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對他們說,他們畢生為之奮斗的夢想已經(jīng)成真,后代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國家現(xiàn)在比他們犧牲時有了歷史性的變化,我相信今后會更輝煌?!?/p>
2021年8月13日下午,陳潭秋之子陳楚三立下遺囑:賣掉自己唯一一套房產(chǎn),遺贈100萬元給黃州區(qū)陳潭秋中學,支持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捐款后,他決定住進養(yǎng)老院。
陳潭秋有三子一女:長子陳鵠,原國家計委國土局局長、國家發(fā)改委專家;次子陳志遠,南開大學教授;幼子陳楚三、女兒徐慈君。陳潭秋的三個兒子中,只有陳鵠與父親短暫相處過,對父親有些瑣碎的記憶。
陳鵠:“周總理還教誨我說:‘你要努力學習和工作,要繼承父母的遺志’”
陳鵠1928年春末夏初出生,“出生地是上海還是南昌,已經(jīng)無法查考”,1933年被送到外婆家撫養(yǎng),此后再也沒有見到父母。陳鵠說,他和父母短暫親密的接觸中,留下了稚嫩、依稀的點滴記憶,“這些記憶雖然瑣碎,卻是我終身的溫馨回憶,是我心靈深處的撫慰和前進的不竭動力”。2014年,陳鵠口述回憶:
在我和父母親相處的幾年時間里,他們帶著我輾轉(zhuǎn)上海、華北、滿洲等地,為黨的事業(yè)四處奔波。1930年,父親到沈陽任滿洲省委書記,到哈爾濱布置工作時被捕,關押近兩年……父親被捕時,我才兩三歲,唯一記得的一件事是“蛋羹燙手”……蛋羹打翻了,扣在我的手背上,燙起了兩個大泡。因為很痛,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我記得父親常帶我到一個朋友家。解放后,在中央黨校(后到中宣部)任職的王學文、劉靜淑夫婦告訴我,當年是到他們家。那時我父親任江蘇省委秘書長,主持辦一個工人干部培訓班……我們兩家裝扮成親戚,我稱呼王學文和劉靜淑為“姑爹、姑媽”。每次去“姑媽”家,都是我先到門外大喊:“姑媽,姑媽,我來了!”“姑媽”就可以放心地開門。我的叫聲成為聯(lián)絡暗號和安全信號?!肮玫敝v到這些事情時,笑著說:“你在年齡還不夠當少先隊員的時候就參加革命工作了,恐怕是最年幼的兒童團員吧!”
解放后,我從許多革命前輩處聽到父親從事革命工作的一些事跡以及父親的為人?,F(xiàn)在,這些也成為我心中的“記憶”,在腦海中對父親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形象——父親是一個非常溫和謙虛的人。他平凡而偉大。他沒有顯赫的名譽地位,沒有擔任過中央領導職務,也沒有耀眼的傳奇故事,但他有崇高的理想,為國為民堅韌不拔地、踏踏實實地干了一輩子革命。他從不追求名利,能上能下,為革命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有時降了職,照樣把事情干好。
在眾多前輩對我父親的評價中,讓我最難忘的,是周總理對他的評價。
1951年暑假期間,我由武漢到北京,去中國人民大學進修,開學前,去拜望周總理和鄧媽媽。周總理說:“潭秋同志是真正的布爾什維克,他一生的革命經(jīng)歷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經(jīng)常受命于危難之時。他顧大局,不計較個人恩怨、得失,每次都能夠在形勢非常不利的情況下妥善處理,挽救危局,避免和減少了黨的損失?!敝芸偫淼倪@個評價,父親也曾經(jīng)對在新疆一起工作的同志提到:“我常常是走到哪里都是做善后工作?!?/p>
從相關的文件檔案中也能證實這一點,比如:1927年,華北地區(qū)的黨組織存在嚴重的問題,背離黨的政治路線,組織渙散到幾乎解體的地步,父親以中央巡視員的名義去處理問題,糾正錯誤,改組黨的機關,歷時近兩年,總算穩(wěn)定了局面……1930年滿洲省委的組織被敵人破壞,黨中央派父親前去收拾殘局、重建黨的組織。父親在沈陽工作了一段時間,工作大有起色,發(fā)展并健全了黨的組織系統(tǒng)。年末在哈爾濱開會布置工作時被捕,在獄中受盡折磨,健康受損,留下多種后遺癥,“九一八”事變后被黨營救出獄。1933年到中央蘇區(qū),被蘇維埃選舉為糧食人民委員(部長)。那時已進入反“圍剿”斗爭的后期,在并不富裕的革命根據(jù)地,在十分艱難的境況下,籌足了紅軍和蘇維埃政府亟需的糧食,保障了紅軍堅持戰(zhàn)斗和準備長征的需要。紅軍長征后,在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境況下以中央特派員身份領導福建省黨的工作,堅持閩西地區(qū)游擊戰(zhàn)爭,在戰(zhàn)斗中負傷。最后到新疆,正是盛世才表現(xiàn)出搖擺苗頭的時候。
