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欣,王偉君
(浙江樹人大學 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5)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深入推進了對歷史的重視與學習。早在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八十周年的講話中就對各級領導干部提出要求,要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2019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又提出要學習“改革開放史”,并將“改革開放史”與“黨史”“新中國史”并列起來。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提出要學習“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由此,“四史”學習教育的完整體系正式形成。從“四史”維度加強學習教育,事關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繼續(xù)向前推進。
“四史”涉及時間長、內容多、范圍廣,包括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帶領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和實現(xiàn)人民解放、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黨的領導不斷走向成熟的歷史;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不斷推進建設、發(fā)展的實踐史;包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對內實行改革,對外進行開放,推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fā)展的歷史;包括我國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以及新時代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這不僅反映了我們黨政治奮斗的歷程,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政治選擇歷程。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個孤立的教育系統(tǒng),而是處于一個復雜、多樣、善變的社會環(huán)境和國家環(huán)境中的教育實踐?!盵2]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教育對象的時代性特點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帶來嚴峻挑戰(zhàn)。“四史”當中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和治國理政的智慧使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以高度的自覺性和自信心肩負著民族振興的使命。因此,深入開展“四史”教育對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大學生的“三觀”教育在高校育人體系的地位是無法替代和改變的。而歷史觀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基礎。[3]因此,如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被賦予新的時代使命。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離不開歷史思維和戰(zhàn)略定力。所謂歷史思維,就是“通過追溯歷史源頭、回望歷史過程、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來判明大勢、定位現(xiàn)在、開辟未來的反思性思維?!盵4]“四史”教育就是大學生提高歷史思維能力最好的資料庫。通過“四史”教育,大學生不僅要學會用全面、聯(lián)系、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歷史、分析問題,弄清事物間的關聯(lián)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歷史、現(xiàn)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未來的歷史”[5],也要學會注重事物本身的前因后果,銘記來時的路,未來的路才能走得更加堅定。要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從而堅定戰(zhàn)略定力。
學習“四史”是為了借鑒成功經驗,服務當下。但是歷史不是循環(huán)往復,萬事萬物瞬息萬變,今天世界發(fā)生的許多事情歷史中未曾發(fā)生過,也就無從借鑒經驗可談。因此,開展“四史”教育,更重要的是拓寬學生觀察的視野與思考的維度,從中得到歷史的啟示,提高歷史思維能力,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以更好地把握當下、規(guī)劃未來。
“四史”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實現(xiàn)民族解放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與偉大斗爭中用鮮血、汗水和淚水寫就的歷史,不僅展現(xiàn)了我黨、我國一路奮斗拼搏的光輝歷程,更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諸多理論成果并指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取得了一個個勝利。可以說,“四史”是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6]因此,“四史”教育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全面學習了解“四史”,才能系統(tǒng)認識和深刻把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來龍去脈、豐富內涵、核心要義,才能真正體會到黨的路線、政策、方針背后的智慧、精神和力量,才能真正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武裝走深走實走心。
培養(yǎng)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增強其民族認同感、歸屬感、尊嚴感的重要途徑,是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重要任務。但是在意識形態(tài)與文明之間的沖突愈演愈烈的當下,一些網絡大V、公知和水軍等,瞄準高校大學生這個群體,鑒于他們的價值觀還在形成時期,特別是對社交媒體日漸依賴的背景下,借助時事熱點來攻擊黨和國家的政策,抹黑黨和政府的形象,動搖大學生對國家認同的信念,從而使文化自信受到了嚴峻挑戰(zhàn)。因此,必須通過“四史”教育,讓主流文化常駐學生心里,堅定文化自信。紅色革命文化作為“四史”的關鍵構成,是高校進一步加強文化自信建設的動力支撐。開展紅色革命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培育紅色基因,傳承革命精神,自覺抵制國內外各種敵對勢力的文化滲透,從而進一步厚植愛黨、愛國主義情懷,真正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是在人生方向和事業(yè)規(guī)劃上的融合體現(xiàn),關乎個人成長成才,關乎國家發(fā)展未來?!八氖贰敝刑N含著豐富的中國精神底蘊和深刻的榜樣激勵事例。無論從紅船精神、長征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等,還是到各個時期涌現(xiàn)的革命先輩、英雄模范、杰出工匠、時代楷模等等,它們都是我黨在前進路上戰(zhàn)勝困難風險、取得歷史成就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錘煉政治品格、提升凈化自我的重要資源和精神動力。
