng)。
6.4.3 夏季澇害的影響。夏季容易出現(xiàn)連續(xù)暴雨造成澇害,菊花怕澇,一旦被水淹24 h以上,造成根系缺氧黃發(fā)不長甚至死棵,所以生產上第二茬種植的要用高畦種植,且在大棚內最南邊東西走向開一條30 cm的排水溝,棚外排水溝要及時清淤挖深,確保通向主要排水河道,確保夏季暴雨季節(jié)排水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