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鵬,楊占龍,姚 軍,袁 成,張 晶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西北分院,蘭州 730020)
近年來,國內圍繞山前帶油氣勘探陸續(xù)獲得重大突破,如塔里木盆地庫車前陸沖斷帶陸續(xù)發(fā)現克拉2、大北1、迪那2 等油氣田,四川盆地龍門山沖斷帶陸續(xù)發(fā)現中壩、彭州等氣田,準噶爾盆地克拉美麗山前沖斷帶已發(fā)現獨山子油田、吐谷魯油田、呼圖壁油田等,鄂爾多斯盆地西緣逆沖斷裂帶則陸續(xù)發(fā)現了馬家灘、大水坑、擺宴井等中生界油田[1-4]。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帶經過20 多年的快速勘探,先后在侏羅系、古近系發(fā)現了鄯勒、玉果、七泉湖、柯柯亞等油氣田,勘探成效顯著。然而,在繼20 世紀90 年代柯柯亞、鄯勒等構造帶中下侏羅統勘探突破以來,山前帶一直未有油氣新發(fā)現,勘探陷入瓶頸,截止目前,已發(fā)現油氣田和含油氣構造主要集中在山前帶的中央背斜帶上,沖斷帶尤其是沖斷帶之下的掩伏帶是否具備成藏條件、勘探潛力如何成為當前山前帶油氣勘探亟需解決的問題。學者們和油田工作者對吐哈盆地山前帶基本石油地質條件已進行過大量的研究,目前形成的共識主要包括:柳波等[5]認為山前帶具有縱向分帶、橫向分區(qū)的的構造格局;紀友亮等[6]、袁明生等[7]認為山前帶緊鄰勝北、丘東、小草湖等生烴洼陷,烴源條件優(yōu)越;楊占龍等[8-9]認為山前帶發(fā)育近南北向大型走滑斷裂系,是油氣優(yōu)勢運移通道,山前帶各類圈閉具有近源優(yōu)先捕獲油氣且滿足深層淺找的條件,而爭議較大或者尚沒有明確結論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山前帶水西溝群物源、構造樣式和是否存在本地烴源巖。
從輕、重礦物物源分析入手,明確了山前帶水西溝群物源方向及沉積體系展布特征;在基于露頭帶帽的時頻電磁資料分析結合地震資料分析評價的基礎上,重新解剖并劃分了山前帶地質結構,并結合露頭、鉆井、地震、非地震和數模實驗調研建立了2 個山前帶典型構造模型,進一步明確了山前帶構造樣式及演化特征;對控制山前帶水西溝群成藏可能的烴源巖系進行了野外露頭地質考察和取樣分析,基本明確了山前帶是否具備本地烴源條件的問題。最后綜合考量源、儲、圈等成藏條件指出北部山前帶水西溝群油氣勘探方向。
北部山前帶緊鄰勝北、丘東、小草湖水西溝群生烴洼陷,同時也處于桃東溝群主力生烴洼陷內,山前帶也是一個已經勘探證實了的含油氣構造帶,但山前帶預測資源量與實際探明差距巨大,說明北部山前帶是具有勘探潛力的,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深入探討山前帶基本石油地質條件,明確下步油氣勘探方向。
北部山前帶位于吐哈盆地博格達山前,東西長約400 km,南北寬度為5~20 km[5],發(fā)育的有前侏羅系、侏羅系和新生界等沉積地層,部分地區(qū)缺失上侏羅統和白堊系。中下侏羅統特別是水西溝群發(fā)育齊全且保存較為完整,是吐哈盆地臺北凹陷一個重要的含油氣構造單元。水西溝群自下而上可劃分為八道灣組、三工河組和西山窯組等3 個組,其中西山窯組是主要勘探目的層。
