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陽下,綠樹掩映的村莊透著亮。祖母戴著無檐金絲絨帽微笑著站在白色的馬頭墻旁梧桐樹下,用目光迎著遠歸的我們。這是留在心底的影像。每次回到這個只有三十多戶人家的小村莊,雖然祖屋已是空置,我似總能感覺先祖?zhèn)兡抗獾淖⒁?,感覺來自先祖血液和氣息的流動。先祖在這里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又猶如那棵古老的梧桐樹,開枝散葉,既引來鳳凰,又飛出鳳凰。
這個小村莊就是我的故鄉(xiāng):廣西全州縣永歲鎮(zhèn)磨石源村。
全州古屬湖南零陵 ,自漢朝立縣洮陽兩千多年來,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歸湖南管轄,但現(xiàn)屬廣西。 據(jù)《全州縣志》記載:“湘江由南西往北東流縱貫縣境,湘江兩岸呈狹長的丘陵——盆地,俗稱湘桂走廊。”夾持湘江的西邊大嶺叫越城嶺,東邊大嶺叫都龐嶺。
在東邊大嶺都龐嶺下的永歲鎮(zhèn),有一座名叫大蜈蚣嶺的山。大蜈蚣嶺頂上,流出一條當?shù)亟刑旌拥纳綕荆@條山澗,又分成三條小溪,分別叫北源里、南源里、中汝源,三條溪流緩緩而下,匯合處叫三江口浸漕,浸漕水蜿蜒穿過田垌,來到漢朝時留下的古城洮陽遺址旁一個叫梅塘的古渡口,緩緩匯入湘江。三江口浸漕到春夏山洪暴發(fā)時,石頭被洪水推沖而下。這些石頭的顏色,都帶豆綠色,人們叫它綠豆石。這種綠豆石,是上好的磨刀石,磨出來的刀又亮又鋒利,于是這浸漕的石頭,遠近聞名,被尊為磨石的源頭。于是,小村莊也就因石因水得名——磨石源。
在我的記憶里,磨刀,是磨石源男人們一天的開始。磨刀時,要用浸漕里的水灑在石上,石頭就越發(fā)地黛綠,泛著青光,男人雙手用力握著刀,一上一下磨著,石漿一點一點流下,刀也一點一點鋒利起來,男人會用手輕觸刀刃,擦干刀上殘存的石漿,露出微笑,元氣飽滿地出門干活去了。村里的婦人就說,女人就是那磨石啊!是的,在這個小村莊里,女人就是那溪邊的磨石,她們打磨男人的勇氣與擔當,也打磨著男人刀鋒上的蠻硬,她們以自己的從容與堅韌,既為磨刀人粉身碎骨,也成為家族落地生根的那一抹瓊漿。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的春天。
那天,雨綿綿地下著,村后的蜈蚣嶺上厚厚的云壓得很低,讓人喘不過氣來。四個矮個子的轎夫抬著一臺小轎子在廠門前的大坪上快步走著,越走越近??蘼晱霓I子里擠出來,斷斷續(xù)續(xù),在雨霧中傳進了傍晚的小村里。村里人都明白,那是村頭明軒娶的婆娘來了。
轎子里的新娘叫龍四姑。轎子抬進了明軒家,被送親的喜婆扶下了轎。龍四姑穿著斜襟的黑色布衣,頭發(fā)梳一個圓形發(fā)髻,發(fā)髻上沒有任何裝飾物,一雙小腳從寬大的黑褲腳里露出,一根牽牛的繩子捆綁著一雙手,袖子上還留有一塊白色的污痕。喜婆把還在絕望號哭的龍四姑送進了洞房。
新郎叫明軒,四十四歲。明軒的村莊村前是連成片的好田好地,但大都是鄰村繞龍水大戶蔣世賢和蔣百賢兩家的,磨石源村民大都是蔣家佃農(nóng),再加以砍柴賣和外出“幫工”為生。村后大蜈蚣嶺上常住有土匪,于是村里就成了土匪出沒的地方。村人被稱為嶺腳底人,是口岸人家對山里人的蔑稱,沒見世面之意??诎哆叺墓媚锒疾辉讣薜綆X腳底來,龍四姑自然是不愿嫁的。龍四姑原來是有夫家的,因生了一個女兒,惹了家婆不高興,夫家就以兩擔谷子的價錢,用一根拴牛的粗繩把她捆著塞進了轎子,抬到了磨頭源,成了明軒的新娘。
