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蕾昕 任香沂
內(nèi)容摘要:小川未明被譽為日本的“安徒生”,但由于其童話很多帶有悲劇色彩,是否適于兒童閱讀仍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作品對于日語學習者來說具有文學性、美學性和現(xiàn)實性的多重價值。本文將圍繞小川未明童話,結(jié)合當代外語學習者需求,嘗試去探究小川未明童話中的美育價值,來為國內(nèi)日語專業(yè)及日語交叉學科的學習者提供借鑒。
關(guān)鍵詞:小川未明 童話 美育 日語教學 大學生
2019年國家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聯(lián)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shè)。新文科建設(shè)的重要一環(huán),就是要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能夠順應時代所需,在掌握日語語言技能的同時,提高自身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文化理解、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意表達能力?是本文在琢磨和思考的問題。
小川未明的童話知名度高,在日本兒童文學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與影響,其作品風格獨特,容易理解,適合廣泛人群進行閱讀,現(xiàn)有文獻資料充足,本文堅持在對此謹慎考慮的基礎(chǔ)上提出論點。
在日本兒童文學領(lǐng)域,小川未名的重要性不必多言。然其褒貶不一,因為他在充溢浪漫和神秘的童話中,別出心裁地挖掘出人類感情的源泉,超出了兒童文學的范疇。本文堅持在深入細致研究的基礎(chǔ)上,辯證思考,致力于揭示其作品對美育乃至思想文化的重要影響,并為新文科背景下“日語+”專業(yè)同學的美育發(fā)展提供資鑒。
一.小川未明及其童話
小川未明(1882-1961),日本著名童話作家,小說家,被譽為“日本童話之父”、“日本的安徒生”。小川未明童話思路開闊,爛漫而又生機勃勃,語言凝練精簡,充溢熱情、正直、仁愛和溫柔的情感。同時,其文字間浪漫神秘的氣氛極具特色。作為日本現(xiàn)代童話創(chuàng)作的先驅(qū)者,小川未明在日本兒童文學領(lǐng)域的貢獻非常之大,具有深遠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小川未明童話在中國的首個譯文是由張曉天翻譯的《蜘蛛與草花》,在1924年刊登于《小說月報》,可以說是中國對小川未明的童話最早的譯介,對于我國當時外國兒童文學的引進具有非凡意義。①我國文學界的這一活動始于清末民初,1925年4月,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文學結(jié)社——文學研究會——出版的外國童話集《牧羊兒》,就收錄了三篇小川未明的童話作品。張曉天1929年發(fā)表了三篇《小川未明童話文學論》,因此可以說是將小川未明介紹至中國的第一人,只不過當時國內(nèi)并沒有人注意到小川未明的童話的真實價值。1932年1月,張曉天翻譯出版四冊《小川未明童話集》,是小川未明童話在中國的第一個單行本。這是中國學界在論及五四翻譯文學時不可忽視的重要參考,該書也在國內(nèi)獲得了很高的評價。上個世紀30年代,小川未明的一些童話翻譯還被重新編入了國語教材,很多名人在其文學著作中都客觀地評價過這些小川未明的藝術(shù)活動。由于時間和歷史上的原因,此后的40多年,小川未明的藝術(shù)作品已經(jīng)在中國銷聲匿跡,沒有什么新的發(fā)展。直至上個世紀80年代初,各種對外國兒童語言文學翻譯和傳播的活動才重新蓬勃發(fā)展。至今我國所有權(quán)威人士出版的小川未明童話選集,基本上已遍及全部日本兒童選集。本文研究過程中,擬采用張曉天譯本。
小川未明的童話,如《金環(huán)》《牛女》《鐵環(huán)》《大螃蟹》《抵達港口的黑人》《星星們的對話》等,有時有較于黑暗和抽象的描述,被認為不適合兒童閱讀,也因此,其作品頗有爭議。但是,對于以日語專業(yè)大學生為代表的日語學習者而言,深刻的意蘊卻更增加了其閱讀研究的意義。
二.小川未明童話對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
小川未明作品《沒有時鐘的村莊》②,講述了發(fā)生在一個沒有時鐘而只能通過太陽的上升趨勢來判斷時間的村莊的故事,天馬行空。故事中的人物只有“村里的人”“有錢人”“男人”等抽象的名稱,很難從中看出特別豐富的人物信息。這種模糊的寫法留給讀者無限的空白,讓讀者在閱讀中思考更多。
