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寒瓜與西瓜辨析*——“寒瓜”概念的傳承、演變和認知

2021-12-14 03:53:25劉啟振
農業(yè)考古 2021年4期
關鍵詞:永嘉冬瓜甜瓜

劉啟振

一、引言

寒瓜是西瓜最為常用的別名之一。實際上,在西瓜傳入之前,中國古籍中就已經存在“寒瓜”一物,彼時其所指為何?寒瓜怎樣成為西瓜的別稱?寒瓜是否專為西瓜別名?明代著名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寒瓜視為西瓜的別名,并認為南北朝時期即有西瓜。此后的很多學者對此信而不疑,將文獻中的寒瓜作西瓜解。趙傳集即認為《本草綱目》所言寒瓜是中國土生西瓜的古稱[1];李志學則認為明代以前出現(xiàn)的寒瓜為中國原產的冬瓜[2];楊鼎新也主張?zhí)蘸刖啊睹t(yī)別錄》中所言寒瓜為冬瓜[3];俞為潔提出寒瓜一名在各時期指稱不同的瓜類[4](P231-235),葉靜淵對該觀點進行了肯定[5](P336);不過舒迎瀾仍堅持寒瓜即西瓜,最早在南朝梁代傳入中國[6]。學界對于寒瓜一名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討。直到現(xiàn)在,針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依然呈聚訟不已之勢,有時甚至將有關西瓜歷史文化的探討引入歧途[7]?;诖?,筆者嘗試對中國歷史上的寒瓜及其與西瓜的關系進行詳細考辨,避免以訛傳訛,從而以正視聽。

二、寒瓜在西瓜傳入中國之前的歷史演進

漢代神話志怪小說集《神異經》中描寫椰樹時已經提及寒瓜:“東方荒中,有邪(音耶)木焉,高三千丈,或十余圍,或七八尺,其枝喬直,上下不可那也。葉如甘瓜,二百歲葉落而生花,花形如甘瓜,復二百歲落盡而生萼,萼下生子,三歲而成熟。成熟之后,不長不減,子形如寒瓜(似冬瓜也),長七八寸,徑四五寸,萼復覆生頂(言發(fā)萼而得成實)。此不取,萬世如故?!保?](P267)據(jù)其所述,椰樹的葉、花形狀與甘瓜(即甜瓜)同,而椰子之形則與寒瓜同。張華注曰:寒瓜“似冬瓜也”。相較之下,西晉嵇含(263—306)《南方草木狀》卷下《果類》對椰樹的記載更為準確,其中也提到椰子實大如寒瓜:“椰樹,葉如栟櫚,高六七丈,無枝條。其實大如寒瓜,外有粗皮,次有殼,圓而且堅;剖之有白膚,厚半寸,味似胡桃而極肥美;有漿,飲之得醉。”[9](P14,卷下,果類)此二種資料均以寒瓜來描摹椰樹果實外形,一方面可以推知寒瓜為漢晉時期北方中原地區(qū)的常見瓜蓏,另一方面也說明寒瓜與椰子一般大小,外形亦與冬瓜相似。