那個時候,按當?shù)亓曀?,夫家對媳婦只要不滿意,是可以不經(jīng)本人同意把她嫁到另一個家庭的。那是一個多么卑劣的習俗。對于現(xiàn)代社會婚戀自由的我們來說,簡直是不可理喻。我頓時想起了魯迅《狂人日記》里的話:“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紙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對于那時的女人,號哭,也僅僅是唯一的反抗,那雙小小的變形的腳,注定無法丈量遠方,更無法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存在,而她的人生舞臺,只能是她腳下的方寸間。我在淚眼中,頓時想隔空緊緊地抱著龍四姑。
明軒與龍四姑,是我的曾祖父、曾祖母。
1903年的縣志上記載著那兩年“全州有大役,人死萬余,死人無人埋,禾熟無人收”。1905年,即光緒三十一年,這一年,發(fā)生了很多大事:日俄戰(zhàn)爭結(jié)束,抵制美貨運動,廢除有一千多年歷史的科舉制度,中國同盟會建立,朝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京張鐵路開建,后來的廣西大學校長馬君武當年在日本第一批加入中國同盟會。
二月二十七日午時,明軒把即將臨盆的龍四姑送到了橫房的牛棚里。龍四姑一個人躺在事先鋪好的禾草上,不敢呻吟喊叫,怕驚動神明又把這個孩子收走,之前四姑已痛失兩個孩子。隨著一聲有力的啼哭,一個男嬰降臨在牛棚里。出生后的孩子還不敢馬上抱回正房,為了更加讓神明相信這確實是一個像牛一樣賤而堅韌的生命,龍四姑在牛棚里一直等到第二天太陽升起,才抱著孩子回到正房。
正房為三間一幢的四合院平房,中為堂屋,左右為臥室,臥室兩側(cè)為廚房,廚房后有一黑屋,作糧食儲藏用,房前有天井,天井兩側(cè)為橫廳,天井前筑圍墻將左右橫廳連接,兩側(cè)中間建門樓,門樓上雕有蘭、菊、蝙蝠,門檻和房前小路皆為青石,時間久了烏青發(fā)亮,夏秋之季,孩子們躺在青石上不會長痱子。房子梁柱為格木制作,厚重的木板將房間隔開,土話稱為古壁。青磚白墻,青瓦蓋頂,巨檐翹脊。明軒與族人共擁這座正房,以堂屋中間為界,居右?guī)俊?/p>
接連失去孩子的龍四姑又當了母親,自是滿心歡喜,希望兒子像牛一樣健壯,取小名“老?!?,祖字輩,學名祖檳。為了感激牛神的保佑,明軒當天特地為水牛加了半擔谷子為餐,還叫來刻字先生在天井的照壁上刻了一個楷書的福字,在堂屋的古壁上刻了“讀得書多當大坵”??梢姡x傳家,是中國民眾最樸實的認知。在這個山下的小村里,父母給予了這個老來所得的兒子最美好的祝福!而這老牛便是我祖父。
老牛是明軒與龍四姑唯一活下來的孩子。因為是獨子,就顯得尤為珍貴。村里有文廟、武廟,村里也會請文先生、武先生辦私塾,老牛進了私塾,文會背《三字經(jīng)》《幼學》《論語》,武會打棍術(shù)。多年以后,我的八十多歲的父親還會打幾下棍術(shù),我問他在哪學的,他說是小時候跟他的父親我的祖父老牛學的。每到秋末,總會有一個彈棉花的扒弓師傅來村里彈棉花,“扒弓”是彈棉花機發(fā)出的響聲。扒弓師傅在彈棉花空隙,會唱花鼓戲,還會拿著頭巾當彩扇扭起來,每天吃了晚飯,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聽調(diào)子的時間。老牛覺得很好聽,也會跟著學唱。“正月子飄呀是新年 ,姐勸情哥喂呀喂子喲,莫賭錢呀奴的哥,十個賭錢九個輸呀, 哎呀我的哥。乖乖我的妹呀,哪個賭錢喂呀喂子喲 ,有好處呀奴的干哥哥”,這是《十月飄》的調(diào)子,還有《十月花》《孟姜女》《雙探妹》都是經(jīng)常唱的。
