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來鳳, 溫文照*, 羅 輯, 李懋輔
(1.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國有欽廉林場, 廣西 欽州 535099;2.廣西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廣西 南寧 530002;3.廣西南寧天鷹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 廣西 南寧 530000)
土沉香(Aquilariasinensis)屬于瑞香科沉香屬常綠喬木樹種,是我國特有的藥材兼用樹種和鄉(xiāng)土珍貴木材,主要分布于廣西、廣東、海南等地[1],可提取芳香油作藥用和制香原料。由于其具有濃郁的香味,優(yōu)異的保健和醫(yī)療功能,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同時也為種植戶帶來可觀的收入。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量的增加,土沉香種植業(yè)發(fā)展趨向規(guī)?;?,種植面積逐年增加[2]。黃野螟是危害土沉香的主要害蟲,嚴重影響沉香的健康生長[3];主要危害土沉香葉片,在4齡和5齡幼蟲食量劇增,出現(xiàn)暴食性,能夠在短時間內將土沉香葉片吃光,有時甚至會導致整株死亡,嚴重影響種植戶收入[4],因此有效防治黃野螟對土沉香生產具有重要作用。赤眼蜂是生物防治中引用最為廣泛的一類寄生蜂[5],能夠寄生在昆蟲卵內,破壞蟲卵的孵化,從而起到消滅害蟲的目的。目前,可被大量繁殖和應用的赤眼蜂約有10種,其中規(guī)模較大的有玉米螟赤眼蜂、螟黃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廣赤眼蜂等,被廣泛用于農作物及林木果樹的害蟲防治[6]。為探明赤眼蜂對土沉香黃野螟的防治效果,2019年開展了暗黑赤眼蜂等4種赤眼蜂對土沉香黃野螟的防治效果試驗,以期為土沉香黃野螟的有效防治提供技術支持。
試驗地位于欽廉林場平銀分場立石工區(qū)1林班37小班、38小班、47小班,沉香種植面積13.72 hm2,平均保存株數(shù)56株/667m2。該片沉香林地每年受黃野螟危害嚴重,1年至少發(fā)生4代,世代重疊,防治難度大,嚴重影響沉香的健康生長。
供試赤眼蜂為暗黑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螟黃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均為驗室保存種群。中間寄主為米蛾卵,來源于本實驗室保存種群。
1.3.1 黃野螟生物學特性觀察 從野外采回黃野螟卵放入培養(yǎng)室,投放新鮮土沉香葉片,定期觀察卵孵化、幼蟲各蟲態(tài)的變化特征,用測微尺和游標卡尺測量幼蟲各器官大小。觀察記錄幼蟲取食、化蛹、分布規(guī)律、成蟲羽化、產卵規(guī)律以及成蟲的雌雄體形態(tài)差異,記錄各蟲態(tài)發(fā)育歷期。
1.3.2 赤眼蜂的篩選 在野外采集黃野螟卵塊,帶回實驗室后置于試管中,將螟黃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暗黑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分別接入試管內,在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1周后檢查黃野瞑卵塊寄生率,篩選出寄生率最高的赤眼蜂。
1.3.3 赤眼蜂釋放及防效調查 根據(jù)黃野螟在桂南地區(qū)的發(fā)生規(guī)律,主要防治越冬代黃野螟,將寄生率最高的赤眼蜂多次釋放,分別在3月30日、4月29日和5月9日釋放,釋放10卡/667m2,1卡約1 500頭赤眼蜂。選擇無雨微風的天氣在林間釋放赤眼蜂蜂卡,利用訂書機將赤眼蜂蜂卡訂于土沉香葉片或枝條上,并保持膠帶面向上,避免雨水淋濕及太陽直射。每隔3 d對釋放赤眼蜂的林地進行觀察,記錄卵、幼蟲、成蟲的數(shù)量。
2.1.1 卵 初產卵為黃白色,近孵化時呈黑褐色至黑色,直徑 0.75~0.94 mm,卵塊呈鱗片狀排列,表面較光滑。