南北朝時期,關于寒瓜的記述更加詳細。南朝沈約(441—513)《行園》一詩寫道:“寒瓜方臥壟,秋菰亦滿陂。紫茄紛爛熳,綠芋郁參差。初菘向堪把,時韭日離離。高梨有繁實,何減萬年枝?;那把?,安用昆明池。”[10](P370)南齊山水詩人謝朓(464—499)又作《和沈祭酒行園》詩,可知沈約《行園》成于其任國子祭酒之時,即南朝齊建武三年至永泰元年間(496—498)。“園”即沈約的家園,又稱東園(其有《宿東園》詩)、東田,位于建康(今南京)鐘山以東。沈約又作《憩郊園和約法師采藥》極言其園圃之盛:“郭外三十畝,欲以貿朝饘饒。繁蔬既綺布,密果亦星懸?!保?0](P439)清嘉慶十六年(1811)《新修江寧府志》載:“沈約郊園在鐘山下,謝朓有《和沈祭酒行園》詩?!保?1](P90,卷九,古跡中)由沈約《行園》詩勾勒出的田園景色可以看出,在當時的南京地區(qū),寒瓜與菰、茄、芋、菘、韭、梨、雁共同出現(xiàn)在深秋季節(jié),只是寒瓜與菘一樣,剛剛進入快速生長的階段。顧名思義,寒瓜性寒,所以還具有治療熱病的功效?!读簳酚涊d:“滕曇恭,豫章南昌人也。年五歲,母楊氏患熱,思食寒瓜,土俗所不產,曇恭歷訪不能得,銜悲哀切。俄值一桑門問其故,曇恭具以告。桑門曰:‘我有兩瓜,分一相遺?!瘯夜О葜x,因捧瓜還,以薦其母。舉室驚異,尋訪桑門,莫知所在。”[12](P648,卷四十七)《南史》亦載此事:“滕曇恭,豫章南昌人也。年五歲,母楊氏患熱,思食寒瓜,土俗所不產。曇恭歷訪不能得,銜悲哀切。俄遇一桑門問其故,曇恭具以告。桑門曰:‘我有兩瓜,分一相遺?!€以與母,舉室驚異,尋訪桑門,莫知所在?!保?3](P1835,卷七十四)二者所載幾近相同,但是在滕曇恭得到桑門所贈寒瓜之后帶回的描述不一致,《梁書》所載為“因捧瓜還,以薦其母”,而《南史》則僅言“還以與母”?!读簳烦蓵鴷r間較《南史》為早,李延壽在刪節(jié)宋、南齊、梁、陳等書的基礎上寫成《南史》,所以《梁書》的詳細記載是可信的。五歲的滕曇恭“捧瓜還”家,可見寒瓜的體積并不大,與兒童捧起的雙手掌大致相仿。結合前述內容也能推知,普通寒瓜的個頭是較小的,與椰子類似。然而,其時的永嘉郡(今浙江省永嘉縣一帶)卻出產一種體量很大的寒瓜,摘取保存處理后能夠長期食用。醫(yī)藥家陶弘景(456—536)《本草經集注》記載:“永嘉有寒瓜甚大,今每即取藏經年食之?!保?4](P492)后世常有據(jù)此言寒瓜為永嘉特產者,筆者認為其謬大矣。實際上,寒瓜在南北各地多有出產,只是永嘉所產較別處為大。此外,“藏”一般是指通過鮮藏、干藏、腌藏、醬藏、蜜藏實現(xiàn)長期保存食用。東漢劉熙(約160—?)《釋名》卷四《釋飲食第十三》有不少關于瓜果保存方法的記載:“桃濫,水漬而藏之,其味濫濫然酢也。柰脯,切柰暴干之如脯也?!抑T,藏桃也。諸,儲也,藏以為儲,待給冬月用之也。瓠蓄,皮瓠以為脯,蓄積以待冬月時用之也?!保?5](P439)可以看出,對于桃、柰、瓠等不耐貯存的瓜果,晾曬做脯是漢代常用的儲藏手段。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九《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引崔浩(同為北魏人)《食經》所載,介紹了藏瓜法、藏越瓜法、藏梅瓜(以老白冬瓜為主料)法、樂安令徐肅藏瓜法等加工技術,均是如此[16](P661-662)。但也不排除永嘉人掌握了某種特殊的保鮮技術從而實現(xiàn)“鮮藏”。

顏之推(531—約597)《觀我生賦》有“六馬紛其顛沛,千官散于奔逐,無寒瓜以療饑,靡秋螢而照宿”之句,其后自注曰:“時在季冬,故無此物”[17](P624-625,卷四五)。清人盧文弨(1717—1795)注解此“寒瓜”云:“《吳越春秋》三:‘越王復伐吳,吳王率其群臣遁去,晝馳夜走,至胥山西坂中,得生瓜,吳王掇而食之?!保?8](P701)他認為顏氏所言寒瓜就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所食的生瓜。再考《吳越春秋》卷五《夫差內傳》所載:

二十三年(前473),十月,越王復伐吳。吳國困,不戰(zhàn),士卒分散,城門不守,遂屠吳。吳王率群臣遁去,晝馳夜走,三日三夕,達于秦余杭山。胸中愁憂,目視茫茫,行步猖狂,腹餒口饑,顧得生稻而食之,伏地而飲水。顧左右曰:“此何名也?”對曰:“是生稻也?!眳峭踉唬骸笆枪珜O圣所言‘不得火食’‘走傽偟’也?!蓖鯇O駱曰:“飽食而去。前有胥山,西坂中可以匿止。”王行有頃,因得生瓜已熟,吳王掇而食之,謂左右曰:“何冬而生瓜?近道而人不食,何也?”左右曰:“謂糞種之物,人不食也?!眳峭踉唬骸昂沃^糞種?”左右曰:“盛夏之時,人食生瓜,起居道傍,子復生,秋霜惡之,故不食?!保?9](P51,卷五)