有父母在,自然是無憂無慮的。
1925年,老牛二十歲,他結(jié)束了無憂無慮的生活。這一年,干旱,瘟疫,生活艱難。明軒會一點草藥,被人請去把脈看病,于是背著一個藥袋,用荷葉包了一包冷飯,囑咐龍四姑管好兒子,龍四姑點了點頭。明軒離開了村莊,一個黑色的佝僂著的身影在秋天的田野中越走越遠,最后消失在通往湘江的低洼路上。一個月后明軒回到村里,幾天后去世了。
龍四姑用那只手可握的小腳旋轉(zhuǎn)起來,就像磨石一樣堅硬而泛著青綠的光。只是,那磨刀的人已經(jīng)換成了她的兒子老牛。也許真的因為是在牛棚出生,老牛像牛一樣長大,力大如牛,悶聲做事,農(nóng)活是遠近聞名的一把好手。老牛雖然力氣大,但從不與人打架,也不參與賭博,母親說:哪個要是罵你的娘,你就拱手叫他寄爺。他知道,他已經(jīng)沒有了父親的庇佑,他是母親唯一的依靠,他不能有閃失。
老牛二十五歲時,娶了黃沙河竹塘村的大姓蔣家姑娘合娣為妻。黃沙河,與湖南永州隔壁,稱“桂北大門”,是水陸交通要道。合娣共有八個兄弟姐妹,排行第六,小名叫老合仔,全家以做點小生意維持生計。那一年,正是北伐的士兵駐扎在黃沙河,合娣的父親突然去世,哥哥們在外當兵,當家的只有三姐妹,無錢發(fā)喪,只好秘而不宣。姐妹三人忍著眼淚去軍營賣了三天稀飯,籌得了喪葬費,才扎上白布和麻繩,升上白帳,“哇”的一聲哭孝起來,昭告眾人。葬了父親的那一年,合娣正是二八芳齡。
給合娣保媒的是嫁在磨石源鄰村的二姐。二姐回家給母親描述說,老牛生得一表人才,有半邊正房、半邊橫房,水從屋旁流過,柴方水便。母親同意了。
老牛為了娶親,春天,買回了一頭架子豬養(yǎng)著,又插了半畝田的糯禾,種了半畝地棉花和甘蔗花生。冬天過門,彩禮有豬頭、豬腿,家織布二匹,谷子六擔,糯米做的粑粑和玉祥餅。玉祥餅要把糯米用石碓舂成細粉,和上黃糖,揉成垛,做成蓮花形狀,中間點上一抹紅色,在油鍋里炸出來,金黃酥脆,寓意日子像花一樣越過越紅火,圓形的粑粑寓意團團圓圓。老牛將半畝甘蔗挑去榨糖廠,榨出了一塊塊橘黃的塊狀黃糖,寓意甜甜蜜蜜。這些都是老牛接連幾日親自趕做出來的,放在抬盆里,很是體面。
接親的那天,一頂花轎悠悠蕩蕩,后面跟著半堂嫁妝:被窩、蚊帳、腳盆、水桶、麻盆、籠箱 ,鼓手喇叭吹吹打打,甚是熱鬧。老牛穿了長袍馬褂,戴了頂圓形小帽,合娣滿月白凈的臉上涂了胭脂,穿了一件綠色的花麻織料棉衣,外面罩著一件粉紅色的外套,橘紅色的褲腿里伸出一雙放開的大腳。這是口岸人家街上人的打扮。晚上鬧洞房的人說,磨石源娶來了一個“蓋臺”(蓋過了所有人之意)嫂嫂。這位二十歲的合娣嫂嫂,以后會變成村莊里德高望重的合娣奶奶,在九十三歲時以極盛的葬禮長眠在村前的墓地里,守護著她的家園,盼著子孫的歸來。
蔣家合娣來自口岸人家,是見過世面的,雖然斗大的字一個也認不了,但勤勞樂善,理家育人井然有序。老牛肯花力氣,太陽還沒出來已到了田頭,日落時他還要砍一擔柴火堆在墻根下,就連合娣喂豬的飼料,也是老牛從外面把豬菜扯回來,剁好,讓合娣煮潲。老牛有了女人的日子,一天一天滋潤起來。
順龍、順義、順喜三兄弟是老牛的堂兄弟。他們家有十幾畝村中田垌最好的水田。有一塊田叫沙子坵,約三畝多,每年稻田里的禾花魚就有近兩百斤收成。三兄弟仗著田多人旺,在村子里講話當當響,誰也不敢惹他們。后來,他們?nèi)旧狭宋f片的毛病。他們也唆使老牛變賣田產(chǎn)吸鴉片。合娣站在大門前,對著順義、順喜、順龍家罵了半個時辰:哪個唆使我家男人賣田賣地吸鴉片,我叫老牛跟他拼命!