八道灣組(J1b)地層主要為灰色泥巖和砂巖互層,低伽馬、高電阻的煤巖發(fā)育;三工河組(J1s)主要為灰色泥巖和砂巖、砂礫巖互層,煤層不發(fā)育,頂部為一套區(qū)域性的厚度40~60 m 的黑色、灰色塊狀高伽馬湖相泥巖,是山前帶主要標志層之一;西山窯組可劃分為4 段,其中,西山窯組一段(J2x1)為灰色塊狀高阻砂巖、含礫砂巖、砂礫巖與泥巖互層;西山窯組二段(J2x2)為灰色砂巖、泥巖和煤層互層,中下部煤層發(fā)育,煤層厚度為20~80 m,測井曲線為塊狀、尖峰狀高阻地層,是山前帶另一套標志層,其上發(fā)育低速泥巖段,厚度為5~10 m;西山窯組三段為灰色砂巖與泥巖互層,夾薄層煤巖;西山窯組四段主要為灰色粉砂巖、細砂巖夾灰色泥巖,在地層歸屬上,一般認為西山窯組四段不屬于水西溝群;三間房組(J2s)下段發(fā)育大套紅色泥巖,中上部為紫紅色、灰色泥巖與淺灰色細砂巖、粉砂巖互層。
北部山前帶受南北向擠壓應力影響,構造樣式以收縮構造樣式為主??碧綄嵺`證實,僅基于地震剖面解釋和已發(fā)現油氣藏的解剖工作進行山前復雜構造帶的構造樣式研究是不夠的,而應用地震、電法相結合進行綜合解釋是必要的。地震、電法是不同的勘探手段,如果二者反映出相同的構造現象,說明構造可能是真實的。
受限于地震資料品質,早期對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帶構造格局和地質結構的認識模式化嚴重,建立的構造模型不合理或處理技術沒突破,導致處理效果不理想,存在實鉆與模型矛盾、深層成像差構造無法刻畫等問題,對沖斷帶構造格局和構造特征的認識陷入瓶頸,不能有效指導油氣勘探部署,此外,受山前帶復雜地質結構影響,油田近年來采集處理的二、三維地震剖面在揭示地下構造方面,尤其是在揭示掩伏帶構造方面能力有限,如前期在山前帶中段的鄯勒構造帶鉆探的勒201 井,過井鄯勒深度域三維主測線Line270 地震剖面顯示井點附近水西溝群向北西傾伏,實鉆勒201 井后傾角測井資料揭示地層真實傾向為南東傾,2017 年在山前帶西段部署的探井果北1 井,在過井的TQ93-149 地震剖面上顯示水西溝群為北傾,在玉果—七泉湖連片三維線疊后時間偏移數據體中的主測線L1260 剖面上水西溝群地震顯示同樣為北傾,但實鉆果北1 后,地層傾角資料揭示井點附近水西溝群真實傾向為南傾。2016 年吐哈油田在山前帶部署了4 條時頻電磁測線,時頻電磁法(TFEM)是一種建立在電磁感應原理的基礎上在時間域和頻率域觀測研究響應場的人工源電磁探測方法。該方法能夠消除地表條件復雜、地下地質結構橫向變化大的影響,同時獲得電阻率和極化率參數,可配合地震進行儲層目標油氣檢測、落實山前構造特征、識別隱伏構造等油氣勘探、開發(fā)工作,近年來在國內外應用廣泛,已成為油氣勘探中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10]。時頻電磁在揭示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帶深部構造和山前復雜構造宏觀地質格局和構造樣式方面,在大部分區(qū)塊效果較為理想,例如果北構造帶、核北構造帶等,2017 年CEMP 電法勘探表明吐哈盆地北部山前發(fā)育逆沖推覆結構,石炭系高阻推覆體之下發(fā)育侏羅系低阻電性層[11],核6、果北1 等井鉆探結果證明相對比常規(guī)地震,電法能夠準確識別山前帶尤其是逆掩構造帶地質結構,說明電法在識別山前復雜構造帶地質結構方面有很好的適用性。
綜上所述,時頻電磁、地震在揭示山前帶地質結構方面各有優(yōu)劣,在揭示山前帶掩伏構造發(fā)育區(qū)時頻電磁、電法適用性強,而在相對遠離山前帶掩伏構造的背斜和斜坡發(fā)育區(qū)地震資料刻畫的構造形態(tài)和地質結構更為可靠,因此本文基于時頻資料結合地震資料,重新解剖并劃分了山前帶地質結構,認為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帶可劃分為沖斷帶、背斜帶和斜坡帶,其中沖斷帶可進一步劃分為上盤沖斷疊加體和下盤掩伏帶(圖1)。