吳王夫差為越王勾踐所敗,逃遁途中偶得生稻、生瓜而食。二者何謂?筆者認為生稻即野生稻,第一處“生瓜”即野生甜瓜。勾踐伐吳發(fā)生的時間在農歷十月,冬季天氣寒冷,普通栽培水稻早已收割,而很多野生稻具有較強的耐寒特性,甚至能夠自然越冬。關于首處“生瓜”,所據(jù)為四部叢刊本(影弘治本),又《太平御覽》卷九七八《菜茹部三·瓜》引文曰:“吳夫差為越所敗,遁而去,得自生之瓜。其實已熟,掇而食之”[20](P4335),其中的“自生之瓜”是對于生瓜的合理注解,并且“生稻”也可以解釋為“自生之稻”,即野生稻。此外,第二處“生瓜”是一個動賓短語,而第三處則為新鮮的瓜之意。顯然,初冬“糞種”所成的“生瓜”斷非某種瓜蓏的名字,亦非農人有意栽培而得,僅是野生于路邊的甜瓜一類的瓜蓏而已。所以,盧文弨主張寒瓜為生瓜一說頗有牽強附會之意,不足為憑。顏之推所述“無寒瓜以療饑,靡秋螢而照宿”之事發(fā)生在北周攻打北齊的“平陽之戰(zhàn)”結束以后,北周軍隊乘勝追擊,晉陽、鄴城相繼陷落,北齊君臣四散潰敗,從而藉此來形容逃亡時的狼狽之相。寒瓜、秋螢二物應是實指,而非僅僅引用典故,否則也就沒有必要自注季冬不出了,同時還說明此時的北方仍然存在寒瓜。

唐宋時期,寒瓜在南北各地繼續(xù)發(fā)展。唐李白《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詩有云:“雁度秋色遠,日靜無云時?!瓶蛺矍锸?,山盤薦霜梨?!釛棿贡惫?,寒瓜蔓東籬?!保?1](P918-919,卷二〇)該詩作于唐天寶四載(745)秋,地點在魯郡(今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qū))城北。雁、蒼耳、秋蔬、霜梨、酸棗、寒瓜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動的秋日田園圖景,這與沈約《行園》所載非常相似。容易看出,此處生長的寒瓜是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柳宗元被貶永州(治今湖南永州)司馬期間,于元和七年(812)作長律《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奉寄澧州張員外使君五十二韻之作。因其韻增至八十通贈二君子》一詩,其中有“風枝散陳葉,霜蔓綖寒瓜。霧密前山桂,冰枯曲沼蕸”[22](P3937,卷三五一)句,反映出這時湘南永州地區(qū)分布著一定數(shù)量的寒瓜。宋代的詩詞作品中也頻頻出現(xiàn)寒瓜。北宋陳師道(1053—1102)《龍?zhí)丁吩娫疲骸绑@飆振積葉,清霜作朝寒。水旱或有差,精禱神其難。魚龍同一波,信有水府寬。向來三日雨,賴子一據(jù)鞍。何以報嘉惠,寒瓜薦金盤。萬口待一飽,歸臥神其安。猶須雪三赤(趙本、四庫本、張本作尺),盛意莫得闌?!保?3](P12695,卷一一一七)時在初秋,晝夜溫差大,寒瓜被用來解渴消熱。同一時代的張耒(1054—1114)《海州道中二首》第二首言:“秋野蒼蒼秋日黃,黃蒿滿田蒼耳長。草蟲咿咿鳴復咽,一秋雨多水滿轍。渡頭鳴舂村徑斜,悠悠小蝶飛豆花。逃屋無人草滿家,累累秋蔓懸寒瓜?!保?4](P13124-13125,卷一一六三)這也是描寫初秋時節(jié)海州(治今江蘇連云港)地區(qū)的田家景象,蕭條破敗,農人逃亡他鄉(xiāng),土地荒蕪,滿院雜草,累累寒瓜亦無人采摘。南宋樓鑰(1137—1213)《過故家》詩曰:“團團桂樹擁檐牙,舊日輕黃滿樹花。惆悵秋清無一葉,空余枯枿縋寒瓜?!保?5](P2408)樓鑰是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秋天探訪故家時,發(fā)現(xiàn)原本繁茂的桂樹已經葉落殆盡,只剩攀緣的寒瓜懸吊在枯枝上。程珌(1164—1242)《沁園春·壽李通判》上闋詞云:“那用招秋,休言推暑,風自薰兮。問誰解當初,識公來處,月明碧落,旆卷青霓。千丈長松,起人生意,凍芋寒瓜空滿畦。還堪怪,怪諸公袞袞,我尚憑泥?!保?6](P2293)凍芋即芋艿(芋頭),與寒瓜一樣,都是較晚成熟,常在深秋或冬天食用。宋末蒲壽宬《田園秋興》曰:“草屋柴門風露涼,寒瓜收蔓力鋤荒。新栽莙荙恰逢雨,欲剪芹藍猶待霜。牧豎歸來煨芋熟,田翁相就潑醅香。里胥偶報征苗急,自辟閑畦早筑場。”[27](P864-865,卷五)此詩當作于蒲氏居福建泉州之時,可知宋季元初的閩南地區(qū)仍然廣泛栽培寒瓜。需要指出的是,西瓜在兩宋之交時已經在南北多地廣泛栽培和傳播。南宋(金)是寒瓜與西瓜并存的時期,未將二者進行混淆。