合娣潑辣,罵出了霸氣,但也一下子捅了馬蜂窩,結(jié)下了仇。
那三兄弟說,合娣是口岸中人,不會做農(nóng)活,嘴巴厲害得很,我們誰也說她不過,是村中的禍害!拿條牛繩把她捆起來,用松香竹點燃燒爛她的嘴,把她嫁了!這個來自黃沙河口岸邊的女人不甘示弱:哪個敢動我一下,我就到繞龍水去叫我的“家門”叔伯來收拾你們。繞龍水是從黃沙河竹塘村搬遷而來的,稱為蔣家“家門”也算大族,三兄弟聽罷也暫時平息下去。
嫁合娣的事還是在暗中進行。當時合娣生了兩個女兒,三兄弟對龍四姑說,只會生女仔家,嫁了她,另外討一個會生仔的傳宗接代。龍四姑不敢出聲。
合娣去給正在樟樹腳地里種花生的丈夫送午飯。她低著頭正在整理花生種,老牛開行子把花生種用土蓋上,烈日下,滿頭大汗。這時,田埂上走來了四五個陌生人,有男有女,走近后,劈頭就問:“老表!種花生啊!聽說你們家有牛賣哇!”老牛抬起頭,隨口答道:“我們哪里有牛賣?沒有!”幾個人對著合娣打量了一番,不聲不響地走了。
三天后,合娣在家里砍豬菜,準備煮潲。村里一個叫六妹麻婆的跑來,伏在合娣耳邊急切地說:“要嫁你了,你還在這里砍豬菜!轎子都已到了門前臘樹腳坪邊了!”合娣說:“我怎么不知道,他們一概沒作聲呀!”“你還不知道?前天你們在樟樹腳種花生,有人就看了親了?!焙湘愤@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些買牛的,就是看親的!合娣請六妹麻婆幫她去繞龍水請家門,她自己找到了正在與一幫年輕人聊天的男人。
“老牛,你為什么好好的要嫁我?”
“我怎么要嫁你?沒有呀!”
“轎子都到了臘樹腳,在鋪子里等你去寫紙呢!”
老牛這才慌了手腳:“他們要嫁你,我把價錢喊高些。如果他們還硬要嫁你,我就出走上桂林,這個家也不要了。”
于是,夫婦倆一前一后相跟著來到鋪子里。果然一大堆人在那里等著,轎子放在一邊。
首先說話的是合娣:“是哪個討?zhàn)I親的?我們兩公婆都不知道,你們就來抬親了?”
老牛接著說:“要討親,給我三百二十塊花邊!”
那些討親的面面相覷,互相嘀咕:“他們夫婦感情那么好!原來是其他人搞的事 !”
