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瀟瀟
(佛山市南海區(qū)桂城街道工程建設中心,廣東 佛山 528200)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人類親近自然的本性是與生俱來的,自古以來,回歸田園、山野,是一代代人喜愛和追求的生活方式,位于城市中心區(qū)的森林公園建設能有效實現(xiàn)人們便利的親近自然的愿景。
城市森林公園是以一定規(guī)模的人工林或天然林為主體,有一定的游憩設施和服務設施,同時兼有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景觀培育、建設控制、減災防災、觀光旅游、科普教育、郊野探險等綜合功能,并向公眾開放的公園,是城市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1]。
位于城市中心區(qū)的森林公園通常有較大規(guī)模的綠量,豎向上具有一定的高度,是城市不可多得的“綠肺”,在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有效減輕熱島效應,提供豐富的公共生態(tài)空間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2]。此外,城市森林公園也是城市中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場所,置身其中,人們能真切體會到人與森林的關系,進一步了解到森林的生物多樣性,從而增強人們愛護森林、保護森林的意識[3]。
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不斷擴張,生活在城市的人與山林愈加疏離,但在一些城市,原本近郊有丘陵、山崗,隨著城市版圖的不斷擴張,這些林地逐漸被納入城市建成區(qū)范圍內[4]。森林公園在植物群落組成、景觀類型、林相效果等方面與城市公園綠地有所區(qū)別,如何合理規(guī)劃,使其在保持林地生態(tài)屬性的前提下,得到合理的開發(fā)利用,有效提升城市人居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5]。
佛山市南海區(qū)位于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東與廣州市毗鄰,南與佛山市禪城區(qū),順德區(qū)接壤。雷崗公園位于南海區(qū)的中心城區(qū),公園北側為南海中心城區(qū)城市中軸線,東、南、西三面均為城中村,居民密集,園內有一座丘陵,即雷崗山,是南海中心城區(qū)為數(shù)不多的丘陵之一,正好位于城市中軸線的南端、是中軸線的制高點。雷崗山山體整體近于卵圓形,東西直徑長310m,南北直徑長510m,最高海拔為63.3m,與城市開發(fā)用地的相對高差為60m。雷崗公園總面積21hm2,其中雷崗山山體為13hm2。公園始建于1996 年,建成后在不同時期有多個區(qū)域經(jīng)歷過數(shù)次改造,分別由不同的單位設計、施工,缺乏統(tǒng)一規(guī)劃,導致園內建、構筑物的設計風格、顏色、材質差異較大。經(jīng)過二十來年的使用,破損嚴重,雷崗山上的給排水系統(tǒng)也近乎癱瘓,山體水土流失嚴重。為進一步提升南海的城市形象,更好地服務市民,南海區(qū)人民政府啟動了雷崗公園改造提升項目,對雷崗公園進行整體改造提升,在充分利用現(xiàn)有資源條件的基礎上,梳理各景點及空間,增加南海文化元素,突出南海精神,并對雷崗山林進行改造,重塑森林景觀群落,力求打造一個具有嶺南傳統(tǒng)文化韻味,有地方特色,并集公共休閑、觀光旅游、森林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城市綜合性公園。
3.1.1 雷崗山自然本底概況
雷崗山所在南海區(qū)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7℃。年的極端最低氣溫多數(shù)在3℃以上,年平均雨量為1677.4mm,全年總雨量在1400~2000mm 之間。秋冬季盛行偏北風,春夏季盛行東南風。雷崗山林地土壤土層以中土層為主,土壤主要是發(fā)育在粗面巖基質上的赤紅壤,由于母巖多具氣孔狀結構,節(jié)理發(fā)育,原生節(jié)理與后生裂隙縱橫交錯,易風化,多孔隙,含水量高,pH 偏低,石礫含量較多,土壤肥力一般,氮肥情況良好,缺磷明顯。
由于歷史原因,雷崗山原生森林植物群落已破壞殆盡,現(xiàn)有的林木是在不同時期出于綠化目的而栽種的,栽種時沒有考慮到森林在水源涵養(yǎng),保持水土等方面的功用,造林樹種主要為濕地松(Pinus elliotii Engelm)、窿緣桉(Eucalyptus exserta F.Muell)、馬占相思(Acacia mangium Willd)等針葉或少葉樹種,其中窿緣桉林,林齡已超30 年,枝葉高聳,與下層林層高差大,易受風折,危及游人安全。