在進一步明確山前帶構造單元的基礎上,開展山前帶構造樣式研究。構造樣式是指在剖面形態(tài)、平面展布和應變機制上相互間有著密切聯系而構成的特定的構造組合,它是油氣聚集的單元,研究其形態(tài)和成因對于認識油氣富集規(guī)律、油氣藏形成特點和提高鉆探成功率等方面有著實用價值,構造樣式及其組合是受區(qū)域應力場性質限制的,相同的構造應力場將會產生形態(tài)、成因相同的構造樣式,并分布于類型相同的盆地或同一盆地的相同的構造部位[12]。
以斷層相關褶皺理論為指導,結合鉆井合成記錄標定、地質露頭帶帽、地震和時頻電磁等資料重新構建了山前帶玉果—果北構造帶、柯柯亞—柯北構造帶構造模型(圖2),從地質露頭揭示的地層組合排列方式結合時頻電磁揭示的地質結構分析認為,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帶存在西山窯組煤系、三疊系郝家溝組泥巖、二疊系桃東溝群泥巖等3 套塑性地層,受早、中、晚燕山構造運動影響,發(fā)育3 期滑脫沖斷型單斜或者向斜構造(第1 期為早燕山運動造成的擠壓作用形成沿西山窯組煤系的滑脫沖斷,七泉湖露頭揭示自南向北的地層由西山窯組老地層變到三間房組新地層,第2 期為受中燕山運動擠壓應力影響沿郝家溝組泥巖滑脫沖斷,核6 向斜區(qū)露頭揭示自南向北地層由三疊系變到侏羅系,第3 期為受晚燕山運動影響形成的沿桃東溝群泥巖的滑脫沖斷,照壁山、柯柯亞等向斜區(qū)露頭揭示自南向北地層由二疊系老地層變到上侏羅統新地層再到中侏羅統老地層),燕山運動之后,受早、晚喜山運動影響,在早期形成的疊加沖斷體之上,山前帶又疊加了2 期逆沖斷裂,從而形成現今的逆沖沖斷體疊加山前掩伏構造的山前帶復雜構造樣式,掩伏帶下構造形成相對較早,構造雛形形成于晚印支期,原生背斜構造保存相對較好,目前已經發(fā)現的油藏集中在遠離掩伏構造的中央背斜帶上,如玉果—七泉湖三間房組油藏、恰勒坎三間房組油氣藏、鄯勒西山窯組油氣藏和柯柯亞組西山窯組油氣藏等,掩伏帶下油氣勘探基本空白。2017 年吐哈油田針對掩伏帶部署了1 口探井果北1 井,鉆后分析認為果北1井僅鉆遇了掩伏帶之上的沖斷疊加體,未鉆達掩伏背斜帶,此外,野外露頭考察及地質圖也證實山前帶沖斷帶上盤的沖斷疊加體以向斜、單斜發(fā)育為特點,山前帶露頭區(qū)從西向東依次發(fā)育七泉湖單斜區(qū)、核6 向斜區(qū)、柯柯亞向斜區(qū)、二塘溝向斜區(qū)、照壁山向斜區(qū)等(圖3),背斜等正向構造不發(fā)育,造成沖斷疊加體單斜、向斜發(fā)育的原因是滑脫沖斷時滑脫面與沖斷面幾乎平行,因此,首先沖出地表的是老地層,露頭由南到北表現為地層變新,沖斷后再受北部擠壓形成多個向斜疊加。果北1 井失利不反映掩伏帶的含油氣性,不能降低對掩伏帶含油氣性的評價。
圖2 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帶構造模型F1.早燕山期斷裂;F2.中燕山期斷裂;F3.晚燕山期斷裂;F4.早喜山期斷裂;F5.晚喜山期斷裂;f1—f15.印支期及后期活化斷裂Fig.2 Tectonic model of the northern piedmont belt of Turpan-Hami Basin
圖3 吐哈盆地地質圖Fig.3 Geologic map of Turpan-Hami Basin