這時,繞龍水家門伯伯帶著一群人趕了過來:“是哪個要討我蔣家妹陀的?”順義、順喜、順龍不敢出聲,抬轎子的人也灰溜溜地走了。
從此以后,再也沒人敢說要嫁合娣的話了。
順義、順喜、順龍以后把各自的婆娘嫁了,那十幾畝好水田也變成了別人家的田產(chǎn)。幾年后,兄弟三人吸鴉片致死,沒有留下子孫。
從那以后,合娣才真正成了家中的主婦。龍四姑也把自己守住的“米缸”權(quán)交給了合娣。所謂米缸權(quán),意即米缸由龍四姑鎖住,合娣每餐煮飯時,由龍四姑往鼎鍋里放米。掌握了米缸,就是掌握了經(jīng)濟大權(quán)。也許,這時候龍四姑才相信合娣能夠治好這個家?!懊褚允碁樘臁?,在那個糠菜半年糧的年代,怎樣讓家人細水長流地填飽肚子是考驗主婦的治家能力。
合娣的抗嫁,從此成了家族的傳奇。
老牛與合娣,就是我的祖父祖母。
合娣一共生育了十五個孩子,因醫(yī)療條件和瘟疫只活下來五個,三男二女。二女分別叫轉(zhuǎn)英、素蘭,三男取小名為丑角、小生、玉生?;州?,取學名分別叫基燧、基燃、基燈。小生因下面的幾個弟妹沒有成活,就吃了三個人的奶,于是長得魁偉健碩,與哥哥像雙胞胎一樣。這三個用調(diào)子角色取小名的孩子,在他們的人生舞臺上各自發(fā)光,也許,這也與他們的名字里有“火”一樣:熱情、向上、溫暖。
時間來到了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縣志上記載:“9月10日,日軍攻占黃沙河?!?/p>
9月,剛收割了稻子,因輪到老牛家種掛山田,一起收了約四千斤谷子,把黑房里的谷倉和睡柜都裝得滿滿的。當時老大丑角正在黃沙河外婆家,日軍占領(lǐng)黃沙河的消息傳來,全家就尤為驚恐。這一年,小生八歲。
小生一早就牽著牛去田垌里放,當時,他正在一個田坎下一本正經(jīng)地做著“燒窯”的游戲,窯火燒起來了,小生擦著滿頭的汗抬起了頭,這時候,竟遠遠地看見了一隊穿著不一樣軍服的兵向村里走來。他嚇得牽著牛撒腿就往村里跑,還一邊大喊:鬼子來了,鬼子來了!村里人聽到了消息,扶老攜幼往后山跑去。
龍四姑,那時已有八十三歲,腰背駝成了九十度,脖子上還吊著一個大包(以后才知道那是甲狀腺),常年拄著梧桐樹拐杖。老牛背著母親,身邊帶著防身的鳥銃和被磨石磨得鋒利的菜刀,小生則牽著他的好伙伴——牛,全家就往山上跑,鄉(xiāng)間俗稱“走日本”。這時,龍四姑倒是淡定地說:走兵,我這一生已經(jīng)走了好幾次了。我們這里山上土匪常住,哪里還要到大山里去呢?況且家里的糧食也要管一管,免得被人偷了,我這把年紀了,我不想走遠,你們走吧!她就強行讓背著她的兒子將她放在了三江口浸漕旁,一個放牛娃用來躲雨用的小草棚里,她揮手催促著她的獨生子全家趕緊上山,目光堅定。
日本鬼子一進村,就看中了老牛家的正房子。位于村頭,干凈、明亮。一個軍官住在廂房里,廚房做辦公室。
第二天,鬼子進山了。合娣摟著在襁褓里的萬英,小生牽著牛伏在灌木中,那牛也有靈性,叫它走就走,叫它趴下就趴下,還不能出聲。鬼子就在幾米開外。合娣死死地捂著萬英的嘴,等鬼子離開時,萬英臉已發(fā)紫。他們向更高的山——轎子頂爬去。鬼子在澗水邊的小茅屋里發(fā)現(xiàn)了龍四姑。鬼子先用槍托擊打她蜷縮的身體,見還有一口氣,又補了一槍,龍四姑的身體流出的鮮血,染紅了綠豆磨石,又沿著磨石慢慢滴入了溪水,溪流繞過村莊,流入了湘江。也許,當那一縷魂魄離開龍四姑的身體時,她還在牽掛她的孩子們:他們跑遠了嗎?
老牛一個人葬了母親。日本鬼子敗走后,他給母親叩了三個響頭,伏在母親的墓前撕心裂肺地哭了一場。鬼子在廚房的古壁上鋸開了一個圓洞做窗戶,那個圓洞正好把“讀得書多當大坵”中的“讀得書多”幾個字剜去了,老牛找來了木頭,鋸了新板補上,把“讀得書多”重新描上。于是,“讀得書多當大坵”在那面殘破的古壁上又完整起來。那是父母留下的最后念想,也是不能忘卻的仇恨。
時至今日,老屋雖幾經(jīng)修繕,但那一面有著疤痕的古壁和古壁上的一行字還被完整地保存著。這是一個家族的記憶。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村里有了小學。
合娣和老牛把兒子都送到學堂里去了。去學校那天,合娣起了個早,燒了一盆炭火,讓小生把身子烤得暖暖的,給毛主席畫像鞠了躬,還拜了孔夫子。拉著小生的手去學堂,見了老師,向老師鞠了躬,說:讀書好光榮??!還說:哎,小生也能讀書了!
