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楠
(貴州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3)
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提出明確要求,改革主體關鍵在教師,并把“六個要”作為思政課教師改革創(chuàng)新的總方向,同時提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八個統(tǒng)一”,從而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1],以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 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師主導性及學生主體性作用,解決思政課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專題式教學方法是教師以教學大綱為基礎,深入研究教學內容,結合社會現實、史實資料與學生實際情況等,通過內化吸收課程知識內容,重新解構完整的知識體系,打破常規(guī)章節(jié)的授課順序,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結合各種教學方式方法,形成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有效提高思政學科教學質量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專題式教學模式可以有效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特色,使教學實效性得到提高,呈現出以下兩個方面的特征。
一是在設計安排邏輯性與靈活性結合。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基礎,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把教學內容重新劃分出若干個具有相對獨立的部分。 之后將各個專題通過幾個或若干個核心問題銜接起來,特別針對理工院校的學生,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圍繞核心要點,更加靈活地運用各種最新時事,以最新的視角為切入點,節(jié)約課時,突出重點,更好地推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變。
二是將課程內容理論性與現實性融合。 專題教學即有針對性地對理論內容進行深入講授,并把貌似獨立的各個部分進行有效銜接,加之總體知識框架思維導圖的支撐,“點面”結合,讓學生真正地領會“抽象力”的內涵與精髓,用理論解讀現實問題,達到講懂、講通政治理論的教學目的。 深化對核心問題的認識,科學合理地實現答疑解惑的目的,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由于其理論性、抽象性及思辨性的特點,讓很多人認為其不接地氣,存在聽課率低的問題,難以達到要求的“點頭率”,教學效果不佳。
2.1.1 學生主體性增強
過去我們對學生的主體性重視不夠,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把學生作為教育的客體,而忽視其主體性的培養(yǎng)與發(fā)揮,很多教學都是填鴨式教學,這種教學是以老師為主體的,不會充分地考慮學生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及后果。
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和教育現代化要求,我們的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不斷增強,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當代大學生對時政的注重度不斷提升,但輕理論,對理論問題的關注度不強,理解能力不夠,需要思政課教師積極回應并正確引導,特別是針對當下最新、最熱、學生最關切、最容易產生誤區(qū)、最難理解的問題做到答疑解惑。
2.1.2 教師主導性弱化
新時代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新要求。 思政課教師必須通過思政課堂的主陣地,充分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深入解讀課程內容,并結合實際,如“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否過時”等該類問題,是必不可避的。 怎樣解讀,考驗思政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在教學中傳播與時俱進的、先進的、正確的理論知識,讓我們所講授的專業(yè)知識不僅僅存在于真理之中,而且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在正常的專業(yè)講授中,我們就要針對社會上一些不良的相關問題明辨是非,積極引導學生向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隨著國家教育政策推進,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革和完善,學生主體性增強的同時,思政課教師的主導性也在虛化、弱化,要把自己的研究專長、擅長的領域與相關課題相結合,把問題講透徹,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不斷提升其科研理論水平及教學實踐水平,充分發(fā)揮思政課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2.1 各專題之間邏輯關聯與理論系統(tǒng)性更強,增強課程連貫性
專題教學并不是否定教材,而是在教學過程中,把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串聯起來,從理論課程的深度、廣度及效果增強思政課程的邏輯完整性,在教材體系基礎上形成嚴整的教學體系,完成轉變。
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為例,教材的主體內容中僅有每個知識點的介紹,但點與點之間的邏輯關系,需要系統(tǒng)學習,深化總結,才能在邏輯上做到從點到面全面理解其內容。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為三個大的專題板塊: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 專題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劃分為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四個子專題研究;專題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劃分為剩余價值學說、當代資本主義研究、馬克思的“兩個必然”三個子專題;專題三(科學社會主義)分為社會主義理論發(fā)展歷程與社會主義實踐發(fā)展歷程兩個子專題。 因此,“原理”內容通過九個子專題進行分析,以增強課程的連貫性。
2.2.2 課內課外注重理論深度與實際相結合,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高校思政課的“教學任務是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掌握科學的方法論,接受馬克思主義,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盵2]而思政課的使命并不是簡單的專業(yè)知識傳授,而是讓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習并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及方法,從而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 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程如果采用專題式教學模式,在教材體系基礎上,作出內容的調整,并結合最新的時事熱點話題,深入解答理論問題,及時更新,彌補教材中的“不足”與“短板”。
因此,在抓住教材主要內容的基礎上,不僅可以順應教學環(huán)境和大學生心理狀態(tài)、情感發(fā)展的變化,還可以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及時調整課程計劃,實現與時俱進[3]。 從而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行”,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
2.2.3 教育主體互動,構建良性循環(huán)
專題式教學模式拋棄原來向學生單向灌輸的教學方法,彌補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 教師的教學任務不僅在于“教”,更要以學生為中心,指導學生怎樣“學”,“教”“學”互動。 在實際專題教學過程中,設計題目,教師主持,通過討論、辯論或演講等形式,讓學生全程參與互動,有利于師生關系良性循環(huán)。
我們所處的時代正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新形勢以及新的局面,怎樣能夠上好思政課,充分發(fā)揮其功能,既是思政課教師的機遇,也是一項重大的挑戰(zhàn)。 針對思政課改革提升面對的瓶頸,我們亟需尋求解決的具體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使命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教育,同時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
隨著國家教育政策推進教學模式的不斷探索,已經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宣傳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我們需要用最新的科學理論思想武裝我們的頭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是大學生真正系統(tǒng)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主渠道和主陣地。 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及育人質量,提高教學質量,抓好教師隊伍建設是關鍵,應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性作用。
專題式教學不是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方法,而是多種方法的綜合體,隨著多媒體時代的到來,思政課教學方法多元化發(fā)展,“網絡+專題”教學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雨課堂、學習通等APP 的廣泛使用,也給專題教學過程中,教師主體帶來挑戰(zhàn),任課教師需要進一步學習除專業(yè)課以外的內容,輔助課程內容,讓學生真正地領會“抽象力”的內涵與精髓。 師生教學角色可以互換,課堂翻轉,合理配置教學空間資源,把思政課堂真正交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性與參與度;教學內容情境創(chuàng)設、史論結合;“問題導向”設疑引導學生思考。
理論內容與實踐結合,能夠更好地鞏固課堂效果。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大”課堂就是社會,學生可以走出學校,進入到企業(yè)、社區(qū)、敬老院等地進行實地調研。 比如,貴州理工學院的“概論”課程,分設理論課堂與實踐課堂,建立和完善教學保障機制,結合學校實際,制定了相關的指導方案。 學生不僅加深對理論的認識,同時在實踐中了解社會、認識國情、鍛煉能力。
實踐專題教學會涉及更多資源的注入,因此,加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經費、設施的投入是專題式課堂教學的物質保證[4]。
專題式教學模式可以真正實現過去以“教材為中心、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轉變?yōu)橐浴皩W生發(fā)展為中心、學生學習為中心、學生效果為中心”的結果。
推動思政課改革提升,關鍵在人,在思政課教師,作為學校的主要參與者,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師主導性及學生主體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唯有通過教學模式改革——專題式教學模式才能夠解決,從而達到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