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衛(wèi)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暴飲暴食、缺乏運動,再加上社會關系、遺傳因素等,導致肥胖人群比例逐年上升。經(jīng)研究證實,肥胖與高脂血癥密切相關,血脂的增高往往會使患者的病情加重,進一步增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增長或破裂的機率[1],頸動脈斑塊是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病中最常見的一種血管疾病。該病常累及彈性及大中等肌性動脈。一旦發(fā)展到足以阻塞動脈管腔,動脈供應的組織或器官就會缺血或壞死??梢饑乐嘏R床癥狀,會出現(xiàn)一些嚴重的并發(fā)癥,例如,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卒中等不良后果,嚴重危害人體健康[2,3]。因此,對本病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顯得尤為重要。臨床中常采取西醫(yī)藥物治療,其見效快,但是不良反應較多。近幾年,中醫(yī)治療在肥胖并高脂血癥、頸動脈斑塊的臨床治療中得到了一定的進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但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以進行治療的肥胖并高脂血癥、頸動脈斑塊患者為對象,探討中藥自擬方治療肥胖并高脂血癥、頸動脈斑塊的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7月—2020年7月進行治療的肥胖并高脂血癥、頸動脈斑塊患者70例,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齡40~86歲,平均(62.25±5.52)歲;病程1~9年,平均(4.72±1.53)年。觀察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齡62~85歲,平均(73.54±6.31)歲;病程1~8年,平均(3.61±1.54)年。2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研究,本研究已經(jīng)經(jīng)臨床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肥胖并高脂血癥、頸動脈斑塊的臨床診斷標準[5],均經(jīng)生化指標確診;②均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可以遵醫(yī)囑服藥;③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傳染性疾病、惡性腫瘤或病歷資料不全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患者;③合并有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或精神異常,無法正常進行交流者。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給予患者口服甲磺酸氨氯地平片(昆明賽諾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708),每次取5 mg,每日1次,聯(lián)合服用阿托伐他汀鈣膠囊(天方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984)每次20 mg,每日1次。觀察組采取中藥自擬方進行治療。藥方組成:天麻10 g,白芍15 g,當歸10 g,黃芩10 g,熟地黃20 g,炙甘草5 g,柴胡10 g,黨參15 g,桂枝5 g,大棗10 g,牡蠣30 g,三七片10 g,茯苓15 g,白術15 g,蒼術15 g,水蛭5 g,姜半夏10 g,澤瀉15 g,昆布30 g,豬苓15 g,蛤殼30 g。水煎取汁500 ml,每日1劑,早晚各服用1次。治療期間2組患者均需要戒酒戒煙,保證合理的飲食,適量的運動,治療3個月后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估。
1.4 觀察指標①血脂水平。早晨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置入促凝管,凝固后進行分離血清,用CM-800全自動生化儀檢測對患者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總膽固醇(TC)治療前后水平變化[6]。②脂聯(lián)素水平、頸動脈血流量。血清脂聯(lián)素水平檢測:早晨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以3000 r/min離心取上清液。通過ELISA方法,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立7600型)檢測血清;頸動脈血流量檢測: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患者頸總動脈、頸內(nèi)動脈血流量[7]。③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記錄2組治療后出現(xiàn)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疲勞、眩暈、肝功能異常的數(shù)量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2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血脂水平對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TG、LDL-C、TC、HDL-C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 (例,
2.2 2組患者脂聯(lián)素水平、頸動脈血流量比較治療前,2組脂聯(lián)素水平、頸動脈血流量比較,差異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脂聯(lián)素水平、頸動脈血流量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脂聯(lián)素水平、頸動脈血流量比較 (例,
2.3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發(fā)生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疲勞、眩暈、肝功能異常的總發(fā)生率為8.57% 顯著低于對照組42.86%(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肥胖并高脂血癥、頸動脈斑塊的發(fā)生、發(fā)展是一個多因素過程,除了與遺傳相關以外,多與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有關[8,9]。胖型人群是高脂血癥、頸動脈斑塊的高發(fā)人群。中醫(yī)認為,過量飲食會引起肥胖,導致脾胃發(fā)熱從而傷到肺腎,從而引起肥胖并高脂血癥、頸動脈斑塊。
近年來中藥自擬方在治療肥胖并高脂血癥、頸動脈斑塊中得到應用,且效果較好。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TG、LDL-C、TC、HDL-C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中藥自擬方治療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中醫(yī)認為,心臟支配血液循環(huán),心臟功能需要通過心氣來促進,使脈絡和血液循環(huán)順暢。血瘀主要是指由各種因素引起的局部血流瘀滯,是導致血行不通,進而引起相關疾病的主要原因[10,11]。因此治療肥胖并高脂血癥、頸動脈斑塊主要以活血通脈化瘀為主。中藥自擬方由天麻、白芍、當歸、黃芩、熟地黃、炙甘草、柴胡、黨參、桂枝、大棗、牡蠣、三七片、茯苓、白術、蒼術、水蛭、姜半夏、澤瀉、昆布、豬苓、蛤殼組成,其中天麻具有祛風濕、止痛、行氣活血之功效,白芍具有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斂陰止汗、柔肝止痛之功效,當歸、桂枝具有補血活血之功效,黃芩、熟地黃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炙甘草具有清熱解毒、止痛之功效,柴胡具有和解表里、疏肝解郁、退熱截瘧之功效,黨參、大棗具有補氣補血之功效,牡蠣具有重鎮(zhèn)安神、軟堅散結之功效,三七片具有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之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止瀉、補益心脾、寧心安神之功效,白術、蒼術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之功效,水蛭具有破血逐瘀、通絡之功效,姜半夏具有燥濕化痰、消痞散結之功效,澤瀉具有清熱利濕之功效,昆布、豬苓具有軟堅散結、利水之功效,蛤殼具有清熱、軟堅散結之功效。上述諸藥共奏通絡化瘀活血、止痛散寒之效,促進患者癥狀的改善[12]。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脂聯(lián)素水平、頸動脈血流量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中藥自擬方有效提高患者的血清脂聯(lián)素水平及頸動脈血流量。同時,臨床上采用中藥自擬方,根據(jù)患者癥狀給予針對性治療,能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辨證施治的目的,藥物以中藥湯劑為主,具有較高的藥物安全性,有助于提高患者對治療的耐受性。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發(fā)生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疲勞、眩暈、肝功能異常的總發(fā)生率為8.57% 顯著低于對照組42.86%(P<0.05),說明中藥自擬方藥物安全性較高,能夠有效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此外,對于肥胖患者,他們必須嚴格控制飲食攝入,盡可能減輕體質量。在保證總熱量的前提下,還可以補充足夠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通過嚴格控制患者每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使人體吸收的營養(yǎng)均衡。減少高脂血癥、頸動脈斑塊疾病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將中藥自擬方用于治療肥胖并高脂血癥、頸動脈斑塊效果顯著,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提高脂聯(lián)素水平、頸動脈血流量,有效降低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