三、寒瓜之名與西瓜的融合和變遷

元代實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大一統(tǒng),遼闊的疆域、強大的國力和繁榮的貿易,都為西瓜實現(xiàn)迅速而長足的發(fā)展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元初官修《農桑輯要》(1273)是最早記載西瓜栽培的農書,另外兩部重要農書《王禎農書》(1313)和《農桑衣食撮要》(1314)也都有相關記載。這一方面反映了西瓜種植普及的客觀狀況,另一方面又大力推進了西瓜種植規(guī)模的擴大和范圍的擴張。在這一背景下,原本熟悉的寒瓜開始用來指代新興的西瓜,寒瓜一名也很快被西瓜所占用。元初方一夔(1253—1314)《食西瓜》載:“恨無纖手削駝峰,醉嚼寒瓜一百筒。半嶺花衫粘唾碧,一痕丹血掐膚紅。香浮笑語牙生水,涼入衣襟骨有風。從此安心師老圃,青門何處問窮通?!保?8](P139)詩人描繪了品食西瓜時的清涼感覺和愜意神情,并借用“寒瓜”來詮釋食用西瓜的感受。任昱散曲《泛舟》云:“牙檣錦纜過沙汀,皓齒青蛾捧玉觥,銀塘綠水磨銅鏡。船如天上行,人傳李郭仙名。水晶寒瓜初 破,藕 花 香 酒 易 醒,無 限 詩 情。”[29](P1019)顯 然,“水晶寒瓜”就是西瓜,水晶用來形容瓜瓤色澤晶瑩之狀。

