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邦
(五邑大學 政法學院,廣東 江門 529020)
林光(1439—1519),字緝熙,廣東東莞人。他是陳白沙的著名弟子,白沙心學的傳人。明代著名學者黃宗羲雖然在《明儒學案》中為林光設(shè)立了學案,簡單介紹了林光的生平及思想,但由于林光的著作《南川冰蘗全集》整理出版較晚,以往學術(shù)界對他的研究較少。筆者在研究白沙心學時,對林光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
林光繼承和發(fā)展了白沙心學“自得之學”思想,突出了心的主體性,體現(xiàn)了“自得之學”的心學特征。他還把“自得之學”運用到社會實踐中,豐富和完善了“自得之學”的內(nèi)容,體現(xiàn)了“自得之學”的實踐性特征。在以上兩點的基礎(chǔ)上,林光形成了自己特色的“自得之學”的心學思想體系。林光“自得之學”的對象是理,理既是人內(nèi)在的道德理性,也是社會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還是超越自然和社會的形而上本體。林光“自得之學”強調(diào)“自得”于理,目的是彰顯人的道德本性,使人成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同時要求人認同和遵守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使人成為有社會責任和歷史擔當?shù)娜?。林光“自得之學”的社會責任和歷史擔當,表現(xiàn)為“以德治國”的政治擔當和以孝為本的家庭責任。
林光作為白沙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白沙心學的“自得之學”,形成了“內(nèi)外合一”的“自得之學”心學思想體系?!胺蛉酥再F于學者,為聞道也。所謂聞道,在自得耳。讀盡天下書,說盡天下理,無自得入頭處,總是閑也。此事非忘年以求之,恐未易得,天壤間聰明才辨者何限,只是逐逐空過了,信得及者幾人哉!”[1]127人們求學的目的在于“聞道”,即覺悟人的道德本性、認同和遵守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人們閱讀很多書,講解很多道理,但如果沒有覺悟人的道德本性、認同和遵守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那就是白忙了。世界上有很多聰明人,他們之所以虛度了自已的年華,那是因為他們沒有領(lǐng)會“自得”的意義。林光認為,“自得”是人們在思想上體會、領(lǐng)悟“天理”,不是依靠耳、目等感覺器官獲取、得到“天理”?!暗诤隳钐炖碓谌?,可朝聞而可夕死。夫子,圣人也,言之激切若此,其必不欺天下而誤來世也。其所謂聞?wù)?,斷不在耳目之間、陳跡之上也,不然,死生亦大矣。”[1]105“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盵2]人們早上在思想上領(lǐng)悟了真理,就是當晚死去都可以??鬃油怀隽巳藗兯枷肷项I(lǐng)悟真理的重要性。林光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他認為人們只有思想上的體會、領(lǐng)悟了“天理”,才能得心應(yīng)手地運用“天理”?!安坏糜谘裕厍笥谛?。所謂平居了然見之,臨事忽然喪之者,皆非融于心、神之口、神于手者也。融則不相忘矣。不得于目,由不融于心;不融于心,故不能神于口與手也。”[1]111-112“自得”不是在口頭言語上得知“天理”, 而是在思想上得知“天理”。人們平時遇到具體事物時往往容易忘記,這是因為人們沒有在思想上融會領(lǐng)悟它。而只有思想上融會領(lǐng)悟,它才會在人們的語言行動上表現(xiàn)出來,也就不容易遺忘喪失了。在這里,林光突出了“自得”是心的獲得,而不是手、耳等感覺器官的獲得,體現(xiàn)了其“自得”思想的心學特色?!白缘弥畬W”是白沙心學的核心思想,是陳白沙長期探索和實踐的結(jié)果。陳白沙說:“仆才不逮人,年二十七始發(fā)憤從吳聘君學。其于古圣賢垂訓之書,蓋無所不講,然未知入處。比歸白沙,杜門不出,專求所以用力之方。既無師友指引,惟日靠書冊尋之,忘寢忘食,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未得焉。所謂未得,謂吾此心與此理未有湊泊吻合處也。于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約,惟在靜坐,久之,然后見吾此心之體隱然呈露,常若有物?!盵3]145在這里 ,白沙心學“自得”不是指耳目等感覺器官對書本知識的獲得,而是心對理的體認、領(lǐng)悟。白沙心學的“自得”是自得心中的道德理性,即使人心中的道德理性彰顯出來。林光“自得之學”深得白沙心學“自得之學”的真諦,也是他多年實踐探索的結(jié)果。
“自得之學”的主體是心。心的主體性體現(xiàn)了“自得之學”的心學特征。林光“自得之學”思想中,心具有多重含義。它首先是主體自我,但又包含主體的形體、情感、道德意識等含義。心的基本含義是人的道德意識,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胺蛉酥恍?,息之極而閑之至,足以參兩間,而后群動萬物不足以相撓,死生不足為變,視世之為仁義者猶若拘拘,而況于功名富貴乎?”[1]38人與天地萬物并立存在,人的意識主宰萬物而不為萬物所主宰,決定人的死生而不為人的死生所改變,超越于仁義、富貴之上而不被世間的仁義、富貴所束縛。在這里,林光突出了心的主體性。林光還認為,人與萬物都是天地之間自然而然的產(chǎn)物,但人與天地萬物不同,人存在于天地萬物之上而主宰天地萬物?!坝烊乐g,生生者,物之自得也。物之所以生,天地之德也。人之理豈二于物?惟靜而明者,心出乎萬物之上,不亂于欲,不役于物,不撓于劇;其機活,其神完,目之所觀,生意融徹而混合。”[1]41人有意識、有精神,人超越于天地萬物之上而成為天地萬物的本體。在這里,林光同樣突出了人的主體性,體現(xiàn)了“自得之學”的心學特征。
