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滄桑
他向我遞過來一餅剛從篾席上收回的粉干,像遞過來一團盤得很細致的紗線,白露時節(jié)傍晚的暮光,為它涂上一層金色和銀色之間的另一種顏色。他遞過粉干時,也遞過來濃烈的汗味,遞過來他身后爐火的紅光、夕陽的金光,以及光籠罩下的一片深綠色菜地。
我接過米線。視線最前端變得模糊,景深里最清晰的部分,是那團粉干后一個男子赤裸的上身,黝黑發(fā)亮、肌肉緊實、輪廓分明的胸肌和腹肌上,密布的汗珠隨著他急促的一呼一吸,匯聚、滾落、流淌。在爐火的轟鳴聲和火光的映照里,剛從鍋爐前直起腰來的這個五旬男子,美如一尊古希臘雕塑。
他轉(zhuǎn)身回到巨大的鍋爐前,將一大塊木柴塞進爐膛,并捅了捅里面的柴火,白熾狀的熊熊火焰烤灼著他的臉,他瞇著眼睛,皺著眉頭,像是眼睛被火光灼痛,又像被額上淌下來的汗水漬痛。
東海邊溫州龍港余家慕村的白露時節(jié),離寒起霜凝還很早,36℃的氣溫里,他在鍋爐和蒸爐之間穿梭,從凌晨三四點到夜里十點。
那時,我不知道他就是盛余粉干的當家人余德情,改良傳統(tǒng)古法蒸籠粉干獨創(chuàng)余氏制作新流程的人。那時,他也不知道我是誰,我偶爾來到龍港,偶爾聽說余家慕盛產(chǎn)我從小最愛吃的粉干,臨時起意請兩位當?shù)嘏笥衙兰t、海哨陪我到村里看看,偶爾路過他家門口,便踱進去東看看、西問問。對于我們這三位不速之客,他毫不防備,毫無保留地回答著我們的詢問,比如,粉干哪里都有,為什么余家慕粉干特別有名?剛聽說你家粉干特別特別有名,為什么呢?
米第一要緊,如果用陳年米,最多也不能超過兩年的。別家可能用一種米,我用三種米搭配,其中有稻花香米。
水也要緊,用山泉水。
火也要緊,燒柴火,不燒煤炭。
做工也要緊,我家的是雙蒸,米粉蒸一道,壓出的鮮粉干再蒸一道。余家慕的粉干吃了不傷胃,不口渴,不反酸,從前溫州人坐月子不吃粉干只吃面,現(xiàn)在也能吃。
蒸騰的熱氣和鍋爐的轟鳴聲里,時光回到了五十二年前,離此地12 公里的溫州平陽南坡老街,一位母親輕輕夾起一根浸透海鮮湯、細滑白皙、綿軟柔韌的湯米線,放進了四個月大的女嬰嘴里——吃了四個月奶水和米糊的我開葷了,人生第一頓正餐就是海鮮湯米線。四個月大的嬰兒無疑記不住她在人間嘗到的第一口葷腥,味蕾卻替她永遠記住了湯米線的美味。米線,也就是老家玉環(huán)人說的“米面”,溫州人說的“粉干”,從此成為我最喜歡的主食,沒有之一。
早在北宋初年,溫州粉干就已享盛名,家坊制作盛行。先人們將米用水磨磨成水粉,煮至半熟后用臼舂搗蒸,用水碓反復(fù)捻搗,再將粉團壓出細如紗線的米粉,放在竹匾上晾曬至干。得天獨厚的龍港美食無數(shù),蝤蜢、梭子蟹、海蜈蚣、泥蛤、蟶子等等海鮮自不必多言,妙的是龍港各種手工美食,紅曲酒、索面、粉干、魚干、魚餅、百打糕、餛飩、炒盞糕、豬油糕、磯山肉燕、馬蹄筍、金鄉(xiāng)豬蹄、埔坪鹵鵝、華陽牛肉、金磚豆腐、石乳餅等等,皆凝聚著龍港人的智慧,光一個“百打糕”,便能看出其做工如何的不厭其煩。余家粉干由北宋工部尚書余靖公晚年歸隱創(chuàng)制,余北、余南兩村粉干傳統(tǒng)技藝四百多年來經(jīng)久不衰,近百個粉干家庭作坊及工廠日夜流淌著粉干瀑布,流向全國各地乃至海外。
蒸騰的熱氣和鍋爐的轟鳴聲里,時光回到了屬于余德情的二十年前。屬于他的二十年,是一天一天、一夜一夜熬過來的。當時,他生意虧本,家里一分錢都沒有了,一個兒子一個女兒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東拼西借了兩千元錢打算去菜市場賣菜,可攤位的價格遠遠超出他的想象,走投無路之下去買了米和簡陋的粉干加工機器,夫妻倆邊學(xué)邊做,剛開始一天做兩百斤,做一天賣一天,后來一天做三百斤五百斤,一天一天做,一天一天熬,直到如今一天能做三千斤。
