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莉
(東華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選舉制度即選舉過程的制度化規(guī)定,兼具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屬性,主要包括選舉的原則、程序、形式、選區(qū)的劃分、選票的統(tǒng)計等規(guī)定。人民民主的本質在于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實現(xiàn)主權在民,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作為建立政權的核心價值追求,蘇維埃選舉制度就是這一核心價值追求的初步嘗試。本文擬在百年黨史視閾下,挖掘蘇維埃選舉制度的歷史淵源,剖析歷史特征,分析歷史啟示,從而辨明百年選舉制度中“變”與“不變”的要素,見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這里走來。
蘇維埃選舉制度不是中國的原創(chuàng),而是來自于馬克思對巴黎公社選舉的重要論述和蘇維埃俄國選舉制度。
蘇維埃選舉制度理論來源于馬克思對巴黎公社選舉的重要論述。巴黎公社實行代表會議制的根本政治制度,以議行合一為原則,因此公社既是立法機關又是權力機關,其中代表會議是最高權力機構,組成代表會議的代表以公社為單位,通過自下而上的選舉產生。馬克思對巴黎公社的選舉非常推崇,在他看來,選舉是人民最根本的政治利益,是市民參與國家立法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選舉,勞動者成為公社的主人,公職人員便成為服務勞動者的社會公仆。巴黎公社的選舉有以下特征:
選舉權的普遍性原則。馬克思認為,普選的真正目的在于選舉產生公職人員為公社人民服務,選民擁有罷免權,如果代表超出權限任意妄為,選民享有隨時罷免代表的權力。
無產階級領導的原則。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領導并創(chuàng)建政權的偉大預演,馬克思認為,工人創(chuàng)建的政權才能稱為“公社”,在這個公社里,城市代表大多從工人或工人代表中選舉產生。據(jù)統(tǒng)計,巴黎公社經常參加活動的委員共81人,其中工人或工人代表65人①。
早在大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早期中國共產黨人便對巴黎公社充滿了向往,1931年“中國版”的巴黎公社——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江西瑞金創(chuàng)建。
阿芙樂爾號戰(zhàn)艦的第一聲炮響,給中國傳來了新的理論之光——馬克思主義,也給中國送來了蘇維埃俄國模式。蘇維埃俄國以蘇維埃代表大會制為根本政治制度,堅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則。以鄉(xiāng)蘇(鎮(zhèn)蘇、市蘇)—縣蘇—州蘇(省蘇)—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全俄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構成金字塔形的國家權力結構體系,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選舉是蘇維埃產生的方式,也是蘇維埃權力的來源。斯大林指出,只有蘇維埃選舉才能稱得上自由和民主選舉之最。
蘇維埃俄國選舉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選舉權的普遍性和平等性原則。根據(jù)《俄羅斯社會主義聯(lián)邦蘇維埃共和國憲法(根本法)(1918)》規(guī)定,凡年滿18歲的公民(工人、農民、海陸軍兵士),不區(qū)分性別、宗教信仰、民族、生活居住條件,均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列寧曾對蘇維埃選舉和資本主義選舉方式進行對比,他認為,蘇維埃政權可以保證民眾經常、普遍且簡單的行使選舉權,是人民享有真正民主的政權。
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的原則。在選舉過程中,基于公民文化素質低的客觀現(xiàn)實,只能通過選舉代表委托行使權力。因此蘇維埃俄國的選舉實行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有機結合的選舉原則,其中鄉(xiāng)蘇(鎮(zhèn)蘇、市蘇)代表采用直接選舉,其他各級代表采用間接選舉。
以經濟和生產單位劃分選區(qū)。列寧認為,以經濟、生產或工廠為單位劃分選區(qū)更便于選民參與選舉,也能更好的保證主權在民。同時對社會主義改造工作也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人民享有隨時撤換、罷免代表的權力。人民真正擁有選舉代表和罷免代表的權利是蘇維埃民主最典型的特征。列寧在二月革命結束后的《修改黨章的材料》中就曾明確指出,法官、民政、軍隊等公職人員以及教師都由人民或居民選舉產生,且可隨時撤換。列寧認為,相較于資產階級民主,蘇維埃民主下人民行使選舉權、改選權、罷免權容易且方便,對國家管理產生的影響也更直接。
無產階級優(yōu)越性原則。之所以突出無產階級的優(yōu)越性,在于俄國蘇維埃最先在工人組織中產生,由城市無產階級的組織逐漸發(fā)展到工兵代表蘇維埃再到工兵農代表蘇維埃。同時,在蘇維埃選舉過程中,工人的人數(shù)比農民多,力量比農民強。蘇俄憲法(1918)承認工人階級享有選舉中的優(yōu)越地位,列寧也用三個“最”(集中、團結、覺醒)來概括了無產階級的實際優(yōu)越地位。
由上可知,蘇維埃俄國是俄國版的“巴黎公社”,人民享有普選權和罷免權是蘇維埃政權人民性的本質體現(xiàn)。
