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君
2020年,有本封面看上去仿佛只是一本治愈童話的小書,突然難以置信地爆火了。
在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里對于“讀書”一向挑剔的豆瓣網(wǎng)上,這本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的小書,用了半年的時間就收獲了3.4萬個“想讀”、8000多條高分短評,還有近400篇超級走心的長書評,討論區(qū)火爆到仿佛讓人覺得走錯了網(wǎng)站。
在過去的幾個月里,如果你曾經(jīng)造訪過任何一家主流書店,你肯定能在入口顯眼處看到這本書,因為它幾乎登上了2020年所有圖書榜單的心理學榜單。
那些來自天南海北、在不同的平臺、不同的時間線里累積而成的海量評論,核心觀點幾乎驚人地一致:
從來沒有這樣一本書,讓我如此輕松又如此清醒地認識了自己,我意識到了我身上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是我自己能夠解決的,我能夠讓自己變得開心起來。
每一個認真讀完它的人都說:蛤蟆先生,真的拯救了我的生活。
“蛤蟆先生”是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并不是一本在2020年才剛剛寫就的新書。它初版于上世紀90年代的英國,問世不久就以極其迅猛的速度席卷了英國幾乎所有圖書銷售渠道的暢銷榜單。
這本書的作者叫羅伯特·戴博德,畢業(yè)于劍橋大學的他,是英國極其著名的心理學研究者和臨床咨詢師,他寫的兩本專業(yè)著作《咨詢技巧》和《組織的心理分析》,至今仍是英國心理學研究者與咨詢師必讀的專業(yè)教材。
羅伯特在這本書里借用了家喻戶曉的童話經(jīng)典《柳林風聲》里的角色,把自己二十多年心理咨詢的經(jīng)驗都融入了這本書里,用仿佛成人童話式的寫作方法把一場完整的心理咨詢寫絕了。
“蛤蟆先生”講了什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冒險歸來的蛤蟆先生,繼承了父親的莊園,成為富有的莊園主。在別人的眼里,他住著豪宅、開著跑車、當著校董,有錢有閑,隨時都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自由又快活。
但蛤蟆先生卻因為自己遭遇過的很多事,變得越來越抑郁——他經(jīng)常失眠,懶得打扮,成天窩在自家的沙發(fā)上,身上甚至散發(fā)出一股臭味兒。周遭的風景再美好,在他眼中也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他會在深夜痛哭,懷疑自己一無是處,他不了解自己,常常自我否定。他渴望被接納,卻不知如何尊重與接納自己,總是心口不一,又因此惴惴不安。
在朋友們的施壓和懇求下,蛤蟆先生來到了咨詢師蒼鷺那里,等待著蒼鷺開啟一場冗長的訓誡。但接下來的10次咨詢,卻完全超出了蛤蟆先生的想象……
“蛤蟆先生”特別在哪里?
如果只是粗讀這段故事梗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似乎和其他同類圖書并沒有多少不同。它是怎么火到破圈的呢?
原因是它實在太專業(yè)了。
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系博士、著名心理學大V李松蔚老師曾經(jīng)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推薦這本書,他提到這本書的開頭:
被朋友們勸導鼓勵的蛤蟆先生,終于鼓起勇氣去咨詢師蒼鷺那里接受咨詢,按照一般心理書的套路,接下來蛤蟆先生該一吐心中的不快了,而咨詢師可能也該開始全神貫注的傾聽、熱淚盈眶的共情,或者條理分明的問診。
但任誰也想不到,蒼鷺先生問蛤蟆先生的第一個問題居然是:誰讓蛤蟆先生來這里的?
痛苦的蛤蟆先生告訴蒼鷺,自己是被朋友們勸來的,然后說自己已經(jīng)做好準備接受蒼鷺的幫助的了。
但是蒼鷺卻告訴他,你不是來訪者,我不會幫助你的。
這段看似日常的對話,其實極其專業(yè)。因為蛤蟆先生的回答表示,他并不是自己想要尋求改變,他的一舉一動、他的意見想法可能都只是源自別人的建議。
真正內(nèi)行的咨詢師知道,這種處境下的很多人根本不會變,他也許知道自己想要變好,但可能全身的每個細胞都在抗拒。
一個不是真正發(fā)自內(nèi)心想要尋求幫助的咨詢者,沒有任何能在心理咨詢中獲得有效結果的可能。
真正專業(yè),并不是在一句話里充斥著在外行看來宛如黑話一般的專業(yè)名詞,也不是引用大量復雜的文獻,而是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樣,把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理論自然而然地放進故事里,即便是完全沒有基礎的讀者,也可以隨著故事的進程毫無困難地掌握這些理論,并獲得進一步行動的力量。
能聽的“蛤蟆先生”有何不同?
當你看到這篇文章時,就意味著你將知道《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已經(jīng)有了有聲劇。它絕對不僅僅是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配上音那么簡單。
這檔專輯的第一部分,是完全按照蛤蟆先生的10次心理咨詢重新精心編排錄制的有聲劇。
喜馬拉雅邀請了包括曾獲“金話筒獎”、中國廣播劇“五個一工程獎”的伊平老師在內(nèi)的,多位獲得國家級獎項的聲音表演藝術家與資深廣播劇演員,用聲音將全書重新精彩演繹了一遍。
閉上眼睛靜靜聆聽,只需要幾個交談的瞬間,你就會自然而然地造訪蛤蟆先生的莊園,走進蒼鷺醫(yī)生的診所,看見柳林,聽見風聲,和蛤蟆先生一同沉思、一同悲傷歡喜,一同如釋重負。
有些讀者覺得這本書只解決了自己的一小部分問題,他們的困境并沒有在蛤蟆先生身上發(fā)生,他們渴望找到的答案,也沒有被蒼鷺先生解答。
這是文字無法彌補的缺憾。但如果聽聽《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有聲劇就另當別論了。
除了書中的蒼鷺醫(yī)生之外,這檔有聲劇還聘請了另一位“蒼鷺醫(yī)生”——中國資深心理咨詢師、CCTV《心理訪談》特約心理專家、關系解構心理學家、有近二十年豐富心理咨詢經(jīng)驗的胡慎之老師。
如果你遇到了書中的蒼鷺醫(yī)生并沒有解讀的困惑,只需要在專輯評論區(qū)里向“蒼鷺信箱”留言,就有可能獲得胡老師的解答。
你一定會喜歡這檔專輯的第三部分——由李松蔚老師和“Steve說”帶來的一期特別的播客對談節(jié)目。
在這期節(jié)目中,兩位老師分別從“內(nèi)行人”視角暢談了自己對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的理解,充分肯定了作者對于心理學領域重要分支知識的普及價值。
為什么你需要”蛤蟆先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之前,其實一直在疑惑——我真的需要看心理醫(yī)生嗎?
我相信此刻的你,或許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去看心理醫(yī)生,并不只意味著去接受一段診療。這件事不可怕,也不值得羞愧,也從來不是只有心理真正發(fā)生嚴重的問題時,才值得一去。
不妨問問自己更多:
我能停止自我批判嗎?我能對自己好一些嗎?我能開始愛自己嗎?我向往開心的生活,但我擁有讓自己快樂的能力嗎?
當我們壓抑或否認自我時,哪怕只是一部分,代價也是高昂的。因為身心會受到無形的束縛,終日惶恐。只有找回完整的自我,才能讓心靈獲得自由。
你需要有個人陪你走過艱難的自我探索之旅,給你堅持下去的勇氣,直到你真的可以獨自往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