老祖宗留下來的做法雖然好,但蒸籠做法數(shù)量做不起來,他一邊做一邊改,最大的改動就是將米粉做好后掛在桿子上再用鍋爐蒸,質(zhì)量和數(shù)量都上去了,村里人甚至外地人都來跟他學(xué),這幾天,寧波、舟山的米粉廠天天電話催他過去當師傅,可他沒空,下雨天也沒空,別人家下雨天休息,他買了烘干機,天氣不好就用烘干機,一天也舍不得休息。
那時我不知道,在鍋爐和蒸爐之間穿梭著的這個渾身濕透的男人是一個老板,我問他什么時候不用自己親自動手燒鍋爐,他說,再做十年吧,十年后再請工人來做吧。
這意味著,這個五十歲的身體,還要在鍋爐和蒸爐前再流十年汗水,來回穿梭千百萬次。我想,哪怕到了花甲古稀之年,這個人也是不肯歇下來的,我仿佛看見,多年后,他依然身手矯健地穿梭在鍋爐與蒸爐之間,繼續(xù)著他一個人孤獨的狂奔。
從余德情家出來,我們路過一幅“畫”。一座老屋幽深的門洞內(nèi),一個女人正用一把巨大的剪刀將米粉機里吐出來的濕粉干剪斷,順手晾到架子上,然后用雙手將米粉團歸攏到米粉機孔里。在她身后,一個赤裸著上身看不清眉眼的男人,正用肩膀扛起一桶剛出鍋的米粉往米粉機里倒。彌漫的蒸氣和夕陽的光影將他們定格成一幅油畫。
聞不到炊煙和飯菜的味道,暮色中的余家慕村每一家敞開著的門洞里都噴著米粉干的味道,每一個人包括老人都在忙碌著。一個剛學(xué)會走路的女嬰踉踉蹌蹌走到我跟前,突然從米粉干竹簾后仰起臉,沖我露出向日葵般明亮的笑容。
多年后,鐫刻在這個粉干后代生命里異常勤勞的基因會讓她成為誰呢?
潮水未漲時,龍港舥艚村的海風(fēng)身上攜帶著兩種濃稠的海腥味,一種是它經(jīng)過黑灘涂往岸上走時,它自身的味道和泥涂的味道,是海洋和大地擁抱過后的味道;一種是干燥的溫暖的誘人的香味,是晾曬在向晚的漁村里那些油鰻、魷魚、蝦的味道。其實,它們的主人們一直在等待著秋后更猛烈的海風(fēng),更迅速地帶走那些海貨里的水分,那么,海貨極致的鮮味就會被快速鎖定,傳達至遠方的人們的味蕾之上時,會更直接地觸及到東海的味道。
這是九月的漁村,白露即將到來。海貨的主人阿芬掰開一塊油亮亮的蒸油鰻,一縷熱氣從一絲絲潔白的魚肉間溢出來,鉆進人的鼻孔里,舌尖瞬間涌起口水。微咸,極鮮,韌韌的,油滋滋的,吃一塊,再吃一塊,還想吃一塊,像老家玉環(huán)人說的“賴根頭”。
阿芬的丈夫?qū)裨陂T口的蝦干掃攏,海風(fēng)將蝦干的香味吹進了沿街的屋內(nèi)。我和美紅、海哨圍著一張凳子坐在矮竹椅上,將一顆又一顆蝦米、一片又一片油鰻干、一塊又一塊魷魚干送進嘴里,根本騰不出手去捋拂被海風(fēng)吹成狂亂造型的頭發(fā)。
阿芬從早晨三點多起來忙到現(xiàn)在,剖鰻、煮蝦、晾曬、收攤,還兼著賣,五六個巨大的冰柜里,是她和丈夫日夜辛勞積攢的海貨干,沒空吃飯時,便隨手剝一顆蝦米,喝點水。她燙著頭發(fā),文了眉,脖頸上戴著細細的金項鏈,和所有溫州女人一樣打扮時尚,她笑起來牙齒整齊潔白。
通往漁船碼頭的街巷寥無行人,偶爾有電動車飛速穿過,兩個男人在漁需店門口將船纜繩拉成直線釘入地面,叮叮當當?shù)穆曇舴路鹪谏焦壤锘仨?。其實沿街每家每戶的門洞里都有人,他們默默忙碌著,補網(wǎng)、做編織袋、縫禮品袋、做小吃等等,一個大約三十多歲的微胖女人,扎著高高的馬尾,穿著時髦的黑色T 恤和牛仔褲,肩膀兩側(cè)露著碗大的洞,她坐在一堆綠色的漁網(wǎng)中間,旁若無人地織著漁網(wǎng)。
說龍港人是平陽最勤勞的人,勤勞得甚至都不怎么懂享受,只知道干活,所以,一個小小的漁農(nóng)之村,硬是變成了一個富足的新型城市,就像一個奇跡。阿芬和家人及親戚們世代住在舥艚港,捕撈作業(yè),本本分分。白露過后每一個晴冷天,對于精于美食的溫州人都是黃金時節(jié),他們開始曬醬油肉、醬油鴨、醬油雞和鰻鲞,龍港人也曬魚干、蝦干和鰻鲞,為的不是自己的口福,而是生計。女人們翹首等候秋風(fēng)乍起,將鰻魚、黃魚、蝦等曬滿房前屋后,將海洋的饋贈貯存得久一些、更久一些。
