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夢楚
同伴關系是同齡人間或心理發(fā)展水平相當?shù)膫€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這種人際關系是平行、平等的。同伴關系既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背景,也是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內容。積極的同伴關系建立有利于幼兒形成自尊、自信、開朗的性格,有利于促進其社會化及心智的發(fā)展。而個體特征水平和互動水平則是影響兒童同伴關系的重要因素。
在幼兒園這個大集體中,同伴間的互動成了同伴關系建構和發(fā)展的主要動態(tài)因。《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園應多為幼兒提供自由交往的游戲和機會,鼓勵幼兒自主選擇、自主結伴開展活動?!币虼耍變簣@為幼兒創(chuàng)設適宜的活動,促進同伴間的互動,能幫助幼兒積極同伴關系的建構與發(fā)展。
在小班階段,教師觀察到幼兒對帳篷游戲的興趣,捕捉到以帳篷為載體的游戲活動作為群體互動因素促進同伴關系的良好契機?;诖?,教師開展由小班延續(xù)到中班的“玩轉帳篷”班本課程活動,如小班以“帳‘朋’記”為主題的室內帳篷系列游戲活動、中班 “帶著帳篷去旅行”系列活動。幼兒在帳篷游戲中,通過環(huán)境、同伴資源以及教師策略支持,積極的同伴關系得以建構與發(fā)展起來。
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合理地利用空間,創(chuàng)設適宜的環(huán)境,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在帳篷游戲中,帳篷是幼兒喜歡的私密小空間,也是幼兒結伴共玩的理想載體。教師提供幼兒喜歡的帳篷,和室內、室外等環(huán)境相結合,打造出全新的帳篷游戲環(huán)境。例如,結合班級活動室各區(qū)角放置5 頂帳篷,滿足幼兒在帳篷中游戲的需要;在幼兒園戶外小樹林、彩虹跑道搭設帳篷,讓“帶著帳篷去旅行”成為可能。
在談話活動“帳篷大家說”中,昊昊提出疑問:“帳篷里能待幾個人?”為此,教師進行了相關實驗,引導幼兒體驗客觀條件對主觀感受的影響,同時促進了同伴關系的提升。幼兒在人數(shù)逐漸增加的帳篷中,為和同伴的接觸、共處而感到驚奇、欣喜。帳篷中的人數(shù)是加倍的,同伴間的親密接觸體驗給他們帶來的快樂也是加倍的。
帳篷的私密小空間無疑拉近了同伴間的距離,親密接觸也讓同伴關系更加密切。在中班“小樹林里的帳篷旅行”活動中,帳篷成為幼兒在小樹林里的“家”,同伴一起待在“家”里看書,或是相互邀請同伴來自己“家”做客;老狼游戲時,帳篷則成為幼兒躲避危險的“家”。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杜威主張“做中學”,認為:“兒童必須在真實的任務中進行探索學習?!苯處熃o予幼兒更多實踐、嘗試的機會,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望,能支持幼兒的學習和發(fā)展。教師和幼兒商定,在早點后、晨練后、午餐后的自由活動時間以及自主游戲、下午游戲時,去帳篷里玩,利用帳篷空間促進同伴間的溝通交往,發(fā)展積極的同伴關系。
在更加自由、充裕的帳篷游戲時光中,幼兒或結伴、或偶遇,在帳篷中一起看書、一起玩“石頭剪刀布”、互相交換玩具玩等。菡菡帶來新奇的售貨機玩具,明明想要玩,伸手就搶。菡菡生氣地說:“不行,你沒有經過我的同意?!背撼簡栞蛰眨骸澳懿荒茏屛彝嬉幌??”面對澈澈禮貌的詢問,菡菡答應了。旁觀的明明也學著澈澈的方式問道:“菡菡,我能玩一下嗎?”這次菡菡沒有拒絕,大方地分享給了明明。明明喜歡菡菡的玩具卻不知道如何和同伴溝通,澈澈的友好詢問讓明明懂得禮貌詢問。在帳篷中的游戲體驗,明明習得友好的同伴交往技能,獲得積極的同伴交往體驗。