元明以降,寒瓜最終成為西瓜一個常用的別名。李時珍《本草綱目·果部》(1596)即將西瓜徑直釋名為寒瓜,并指出:“按胡嶠《陷虜記》言:嶠征回紇,得此種歸,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則南北皆有,而南方者味稍不及,亦甜瓜之類也。二月下種,蔓生,花、葉皆如甜瓜。七八月實熟,有圍及徑尺者,長至二尺者?!蘸刖白ⅰ系佟裕骸兰斡泻仙醮螅刹刂链骸?,即此也。蓋五代之先,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未遍中國爾。”[30](P854-855,卷三三,果之五·蓏類九種·西瓜)其實,這段論述有三點是有欠嚴謹甚至是錯誤的。首先,胡嶠《陷虜記》所載的是契丹人征討回紇,得西瓜種而歸,但是胡嶠并未參加西征,也沒有明顯證據(jù)說明胡嶠重返漢地時將西瓜種帶回。所以,“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中原漢地)”之說是有待于商榷的。其次,西瓜為甜瓜之類,并且《本草綱目》“甜瓜”條下說:“《廣志》惟以遼東、敦煌、廬江之瓜為勝。然瓜州之大瓜,陽城之御瓜,西蜀之溫瓜,永嘉之寒瓜,未可以優(yōu)劣論也。”[30](P852,卷三三,果之五·蓏類九種·甜瓜)李時珍以“永嘉之寒瓜”為西瓜,顯然將西瓜也視為甜瓜的一種。二者雖同為果瓜,然而并無從屬關系。再次,李氏以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所載永嘉寒瓜為據(jù),認為西瓜在五代以前就已經引進浙東地區(qū),只是當時不稱西瓜,并且沒有普遍傳播。個中訛誤,前已辨析,不再贅述。同時還可以看出,以醫(yī)藥學家李時珍為代表的明人對于寒瓜與西瓜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已經模糊不清而混作一談了?!侗静菥V目》刊行以后,對當時和后世都影響極大,其中關于西瓜的論斷也廣受推崇和傳布,一度被奉為圭臬。從此,寒瓜作為西瓜的別稱正式確定下來。有人甚至通過西瓜別名寒瓜這一事實來倒推前世寒瓜即是西瓜,如清咸豐七年(1857)、民國六年(1917)《瓊山縣志》云:“西瓜……梁滕曇恭母患熱,思寒瓜,不能得,遇一桑門,以一遺之,即此瓜也?!保?1](P189)[32](P297)這種似是而非的看法顯然是謬誤的。清吳雯(1644—1704)《虞鄉(xiāng)道中口號》第三首曰:“舍南舍北蔓寒瓜,東門有池方漚麻。老農何處牽黃犢,行過一灣紅蓼花。”[33](P1103,卷一〇)紅蓼是蓼科,蓼屬一年生草本植物,6—9月開花,8—10月結果。華北(山西)地區(qū)西瓜成熟較晚,寒瓜(西瓜)生長的時間恰與漚麻、葒蓼開花重疊。黃鉞(1750—1841)《同友園初秋夜坐》云:“庭蕉冒檐舒,棲禽團竹聚。秋氣集蕭齋,空濛散飛雨。颯至衣乍涼,灑地點可數(shù)。幽人居比鄰,修夜杖頻拄。樺燭代涼蟾,山茶敵醇醹。孤賞寡所歡,長言易為苦。露葵實已繁,寒瓜藤欲胍胍。候蟲不為秋,空階何獨語?!保?4](P263-264,壹齋集,卷一)胍胍,瓜實繁茂狀。此詩作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四十年(1775)之間,時黃鉞自京師返回家鄉(xiāng)蕪湖。江南氣溫較高,西瓜有秋季成熟者。曾國藩有詩《送陳岱云出守吉安》言:“借屋兩頭居,嬉游不可狀。六月寒瓜肥,嚼冰滌府藏。劈半持作冠,狂呼極跌宕?!保?5](P423,曾文正公詩集,卷二)此寒瓜即指西瓜。施士潔(1856—1922)《西岑消夏和毓臣韻》有“鎮(zhèn)心欲借君詩句,自抱寒瓜品綠沉”[36](P141,后蘇龕合集,卷四)句,寒瓜、綠沉均是西瓜的別稱。再以永嘉寒瓜為例,當?shù)胤街敬蠖紝⑵湟暈槲鞴稀G骞饩w八年(1882)《永嘉縣志》載:“陶宏景《別錄》: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李時珍《本草綱目》謂即西瓜,蓋五代之先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耳。考王禎《農書》亦有永嘉之寒瓜,則著名久矣。(案:《舊志》有西瓜而別出寒瓜,似分為二物,誤。)”[37](P588,卷六)光緒以前的明清舊志存世者有兩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永嘉縣志》載:“瓜屬:西瓜、冬瓜、南瓜、絲瓜、黃瓜、虀瓜、蒲瓜、甜瓜、青瓜、梢瓜、瓠瓜、香瓜?!保?8](P73,卷四)該志所載瓜屬西瓜居首,未見寒瓜之名。乾隆三十年(1765)《永嘉縣志》援引《溫州府志》所載,瓜類有黃瓜、虀瓜、刺瓜、瓠瓜、冬瓜、西瓜、絲瓜、荔枝瓜、香瓜、南瓜,隨后單列寒瓜,并注解道:“《本草綱目》: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即西瓜也,則五代之前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名耳?!保?9](P1-2,卷一二)易見,光緒《永嘉縣志》所言“舊志”當指乾隆《永嘉縣志》。