海風(fēng)從未帶走過漁村深入骨髓的海腥味,也帶不走東海岸人深入骨髓的勤勞和智慧。五十二年前,離舥艚12 公里的平陽南坡老街,母親將四個月大的我背在背上,趴在床上無師自通地學(xué)做裁縫。在報紙上畫畫剪剪了無數(shù)次后,她決定放手一搏:她將父親唯一一件呢大衣一針一針拆下來,用報紙畫好樣子,記住整件衣服的結(jié)構(gòu),然后到坡南街一家裁縫店里,等縫紉機空出來時,將整件大衣縫合如初。在往后的歲月中,母親無師自通的裁縫手藝和父親微薄的薪水,養(yǎng)育了三個孩子,并將我們一一送入大學(xué)。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白露時節(jié)的海風(fēng)吹拂著龍港舥艚村,也吹拂著一海灣之隔的玉環(huán)島。離舥艚村150 里的玉環(huán)島山后浦村,母親仰頭看見桂花樹一夜間爆出了米粒般的花芽,她的腦海里浮現(xiàn)了這個院子里金色的秋日。桂花開的頭一天,年近八十的她會矯健地跨過二樓陽臺欄桿,站在平臺上,找?guī)字臉湎峦峡床灰卓匆姷墓鸹ㄖΓ瑢⒐鸹〝]到籃子里,剛好一籃子,她便停手,舍不得擼多了。然后,她靜靜地坐在院子午后斑駁的光影里,用一根牙簽將桂花里的小花梗等雜物一一剔除,將一半鮮桂花直接拌進白糖里,一半桂花晾干,撒在她剛學(xué)會做的開花饅頭上。當陽光漸漸變成越來越溫柔的淡金色,她會籌謀著讓父親去菜場買最好的排骨和豬肉,或者蝦,或者鯧魚,她要做很多香腸、醬油肉、醬排骨、蝦干魚干,給三個遠方的兒女寄過去。
離山后浦1.5 公里的楚門南門街,母親最小的妹妹、我的小姨媽曉芳,暮春起便每日凌晨四點左右起床,做冷飲所需的所有配料,蒸糯米,煮花生綠豆,做杏仁片,做冰塊等等,她家開著楚門最著名的冷飲店,最著名的一道冷飲是花生湯,花生酥爛軟糯入口即化,用老家話說很“霉”,湯很濃稠,且有濃郁的牛奶味和豬油香。她做生意很“拽”,每天午后三點準時開門,不管門口早已等著多少老顧客,冷飲就做那么多,樣樣都要做好,寧愿少賣一點。這個外婆家最小最受寵的女兒,不知何時無師自通學(xué)會了各種美食的做法,每天汗水一抹一大把,夜里只睡短短的幾小時,勤快得讓家里人匪夷所思。白露過后,天氣轉(zhuǎn)涼,生意淡了,她也就“懶得賣了”,她的“懶”字里有一絲絲不甘,如同千年前的那個賣炭翁“心憂炭賤愿天寒”。
染上秋陽的每一寸時光,都微微沉了一點,仿佛真是金子做的。白露之三候為“群鳥養(yǎng)羞”,百鳥開始忙著貯存干果,百姓開始忙著“搶秋”“曬秋”,一只蜜蜂久久停留在它喜歡的那朵花上。據(jù)科學(xué)家研究,蜜蜂有訪花恒定性,它們對顏色的敏感度遠勝于花朵的形狀,當它偶爾在某種顏色的花里尋到它喜歡的花蜜,就會一直去尋找這種顏色的花。大地之上,無窮遠方,無數(shù)人們,蜜蜂般飛翔著,尋覓著自己喜歡的某一朵花,一心一意專注于某一朵花。那朵花不是花,是一條生路,帶它們飛的風(fēng)不是風(fēng),是“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龍港舥艚村,阿芬等著秋風(fēng)起時,曬出一年里最鮮美的魚干。
龍港余家慕村,余德情全家和毛小張夫婦等著秋風(fēng)起時,曬出一年里最好的米粉干。
玉環(huán)島楚門鎮(zhèn)山后浦,菊香在靜靜等待桂花開放,她最小的妹妹曉芳在等待秋風(fēng)起時,終于可以歇一歇,騎著電瓶車到姐姐家賞桂花。
玉環(huán)島坎門鎮(zhèn),每一個漁村每一個海灘上都將鋪滿竹簾,曬滿粉紅色的蝦干、魷魚干、墨魚干、鰻魚干、鯧魚干、帶魚干。
于是,秋風(fēng)起時,沉默的力量將無數(shù)島嶼變成一朵朵巨大的粉色蓮花,在東海藍灰色的波濤間怒放,其實,那是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