雷崗公園現(xiàn)存植物種類非常貧乏,常見喬灌木14 科28 種,基本為人工林,主要有隆緣桉林、龍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林、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on)林、相思林、人工闊葉混交林(優(yōu)勢樹種為榕類)、人工針闊混交林(優(yōu)勢樹種為濕地松及榕類),郁閉度為0.7~0.8。保存的鄉(xiāng)土樹種僅有數(shù)種,包括樸樹(Celtis tetrandea Pers)、潺槁木姜子(Litsea glutinosa(Lour.)C.B.Rob)、假柿葉(Litsea monopetala(Roxb.)Pers)、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 Vent)、白桐樹(Claoxylon indicum(Reinw. ex Bl.)Hassk)、青果榕(Ficus variegata Bl. var. chiorocarpa King)等,而且除構樹分布較普遍外,其他種類僅有零星分布。大部分林分只有1~2 個層次。喬木層由單一樹種組成,除喬木層外,林下只有草本層,主要為人工種植的合果芋(Syngonium podophyllum Schott)、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蜘蛛蘭(Hymenocallis speciosa)等,分布極為不均。灌木層缺乏,其中隆緣桉林、龍眼林、荔枝林、針闊混交林中灌木層的蓋度均低于5%。缺乏層間植物,在林緣有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等外來入侵植物。整體來說,雷崗公園具有同時期近郊森林的特點:即現(xiàn)存植被樹種單調,景觀性較差,且大部份林分的灌、草層蓋度極低,森林結構簡單,森林的生態(tài)功能較低,森林整體抗逆性極低[6],表1 為雷崗公園各類林分面積情況。
表1 雷崗公園各類林分面積情況
3.1.2 雷崗山森林景觀改造設計思路
雷崗山地處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自然條件優(yōu)越,原生森林植被應是種類多樣、層次結構復雜、景觀優(yōu)美的季風常綠闊葉林。因此需對現(xiàn)有林分進行改造。對現(xiàn)狀已經(jīng)老化的窿緣桉、濕地松、林地內零星分布的馬占相思、林地內部分生長不良或局部種植密度過大的榕類、胸徑小于10cm 的構樹進行擇伐,為下一步的種植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長條件。
遵循適地適樹原則,以恢復雷崗山近自然的高效森林生態(tài)群落為目標[7],參照地帶性鄉(xiāng)土性天然林的物種結構,選擇主要建群樹種和伴生樹種,將現(xiàn)有林分改造恢復為多樹種,喬灌草搭配的仿天然林形態(tài)[8]。采用人工造林技術措施,引進近自然林的鄉(xiāng)土闊葉樹種樹種,促進具有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混交林的恢復,使林分具有物種多樣、結構多層、層間植物可見、林相郁郁蔥蔥、生態(tài)高效的原生森林植物群落特征,促進植被順向演替,增強森林的抗逆性,保持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增強雷崗山林地的水土保持能力[9]。
建設城市森林公園景觀,讓人們遠眺雷崗山終年蒼翠青綠,進入玩賞則可以看到樹冠高低錯落,層次分明,木質藤本穿插其間,結合樹下耐陰灌草植物,形成地帶性森林生態(tài)景觀,設計還設置了珍貴樹種、鄉(xiāng)土樹種區(qū),增強趣味性和科普教育功能。
在植物的選擇方面,遵循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原則。以鄉(xiāng)土樹種為主,兼顧引進適生樹種,高大喬木與中小喬木、建群種與伴生種合理搭配,適當引入鄉(xiāng)土珍貴樹種與觀賞樹種[10]。