2.1.2 幼蟲 1齡幼蟲體色為黃綠色,體長2.60~2.84 mm,頭寬0.34~0.38 mm。2齡幼蟲體色為淡黃色,體長3.62~3.98 mm,頭寬0.43~0.47 mm,前胸胸基半部到腹部第9節(jié)的亞背線黑褐色,第9節(jié)有褐色橫線連接腹背兩側的亞背線,每體節(jié)有稀疏白色長毛。3齡幼蟲體色由淡黃色變?yōu)闇\黃綠色,體長5.63~5.97 mm,頭寬0.80~0.92 mm,體形似2齡幼蟲。4齡幼蟲體長13.25~14.32 mm,頭寬1.35~1.52 mm,前胸背板淺黃色,腹部1~8節(jié)每節(jié)的亞背線上有4個近圓形的黑褐色斑,呈梯形排列。5齡幼蟲頭寬2.25~2.43 mm,體長17.15~18.44 mm,體黃綠色或綠色。前胸背板和臀板金黃色,中、后胸及第9腹節(jié)在亞背線兩側有2個黑褐色斑,其中第9腹節(jié)背部的2個黑斑由4齡時凹陷的愈合呈長方形斑塊,斑塊中央凹陷。幼蟲喜食葉色淺綠的土沉香植株,而不喜食葉片較厚、葉色墨綠的植株。
2.1.3 蛹 黃野螟蛹為離蛹,圓筒形至橢圓形,長11.77~12.52 mm,腹末端有2對細短的鉤狀臀刺,前翅包被達腹部第5節(jié)末,體色初為黃褐色,后漸為黑褐色。
2.1.4 成蟲 黃野螟成蟲雌蟲體長12.25~14.73 mm、翅展34.25~37.13 mm,頭部和胸部為淺黃色,腹部橘黃色,胸部有黑色條紋,腹部末端叢毛為黑色;雄蟲體長14.23~17.14 mm、翅展33.16~35.51 mm,腹部末端叢毛為黃色。
2.1.5 各蟲態(tài)發(fā)育歷期 黃野螟在欽州市國有欽廉林場土沉香示范基地1年發(fā)生6代,卵歷期6.4 d,幼蟲1齡、2齡、3齡、4齡和5齡歷期分別為2.8 d、2.6 d、2.3 d、2.4 d和3.5 d,整個幼蟲期經歷約13.6 d。預蛹歷期2.8 d,蛹歷期8.4 d,雌蟲、雄蟲歷期分別為8.4 d和8.58 d,基本無差異。
從圖1看出,螟黃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暗黑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的卵塊寄生率相近,均超過80%。其中,螟黃赤眼蜂的寄生率高于其他種類,平均寄生率達85.34%,因此選用螟黃赤眼蜂防治黃野螟。
圖1 赤眼蜂寄主的篩選
由圖2可知,3月中旬黃野螟主要以幼蟲為主,且幼蟲有蟲株率較低,從3月中下旬發(fā)生率迅速上升,3月底數(shù)量達到最大值,仍以幼蟲為主。3月30日第一次釋放赤眼蜂,隨后在4月29日和5月9日釋放,赤眼蜂釋放后有蟲株率呈下降趨勢,在7月中旬降低到5%以下并趨于穩(wěn)定,最終防治率為43%,說明赤眼蜂對黃野螟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圖2 螟黃赤眼蜂防治黃野螟的效果
黃野螟是土沉香的主要害蟲,具有暴食性和暴發(fā)性,主要以幼蟲取食葉片,常常將沉香葉片吃光,大發(fā)生時致使土沉香生長不良甚至死亡[7]。土沉香黃野螟1年可以發(fā)生6代,11月下旬以老熟幼蟲入土化蛹越冬,翌年4月初羽化,幼蟲共5齡,1~4齡具群集性,5齡的取食量占幼蟲期的70.24%。黃野螟在欽廉林場土沉香示范基地1年發(fā)生6代,幼蟲1~4齡具群集性取食特性,在絲幕下活動取食,吃光一處后轉移到另一處繼續(xù)取食。
赤眼蜂作為寄生蜂,可寄生在害蟲卵內使寄主卵不能孵化,具有多食性,寄主范圍廣的特點,以鱗翅目寄主昆蟲最多,被廣泛用于農林業(yè)害蟲防治[8]。在農業(yè)上,主要被用于防治水稻、玉米、甘蔗等螟蟲,如稻螟赤眼蜂可以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害蟲,防效均在50%以上;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螟黃赤眼蜂均對玉米主要害蟲玉米螟及棉鈴蟲有較好防治效果,防效在60%以上[9];螟黃赤眼蜂對甘蔗主要螟蟲黃螟、條螟和二點螟的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上[10]。在林業(yè)上,松毛蟲赤眼蜂應用最為廣泛,被用于防治馬尾松毛蟲、思茅松毛蟲等松樹食葉害蟲,防效較理想。此外,赤眼蜂還成功應用在其他經濟作物上,如防治檳榔紅脈穗螟、向日葵螟、蔬菜害蟲小菜蛾等[10]。本研究通過篩選釋放寄生率較高的赤眼蜂,在林間可有效防治土沉香主要害蟲黃野螟,拓展了赤眼蜂的應用范圍,是值得推廣的綠色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