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香東,尚保衛(wèi),孫軍
(1.淮安市洪澤區(qū)漁政監(jiān)督大隊,江蘇 淮安 223100;2.洪澤湖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江蘇 淮安 223100;3.淮安神州水產品有限公司,江蘇 淮安 223100)
河蜆(Corbicula fluminea),別名蜆、黃蜆、黑蜆,廣泛分布于我國江河、湖泊中,是蜆科蜆屬雙殼類水生底棲生物,形狀呈圓底三角形,殼高與殼長相近,殼面油亮帶有粗糙的環(huán)肋,顏色因生活環(huán)境而異,常呈黃褐色或黑褐色。河蜆全身都是寶,蜆肉富含人體所必需的蛋白質和粗脂肪等,有較高的食用、保健價值。河蜆作為中藥材,有醒酒、開胃、通乳、治肝病、抗癌等多重功效,暢銷韓國、日本等地。河蜆也是底棲魚類、禽類的天然餌料,由其制成的配合飼料,可促進畜禽生長繁殖,提高畜類產乳率、禽類產蛋率。蜆殼還是制作工藝品、燒制石灰和貝殼粉的原材料。河蜆大水面增養(yǎng)殖,是將蜆種、蜆苗放入江河、湖泊等天然水域中,采用“人放天養(yǎng)”“自然繁殖”“輪捕輪放”等模式來增加資源的一種措施,其成本低、產量高、易采捕,可當年放養(yǎng)當年收獲,經濟效益明顯,是當前河蜆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一條有效途徑。自2015年起,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qū)漁政部門與洪澤湖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等水面租賃企業(yè)、淮安神州水產品有限公司等大戶合作,在洪澤區(qū)洪澤湖下游的淮河入江水道、二河等宜養(yǎng)水域開展大水面河蜆增養(yǎng)殖試驗,取得了較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試驗水域選擇洪澤區(qū)境內的淮河入江水道九道溝段、蘇北灌溉總渠洪澤段、二河、周橋灌區(qū)等4條河流中適宜河蜆增養(yǎng)殖的部分河段河灣,總面積300 hm2。這些河段河灣水質清新、水流和緩、底質平坦、水深1~3 m、透明度0.5~1.5 m、水質偏堿性、淤泥深度10~35 cm、浮游生物豐富、水草稀疏,河床底質灰黑肥沃,富含有機質,特別有利于定向培育高品質特色的洪澤黑殼蜆。
試驗水域均設置了增養(yǎng)殖區(qū)標志牌、界碑和有關保護設施。避開了取水水源地、航道、碼頭、進排水河口與魚類產卵場,附近沒有污染源。在不影響行洪的前提條件下,試驗單位根據河段地形條件在九道溝等河段上下游河口設置了部分網攔,以控制河蜆增養(yǎng)殖區(qū)外部的一些河蜆天敵入侵。
(1)種苗來源。就近選用洪澤湖河蜆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qū)產出的種苗,不足部分從蘇州、安徽等地進行調劑移殖。
(2)種苗質量。親本要求殼長2.5 cm以上、個體質量5 g左右,放養(yǎng)的親本總質量占種苗總質量的40%以上。親本的殼面油亮有光澤,呈黃褐色或黑褐色,體厚飽滿,肋紋粗疏;幼蜆要求殼長0.5~1.2 cm,個體質量0.5~1.0 g,規(guī)格為1 200~2 000只/kg,殼色青亮,殼體飽滿,紋溝清晰。初始蜆色對將來的定向培育影響不大,也可忽略個體大小差異,但要求品種純凈。
(3)移殖時間。每年3—4月或9—10月為宜。用劃蜆船在種苗產地采捕,直接裝車、裝船,以濕麻袋或濕草簾遮蓋,運輸途中保持潮濕,避免風吹、日曬,河蜆種苗離水時間越短越好,不宜超過48 h。
從外地購進的河蜆種苗,先在2%~4%的食鹽水溶液中浸泡消毒10~20 min,然后將種苗貼近水面,輕緩均勻撒播入增養(yǎng)殖水域中,投放密度400~600 kg/hm2。河蜆種苗長成后均能自然繁殖,逐漸形成優(yōu)勢生物種群,實現(xiàn)自繁自養(yǎng),該水域第二年不再投放河蜆種苗;如果當年起捕量過大,自然繁殖量不足,為保證第二年產量,則需繼續(xù)投放河蜆種苗。
河蜆生命力強,發(fā)病率低,繁殖率與成活率均較高,大水面河蜆人工增養(yǎng)殖全部利用水體天然生物餌料,不需專門投喂。需定期開展水質與水生生物資源調查監(jiān)測,抽取蜆樣檢查殼色和個體生長狀況,每月抽樣一次。用耙齒間距為0.8 cm的劃耙采集樣本,檢查河蜆資源現(xiàn)狀和空間分布,單位面積資源量、河蜆的生物量、密度、河蜆年齡特征、空殼率、形態(tài)指標,做好檔案記錄與保存,為下一步資源養(yǎng)護增殖和生態(tài)修復提供理論依據。同時,還要加強巡邏,防止電、毒、炸等非法捕撈行為對河蜆資源的破壞。如增養(yǎng)殖水域水草覆蓋率違法違規(guī)大于10%時,需人工及時撈割水草。