同時,“太陽”和“時鐘”在這部作品中是對立的?!疤枴笔谴笞匀坏囊徊糠?,“時鐘”則是近現(xiàn)代化的產(chǎn)物。沒有時鐘的生活狀態(tài)十分原始,也與大自然更為貼近。文章最后村民選擇回到傳統(tǒng)的依賴日升日落來判斷時間的生活,也與文章最初的生活狀態(tài)相照應。故事中村民傳統(tǒng)的生活狀態(tài)和自在悠游的精神風貌,令人聯(lián)想起中國先秦時期流傳下來的民謠《擊壤歌》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③描繪的場景。不論是寫法上通過抽象達到留白的質(zhì)樸,還是村民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和淳樸民風,無不令人感受到深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生活智慧。
小川未明許多的童話中都營造了淳樸自然的氛圍。中國的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領(lǐng)會到親切的中華文化的影子,感知到自隋唐傳入日本的中華文化的氣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與日本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國的日語學習者在異國作者的文章中領(lǐng)略到中華文化,側(cè)面上也增強了對本國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④文化自信并不只是一句口號、一個理論名詞。目前,加強新文科建設(shè),把握新時代社會科學發(fā)展的新要求,培養(yǎng)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文化與人才,已經(jīng)成為高校教育發(fā)展的新趨勢?,F(xiàn)代文明所提倡的中華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踐行的。閱讀小川未明的作品,無形之中培育了日語學習者的文化自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小川未明童話有利于日語學習者夯實文化建設(shè)的根基,同時也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對于塑造大學生健康思想,鞏固國家文化發(fā)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小川未明童話折射社會與人性之美
小川未明創(chuàng)作的童話中所營造的現(xiàn)實美是獨特的。本文認為現(xiàn)實美包括社情風俗美與人性善惡的美感。在小川未明的筆下,現(xiàn)實和人性在美感層面上交相呼應。
《野薔薇》講述了兩位敵國戍邊人物的故事。故事中的野薔薇見證了兩人的友誼,與美好的人性交相輝映,象征著友情,真誠等人性中美好的部分。野薔薇的開放,反襯出人類戰(zhàn)爭和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但死亡之吻不會憐惜任何人,野薔薇的枯萎算作青年士兵的陪葬。
現(xiàn)實美在現(xiàn)實景色和人性之間反復跳躍又相互呼應,這是小川未明作品中常見的寫作方式。在小川未明很多的童話作品中,都能明顯地看到這種將現(xiàn)實美揉入文章中的做法。在《黑色的人影與紅雪橇》中,黑色的人影映射人性冷漠、自私的一面。紅雪撬象征人性中的冒生命危險救助同伴的善良品質(zhì)。在《老爺?shù)牟柰搿分?,粗制的茶碗也代表著人性中樸實無華的品質(zhì)。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小川未明童話相較于西方童話更加樸素現(xiàn)實。與此同時,除《雪原少年》之外、其作品多為簡短干練的短篇童話。簡潔的故事利于閱讀者記憶,且容易使讀者在生活中對于類似物品產(chǎn)生聯(lián)想記憶,喚醒對于故事中的事物和情節(jié)的記憶,從而達到持久的“美育”目的?!靶畔⒋蟊ā钡臅r代背景下,短幅、不費時卻又好記憶的作品,更容易被大眾閱讀和傳播。
日本文壇在上世紀60年代后,小川未明作為兒童文學領(lǐng)域的著名人物,成為年輕一代兒童作家批判的對象。新一代作家從現(xiàn)實主義立場和歐美幻想故事體系層面對小川未明的作品進行否定。其作品在揭露現(xiàn)實社會人性美的同時,也不吝嗇描繪人性的丑陋,例如《野薔薇》中因戰(zhàn)爭死亡的青年,或者在《紅蠟燭與美人魚》中,被貪婪夫婦售賣給商人的美人魚。涉及戰(zhàn)爭與人性方面的話題總是復雜而沉重,類似的童話體裁是更適合成人閱讀而非兒童的。