真虛心!與這位漂亮又有學問的姑娘在一起,真是一種享受。她那淵博的知識、熱情的工作態(tài)度給人一種蓬勃向上的力量。還有什么說的呢?總而言之,來了個理想的站長。
通過“四史”教育,全面系統(tǒng)梳理分析我們黨經歷的重大斗爭、取得的歷史成就、面臨的國內外重大風險與挑戰(zhàn),大學生才會知道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才會在內心真正建立起對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的歷史認同和政治認同,才會在面臨新時代長征路上的“婁山關”“臘子口”能夠迎難而上、敢于作為,從而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思想定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敝袊厣鐣髁x已進入新時代,在“四史”教育中,堅持用黨的偉大成就激勵人,用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人,用成功經驗啟迪人,用歷史教訓警示人,就是要廣大學生認識到自身的歷史使命。作為筑夢新時代的接力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大學生要身體力行,培養(yǎng)高度的使命自覺和強烈的擔當意識,主動地把自己的前途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起來,實現(xiàn)個人夢和中國夢的有機結合,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同時,學生不僅要志存高遠,還要過好當下、行循自然。要在日積月累的實踐中,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努力錘煉足以擔當時代使命的“硬脊梁”“寬肩膀”。
因此,高?!八氖贰苯逃ぷ鏖_展的思路應該從講解歷史知識作為出發(fā)點,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從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作為關鍵點,促進學生提升政治理論素養(yǎng)為著力點,最后落腳到讓學生增強使命擔當,不負時代囑托。
1.做好思政課程總體規(guī)劃
“四史”教育,需要以高校的育人理念為指導,依據學生的學情、學風、學力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做好課程總體規(guī)劃與頂層設計,充分構建“四史”教育的立體體系。將“四史”教育的重點放在教會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去厘清歷史脈絡、弄清歷史事實、把握歷史規(guī)律,帶領學生聚焦關鍵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從而提高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感與使命感,厚植愛黨愛國情懷。同時,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貼地氣、有針對性,應隨著時代、時事和各時期學生特點的發(fā)展變化以及學生成長規(guī)律而不斷更新和調整教學內容、激發(fā)新活力、增添新動力。[7]
2.將“四史”教育與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相結合
“四史”教育不是讓學生把某些故事、結論背得滾瓜爛熟,而是將“四史”教育與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與職業(yè)精神教育相結合。一方面,思政課教師應有理有據、以生動的案例向學生們呈現(xiàn)我黨成立以來帶領中國人民為了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夢想而不懈奮斗的歷史,讓學生搞明白未來的人生課題,“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我要立志做什么事業(yè)”,從而增強信念、強化使命。另一方面,教師要加強紅色故事、中國故事的演繹,讓學生知道崇高、踏實的職業(yè)精神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根基。
3.創(chuàng)新思路,增強“四史”學習吸引力
創(chuàng)新和拓展理論學習方式,開辟微媒體“第三課堂”,輸送有深度、有高度、有厚度、有中國特色的“四史文化流”。以黨團知識競賽、思政微課大賽、“青年大學習”網上團課、理論型社團活動為載體,廣泛開展青年“四史”學習和研討活動,啟發(fā)學生通過梳理歷史架構而深入體悟當代中國的發(fā)展脈絡,加強形式表達貼近當代生活,與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高度結合,將知識點化整為零,推動青年“四史”學習制度化、系統(tǒng)化、常態(tài)化,用真理的力量引領學生、感召學生、贏得學生。
以校園文化為主端口,充分發(fā)揮團學組織、班團組織、社團組織的陣地作用,創(chuàng)新黨團、實踐活動形式,以實踐作為理論學習內容的重要補充,確?!八氖贰苯逃Ⅲw有效?!八氖贰苯逃睦碚搶W習與實踐體驗需要在共同的目標下彼此銜接、融合,不能只是簡單拼湊,而是邏輯相關、漸進式的符合學生學習、成長規(guī)律的融合。因此,要加強四史教育“青年化闡釋”。
1.彰顯特色,讓“四史”活動更接地氣、更有人氣
高校要不斷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深入挖掘本地紅色資源,緊扣時代要求,打造學生喜聞樂見、具有地方特色、高校特色的“四史”精品活動,把紅色基因、紅色精神貫穿于立德樹人工作全過程。例如,上海交通大學舉辦千人健步走暨“重走長征路”活動;南開大學舉辦愛國主義精品話劇《張伯苓》活動;南京郵電大學把了解紅色校史作為學習“四史”的入口,在大一年級中廣泛開展紅色校史主題班會。這些都為高校更好地開展“四史”教育提供了思路。
2.開展主題教育,確保思想教育的成效性
結合重大時間節(jié)點,如建黨百年、清明節(jié)、五四青年節(jié)、國家公祭日等等,借助各類特色文化基地如革命博物館、紅色文化遺址等,開展讀經典、唱紅歌、主題黨日、團日活動等,講好“共產黨和我”的故事,用生動的案例、真實的故事影響人、感染人、激勵人,把一時的感動內化為愛黨愛國之情,增強學生開拓前行的勇氣和力量,引導廣大青年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以及時代的進步,青年大學生學習生活、交流表達的方式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再以校報、廣播、公告欄、櫥窗為代表的單一的校園傳統(tǒng)媒介宣傳早已見效甚微。應將“四史”教育工作融入新媒體工作鏈條,統(tǒng)籌“兩微一抖”“易班”平臺等新媒體矩陣,優(yōu)化線下活動直播模式,使“四史”教育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高效傳播,滲入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值得關注的是,5G時代的加速到來,借助微信生態(tài)在青年群體中的廣泛影響力,高校應該注重培養(yǎng)網絡直播達人與短視頻人才,準確把握當代大學生的網絡個性化需求,從而精準推出具有思想性、政治性、傳播性的“四史”網絡優(yōu)質內容,用活用好網絡平臺,積極占領網絡輿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