盡管如此,清至民國時期,寒瓜之名并非為西瓜所獨有,在某些地區(qū)又是南瓜、冬瓜的別稱,有的時候還被用來泛指秋瓜。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江蘇常熟《唐市志》載:“寒瓜,一名南瓜,又名番瓜,遇歲荒貧家以之代飯?!保?0](P511,卷上)乾隆四十六年(1781)《欽定熱河志》載有乾隆的一首“御制詩”《寒瓜(辛未)》(1751):“野店寒瓜可當蔬,村民生計覽吟馀。芻棚茅舍紛懸處,細雨涼風欲熟初。體會遙思栗烝在,荒唐漫說棗還如。烹蒸雅合三家供,肉食休夸丙穴魚?!保?1](P14b,卷九二)詩后按語又云:“按:凡熱河物仰邀宸翰留題者,謹隨物類分載,其非專詠物如谷屬之《山田》《觀稼》、蓏屬之《寒瓜》諸什于物產下敬相比附錄載。”[41](P15,卷九二)據(jù)此可知,該處寒瓜非指具體瓜蓏,而是秋季瓜類之總稱。到了清代中后期,南方的一些地區(qū)也將冬瓜作為寒瓜。浙江慈溪人厲荃《事物異名錄》(初刻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認為,寒瓜既指冬瓜,又指西瓜。其“瓜”條云:“《神異經》:‘寒瓜,冬瓜也?!治鞴弦嗝稀!保?2](P326,卷二三)“西瓜”條亦曰:“西瓜一名寒瓜。……又冬瓜亦名寒瓜?!保?2](P482,卷三四)嘉慶十六年(1811)浙江《西安縣①志》載:“冬瓜,《農書》:冬種勝于春種者,初生青綠,經冬則白如涂粉,以其時名之也,可兼蔬果之用。徐謙詩:‘我讀《神異經》,寒瓜得名早?!保?3](P754,卷二一,物產)原來出產碩大寒瓜的浙江永嘉地區(qū)已經不見其名,而視冬瓜為前代寒瓜。光緒十四年(1888)《永嘉聞見錄》載:“《本草》:陶宏景言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今俗呼為冬瓜,味不甚佳。”[44](P59,卷下)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冬瓜與前世文獻所稱之寒瓜甚為相似,民國十四年(1925)浙江《平陽縣志》即載:“冬瓜,多設架栽培。一種臥地而生者,名‘拖地冬’?!保?5](P151,卷一五,食貨志四)需要指出的是,寒瓜作為西瓜的別名仍然是占主流的,而以之來稱呼南瓜、冬瓜甚或秋瓜的用法,僅僅局限于部分地區(qū)和某些時期,并不普遍。

