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大為
樂器中,我偏愛大提琴。我曾經(jīng)問過一些喜歡大提琴的朋友:為什么喜歡大提琴?回答往往是:“好聽”“旋律優(yōu)美”。再問下去:為什么好聽、優(yōu)美?就答不上來了。
我想很多人之所以喜歡大提琴,只不過把它當作生活的點綴。但大提琴,對我來說的特別之處是:它像一塊砂皮,把人的心和神經(jīng),放在上面,磨來,磨去;磨去,又磨來……
落寞、無奈、悵然、嘆息,這些自有其他樂器也能奏出。但,痛徹心扉的絕望、深灰黑色的孤獨、沉入谷底的無望,似乎只有大提琴,才能為之。
大提琴,是人生的留白處。熱鬧、成功、繁華之時,不必去找它。它自在燈火闌珊處。
二十世紀大提琴大師輩出,或以沉郁勝之,或以唯美勝之。能達到二者其中之一的,如過江之鯽。但真正做到兩者兼而有之的,少之又少。兼而有之,才能稱得上真正的大師??ㄋ_爾斯、沙夫蘭、杜普蕾、老羅、納瓦拉諸位大師皆是如此。如果說,大提琴是一塊砂皮,那卡薩爾斯、杜普蕾、納瓦拉,斯塔克是粗砂皮。傅尼埃、托特里埃、馬友友是細砂皮。沙夫蘭、羅斯特洛波維奇、詹德隆、比爾斯瑪、卡薩多則介于兩者之間。
什么是好的大提琴演奏?我以為,要沉郁和唯美兩者齊美。沉郁處,要能真正沉到生活的最低處,觸摸到人生最深層的痛苦,那種在瓦礫里翻滾掙扎的感覺;唯美處,就是在漫天的瓦礫塵土中還能開出一朵絕美的花來……在所有樂器里,大提琴可能是最能撕下生活假相面具的,它把赤裸裸的生活真相揭示給我們看,讓我們暫時抽離于這個五光十色的虛幻表象,思考生命的本質(zhì)。從這一點上來講,這很像一句古時的經(jīng)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彼?,我曾經(jīng)說過,聽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讓我們從俗世生活中驚醒數(shù)秒,抽離出來,反觀我們自身到底是誰。
有朋友說:我覺得大提琴的聲音是深藍色的。比如傅尼埃的大提琴是深藍色的。但沙夫蘭的大提琴是深褐色的。杜普蕾的大提琴是赭紅的??ㄋ_爾斯的大提琴則是灰黑色的。
真正聽得出大提琴的弦外之音的,大概是要上了點歲數(shù)的。我的一位大學老師,也是資深古典音樂發(fā)燒友。前幾天和他閑聊,他說,有人請他去聽一位中學生開的大提琴演奏會。他問:什么曲目?答: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他說他心里嘀咕,小朋友技術(shù)上可能基本掌握了,但這么小,怎么理解得了巴赫?他說他年輕時聽大提琴大師卡薩爾斯拉的這個曲子,怎么也聽不進去,馬上束之高閣。人過中年之后,偶然翻出來再聽,閱歷豐富了,那些細膩的細節(jié),豐富的層次,都聽出了味道。
相似的經(jīng)歷,我也有。大學時代,我也聽不進卡薩爾斯,覺得像在鋸木頭,且是一把老舊不堪、銹跡斑斑的鈍鋸子,趕緊關(guān)上。我覺得,人到四十是一大關(guān)口,很多東西,過了四十,好像就聽懂了,看懂了?,F(xiàn)在再聽,就像一杯苦澀至極的咖啡,慢慢品,便品出了點味道。它就像人生,需要我們慢慢來品。
(徐峰摘自《新民晚報》/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