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仁
從成都坐高鐵不到半個小時到德陽,再驅車一小時便可抵達綿竹劍南老街——青磚鋪就的古路上,分布著歷代酒肆、“天益老號”古酒坊、古窖池群、古戲臺等,紅門銅扣,十里酒香。
在品牌培育上,實施“世界頂級酒類品牌培養(yǎng)計劃”,有效推進中國酒業(yè)民族品牌形象提升,推動中國酒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這里歷史上也叫棋盤街,若干酒坊前店后坊,家家水井,足見綿竹民間飲酒風尚之濃自古而然。
而在一千多年前的盛唐,綿竹酒迎來第一個高光時刻,“劍南燒春”從民間走出,一路向北,穿越劍門關,走向進貢長安的路。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分天下為十道,劍閣以南為劍南道,地處川西平原的綿竹正屬劍南道?!叭玳T之辟,如劍之植”,從北方南下的杜甫途經此地曾如是感嘆。
綿竹是古蜀國谷物釀酒的發(fā)源地之一,接近高原和冰川水資源,出產的糯米等糧食作物顆粒飽滿、滋味醇厚,為釀酒提供了特殊原料。
經歷了大唐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綿竹酒業(yè)得到了長足發(fā)展。綿竹縣令韋續(xù)招待杜甫的“劍南燒春”正是當地名酒。其中的“燒”字,經考證,是中國最早對蒸餾酒的稱呼;“春”則是唐朝時人們對酒的雅稱。
令當地人稱道的是,“劍南燒春”之名為唐帝御賜。天寶年間,李白被唐玄宗詔征赴長安,供奉翰林院。相傳李白平時常飲酒,有時他也把綿竹所產白酒獻給玄宗,玄宗飲酒后感到此酒比宮廷內原有的御酒都好,此后唐宮廷用酒便多來自劍南道綿竹縣,玄宗特賜名該酒為“劍南燒春”。
這斛出了名的御酒在正史中亦有記載。如唐中書舍人李肇在《唐國史補》中記載當時天下名酒“有郢州之富水……劍南之燒春”;皇家正史《舊唐書》第十二卷《德宗本紀》則記載“劍南歲貢春酒拾斛”。
如今,傳承數代的“劍南燒春”已是中國三大名酒“茅五劍”之一“劍南春”,但許多人還不知道,它是唯一被載入正史的宮廷御酒,也是我國歷史上唯一尚存的唐代名酒。雖然時移世易,劍南春身上仍深深烙著盛唐文明的印跡。
但如何在今日的消費市場繼續(xù)深耕品牌歷史文化,做好釀酒工藝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同時,抓住消費痛點,觸達消費者心智?這是劍南春以及中國白酒需面對的重要命題——品牌核心價值回歸。
品牌價值是衡量企業(yè)社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行業(yè)專家認為,從白酒整體消費形勢上來看,我國的消費市場正在經歷由滿足“口腹”到滿足“健康”需求的過渡階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健康消費觀念開始覺醒,對高度烈酒的需求下降,群體認同度不高。這就需要一些老牌酒企重視品牌培育與傳播,提升品牌文化內涵,以高度的品牌聲望促進企業(yè)及地方獲得可持續(xù)、正循環(huán)的生產經營及發(fā)展。
中國酒業(yè)協(xié)會發(fā)布的《中國酒業(yè)“十四五”發(fā)展指導意見》提出,在品牌培育上,實施“世界頂級酒類品牌培養(yǎng)計劃”,有效推進中國酒業(yè)民族品牌形象提升,推動中國酒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這為我國白酒品牌的未來指明了方向,但過程絕不是單線推進,需要企業(yè)綜合考慮品質、品類、品牌升級,推進產業(yè)協(xié)調發(fā)展。專家提示,傳統(tǒng)酒企沒有需求可以創(chuàng)造需求,要回歸白酒本身的核心價值——中國傳統(tǒng)文化屬性,去做酒文化的營造者與傳播者。
“千年老窖萬年糟,酒好需得窖池老。”正如劍南老街“天益老號”古酒坊中現(xiàn)存中國最古老的白酒窖池,雖距今已有1500年光陰,其生命力卻生生不息,愈加旺盛。與之相應而生的“劍南燒春”,也沒有被時光掩埋,被后人遺忘,反而在代代相傳的守護與傳承中,成為一枚深深烙印著盛唐文明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