周總理說:“大革命時期和井岡山斗爭時期我和潭秋同志有過較多接觸,30年代上半期有一段時間我們共同主持中央組織部的工作,我任組織部長,你父親任秘書。當時組織部全部工作人員不到10人,也沒有副部長及以下的職位,秘書就是處理部務的主要工作人員。潭秋同志比我稍稍年長一些,他工作非常認真、穩(wěn)重,我是很尊重他的。他為人謙遜、平易近人?!?/p>
周總理還說:“早期的中國共產(chǎn)黨,處于極其復雜、殘酷的斗爭環(huán)境中,黨也在成長過程中,不夠成熟,許多同志受到不應有的委屈,潭秋同志也難免受到一些,但他胸懷坦蕩,始終堅持布爾什維克的立場,對黨一心一意,從不動搖對革命的信念……他的犧牲是黨的重大損失,他是值得我們永遠紀念的。他長眠在新疆,他是新疆各族人民心目中黨的一面旗幟?!?/p>
周總理還教誨我說:“你要努力學習和工作,要繼承父母的遺志,但不能躺在父母的‘功勞簿’上,革命的道路要靠自己走?!?/p>
陳志遠:未見一面,仰念一生
1933年4月,陳志遠在上海出生。兩個多月后,母親被捕,陳志遠的六伯父和六伯母收養(yǎng)了他,對他視如己出,家人也在他懂事后向他講述父母的故事?!拔液苄〉臅r候就知道父母是共產(chǎn)黨,當時我不理解父母選擇的事業(yè),但我覺得他們很了不起。”長大后,陳志遠慢慢理解了父親:“他顧大局,不計較個人得失,是心系國家存亡的共產(chǎn)黨員?!?/p>
“多年之后,我到南京拜謁雨花臺,紀念館外有很多雕像,我雖然沒有見過母親,但是我一看,就從中認出了我母親?!蹦赣H徐全直犧牲時,陳志遠尚在襁褓,相比之下,父親陳潭秋的犧牲讓他的印象更為深刻:“我剛有記憶的時候,我的養(yǎng)父母就告訴我,我是誰的兒子,給我講我父母的情況,告訴我,父母都是共產(chǎn)黨,那時候,我看到別的孩子父母都在身邊,我就更想他們了,但那時候,我已經(jīng)知道母親犧牲了,就總想著能見到我父親。”
由于消息隔絕,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陳志遠才得知父親早已犧牲。1953年6月,陳志遠考入南開大學歷史系,一年后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澳菚r候剛剛結(jié)束抗美援朝,我就想入黨,想?yún)⑴c世界革命。當時我暗下決心,要活到80歲,能盡可能地為國家、為黨多干一天。”
陳志遠畢業(yè)后留校任教,深耕歷史研究。他曾一度有意回避研究父親所經(jīng)歷的那段歷史,“我不忍心看到父親受刑的材料,也不愿將太多個人情感摻雜在學術(shù)研究中”。陳志遠說:“直到周恩來逝世的時候,我講了很多總理的故事,我一邊講,一邊流眼淚,那時候,我感覺烈士事跡可以教育人,我開始收集父母的材料,進行講演,做宣傳工作?!?/p>
這些年來,陳志遠一直用父母的革命故事鞭策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對教學工作非常認真?!拔覍ψ约汉⒆右舱f,提醒他們是烈士的后代,做好人、做好事,把工作做好,讓他們記住爺爺奶奶是怎樣犧牲的?!?/p>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女兒入黨的時候,入黨宣誓安排在了一大會址,那一次還去了南湖,紀念館的工作人員破例讓我上了‘紅船’,我印象非常深刻?!痹凇凹t船”上,陳志遠“仔細看著父親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地方,尋找著父親在船上的座位,想象著他就坐在那里”。
在南開大學工作的時間里,陳志遠從普通講師成長為知名教授,其間還擔任過系黨委書記,但不論角色怎樣轉(zhuǎn)變,他都兢兢業(yè)業(yè)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學,傳道授業(yè)解惑。陳志遠說:“多年來我一直在想,一定要健康地活著,帶著父母的DNA看看黨100歲的時候國家是什么樣子。今年我88歲了,正好是黨的100歲生日,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越來越美好?!?/p>
從戰(zhàn)火中的骨肉分離,到秉承父母的精神砥礪前行,再到見證祖國的滄桑巨變……如果要來一場時空對話,88歲的兒子會對父母說些什么呢?陳志遠說:“百年輝煌慶,敬告父母知。我想對他們說,他們畢生為之奮斗的夢想已經(jīng)成真,后代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國家現(xiàn)在比他們犧牲時有了歷史性的變化,我相信今后會更輝煌?!?/p>
夏蕓楓:“我想告訴先輩們,你們期待并為之奮斗、犧牲的新中國,我替你們看到了!”
