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培
小蘭在一次奧數(shù)競賽的預賽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爸爸媽媽知道之后比她還高興,到處說她是個數(shù)學天才,正準備參加一個全國的奧數(shù)競賽。在家里也取消了小蘭一切娛樂休息時間,幫她安排了時間表,買了輔導書,要求小蘭一定要把握好機會,給自己也給家里爭口氣,拿個全國大獎回來。結果小蘭不堪重負,在接下來的一輪比賽中被刷下來了。
上初一的小琴有一次放學回家,一邊走一邊和同班的小亮商量著下午辦手抄報的事情,這一幕正好被來接她的媽媽看到。回到家之后媽媽很嚴肅地和小琴談起中學生早戀的危害,弄得小琴哭笑不得。
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家長總是無限夸大發(fā)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孩子學習好點就覺得將來一定能上清華、北大,看到孩子和異性一起玩就以為早戀,等等。這是為什么呢?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樣的家長往往是沒有建立起良好的自我。他們或者因自己早年的理想沒有實現(xiàn)一直耿耿于懷,或者對自己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不夠滿意,而又覺得自己再怎么努力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于是孩子就成了這些家長完成心愿、實現(xiàn)夢想、爭回尊嚴的唯一的希望。加上現(xiàn)在多數(shù)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于是這一個孩子就成了家長關注的焦點,他們有一點兒風吹草動,家長那邊就升起無限的連鎖反應。就像心理學上的蝴蝶效應一樣,這些像放大鏡一樣的父母把孩子發(fā)生的一點兒小事多倍放大,其結果是自己緊張,孩子不舒服。
解決之道就是給與孩子適度的關注。
首先,每一對父母都應該認識到:一個家庭最基本也最根本的支撐結構是婚姻關系。父母能給與孩子的最好的禮物就是良好的婚姻關系。可是在中國,家庭多以孩子為重心,夫妻之間的關系往往退居次席,甚至無暇顧及。丈夫和妻子在孩子出生之后都變成了“孩子他爸”、“孩子他媽”,孩子成為很多夫妻之間的交流的唯一話題。在這樣的狀況下,兩個大人都不自覺地把更多關注投向孩子,孩子長期處于家庭重心,被關心照顧備至的地位,這也是現(xiàn)在很多孩子知識有余常識不足,IQ有余EQ不足,機巧有余厚道不足的成因。所以要做到對孩子適度的關注,父母們要學著把關注點從孩子身上移開一些,分出更多投向你的另一半。
其次,家長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標和人生追求,放棄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延續(xù),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加到孩子身上。孩子只是經由我們的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有他們自己的人生理想,家長過好自己的生命對于孩子會起到榜樣作用,不是我們關注孩子越多孩子就越好,家長們關注自己的生命價值才能讓孩子學會去關注自己的生命價值。
第三,放棄過度保護的心理。家長過度關注孩子的背后往往伴隨著過度保護的心理,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不經歷挫折就順利地長大,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總是快樂、順利、成功。豈不知這樣的做法只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和生命的經歷。經歷對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財富,心理學上有個研究表明,較之那些我們做過的事,人們后悔的往往是那些沒做的事。家長要放手讓孩子去經歷成長的風雨,這樣孩子才能更加茁壯。
父母的關注和愛就像是孩子成長中的陽光,缺之不可,過度也不可,只有適度的關注才最有助于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