毛澤東曾用“花”與“果”形象地概括巴黎公社與俄國十月革命之間的聯(lián)系,走俄國式的道路,建立蘇維埃政權便是是中國革命的“開花結果”。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時期,曾開展了3次選舉運動,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選舉制度,呈現(xiàn)出以下特征。
選舉權的相對普遍性和平等性原則。首先,相對普遍性體現(xiàn)在工農兵擁有選舉權,剝削階級被剝奪選舉權。“憲法大綱(1931)”規(guī)定,剝削階級、反革命分子如地主、資本家、軍閥等無權選派代表管理政權,占人口最大多數(shù)的工人、農民、士兵等凡年滿16歲以上,不區(qū)分性別、財產、民族、宗教信仰、受教育的水平、居住的期限,均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其次,選舉權的平等性重實質輕形式,主要表現(xiàn)為對婦女和工人當選和選舉比例作單獨規(guī)定。如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代表選舉中明確要求確保婦女當選率占總數(shù)的25%,且“選舉法”也規(guī)定工人選舉比例要高于農民,但婦女、工人的投票權仍具有相等的法律效果。
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原則。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實行自下而上的直選存在困難性,因此鄉(xiāng)蘇,隸屬區(qū)、直屬縣、直屬省、中央直屬的市蘇,紅軍選舉采用直接選舉,區(qū)—縣—省—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代表由下一級代表大會負責選舉,以間接選舉為原則。
公開選舉與差額選舉原則。囿于選民文化素質低,蘇維埃選舉以舉手表決為唯一合法表決方式,舉手多者當選,即公開選舉。選舉過程中,正式代表與候補代表的比例為5:1,如正式代表因特殊原因離職或被撤職,候補代表依次補充,即差額選舉。
無產階級的特殊優(yōu)越性原則。為確保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性質,凸顯無產階級革命先鋒隊的地位,工人在選舉比例上比一般居民享有優(yōu)越權利。如“暫行選舉法(1933)”規(guī)定,不滿500人的鄉(xiāng)蘇工人選舉比例為8:1,其他居民則32:1;一般的鄉(xiāng)蘇、區(qū)屬市蘇選舉,工人選舉比例為13:1,其他居民則為50:1;……中央直屬市蘇工人選舉比例為500:1,其他為2000:1。另外在總數(shù)上兜底性的規(guī)定工人代表占代表總數(shù)的20-35%。②
蘇維埃選舉原則基本延續(xù)了巴黎公社和俄國選舉制度的選舉原則,在堅持以上基本原則的基礎上,設置了選舉機構專門負責的選舉工作,選舉程序規(guī)范相對完整。
蘇維埃選舉程序包括選區(qū)劃分、選民登記、代表候選人的提名與確定、選民大會召開與作工作報告、草案的準備與提案的公布、選舉大會中組織投票與當選等步驟。
一是直接選舉才需要劃分選區(qū),堅持地域為主兼顧生產單位的劃分原則,劃分區(qū)域重在突出“小”,便于選民參與。二是選民登記嚴格按照選民登記表進行,有組織的由組織負責,沒有組織的由鄉(xiāng)或街道的選舉委員會分會的登記員負責。登記完畢后,“紅榜”和“白榜”分別公布享有選舉權和剝奪選舉權的名單。三是工作報告環(huán)節(jié)。鄉(xiāng)蘇和市蘇以屋子和村子為單位,在選舉大會召開前一周作報告。同時,要充分調動選民“當家作主”的積極性,發(fā)動選民對報告開展批評和討論。另外,候選人的提名和確定是選舉的關鍵步驟。滿足選民資格是具備候選人資格的基本條件,再側重政治表現(xiàn),同時兼顧工作能力。召開選舉大會是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根據(jù)“選舉法(1933)”,出席選舉大會的人數(shù)須達到選民總數(shù)一半以上才具備開會的法定條件,否則得延會,由選舉委員會再擇期召集;第二次召集不需要滿足法定條件便可開會。選舉大會的提案草案由選舉委員會提前準備,并事先公布出去,充分征求選民的意見后經選舉大會修改為正式的提案。
可見,從選區(qū)的劃分到提案的提出通過,蘇維埃選舉程序相對完整規(guī)范。
專門審查委員會、蘇維埃執(zhí)行委員會等機構為蘇維埃選舉提供充分的保障,其中專門審查委員會負責選舉結果的審查,各級蘇維埃執(zhí)行委員會為選舉爭執(zhí)仲裁機關,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為選舉上訴的終審機關。代表的召回作為選舉監(jiān)督的關鍵因素,“憲法大綱”、“選舉法”、“暫行組織法(1933)”等都有專門規(guī)定,如“選舉法(1933)”規(guī)定市蘇、鄉(xiāng)蘇代表如違背選民托付不執(zhí)行代表職務或有違法行為時,市蘇或鄉(xiāng)蘇代表會議得開除該代表,選民也有隨時召回并改選代表的權力。
從選舉原則、選舉程序、選舉保障三個方面展示了蘇維埃選舉制度對巴黎公社選舉和蘇維埃俄國選舉制度的延續(xù)和發(fā)展。而蘇維埃選舉制度下選舉原則的多元、選舉程序的規(guī)范和選舉保障的得力核心在于保障占人口最大多數(shù)的工人、農民、兵士即人民真正享有主權,實現(xiàn)當家作主。
《共產黨宣言》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283。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個黨綱》宣布,中國共產黨要用蘇維埃制度,號召最廣大的工農兵推翻資本家政權,昭示了中國共產黨是不享有特殊利益的,是為中國最大多數(shù)的人民謀利益的,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
蘇維埃選舉就是最大多數(shù)人當主人的選舉。毛澤東曾指出蘇維埃選舉運動的“第一個用”就是選出工人、農民、士兵、一切勞苦大眾等“人民”來掌握政權。