“這盛世,如您所愿!我替您看到了!”站在天安門廣場,望著眼前宏偉壯觀的慶典場面,正在做引導服務的志愿者夏蕓楓不禁淚流滿面,她在心中默默地告慰著祖輩陳潭秋和陳蔭林的在天之靈。
夏蕓楓是陳家第四代人??申愄肚锬且淮容叺臍v史,小時候的她卻從來沒有聽外婆和母親提起過。直到她長大了,因為一次搬家,一張照片和一封信才無意中揭開了這段塵封的歷史。
“我從來沒見過那么長的照片,上面有很多人,我看到了我的外婆,而正中央的是毛澤東主席。還有一封寫給外婆的信,寫信人竟然是董必武?!毕氖|楓看到這兩樣東西時震驚了,向外婆問起,這才得知了被隱藏多年的秘密——原來,外婆的伯父就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陳潭秋;父親是陳潭秋的胞弟陳蔭林,參加過南昌起義,是湖北農(nóng)民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就是在那一刻,“我終于明白,為什么從小到大,我的外婆和母親會這么嚴格地要求我們。這是一種紅色家風的延續(xù),革命精神在數(shù)十年間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這個家庭”。
夏蕓楓清楚地記得,她很小的時候和表哥表弟在外婆家吃飯,如果米粒掉在地上了,不管地上有多臟,都必須撿起來吃掉。這次,她從外婆口中得知,陳潭秋生前曾擔任過中央蘇區(qū)第一任糧食部部長,為保障蘇區(qū)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被稱為“人民的好糧食部長”。
陳蔭林犧牲后,夏蕓楓的外曾祖母帶著三個孩子,生活無以為繼,被陳潭秋接到上海照顧。那時候,一家人的生活極其艱苦,對糧食的珍視之情刻骨銘心。所以,從陳潭秋開始,這個家族就一直強調(diào)節(jié)約糧食、杜絕浪費。即使到了夏蕓楓的外婆這一輩,生活條件明顯好轉(zhuǎn),但這個家族傳統(tǒng)也一直沒有改變。
夏蕓楓在北京林業(yè)大學做了六年的征兵工作。當初被委派這項任務時,她非常激動?!拔业耐庠娓冈鴧⒓舆^八一南昌起義,如今我來高校從事征兵工作,我覺得這是一種奇妙的緣分。外曾祖父是把這個部隊建立起來的人,而我正在為部隊源源不斷地輸送最新鮮的血液?!痹谙氖|楓的努力下,北京林業(yè)大學的征兵率在全市一直名列前茅,2020年有400多名男生報名參軍,夏蕓楓也被學校推薦參加“北京市征兵工作先進個人”的評選。
2021年喜迎建黨百年,夏蕓楓得知慶祝大會正在高校招募志愿者時,第一時間報名。她說:“千秋偉業(yè),百年恰是風華正茂。我想親眼見證這個高光時刻。我想告訴先輩們,你們期待并為之奮斗、犧牲的新中國,我替你們看到了!”
(責編/陳小婷 責校/李希萌、張超 來源/《瑣憶父親陳潭秋》,陳鵠口述,張玉菡、趙婕整理,《檔案春秋》2014年第7期;《中國故事|未見一面仰念一生——陳潭秋之子追憶父輩的家國情》,邵香云、張建新、栗雅婷/文,新華社2021年6月20日;《“這盛世,我替您看到了!”》,代麗麗/文,《北京日報》2021年7月1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