對構造樣式進行拆離分析,結合山前帶露頭揭示的3 次自南向北的地層由老變新,推測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帶主要經歷了3 期滑脫2 期沖斷,逆沖斷裂帶下掩伏背斜構造發(fā)育,且成排成帶分布,勘探潛力巨大。
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帶北部緊鄰博格達山,南部與勝北洼陷、丘東洼陷和小草湖洼陷相接,受博格達山隆升期不明確和南物源無法越過勝北、丘東、小草湖等現今沉降中心思想的影響,部分學者和油田工程師認為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帶侏羅系—新近系沉積儲層受北物源控制,近年來已有學者認識到早—中侏羅世山前帶北物源不發(fā)育,但對南北物源的轉換期仍存在爭議,樊太亮等[13]采用重礦物ZTR指數,巖石類型、砂巖百分比和地震剖面分析等方法對吐哈盆地水西溝群物源和砂體展布規(guī)律進行了研究,認為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帶中、下侏羅統主要受北物源控制,發(fā)育北物源扇三角洲沉積體系[13],孫國智等[14]、李文厚等[15]采用地磁資料、鉆井地層厚度統計、砂巖百分比、巖屑類型及含量等分析,認為博格達山在晚二疊—早三疊世初次隆升,西山窯組晚期博格達山再次隆升,并向吐哈盆地提供物源[14-15],張傳恒等[16]、曠理雄等[17]、汪新偉等[18]認為博格達山初始隆升發(fā)生在侏羅紀末—白堊紀初,晚侏羅世之后山前帶才有北物源發(fā)育[16-18],章慧等[19]認為博格達山可能于西山窯組沉積期末發(fā)生隆升,在水西溝群沉積期吐哈盆地與三塘湖盆地、準噶爾盆地等是連通的,物源體系以南物源為主,自南向北發(fā)育沖積扇—辮狀河—辮狀河三角洲—湖泊沉積體系。
物源分析對于確定沉積物源、沉積物的搬運路徑、整個盆地的沉積作用和構造演化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常用的方法有碎屑巖類分析法和重礦物組合分析法等[20-22],本文在對盆地內重點鉆井井震聯合統層的基礎上,從吐哈盆地重點探井輕礦物含量、重礦物組合、綠簾石含量等方面著手,重新厘定了吐魯番坳陷中、下侏羅統物源方向,認為水西溝群沉積早期山前帶主要受南物源控制,晚期(西山窯組三段沉積期)則主要受北物源控制,西山窯組二段沉積期是南北物源的轉換期。①J1b—J2x2沉積期輕礦物組合、成分成熟度、結構成熟度和母巖類型均表現為遠源的南物源特征,J2x3+4則表現為北物源近源特征(圖4)。②綠簾石含量在J2x2厚煤層上下明顯改變(圖5),標志著該煤層上下母巖類型、沉積物源體系發(fā)生轉變,因此,在水西溝群內部必然存在一個物源轉換期。③以J2x2厚煤層為界,水西溝群內部重礦物組合特征發(fā)生明顯改變,J1b—J2x2以重礦物成熟度指數較高的鋯石+白鈦礦+石榴石組合為主,J2x3+4則以重礦物成熟度指數低的磁鐵礦+赤鐵礦+綠簾石組合為主(圖6)。
圖4 山前帶水西溝群輕礦物含量柱狀圖Fig.4 Histogram of light mineral content of Shuixigou group in piedmont belt
圖5 山前帶重點探井綠簾石含量隨深度變化Fig.5 Epidote content variation with depth in key exploration wells in piedmont belt