喬木層選取的種類有木蘭科、樟科、山茶科、金縷梅科、蘇木科、大戟科等28 個樹種。其中常綠基調樹種有荷木(Schi superba Gardnet Champ)、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蝴蝶果(Cleidiocarpon cavaleriei)等,多為中性或偏陽性樹種。鄉(xiāng)土性、珍貴喬木樹種有格木(Delonix)、楠木(Phoebe zhennan)、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觀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 Chun)等。賞葉樹種有山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華潤楠(Machilus chinensis)等,可增加森林季節(jié)性色彩變化。屬賞花香花樹種有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 Dunn)、樂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灰木蓮(Manglietia glauca Blume)、紅花木蓮(Manglietia insignis)、儀花(Lysidice rhodostegia Hance)、千年桐(Aleurites montana)、鐵刀木(Cassia siamea)、紅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等。屬賞果樹種有珊瑚樹(Viburnum odoratissimum)、五月茶(Antidesma bunius)、假蘋婆(Sterculia lanceolata Cav)、鐵冬青(Ilex rotunda)、紅桂木(Artocarpus nitidus subsp.lingnanensis)等,藤本植物選址具有地方特色的禾雀花(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主要特性見表2。
表2 喬木及主要特征
在參考地帶性林下植被的基礎上,選取了林下灌草層和層間植物6 種,主要特性見表3。
表3 灌木、草本及主要特征
雷崗山頂為南海中心城區(qū)的核心制高點,也是整個南海中軸線及千燈湖公園的視覺中心,山頂原為廢棄的電視發(fā)射塔,2011年政府拆除了廢棄電視塔,并在原址新建魁星閣??情w以中國傳統(tǒng)樓閣為設計基點,采用基座、閣身、閣頂三段式處理。建筑總高度約60m,總建筑面積2914.5m2,塔基座兩層,為正方形,樓閣五層。平面南側是交通核心筒,由電梯和樓梯組成,各層均可觀光??情w立面提取南海西樵古樓閣“奎光樓”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符號進行裝飾,以此打造具有嶺南傳統(tǒng)特色的樓閣,構筑物整體強調左右對稱的布局,立面造型主從配合,空間統(tǒng)領于南北向主軸,是南海中心城區(qū)城市地標以及南海旅游的重要景點。
早在雷崗公園建設初期,雷崗山已設置了環(huán)山路等園路的排水系統(tǒng),以及休憩觀景節(jié)點,但經(jīng)過近二十年的使用,早已陳舊不堪、破損嚴重。為修繕、完善園內設施,提升公園的使用體驗及文化性,改造規(guī)劃提出重塑雷崗八景,完善園內的游憩設施。通過查閱當?shù)貧v史文化資料,提煉出“三脈匯雷崗,八景續(xù)古今”的主題?!叭}”指千燈湖規(guī)劃軸線脈絡、雷崗山水風情脈絡、南海人文重興脈絡?!鞍司啊眲t取材于雷崗公園周邊西約、南約村志及雷崗志中的八景傳說,設置了龍頭降雨、玉女彈琴、觀音修竹、尼勒鐘聲、石云古道、西溪晚釣、雁落平沙、百鳥歸巢等雷崗八景。在尊重公園現(xiàn)狀的基礎上,梳理道路系統(tǒng)及原有景點,以南門主入口為起點,山頂?shù)目情w為終點,串聯(lián)起主要景點,組織形成通暢的賞景環(huán)路。改造完善舊有亭、廊及公廁等設施,在改造設計風格上,與魁星閣統(tǒng)一協(xié)調,為嶺南特色建筑。
除了景點的梳理和改造提升,改造設計也把消防及給排水作為重點。雷崗山上原有給水管管徑小且水壓不足,生活及消防用水難以保障,原有排水溝破損、堵塞,導致山體沖刷及水土流失情況嚴重,園內原有公廁均未設置排污管。針對以上情況,設計沿環(huán)山路設置消防栓,在山腳新設加壓泵房并在山頂設置儲水池,解決魁星閣及山體的給水問題。重新梳理山體的排水系統(tǒng),沿環(huán)山路及主園路設置截水溝和排水溝,新建污水管將廁所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網(wǎng),完善公園的排水系統(tǒng)。
雷崗山,作為南海中心城區(qū)中軸線上唯一的山崗林地,為雷崗公園增添了不同于其他普通城市公園的森林景觀特色和地方文化底蘊。城市和森林公園,傳統(tǒng)意義上是建成區(qū)與非建成區(qū)內兩種相對獨立的資源和形態(tài),而位于中心城區(qū)的森林公園,則讓這兩種形態(tài)得以融合,在城市發(fā)展、擴張的過程中,在保護森林,恢復森林生態(tài)群落或近自然生態(tài)群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資源,為市民創(chuàng)造近距離接觸自然、認識森林的條件,寓教于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