也因此,小川未明童話作品相較于兒童或者青少年,更能迎合類似大學生群體的閱讀需求。研究表明大學生閱讀趨數(shù)字化、碎片化、稀少化和功利化。這種趨勢下,短篇幅、易讀懂、具有一定現(xiàn)實性和深度的文章將更好的適應大學生的需求。同時,讀者可以通過其文字感受到當時日本的社會風貌以及思潮,這對于日語學習者而言,是一種了解對象國的有效途徑。
同時,日本經(jīng)典文化符號“物哀⑤”在小川未明的作品中廣泛存在?!懊篮玫氖挛锟偸窃娇斓南拧彼鶄鬟f的哀傷、悲情之美在一些中國文學作品中也能找到影子,但又有一定差別。這種傳遞信息和感情的方式,是別具一格的。更適用與開拓國內(nèi)學生視野,有效地提高審美包容度,以達到更全面地美育效果。
四.小川未明童話對感知抽象美的熏陶
小川未明的童話充滿浪漫與神秘的氣氛,讀他的作品往往有一種撥云見日之感。在幻想包裹的外表下蘊含的是對人性善惡的批判和思考,他將作品中所展現(xiàn)的童真、正義、道德、倫理藏匿在幻想的故事當中,讀起來晦澀難懂。但只要理解了小川未明的童話觀,研究分析其作品里的抽象事物,就不難理解作者筆下的這份藝術(shù)美了。
小川未明認為童話應從童心出發(fā),尊重兒童的世界觀。也闡明了自己的童話觀:“通過創(chuàng)作訴諸這種純真感情的閃光和自然的良心的裁斷,并表現(xiàn)少兒時代特有的夢幻世界的故事,使讀者沉醉于美與憂愁的氛圍之中,這即是我所追求的童話。依據(jù)純情的兒童的良心來裁判什么是善、什么是惡,這即是此藝術(shù)所具有的倫理觀?!雹捱@讓小川未明的童話既富有兒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同時也最直率地傳遞感情:“面對美麗的東西就直率地認為美麗,遇到悲傷的事情便感到悲傷,對正義的事情便激起感慨?!雹?/p>
《紅鳥》是小川未明的一篇散文童話,“我”看見了紅鳥便想起了姐姐,這本該是兩樣毫不相干的事物,但作者將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期間關(guān)聯(lián)不在于“紅鳥”與姐姐的相似之處,而是“我”對姐姐的深切思念。此時的“我”所看到的景象也好,紅鳥的鳴叫也好,抑或顛簸而來的馬車和裊裊升起的黑煙,都滿載著“我”對姐姐的思念。
這種文字所渲染出的抽象藝術(shù)美的氛圍能夠給兒童帶來共鳴,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就像小川未明的童話世界那樣色彩艷麗、一塵不染、充滿未知。但小川未明的童話更準確的分類應該是“成人童話”,能夠引起當代大學生的思考,大學生們能夠看見那份溫情背后的哀傷,完整之下的破碎,人內(nèi)心的掙扎?!巴捯簧梢宰x兩次?!钡谝淮我院⑼冋娴难酃馊タ?,可以感受到故事中的真善美。第二次讓大學生以歷經(jīng)世事的眼光去看,可以窺見童話中的謊言,人性中的黑暗面,同時從中獲得啟示,培養(yǎng)大學生對抽象美的感知能力。
除了從童心出發(fā)進行創(chuàng)作這一立場,小川未明童話中抽象的藝術(shù)美還體現(xiàn)在基于現(xiàn)實的豐富想象?!都t蠟燭與美人魚》這部作品以幻想生物美人魚的視角描繪了人性的美好和殘酷,美人魚是虛幻的,人們在利益面前表現(xiàn)出來的利欲熏心卻顯得如此真實。小美人魚在幸福的生活中畫出精致圖案的蠟燭為人們帶來祝福,在即將被抓走的惶恐中隨手一涂的紅蠟燭給人們帶來詛咒。對小川未明童話中抽象的藝術(shù)美深入研究,會發(fā)現(xiàn)其本質(zhì)是赤裸裸的現(xiàn)實。想象與現(xiàn)實是相互映射的。小川未明童話中難以參透的那些意象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人性的復雜多變。許多篇故事當中那些善良純真的人并不能擁有一個大團圓的結(jié)局,他們大多走向了黑暗,這一點也與傳統(tǒng)的童話有所區(qū)別。但正是其復雜性,豐富了其中審美的層次。
小川未明作為日本兒童文學的奠基人,擅于透過兒童的內(nèi)心去剖析世界,因此其作品在充滿詩意的語言中往往具有諷刺意義,即依據(jù)純真兒童的內(nèi)心來判斷明與暗,善與惡。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這種方式也依然適用。閱讀與研究小川未明的作品,以成人的視角重讀童話,用不同民族的角度去審視世界,有助于提升審美素養(yǎng)和文學修養(yǎng),在悲劇中感受美好,在殘酷中感受溫暖,在孤獨中感受愛,從而在提升外語能力的同時,加強美育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小川未明童話不管在文字表達還是在氛圍塑造上都擁有出色的表現(xiàn),是培養(yǎng)“日語+”專業(yè)人才審美能力的絕佳材料。