帳篷中同伴間的高頻率互動和交流,促進同伴間的互相觀察、互相學習,也讓幼兒的交往技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發(fā)展。
同伴交往中,沖突不可避免。教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制定有效策略,引導幼兒減少同伴關系中的負面交往,助推幼兒積極同伴關系的建立。例如,有的幼兒想要進入帳篷卻被里面的人拒之門外;有的幼兒只想和自己的好友一起待在帳篷里。關注到這一突出問題,教師設置了“好朋友帳篷”和“新朋友帳篷”,并且約定在“新朋友帳篷”中,只要有空位置,就不能拒絕同伴的加入。教師在滿足部分幼兒想和自己好友獨處的同時,更多地鼓勵幼兒接納同伴,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在新朋友帳篷中結識新朋友,發(fā)展同伴交往的能力。
帳篷“轉型”后,范范和宣宣之間發(fā)生了趣事。第一次,兩人先后來到“新朋友帳篷”。范范和宣宣說話,宣宣沒理他,兩人各玩各的。第二次,范范再次來到“新朋友帳篷”,并主動邀請宣宣,宣宣欣然接受了。有了第一次的近距離接觸,兩人熟悉了不少,你一句我一句地聊了起來。第三次,兩人約好一起進入了帳篷。這一次,兩人有說有笑,一起看書。不久,范范突然跑去廁所,好久也沒回來。宣宣鉆出帳篷不停地張望,終于忍不住大喊:“范范!” “哎——”范范在廁所里大聲回答道。這一聲急切的呼喊和長長的回應似乎成了兩人間無形的紐帶,自此兩人便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好朋友、新朋友帳篷”的設置,讓幼兒更加樂意去接納班級中的同伴,班級同伴之間的氛圍變得更加融洽。幼兒也因此愿意結交新朋友,擴大了自己的“朋友圈”。
3~6 歲幼兒具備一定的協(xié)商、互助、合作等行為,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組建相對固定的學習小組,有利于同伴之間合作學習等高質量同伴交往行為的發(fā)生。
在“帶著帳篷去旅行”帳篷游戲中,為了促進同伴之間更有質量的交往,教師鼓勵幼兒組成固定的同組異質4 人帳篷小組,一起商量制定游戲計劃,一起討論并選擇游戲材料,一起去“旅行”。小羽、戎戎、小諭和嘉嘉挑選帳篷旅行所需的游戲材料時,互相幫助,通過詢問和同伴交流。小組游戲的形式無疑讓幼兒意識到彼此是一個共同體,在逐漸磨合的過程中形成了友好的交流模式。在帳篷旅行后的收歸中,戎戎幫助嘉嘉一起搬運材料。小組游戲的形式,讓同組伙伴之間產生了更深的聯(lián)結和共同的任務意識,同伴間的互助也變得更加頻繁。
小組結伴的帳篷游戲給予幼兒更深刻的體驗感,而這種情景化的真實體驗能有效促進幼兒之間自發(fā)性同伴學習的產生?;顒又校處熯€欣喜地看到同組伙伴幫忙穿鞋子的身影,見到美景“拍照”分享給好友的舉動,發(fā)現(xiàn)樹林中“受傷”的仿真小動物,呼喚伙伴一起醫(yī)治動物的時刻……
從小班“帳‘朋’記”到中班“帶著帳篷去旅行”,教師始終遵循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以帳篷為同伴交往的載體,根據(jù)不同時期幼兒對帳篷游戲的不同需求,提供多樣的支持,促進幼兒積極同伴關系的建構和發(fā)展。以帳篷為載體的班本課程為幼兒營造了一個和諧、溫馨、充滿歸屬感的班級氛圍。在組織這一課程活動中,教師要有捕捉幼兒興趣和教育價值的敏銳性,結合幼兒的興趣和發(fā)展需要開展系列教育活動,幫助幼兒實現(xiàn)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學習和提升,推動教育活動的縱向發(fā)展和深度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