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瑞雪(朔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 朔州 036000)
當前碳纖維(CFs)復合材料在新能源鋰電池的應用領域十分普遍。目前CFs的有效充放電循環(huán)容量仍需進一步提高[1]。因此,具有比CFs更高的有效比容量和與CFs相似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和倍率性能的CFs發(fā)電復合材料已成為研究熱點課題之一。
方建斌等[2]成功將二硫化鎳(NiS2)與多孔碳纖維結合制備成復合材料。李曼叢等[3]利用硝酸鎳晶體和硒粉為原料,合成了在碳布上生長的棒狀NiSe2-CC復合材料,該材料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的孔隙網(wǎng)絡。熊軼娜等[4]通過高溫退火去除有機物PVP,氧化四氯化硒(SnCl4)和二氯化鈷(CoCl2)得到孔隙率高,具有單軸中空結構的四氧化三鈷/二氧化硒(Co3O4/SnO2)一維納米材料。
以上研究在材料用于鋰電負極的電化學性能等方面研究不足,為此本研究采用沸石咪唑骨架(ZIF-8)與氧化鋅(ZnO)結合成功制備復合材料并進行物化實驗。本研究對CFs復合發(fā)電材料的生產(chǎn)應用提供了理論和實驗支撐。
甲醇(CH3OH)、硝酸(HNO3)、硫酸(H2SO4),分析純,上?;S;硝酸鋅(Zn(NO3)2·6H2O),99.69%,河南欣之源化工公司;二甲基咪唑(C4H6N2),99.2%,蘇州啟航生物科技;200目聚丙烯腈基碳纖維(PAN-ACF),微米級,廊坊金星化工。
本實驗所用的實驗設備和儀器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設備及儀器
(1) X射線粉末衍射用于分析結構[5]。
(2)掃描電子顯微鏡用來表征制備的樣品的表面形貌和粒度大小。
(3) X射線光電子能譜對樣品分子結構和原子價態(tài)以及化合物的元素組成和含量、化學狀態(tài)進行分析[6]。
(4)電化學性能測試分析復合材料在更寬的測試電壓范圍內的穩(wěn)定性。
CFs-ZnO復合材料是通過酸化過程、包覆過程以及熱處理三步法制備的。在包覆前,CFs需要在硝酸和硫酸體積比為1∶3的80 ℃油浴溶液中處理24 h。隨后,將100 mg預處理的CFs分散到30 mL溶解有297 mg的Zn(NO3)2·6H2O的甲醇溶液,攪拌0.5 h。隨后,將30 mL溶解有328 mg的二甲基咪唑溶液傾倒入上述溶液,以便其與吸附在CFs表面的Zn+結合形核。上述混合溶液常溫攪拌1 h后靜置24 h。前驅體由上述溶液靜置后取下層溶液得到,經(jīng)過甲醇溶液洗滌三次即可得CFs-ZIF-8。最終,該復合材料由CFs-ZIF-8經(jīng)過460 ℃高溫處理1.5 h后得到。同時純CFs同樣在460 ℃下高溫處理1.5 h。
利用X射線衍射儀對復合電極進行XRD結構實驗,XRD圖譜顯示了CFs-ZnO復合材料以及CFs所有的特征峰,如圖1所示。
圖1 碳纖維以及碳纖維復合材料的XRD處理圖
從圖上可知25°附近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峰。復合材料在35°附近的三個特征峰對應面如圖1所示,復合材料與CFs不同的特征峰為ZnO, XRD實驗證明了純凈的CFs以及ZnO相的存在。
為了進一步證實復合材料的化學成分,XPS電子光譜在0~1 600 eV區(qū)域內對材料進行吸脫附測試??傮w的電子光譜顯示了來自ZnO中鋅的峰值(Zn2p,3d)和氧的峰值(O1s)以及來自CFs中所攜帶的含氧官能團對應的氧峰(O1s)和碳的峰值(C1s),如圖2所示。
圖2 CFs-ZnO復合材料光電子能譜圖
由以上的XPS實驗結果,可以進一步確定復合材料的主要組成成分。
復合材料的掃描電子顯微鏡(FESEM)展示了所獲得材料的形貌如圖3所示。
圖3 CFs-ZnO復合材料的掃描電鏡圖片
圖3 (b)可以看到高溫處理后材料的形貌、結構和尺寸均未發(fā)生較大的改變。此外,相比于ZIF-8致密的薄膜,熱處理后的ZnO顆粒之間存在孔隙是因為碳材料的分解以及碳氧化物的釋放。
復合材料組成電池的循環(huán)伏安曲線(CV)的前三個充放電周期如圖4所示。
圖4 CFs和CFs-ZnO復合材料組成電池的伏安曲線
從上圖曲線中可以得出其材料的儲鋰機制??梢钥吹接醒趸?、還原峰存在,且后期循環(huán)中均穩(wěn)定可逆地存在于CV曲線中,標志著復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電化學可逆性。此外,為了更好地測試其優(yōu)異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和倍率性能,我們在電流密度為1 800 mAg-1做了長時間的循環(huán)。循環(huán)900次后,該材料仍然能保持在400 mAhg-1的放電容量。
由實驗結果可得結論:CFs-ZnO的優(yōu)良電化學性能本質是多孔納米結構和CFs自身的高電導率,而使其具有優(yōu)異電流循環(huán)性能。本研究對CFs復合發(fā)電材料作為鋰電負極材料時,具有良好的電化學性能提供了實驗支撐,但像材料制備方法繁瑣及材料間微觀作用力等研究不足。最后期望研究者們能開拓創(chuàng)新碳纖維復合材料在綠色發(fā)電能源領域應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