河蜆面盤幼蟲營浮游生活,抵抗力較差,生存力較弱,常常成為其他魚類的口中美餐。在河蜆繁育盛期,有條件的地方應及時捕捉以螺蚌為食的魚類等,防范青魚、鯉、綠頭鴨等河蜆天敵的侵入,減少河蜆的敵害與競食者。每年6—7月份河蜆進入繁育盛期,在九道溝、二河等水淺的河蜆增養(yǎng)殖河段,常能發(fā)現(xiàn)大量的白色黏液狀漂浮物,這是河蜆的幼苗。這一時期還應防止?jié)崴臎_入,因為泥沙量過多,沉淀后會導致蜆苗窒息死亡。
(1)采捕時間與工具。移殖的河蜆種苗順利生長一年后,次年4—7月即可大量采捕上市。目前,比較環(huán)保有效的采捕工具是人工劃耙和耥網。劃耙由鋼筋焊接而成,為80 cm×25 cm的長方形,后接90 cm長的鋼絲網袋,耙口焊接長150~200 cm、直徑4~5 cm的鋼管鐵柄,連接3~5 m竹竿手柄。采捕成蜆耙齒間距為1.1 cm,采捕幼蜆耙齒間距為0.8 cm。通常以竹木做成等腰三角形的架子,再以相應網目的網衣做成網兜固定在架子上,裝上長竹竿,便制成了耥網。
(2)采捕方法。采用劃耙或耥網,邊采捕邊篩選,捕大留小,小規(guī)格的蜆苗從耙齒空隙或網眼漏下后在原地繼續(xù)生長,采捕強度不超過可捕資源的3/4。宜合理安排漁獲季節(jié),避開繁殖旺季(6、7月份)進行采捕。如果當年采捕強度過大,可在停捕年內增加新來的移植蜆,在同一水域內,新舊河蜆均能獲得良好的生長,或采用區(qū)域輪作、疏捕保種、限量捕撈的方式控制種苗保有量。人工劃耙采捕單船操作,一般為3人組合,2人耥網1人篩選分裝,以確保河蜆規(guī)格整齊,無雜無傷,通常每船每天工作8 h,可采捕河蜆500 kg左右。
(3)運輸與保存。分揀好的河蜆用麻袋或薄塑料編織袋分裝轉運,運輸途中要保持低溫、潮濕,避免風吹、日曬。運輸時間在冬、春季為7~10 d,夏、秋季為3~5 d。夏秋季運輸時應加冰降溫,冷藏運輸,當天起捕當天出運,以保證活蜆質量。
試驗結果表明,當年3、4月份放養(yǎng)的蜆苗,規(guī)格為1 200~2 000個/kg,至9—10月可長至5 g左右,達到商品蜆規(guī)格;當年3—4月親蜆繁殖的蜆苗,至當年底也可長至殼長1.2 cm,個體質量1 g左右。在洪澤二河、周橋灌區(qū)的部分河段,河蜆種群優(yōu)勢十分明顯,呈堆積生長狀態(tài)。實施單位工作人員在二河閘下游浮桶段發(fā)現(xiàn),河蜆生長堆積高近7 cm,最大個體達13 g。所選定的4個河蜆增養(yǎng)殖試驗水域內,從洪澤湖河蜆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qū)移殖的黃蜆一年內全部完成殼色由黃褐色向黑褐色的轉變,超過70%的個體體長達到2.5 cm以上的出口規(guī)格。
根據對淮河入江水道九道溝河段60 hm2河蜆增養(yǎng)殖水域的河蜆養(yǎng)殖結果統(tǒng)計,2020年凈產河蜆1 840 kg/hm2,利潤約6 500元/hm2,捕獲河蜆平均規(guī)格4~6 g/只,最大13 g,群體凈增體質量約8倍,起捕上市的成品蜆比放養(yǎng)蜆苗增加體質量6倍以上。
(1)大水面河蜆增養(yǎng)殖,不需要人工投餌,也不需要特殊的管護措施與設施。投放過河蜆種苗的水域,一般都能自然繁殖,形成優(yōu)勢生物種群,當年可達產達效。該模式是目前漁業(yè)增效漁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之一。
(2)大水面河蜆增養(yǎng)殖,蜆種、蜆苗均可放流。條件允許時,實施單位可在增養(yǎng)殖水域附近建立蜆苗繁育基地,構建種苗一條龍的格局,既可保證蜆苗質量,減少當年留種量,又可降低增養(yǎng)殖成本,還可以有效防止“屎殼郎”等敵害生物的附著,提高成活率與經濟效益。
(3)大水面河蜆增養(yǎng)殖,是一種固碳綠色生產方式,根據河蜆生物學特點,利用水體天然餌料資源增殖放養(yǎng)對象,能夠降解水體有機和無機物質,貝殼的生長還能起到固碳的作用。這是集底層生態(tài)增養(yǎng)殖、水質保護與漁業(yè)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為一體的新型增養(yǎng)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