在用日語原文閱讀小川未明童話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體會小川未明精彩的文字表達,而且還可以接受審美方面的熏陶,培養(yǎng)青年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認知能力、觀察能力、表達能力等。在培養(yǎng)日語學習者的外語語言技能和審美能力方面也有著難以估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其詩化的日語表達,深刻的警示意義可以為青年大學生提供砥礪靈魂的優(yōu)秀典范。
參考文獻
[1]高洪霞.小川未明童話在中國的最初二十年——以張曉天的譯介活動為中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9):81-83.
[2]趙凈凈.小川未明童話與中國兒童文學:研究與啟示[D].中國海洋大學,2012.
[3]張曉天(譯).小川未明童話集:魚與天鵝[M].新中國書局,1932.
[4]張曉天(譯).小川未明童話集:黑人與紅雪車[M].新中國書局,1932.
[5]王敏.日本兒童文學中的童心主義[J].外國文學研究1986(10).
[6]李真.日本大正時期小川未明童話作品分析——以《紅蠟燭和人魚姑娘》為例[J].科技信息2010(31).
[7]朱光潛.談美[M].中華書局2010.
[8]袁萍.現(xiàn)代閱讀趨勢探析[J].傳承,2009(12):144-145.
[9]高洪霞,靳叢林.日本文學童話對民間文學的繼承與創(chuàng)造性重建——以小川未明的《紅蠟燭與美人魚》為例[J].華夏文化論壇,2017(02):411-417.
[10]孫大青.關(guān)于小川未明童話創(chuàng)作中的“消極”色彩研究[D].南京大學,2012.
[11]謝妮妮,程嶺.核心素養(yǎng)下大學生閱讀傾向分析與矯正策略[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1,41(07):55-56.
[12]杜麗娜.日本文學中物哀的美學分析[J].青年文學家,2021(12):102-103.
[13]小川未明『生活の火:小川未明感想録』[M].精華書院、1922.
[14]小川未明『人間性のために』[M].二松堂書店、1923.
[15]小川未明『常に自然は語る』[M].日本童話協(xié)會,1930.
[16]小川未明『定本小川未明童話全集1-6』[M].講談社、1976.11-1977.5.
[17]高橋依子「小川未明童話にみる母親像」[J].『女子教育』1990.4.
[18]小埜裕二『小川未明全童話』[M].日外アソシエーツ株式會社,2012.12.
[19]小川未明『小川未明新収童話集123』[M].日外アソシエーツ株式會社,2014.
注 釋
①高洪霞.小川未明童話在中國的最初二十年——以張曉天的譯介活動為中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9):81-83.
②小川未明.時計のない村[EB/OL].https://mp.weixin.qq.com/s/0Wjp9XUZu1rYdOCqNm2Gvw.2020-06-22/2021-8-18.
③師綸選.歷代詠史詩五百首.廣州市: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年:4頁.
④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習近平.人民日報,2015(002).
⑤物哀是日本江戶時代國學大家本居宣長(もとおりのりなが)提出的文學理念,是指情感主觀接觸外界事物時,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的幽深玄靜的情感.
⑥王新禧.為小川未明《千代紙之春》所做的譯序[J].2012(12).
⑦王新禧.小川未明《千代紙之春》所做的作者簡介[J].2012(12).
本文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21年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新文科背景下“外語+”專業(yè)的美育培養(yǎng)方式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姚露、朱瑞儀、石永琪,參與本文撰寫
(作者單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