就這樣,一句“讀書好光榮?。 保屖龤q才啟蒙的小生幾年以后考上了永和高小、縣三中,隨后又以三縣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全州高中,幾年后又考上了大學,越走越遠。但合娣永遠還是那句話:讀書好光榮??!
在大學校園里,小生與一個叫謝崇云的女同學有了浪漫的愛情故事。謝崇云在兩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是叔伯們帶大了她。新中國成立后,進了學堂一路跳級,然后在高中和大學與小生相遇,這個時候她已經(jīng)叫他基燃了?;籍斈甑囊痪?“我要照顧你一輩子,我要給你一個完整而幸福的家”的承諾,讓崇云體會到了家的溫暖與安全?;及殉缭茙Щ亓四ナ矗蔀檫@個家族的新成員。這是嶄新的一片天空,一片可以讓女人做夢的天空。
合娣知道,兒子將在遠方落地生根。這個自立自強的高挑清秀的女學生,將成為兒子家的女主人。
這就是我的父親和母親。
父親母親是老師。我們時常搬家。在當年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地方,一輛車后擋板上用紅漆寫著“野”的“紅梅”牌自行車人人皆知?!耙啊笔歉改笧槲覀兯慕愕芷鸬拿趾竺娴囊粋€字,他們希望他們的兒女在廣袤的田野里,感受春天的播種,夏天的耕耘、秋天的收獲、冬天的厚重,有著一年四季的勃勃生機。當這一充滿浪漫與頑強的期許寄托給我們時,這意味著父母所要承擔的負荷就更重了。養(yǎng)育子女與教育學生,是雙重的責任。在我們家,父親勤奮而堅強,母親則是嚴厲的,但她又是永遠樂觀和積極向上的 。她不允許自己偷懶,更不允許孩子們偷懶。
一次,母親的一位學生來問一道化學題的解答,正上小學的我家小弟好奇而茫然。母親摸著小弟的頭,“哈,等我家小弟考上清華大學,就懂做這道題了?!蹦赣H就是這樣,當一個小目標實現(xiàn)了,永遠會有更遠的目標的提示,小弟睜著一雙大眼睛看著母親,也許,考上清華大學的心思就是在那一天發(fā)芽的。如今,我家小弟已從清華大學畢業(yè),在國外讀了博士,又成了清華園中的一位教授。
在一次全家聚會上,母親感嘆地說:“我們雖然沒有存下巨款,但卻存下了你們這一群好孩子?!备赣H還幽默地對大家說:只要敢于畫餅充饑,那餅一定會從畫上走下來變成真實的餅。于是,“畫餅充饑”就成了我們家有著特殊意義的語錄。
如今,我們這一代已經(jīng)在不同的地方落地生根。
而對于故鄉(xiāng),從小到大,每年的往返,是一道固定的功課。
小時候跟父親回老家,遠遠地看見了那面徽式建筑的白墻,就知道快到了。于是,總會在一個叫廠門前的地方歇一歇。事實上,廠門前是一塊大空坪,由大大小小的石頭堆就,我和父親坐在石頭上,正在田地里勞作的村里人就會陸陸續(xù)續(xù)地圍攏過來,“滿滿,回來了”“阿弟,回來了”,于是,父親操著土話,每人遞上一支煙,雖然父親是不抽煙的。
他回身叫我依次叫著“大嗲嗲”“小滿滿”“二哥”,他們總會夸一句“越來越體面了”。父親總是問,年情好不好,糧食夠不夠吃。有一次,一個我叫他“滿滿”的對父親說,年情干旱,要是能向政府申請修一個電灌站就好了。父親說,我找找人。父親也只是個當老師的,但他通過自己學生督促此事。過了兩年,電灌站修好了。多年后,在桂林工作的我的伯父還協(xié)助村里申請找來資金修好了通往村里的水泥路。
村子在高處,走在田垌里的身影早就被全村人看在眼里,就有人跑去告知祖母,于是,祖母總是站在那面白色的馬頭墻下,微笑著等我們。進到家,祖父總是在磨刀石上磨刀,要準備殺雞了。
