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杭
摘? 要: “和·卓課程”視域下的德育行走課程,突圍壁壘,延展課堂,跨越時空,實現(xiàn)學習探究化、課堂開放化、學科融合化的教學樣態(tài),旨在通過“跨維度”研制、 “跨時空”開發(fā)、“跨學科”統(tǒng)整等策略,聚焦德育,讓教學資源可遇見,讓主題課程可融匯,讓兒童學習可定制。
關(guān)鍵詞:? 德育;生本;融合;行走
兩千多年前,孔子言:“不觀于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于深泉,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睆娬{(diào)了實踐學習的重要性。而兩千多年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學中做,做中學”教育觀念,與孔子的教育主張如出一轍。雖然二人教育思想所處時代不同,學習場地和條件亦不同,但都是強調(diào)將學生從課堂中解放出來,要求學生到大自然和社會中汲取知識和收獲啟迪,以此為全面發(fā)展提供閱歷支撐。為了真正落實德育核心理念,響應新課程改革,2015年,學校以德育特色課程建構(gòu)為突破口,開啟了新一輪課程改革,通過課題助推、部門聯(lián)動、學科協(xié)同、評價跟進等途徑,完善學?!昂汀ぷ空n程”方案。其中,以“和·卓課程”為視域下的“行走成都”之“四季課程”為載體,多維融合,探究生本理念,延展學生學習的時空,倡導在行動中探索,在實踐中體驗和感悟,實現(xiàn)知識與生活的鏈接。用行走式的課堂,旨在建一所沒有圍墻的學校;用別樣的行走課程浸潤學生的心靈,成就一群靈動的孩子,構(gòu)建起富有特色的德育行走校本課程:
一、序列定制跨維度課程———讓專屬資源可遇見
基于“和·卓”課程,深入思考兒童全面發(fā)展問題,從兒童的視角上豐富課程知識,拓展行走課程資源,為此學校構(gòu)建起了以下序列課程:序列一:“春之聲·踏青賞春”;序列二:“夏之夢·夢幻童話”;序列三:“秋之實·博物館探秘”;序列四:“冬之暖·善行天下”。
以博物館課程為例,引用博物館研究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多更深入的學習機會。向?qū)в谓憬銓W習當小導游,與語文、英語學科學習相融合,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向手藝人學做京劇臉譜、郫縣豆瓣,向廚師學做川菜等。游詩圣故居,了解詩人的境遇,感受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綿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舍南舍北皆春水”之意境。運用博物館資源,學生深入了解歷史、文化、人物背后的故事。行走課程,讓學習不止發(fā)生在教室,也可以發(fā)生在大自然、博物館、社會生活。由校園視角走向世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大學習觀。
二、學科整合主題課程——讓學習內(nèi)容更豐盈
在開展行走課程時,需要將學生素質(zhì)能力發(fā)展作為最終目標,利用多樣化的主題活動方式將各學科知識整合在一起,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進行“行走”。每次“行走”前,教師應布置好相應的活動任務,鼓勵學生圍繞主題進行項目式學習,思考探究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然后依托相關(guān)學習資料,找尋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行走”過程中,教師要加強監(jiān)督和指導,保證學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在“行走”后,帶領(lǐng)學生討論問題,將所學的零碎知識進行整合與運用,幫助學生構(gòu)建全新的知識結(jié)構(gòu)體系。
春季實踐活動到來之際,學校精心研制“春之聲”行走課程,分年級、有序列、重體驗地開展了課程。語文課上尋春賞春、誦詩文、寫小詩;數(shù)學課上研究蝴蝶的對稱之美;美術(shù)課上畫春;科學課上養(yǎng)蠶種植……由此一來,將學科內(nèi)容相融合,使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收獲更多的心得體會和智慧啟發(fā)。
三、跨時空整合課程——讓學生學習可定制
可以考慮將不同主題內(nèi)容課程進行序列呈現(xiàn),采用前置課、行中課、行后課的方式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例如:“秋之實”系列是學校行走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以兒童年齡特點和認知出發(fā),以鮮明的主題和豐富的內(nèi)容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形成年級為特色的定制行走課程:一年級:追尋秋的腳步,我們和熊貓有個約會;二年級:美麗金秋,行走中邂逅“川菜博物館”;三年級:探秘金沙遺址——感悟古蜀文明;四年級:行走武侯祠——穿越時空與三國人物對話;五年級:走進草堂,與杜甫同行;六年級:叩問千年古堰——都江堰。穿越時空限制,為學生提供可學習的資源。正如蘇格拉底而言,人的智慧儲藏于人的心靈,求知是每個人靈魂里固有的能力。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更能激發(fā)孩子的求知欲。
四、聚焦情感碰撞——讓心靈之善盡傳遞
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單一課程的學習,我們認為,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并成就他人,“冬之暖·善行天下”就是這樣一門融合課程。學校與“家校協(xié)同中心”通過為期一個月“同享藍天,共沐陽光——讓愛流淌”德育課程和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精神風采的舞臺。鼓勵學生通過與各學科老師組隊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作、游戲設計等活動,玩中學,學中玩,并將勞動創(chuàng)造的作品轉(zhuǎn)變?yōu)橛袃r值的商品,通過“冬之暖”校園貿(mào)易活動轉(zhuǎn)換成貨幣,再通過個人義捐、班級義捐、學校義捐等方式,將愛和溫暖傳遞給身邊需要幫助的勞動者,以及學校定點幫扶的涼山南山傈僳族小伙伴、德宏州西山景頗族小伙伴,幫助他們熱愛閱讀、遠離毒品,遠離艾滋,與我們共享藍天,共沐陽光,共同成長。每年6月,還會組織黨員、家長、學生志愿者前往南山傈僳族小學送教、送書、送溫暖,讓愛的陽光和雨露,滋潤雙邊師生的心靈,讓行走碰撞出情感的火花,讓心靈之善盡數(shù)傳遞。
曾經(jīng),教科書是孩子們的世界,現(xiàn)在,世界是孩子們的教科書。行走突破了傳統(tǒng)教育局限,可以從大自然、大社會、大世界中進行取材,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思維。通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以開發(fā)出別樣的行走課程!
行走,我們一直在路上!
參考文獻:
[1]黃芳. 行走:為了更美好的課程[J].教育視界,2018(19):25-28.
[2]約翰· 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