圖6 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帶J1b—J2x2(a)及J2x3+4—J2s(b)重礦物組合分區(qū)Fig.6 Heavy minerals combination distribution of J1b-J2x2(a)and J2x3+4-J2s(b)in northern piedmont belt of Turpan-Hami Basin
在重新厘定物源方向的基礎上,用物源分析結果反推沉積構造背景,本次研究認為博格達山初次隆升期在西山窯組二段沉積期,基于此,對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帶水西溝群沉積環(huán)境進行了初步恢復,認為水西溝群早—中期的J1s—J2x2沉積時期,山前帶中東段主要受南物源辮狀河三角洲沉積體系控制,西段則由布爾加古凸起供源,長期發(fā)育西北物源辮狀河三角洲沉積體系(圖7)。水西溝群晚期也就是J2x3+4沉積期,博格達山成為物源供給區(qū),山前帶受北物源控制,發(fā)育近源的沖積扇—扇三角洲沉積體系。
圖7 吐魯番坳陷西山窯組1+2 段及三工河組沉積體系平面圖Fig.7 Sedimentary map of Sangonghe Formation and Lower-Middle Xishanyao Formation in Turpan Sag
烴源巖發(fā)育程度和規(guī)模決定了盆地油氣發(fā)現的規(guī)模和級別,是盆地油氣勘探的物質基礎,前人對吐哈盆地烴源巖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已經有了相對客觀的評價,認為吐哈盆地主要發(fā)育3 套烴源巖系,分別是中二疊統桃東溝群湖相泥巖、中下侏羅統水西溝群煤系地層和中侏羅統七克臺組湖相泥巖[23]。油源對比和勘探實踐證實,魯克沁前侏羅系稠油油田油源來自桃東溝群烴源巖,玉果、葡北、神泉、丘陵、鄯勒、溫吉桑、紅臺等三間房組稀油油田油源來自水西溝群煤系烴源巖,雁木西、大墩等白堊系—古近系油田則與七克臺組烴源巖相關,對水西溝群煤系源巖和七克臺組湖相源巖的認識已經成功指導了盆地內一批油田的發(fā)現,但桃東溝群烴源巖主力生烴凹陷在博格達山前的共識[24-26]并沒能有效指導在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帶發(fā)現前侏羅系原生油藏或者以桃東溝群為源的次生油藏,2017 年針對前侏羅系部署實施的風險井鄯探1 井和甩開預探井葡19 井因未鉆遇桃東溝群烴源巖而相繼失利,北部山前帶前侏羅系—中下侏羅統是否具備本地烴源巖并且具備近源優(yōu)先捕獲油氣的條件這一問題再次被提上議程。在對山前帶水西溝群沉積體系恢復和露頭地質“戴帽”構造建模的基礎上,選取不在原地但能間接代表掩伏帶下烴源巖品質的典型露頭開展了烴源巖取樣和實驗分析,以期由露頭烴源巖推導原地烴源巖是否具備生烴條件。
本文系統采集了北部山前帶能間接反映掩伏帶烴源巖質量的沖斷帶上的典型露頭如二塘溝、照壁山、塔爾郎溝、柯柯亞等前侏羅系—三工河組的烴源巖樣品,并對烴源巖質量進行了評價,重點對北部山前帶沒有鉆井鉆遇的塔爾朗組(P2t)和伊爾希土組(P1y)暗色泥巖進行了采樣和實驗分析,將實驗結果(表1)與陸相烴源巖有機質豐度評價標準和有機質熱演化程度評價標準對照[27],對山前帶野外露頭采集樣品烴源巖質量進行了初步評價。
表1 山前帶露頭烴源巖地球化學指標Table 1 Geochemical index of source rocks in the outcrop of piedmont belt
三工河組(J1s)烴源巖TOC 含量高,普遍大于1%,屬于中等—好生油巖,熱解峰溫普遍高于445 ℃,處于成熟—過成熟階段,說明山前帶三工河組生烴潛力較大,具備生烴條件。