這時候,總會有我叫“嬸嬸”“嫂嫂”的用竹籃子提著一罐茶和一些“仔仔”過來?!白凶小本褪屈c心的意思,通常有花生、西瓜子、紅薯、芋頭,還有盤得很漂亮、炸得金黃的糯米玉祥餅,上面還點著一抹紅。她們會說“合娣奶奶,我拿罐茶和仔仔給小生和春野吃”,我祖母會說“哎喲,你還講禮性”,喝了那罐茶,盤子里的“仔仔”會全部倒進我的口袋里,我會說“不要不要”,祖母會說“接到接到”,于是我滿心歡喜全部收下。一撥一撥地來,一直要持續(xù)到吃飯的時間。于是我的口袋里會有很多“仔仔”,裝著回到城里的家,弟弟妹妹會第一時間翻我的口袋。這是我當大姐的高光時刻。
到了吃晚飯的時間,祖父祖母會請幾個村中長老或村干部一起過來喝酒。父親不抽煙,但能喝酒。按鄉(xiāng)俗,如果不讓客人喝醉了,就是怠慢了客人。最后,總是客人醉了,父親說,我沒醉。席間,我會選坐邊席下首,祖父不動筷子我是不敢先動的,還只能夾菜碗自己這一邊,父親他們喝完酒了,我會趕緊去幫裝飯,吃完飯了,我也會趕緊去倒茶,遞碗、遞茶,是要用雙手的。有一次,我說話時用筷子頭點著別人,被祖母用筷子打了腦門。我吃好了,我對祖父說:嗲嗲,我吃飽了。祖父說,好!我將筷子平放,起身表示歉意,才離席。到了晚上,我就睡在祖母的腳邊,幫她捂腳。
就這樣,故鄉(xiāng)的模樣,在跟著父親一次次地返回和離開中逐漸鮮活起來,那些碎片逐漸連成了斷斷續(xù)續(xù)的線,再連成了立體而有質(zhì)感的面。前些年,主持維修了老屋,族人送了一部續(xù)修的《唐氏族譜》,族譜里的圖文,讓我了解了更多的家族遷徙經(jīng)歷,才與這個只有三十幾戶的小山村有了真正的對話。我意識到,一個家族的落地生根是一部大書,祖上的村莊和村莊里的祖先,家族里的男人和不斷加入的女人,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都可以在書的某一頁、某一行里,在亦真亦幻的傳說里找到記錄或者暗示。而這一切,是我們的一部分,是滲透在我們血肉和生命中的經(jīng)驗,他就像一根綿延不斷飄動的絲帶,不管我們走到哪里,都會溫情脈脈地輕輕地網(wǎng)住我們,留下祖先的印記。而這根網(wǎng)線,是女人留下的。
生命的延續(xù),是那么偶然,又是那么的頑強。猶如那棵祖先栽下的梧桐樹,開枝散葉,又猶如那刀鋒,要與溪水和磨石相擁才能鋒利!
《唐氏族譜》:“始祖庚一郎遇公,以宋舉人自山東兗州來令清湘,開基尚禮”,《全州縣志》:“宋紹興年間,縣令唐遇首修飛鸞橋?!痹瓉?,始建于宋朝的廣西最早的跨河大橋飛鸞橋,居然是祖上的功德,頓時親近了那座橋。這應該是一個有政績有情懷的縣令??赡墚敃r很受百姓愛戴,才選擇留在全州,去官后,開基尚禮村,從此再也沒有回山東兗州了。取名尚禮村,可能也是對家鄉(xiāng)的深深思念,或許,是為了提醒后人不要忘掉那遙遠的故鄉(xiāng)。我時常想,唐遇以舉人之身任清湘縣令時,他的母親我的祖先奶奶在盼他歸去嗎?遠行的游子身后一定有一縷光愈拉愈長!
全州永歲尚禮村離磨石源幾里地,找個時間,要去尚禮村和山東兗州拜謁。也許,又能發(fā)現(xiàn)更遠的故鄉(xiāng)。我想,故鄉(xiāng)一定會與黃帝親手栽種的五千年的柏樹相連。
中秋節(jié),我的小外孫在大洋彼岸打來視頻,她說,外公外婆,中秋節(jié)快樂!我和爸爸媽媽在吃月餅!媽媽還教了我一首詩,我背給你聽:《春夜洛城聞笛》,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唐春燁,廣西桂林全州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理事,廣西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常務(wù)副主席。有散文、評論、戲劇作品發(fā)表。評論、戲劇作品曾獲獎?!?/p>
責任編輯? ?馮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