四、寒瓜之實及其與西瓜的關系考

在成為西瓜的別名之前,寒瓜到底是何種瓜蓏?首先,從出產地域來看,寒瓜在古代中國南北各地均有一定范圍的分布。其次,從果實體積來看,《神異經》《南方草木狀》所載寒瓜與椰子一般大小。再次,從食用方式來看,寒瓜是能夠生食的果瓜。最后,從生長季節(jié)來看,寒瓜在初秋種植,于深秋或初冬成熟。符合這些特征的瓜蓏有冬瓜和甜瓜兩種。但是冬瓜是很容易排除的,西晉張華注《神異經》時就說寒瓜與冬瓜相似,可見其并非冬瓜。滕曇恭所遇云游僧人隨身攜帶兩瓜,顯然不能是笨重的冬瓜。冬瓜是菜瓜,多為烹煮熟食,極少生吃。另外,五歲的滕曇恭能夠將一枚寒瓜捧回,說明此瓜的體積和重量均不大,從而就排除了其為冬瓜的可能?!洱R民要術》在論述冬瓜時,并未提及其有寒瓜的別名或者別種。所以,元代以前所見寒瓜只能是某個品種的甜瓜,并且耐寒而成熟較晚。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藏瓜”的時間有兩個,一是六月,一是十月。其中,六月:“大暑中伏后,可畜瓠,藏瓜②,收芥子,盡七月。”[46](P52)十月:“趣納禾稼,毋或在野!可收蕪菁,藏瓜?!保?6](P67)農歷六月所藏之瓜當為黃瓜、甜瓜之類的夏季瓜蓏,而十月所藏之瓜只能是深秋至初冬成熟的瓜蓏,可能是冬瓜,但是也不能排除晚熟的甜瓜屬作物。南朝梁《本草經集注》“瓜蒂”條目下,除了記載永嘉寒瓜之外,同時還依次介紹了熟瓜、再熟瓜、越瓜等甜瓜屬植物[14](P492)。另外,瓜蒂一般指的是甜瓜蒂。所以永嘉寒瓜應是一種甜瓜。北魏《齊民要術》載:“《永嘉記》曰:‘永嘉襄瓜③,八月熟;至十一月,肉青瓤赤,香甜清快,眾瓜之盛?!稄V州記》曰:‘瓜,冬熟,號為金釵瓜?!保?6](P152-153,卷二)可見,南北朝時期的南方地區(qū)存在晚熟的甜瓜。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廣東《花縣志》④果之屬載:“香瓜,俗名‘九里香’,性冷,味香甜,三月種九月收?!保?7](P358,卷三)又有:“御瓜,性涼,香甜如粉,可飽人,俗名‘逃走瓜’?!保?7](P358,卷三)易見,此香瓜、御用都是甜瓜的兩個品種。香瓜晚熟,與《廣州記》金釵瓜類似;而御瓜“性涼”“香甜如粉”“可飽人”的特性,則像極了前世所稱寒瓜?!侗静菥V目》引北宋蘇頌《本草圖經》說:“一種楊溪瓜,秋生冬熟,形略長扁而大,瓤色如胭脂,味勝??闪糁链文辏剖钱惾怂z之種也?!保?0](P855,卷三三)北宋時期,西瓜尚未傳入漢地,這種楊溪瓜只能是甜瓜。李時珍將其歸入“西瓜”條下是錯誤的。元代《王禎農書》蓏屬“甜瓜”條下記載:“又嘗見浙間一種,謂之‘陰瓜’,宜于陰地種之,秋熟,色黃如金,膚皮稍厚,藏之可歷冬春,食之如新?!保?8](P94)陰地即陰濕背光之地。王禎又說:“凡種瓜,常以二月上旬為上時,三月上旬為中時,四月上旬為下時;至五六月,止可種藏瓜耳。(秋瓜小實,中醬藏食。)”[48](P94)可見,元代仍有晚種遲收的甜瓜品種??傊?,襄瓜、金釵瓜、楊溪瓜、陰瓜、香瓜、御瓜等當是與寒瓜相近的甜瓜品種,甚至有的可能就是寒瓜的別稱。

西瓜為何能取代晚熟的甜瓜而專用寒瓜之名?發(fā)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容易理解的。寒瓜最初得名應是指其于寒秋成熟結瓜,后來西瓜被冠名寒瓜則是因為其性寒,具有清熱解暑之功效。這一點在很多古代詩詞中都有所體現(xiàn)。宋末文天祥(1236—1283)《西瓜吟》:“拔出金佩刀,斫破蒼玉瓶。千點紅櫻桃,一團黃水晶。下咽頓除煙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長安清富說邵平,爭如漢朝作公卿。”[49](P43065,卷三五九九)黃水晶是指西瓜瓤呈黃色,紅櫻桃則是說瓜籽為紅色,即紅瓜子。宋末顧逢⑤《西瓜》詩:“多自淮鄉(xiāng)得,天然碧玉團。破來肌體瑩,嚼處齒牙寒。清敵炎威退,涼生酒量寬。東門無此種,雪片簇冰盤?!保?0](P40012,卷三三四九,)元末周權(1275—1343)《西瓜》詩:“當年傳種非東陵,蒲萄石榴來與并。碧壺深貯白沆瀣,霜刃凍割黃水晶。豪家宴客侯鯖列,大酒鯨吞嫌內熱。此時專席薦 冰 盆, 分 與 風 前 滿 襟 雪。”[51](P69)明 代 楊 慎(1488—1559)《菩薩蠻·西瓜》詞:“鉛華浮沁涼波濕,翠盤分處鸞□(缺字疑為:刀)澀。座上水晶寒,天邊玉露團。瓊珠容易碎,紅子紛紛墜。屈指又西風,霜藤臥晚叢?!保?2](P11)該詞作于楊慎謫貶云南之時,即嘉靖三年(1524)以后。