從地層歸屬上來說,吐哈盆地中二疊統桃東溝群包括塔爾郎組和大河沿組,鉆井、露頭等均揭示中二疊統烴源巖以暗色泥巖為主,主要發(fā)育在塔爾朗組,在平面上大致形成臺北、臺南、哈密、托克遜等沉積區(qū)域,總體來說臺北凹陷桃東溝群烴源巖井下揭示較少,但北緣(北部山前帶)露頭剖面有較厚出露,如二塘溝剖面塔爾朗組暗色泥巖厚度為665 m,桃東溝剖面厚300 m,照壁山剖面暗色泥巖厚369 m,采集的露頭樣品塔爾朗組(P2t)暗色泥巖TOC 為0.59%~8.16%,普遍大于1%,屬于中—最好烴源巖,從熱演化程度來看,塔爾郎組泥巖樣品熱解峰溫普遍大于435 ℃,表明烴源巖處于成熟—過成熟階段,生烴條件好。
伊爾希土組(P1y),有別于在吐哈盆地南部露頭和鉆井揭示的伊爾希土組均為火山巖,本次在山前帶照壁山和二塘溝露頭的伊爾希土組發(fā)現了暗色泥巖,實驗分析結果表明,伊爾希土組TOC 普遍較高,大多數樣品TOC 超過1%,熱解峰溫為452~535 ℃,處于高成熟—過成熟階段,說明伊爾希土組也具備一定生烴條件,應引起重視。因為本次采集樣品為露頭樣品,檢測結果或多或少會受到地表風化作用影響,從而造成氯仿瀝青“A”,HC 等有機質豐度評價指標的含量降低,所以,本次進行烴源巖質量評價時這些可能受影響的指標未納入考量??傮w來說,山前帶三工河組、塔爾朗組、伊爾希土組等3 套烴源巖系均具備生烴條件,推測掩伏帶下背斜、斷背斜等構造圈閉烴源條件具備。
油氣成藏模式是對生、儲、蓋、圈、運、保等基本石油地質條件的高度總結和凝練,一般來講,建立油氣成藏模式需進行的研究包括:油氣成因與生成時期、油氣運移輸導體系類型與運移方向、油氣充注過程和充注歷史以及成藏各因素的配置關系等[28],有關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帶油氣成因與生成時期前人已進行過較多研究。本文僅在上述烴源巖評價、構造樣式分析和沉積分析的基礎上討論油氣運移疏導體系與運移方向、油氣充注過程和充注歷史、成藏各因素的配置關系等,以此為基礎建立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帶成藏模式。
北部山前帶主要發(fā)育2 類輸導體系,包括以走滑斷裂體系為主、逆沖斷裂為輔的斷裂輸導體系和與輸導砂體、不整合面等相配置的構造脊。本次對山前帶露頭烴源巖評價結果表明,山前帶具備本地成藏條件,油氣運移主要以短距離的源內或者源上運移為主。平面上,從北部掩伏帶下低部位向南部構造高點和南部的洼陷深部向北部構造高部位是油氣運移的主要方向。垂向上,油氣主要通過斷裂從中二疊統桃東溝群、水西溝群煤系、泥巖烴源巖系向上部地層運移,再通過砂體、不整合面沿構造脊向構造高部位或者過路巖性體中聚集。
吐哈盆地油氣大規(guī)模運移主要發(fā)生在白堊系末與古近系—新近系,這與盆地在對應時期的燕山晚期—喜山期構造運動相匹配。北部山前帶掩伏帶下掩伏構造在燕山早—中期已有構造雛形,構造形成時間早于油氣規(guī)模運移時間,與油氣充注配置關系好,且油氣在背斜等圈閉運移成藏后受后期構造運動影響小,保存條件好,利于形成掩伏帶下規(guī)模整裝原生油氣藏。
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帶水西溝群早期發(fā)育南物源的源遠流長的辮狀河三角洲沉積體系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等成熟度相對較高的儲集體,晚期則發(fā)育北物源的源近流短的扇三角洲沉積體系的成熟度相對較低的儲集體;滑脫沖斷、逆沖推覆作用與多個古鼻隆構造背景共同形成了山前帶相對復雜且數量眾多的構造圈閉;山前帶處于前侏羅系—水西溝群早中期的生烴中心,在白堊紀與古近紀—新近紀持續(xù)供烴;多期復活的印支期斷裂配合鼻隆構造脊和砂體為山前帶前侏羅系—水西溝群掩伏帶下背斜圈閉群油氣成藏提供了高效的油氣輸導體系;滑脫沖斷斷裂在靜止期的良好封堵性能和三間房組—七克臺組厚層泥巖、西山窯組煤系、三工河組“氈子”層等巖系為山前帶水西溝群各類圈閉成藏提供了良好了蓋層條件。以上成藏要素共同保證了山前帶尤其是掩伏帶具有形成大型整裝構造油氣藏的地質背景。
