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師范大學附屬義烏實驗學校 毛鳳英
綜觀各地市中考歷史試卷主觀題,幾乎每道試題都由材料和設問組成。如果把包含材料的主觀題都歸類為材料題,那么按照試題材料的類型我們可以把材料題分為三種類型:文字類材料題、表格類材料題、圖片類材料題。不同類型的材料題解題的思路與方法有所不同,我們在復習備考中要總結方法,探究解題技巧,以提升歷史考試成績。
文字類材料題是初中歷史各種測試中最為普遍的試題。解答文字類材料題,首先要認真閱讀材料,明確材料中的關鍵詞以及出處;其次,結合材料中描述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回顧所學,確定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背景、過程、結果、歷史意義,或歷史人物的重大貢獻、所處的時代背景等;最后,明確問題是需要依據(jù)所學知識回答,還是要根據(jù)材料回答,或者是需要根據(jù)材料結合學知識回答,避免答非所問。
例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戰(zhàn)國時期,新舊時代交替,為了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及在復雜的斗爭中生存下去,各國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實行變法。商鞅變法的成功,使原來比較落后的秦國一躍成為戰(zhàn)國時代最先進的強國,為日后統(tǒng)一六國打下了基礎。變法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最后商鞅遭誣陷。商鞅起兵反抗,兵敗被車裂。但是,由于變法內容順應了封建制度發(fā)展的歷史趨勢,商鞅雖死,“秦法未敗”。
——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
(1)商鞅變法是在秦國哪位國君的支持下進行的?
(2)閱讀以上材料,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
解析:第(1)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
第(2)題屬于開放性題目。解答第(2)題,需要結合材料根據(jù)所學知識回答。解答時,我們應從材料中提煉觀點。根據(jù)材料,可以提取觀點:改革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由之路,能使國家富強、社會進步;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會有曲折和反復。論述時,按照變法的內容、變法后秦國的變化等進行論證。在論述時應做到論證有理有據(jù),條理清晰。
在初中歷史各種測試中,表格類材料題出現(xiàn)的頻率也較高。解答表格類材料題,首先要認真閱讀表格的名稱,對表格中的內容有整體的把握。其次,認真分析表格的各構成要素,通過縱向與橫向的分析找到其內在的規(guī)律。如果表格的內容為數(shù)據(jù),我們還要確定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是增長的還是下降的,然后聯(lián)系所學的歷史知識,確定引起表格數(shù)據(jù)變化的歷史事件等。
例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生產(chǎn)總值增長情況如下表所示,據(jù)表回答問題。
時間1978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7年2020年國內生產(chǎn)總值(億元)3678.718872.9100280.1412119.3832035.91015986.2
(1)從材料中能夠得到哪些信息?
(2)我國國內生產(chǎn)總值增長的原因是什么?
(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表格內容和中國夢的關系。
解析:第(1)題,要求學生回答“從材料中能夠得到哪些信息”。解答時,我們要結合題干分析表格內容。表格時間從1978年開始的,這一年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并且題干中也明確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因此從材料中可獲得的信息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生產(chǎn)總值持續(xù)高速增長。第(2)題,需要聯(lián)系所學知識進行回答。我國國內生產(chǎn)總值增長的原因有: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奮斗,等等。第(3)題,同樣需要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回答。我國國內生產(chǎn)總值高速增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可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圖片類材料題,一般是試題給出歷史圖片(戰(zhàn)爭形勢圖、路線圖、人物圖等),然后讓學生結合圖片和所學歷史知識回答問題。解答圖片類材料題,可以先閱讀設問,然后帶著問題觀看圖片。觀看圖片時,要仔細看圖片內容,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比如圖片上的文字、圖片的名稱等。如果試題提供的圖片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我們還要分析圖片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解答問題時,要構建圖片與所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有條理地回答問題。
例3.閱讀如下圖片,回答問題。
圖甲 圖乙
(1)圖甲、圖乙的房屋名稱叫什么?居住在圖甲、圖乙中的居民分別叫什么?導致兩種房屋結構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人類走出洞穴,建房定居,具有什么重大意義?
解析:第(1)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甲是半坡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圖乙是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欄式房屋。圖甲房屋出現(xiàn)在黃河流域,圖乙房屋出現(xiàn)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兩個地方的自然條件存在較大差異,導致人類為適應環(huán)境建造的房屋結構不同。
第(2)題,可從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分析。人類走出洞穴,建房定居,擺脫了對自然的依賴,改善了生存環(huán)境,擴大了活動空間,提高了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