五、結語

筆者在互聯(lián)網(wǎng)各大搜索引擎以“寒瓜”為關鍵字進行檢索時,所列結果幾乎全與西瓜相關。實際上,寒瓜一名先于西瓜而存在,其名稱的演變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南宋之前,寒瓜是一種于深秋至初冬成熟的甜瓜;第二,南宋(金)時期,西瓜與寒瓜并存;第三,元代是西瓜在中國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寒瓜開始成為西瓜的代稱、雅稱;第四,明代中前期,情形與元代大致相同,直到萬歷年間李時珍《本草綱目》付梓并廣泛流傳后,寒瓜正式成為西瓜的別名;第五,清至民國時期,寒瓜仍是西瓜最主要的一個別稱,但是在部分地區(qū)也是冬瓜、南瓜(番瓜)等的別名,有時還用來泛指秋瓜。時至今日,寒瓜之謂已經很少出現(xiàn),人們稱呼西瓜時更多的還是使用其本名或者徑直以“瓜”言之。

本文對寒瓜之名的發(fā)展變遷進行了詳細考辨,并且論證了寒瓜與西瓜之間的關系。盡管如此,所獲認識并非不刊之論,仍然有不少細節(jié)問題需要繼續(xù)探索。我們認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應當注意至少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遇到文獻資料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前古籍中記載“寒瓜”字眼時,必須采取審慎的態(tài)度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所指就是西瓜;其次,目前尚未見到關于寒瓜的任何確切圖像,繼續(xù)加強對傳世書畫、器物,墓葬裝飾、隨葬品,以及宗教壁畫和造像等各類視覺文化材料的檢視,希望能夠找到蛛絲馬跡;再次,作為一種甜瓜的寒瓜,既然在古代曾普遍分布,今天就不會徹底地銷聲匿跡,倘若進行廣泛而細致的田野調查,定然能夠取得新發(fā)現(xiàn)和新認識。這些問題期待學界可以給予更多的關注,進而取得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注釋:

①民國元年(1912)廢衢州府,改府治西安縣為衢縣。2001年衢縣撤銷,設立衢州市衢江區(qū)、柯城區(qū)。

②繆啟愉認為,“藏瓜”是指瓜類的鹽漬或醬藏,參見(東漢)崔寔著,繆啟愉輯釋,萬國鼎審訂:《四民月令輯釋》,農業(yè)出版社1981年版,第74頁。但筆者以為,藏瓜也應該包含晾曬制脯、儲藏保鮮之法。

③金抄作“美瓜”,明抄及湖湘本則作“襄瓜”。

④創(chuàng)修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同治五年(1866)、光緒十六年(1890)均重刊。

⑤顧逢(生卒年不詳),字君際,一字世名,又作名世,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南宋末舉進士不第,元初辟為吳郡教諭,卒年七十四。

猜你喜歡
永嘉冬瓜甜瓜
英文目錄/摘要
史學集刊(2024年2期)2024-03-28 15:44:46
甜瓜的重量
悶熱三伏天 冬瓜可以這樣煲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 01:43:12
為什么叫冬瓜
我們一定會勝利
薄皮甜瓜新品種墾甜1號的選育
中國蔬菜(2016年8期)2017-01-15 14:23:41
冬瓜搭架栽培技術
上海蔬菜(2016年5期)2016-02-28 13:18:07
我喜歡吃甜瓜
中甜1號甜瓜
長江蔬菜(2013年23期)2013-03-11 15:09:37
冬瓜
小青蛙報(2006年18期)2006-06-20 06:03:52
富蕴县| 甘肃省| 玉门市| 安图县| 资阳市| 汝城县| 马山县| 会东县| 左权县| 墨玉县| 高唐县| 南郑县| 牙克石市| 湖北省| 固原市| 新源县| 曲阳县| 莆田市| 徐州市| 阿坝| 武安市| 永嘉县| 固安县| 莱州市| 西乌珠穆沁旗| 湖北省| 平阳县| 临夏县| 融水| 湖南省| 宜春市| 高碑店市| 望城县| 班戈县| 闻喜县| 瑞昌市| 灵山县| 台湾省| 剑川县| 嘉峪关市| 米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