以輸導體系、烴源巖、儲層和圈閉發(fā)育情況為基礎,結合保存條件,建立了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帶“本地源內或源上源巖、斷裂垂向輸導、砂體橫向調整、構造高部位聚集”的油氣成藏模式(圖8)。
圖8 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帶成藏模式Fig.8 Reservoir forming model in the northern piedmont belt of Turpan-Hami Basin
疊加型再生前陸盆地具有多期成藏、晚期為主的油氣聚集特征,勘探領域主要為早期前陸層序的前緣隆起和再生前陸層序逆沖前鋒帶,針對這些領域的勘探在中國中西部多類型的前陸盆地勘探中已經取得了豐富的勘探成果,前陸盆地是中國除巖性地層油氣藏外最為重要的油氣勘探領域[29]。吐哈盆地在再生前陸盆地的逆沖前鋒帶即本次劃分的背斜帶上亦有油氣發(fā)現,如鄯勒油田、玉果油田等,但早期前陸層序的前緣隆起區(qū)油氣勘探尚屬空白。4 次資評結果表明,吐哈盆地剩余資源量較大,預測資源量與實際探明嚴重不匹配,勘探潛力大,吐哈盆地沖斷帶勘探程度整體較低,地質露頭和少量鉆井揭示沖斷帶上盤的沖斷疊加體構造形態(tài)以單斜、向斜為主,正向構造不發(fā)育,不具備開展構造油氣藏勘探的條件,而沖斷帶下盤的掩伏帶大型正向構造發(fā)育且成排成帶分布,同時受晚期逆沖沖斷作用影響小,保存條件好,此外掩伏帶處于中二疊統桃東溝群和水西溝群煤系烴源巖生烴中心,斷裂配合砂體為掩伏帶圈閉油氣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輸導條件,掩伏帶源、儲、圈、運、保等成藏條件配置好,有利于形成整裝構造油氣藏,是吐哈盆地下步油氣勘探的有利方向。
(1)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帶水西溝群沉積早期受南物源控制,晚期(西山窯組三、四段沉積期)則主要受北物源控制,西山窯組二段沉積期是南北物源的轉換期。
(2)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帶可劃分為沖斷帶、背斜帶和斜坡帶,其中沖斷帶可進一步劃分為上盤沖斷疊加體和下盤掩伏帶,逆沖斷裂帶下盤掩伏背斜構造發(fā)育,且成排成帶分布,山前帶經歷了三期滑脫兩期沖斷的構造演化過程。
(3)山前帶伊爾希土組(P1y)、桃東溝群、三工河組烴源巖系均具備生烴條件,推測掩伏帶下背斜、斷背斜等構造圈閉烴源條件具備。
北部山前帶水西溝群相對前侏羅系埋藏較淺,南物源辮狀河三角洲各類成因砂體發(fā)育,沖斷帶下掩伏背斜成排成帶分布,發(fā)育三工河組、塔爾郎組、伊爾稀土組等3 套烴源巖且溝通水西溝群的烴源斷裂發(fā)育,同時受后期構造運動影響弱,保存條件好,掩伏帶源、儲、圈、運、保等油氣成藏基本要素配置優(yōu)越,掩伏帶是吐哈盆地油氣下步勘探的方向或有利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