為保障選舉權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權通過法律法規(guī)、輿論媒體、過程審查等多種方式全方位保障。其中,“憲法大綱(1931)”規(guī)定,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及一切勞苦民眾”[2]9。《選舉運動》周報專門登載題為《審查選民資格》的文章詳細介紹“那些人才是選民”。在選舉過程中也多次審核查驗“人民”身份。選舉運動開展前,選舉委員會通過選民登記查驗身份,待登記結束后,再由各級蘇維埃代表大會審查委員會進行復核。尤為重要的是,作為最嚴厲的監(jiān)督手段,選民對代表享有罷免權首次在法律條文中出現(xiàn)??傊?,通過蘇維埃選舉,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群眾自己的政權。
回望百年歷史,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選舉制度歷經了蘇維埃選舉、三三制民主協(xié)商選舉、新政協(xié)的協(xié)商選舉,新中國選舉制度的誕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選舉制度的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過程,而蘇維埃選舉制度無疑是中國特色選舉制度的初始形態(tài),也是中國共產黨追求人民當家作主的核心價值的重大政治嘗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就是人民當家作主,從蘇維埃選舉制度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選舉制度在不斷演進,人民當家作主卻是中國共產黨一直堅守的初心與使命。
蘇維埃選舉制度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次預演,為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首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早在1931年“黨的建設問題決議案”就提出“保障黨對政權紅軍及其他武裝組織和群眾組織的絕對領導作用”[3]635。黨在選舉中的領導作用主要通過提高工人階級的選舉比例來確保無產階級的領導地位,通過自下而上的選舉,完成從基層到中央的權力建構,增強人民政權的領導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征程中,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4],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
其次,堅持依法治國和依憲治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后,僅用了兩到三年的時間就頒布了包括憲法、政權組織法規(guī)、刑事法規(guī)、民事法規(guī)等一百多部法律法規(guī),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蘇維埃法律體系,為蘇區(qū)的社會治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jù)和法治保障。為保障選舉有法可依,蘇維埃政府先后頒布了“選舉條例(1930)”“選舉暫行條例”“區(qū)域暫行選舉條例(1930)”“選舉細則(1931)”“暫行選舉法(1933)”等,這些法律法規(guī)內容全面,為蘇維埃選舉的執(zhí)行提供了系統(tǒng)法律支撐。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才能進一步夯實中國之治的根基。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時期,共頒布了一部憲法草案,兩部憲法大綱,將蘇維埃選舉制度最基本的原則在具有國家成文憲法性質的法律中規(guī)定下來。雖然“憲法大綱”并不完美,新中國成立后,先后通過了4個憲法并進行了5次修訂,總的來說,卻是對“憲法大綱”確認國家性質,確保人民當家作主地位的根本精神的傳承和發(fā)展?!皯椃ù缶V”第二條明確宣稱“中華蘇維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農民專政的國家”[2]8,1949年“共同綱領”開宗明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五四憲法”以及2018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開門見山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可見,“人民民主專政”一直未變,只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民民主更加廣泛,專政的對象逐漸縮小,但從蘇維埃選舉制度中體現(xiàn)的民主與專政的國家根本性質未變。新時代,要推動依法治國和依憲治國,以依憲治國為前提。
蘇維埃選舉制度是蘇維埃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開啟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和依憲治國的歷史先河??v觀100黨史,從革命到改革到建設,蘇維埃選舉制度是中國特色選舉制度的重要發(fā)軔,時代在變,選舉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核心地位不變。
[注 釋]
①朱庭光.外國歷史大事集 近代部分(3)[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5:24.
②韓延龍,等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jù)地法制文獻選編(第1卷)[Z].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