“自得之學”的對象是理(道)?!疤烀砹餍卸灰颜?,日參倚在前,有目者能盡見之乎?故養(yǎng)之不周而欲區(qū)區(qū)于論辯,亦訓解焉而已耳。見之不明而欲自試于眾務(wù),亦億逆焉而已耳。如是而學,必日在口耳私意中也,其于性命之理,蓋日相遠,況能自得而至于沛然之境乎?無自然之味,欲獨強其心而求前,亦氣使之耳,久能無變乎?孟子之言曰:‘君子深造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盵1]101天理處于不停的運動變化中,人的眼睛無法看到它。人們應(yīng)該好好地存養(yǎng)、體認天理,不要主觀地議論天理,主觀地議論天理只是對天理詞義的解釋。人們不好好地存養(yǎng)、體認天理就把天理運用于具體的實踐之中,是對天理的主觀猜測,這樣的學問是主觀猜測的成見之學,不是實踐的“自得之學”?!白缘弥畬W”不是聞見天理的口耳之學,而是自得天理的涵養(yǎng)實踐之學,即孟子的深造于道的“自得之學”。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林光“自得之學”的途徑是自得于天理?!叭酥苡谔於N諸心,至大而至貴。古之善為學者深造自得,見其大而不失其貴,中無所累,其神完,其氣充,其博足以通,其約是以守,誠立而信孚,故其斡旋運用,有莫之為而為之者,此無他,善學善養(yǎng),不敢小其大而賤其貴也……學之得其大而不失其貴,至于如此?!盵1]51天理是人稟賦于天而存于心的最有價值的東西。人們從事學問,就是自得于最有價值的天理。這樣,人就能心無所累。人的精神完滿、形體充足,這也是自得天理的結(jié)果。在林光看來,如果人們不自得于天理(道),就會對道產(chǎn)生懷疑;如果人們對道產(chǎn)生了懷疑,就必須平抑心氣而自得于道。人們?nèi)绻茨茏缘糜诘溃銖娨缘罏楹诎?,這是沒有明察于道,是自我欺騙?!八估硪?,凡信之未至者,孰能無疑,疑而降志以相明,此天下之公道之所以明也。信之未至而強為黑白者,非不察即自誣也。此一人之私,季世之弊,道之所以不明也。信則有諸已矣?!盵1]109林光強調(diào)“自得”的對象是道,人只有自得于道,才能自信而不迷惑,成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
林光心學思想中,理既是人內(nèi)在的道德理性,也是社會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白缘弥畬W”要求人們“自得于理”, 一是要人們自覺地彰顯人內(nèi)在的道德理性,使人成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一是要人們自覺地認同、遵守社會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使人成為有社會責任和歷史擔當?shù)娜?。在林光的“自得之學”思想中,理首先指人心中的道德理性,即人的初心。“原其大者,道之在人,初無不善,豈假外求?惟失其初,不能自信,故圣人教人,博而求之,約而復之,在不失其初而已,非能有所加也。”[1]55道(理)是人的初心,即人的善良的道德本性。人的初心是人生來自然具有的,不用到外面去尋找,也不是別人強加的。如果人的善良初心喪失了,人就會缺乏自信。因此,圣人教導人們要廣泛地學習知識以尋求人的初心,用禮約束規(guī)范人以恢復人的初心。這個初心,就是陳白沙所說的“端緒”“真心”?!暗骆谛纸鼘O蚶飳に鳎裟钅顬橹恢?,可識端緒。上蔡云:‘要見真心’。所謂端緒,真心是也。緝熙后一扎已具此意,但恐工夫不能無間斷耳,更企勉之?!盵3]970林光認為,“端緒”就是真心,就是人的初心。人如果中斷修養(yǎng)工夫,就會喪失初心。因此,人必須加強修養(yǎng),保存初心。道也是中正之道,是社會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胺蜃运箤W蠱壞,人難于獨覺,天下骎骎日離中正,不溺于卑則失于高。卑不可拯,高不可回,相持相恃,倀倀成風,朋友之義缺絕久矣?!盵1]107林光認為,自從圣人之學敗壞,人們不能領(lǐng)悟道的意義,從而偏離了中正之道。人們必須認同、遵守中正之道,必須遵守社會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范,實現(xiàn)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擔當。
理還具有超越性的形而上的本體意義?!霸獊硭姆缴舷拢艁斫?,直是這個(道或理)充塞周洽,無些小欠缺,無毫發(fā)間斷,無人我大小遠近,如一團冰相似,都滾作一塊,又各各飽滿,不相干涉者。”[1]102林光認為,道存在于宇宙之中,圓滿無缺,它沒有人我、大小、遠近的分別,就像冰塊一樣,是存在具體事物之上的統(tǒng)一的形上本體。同時,道又完整地存在于具體事物中,使各個具體事物各自存在、互不干涉。本體的理,是理一;理一存在于各個具體事物之中,它又表現(xiàn)為分殊。在此基礎(chǔ)上,林光認為,人們自得于本體的理,就能認識和了解作為本體的理所表現(xiàn)的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實見得,則所謂充塞天地之間,所謂天地位、萬物育……所謂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所謂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與高宗夢說之事,朝聞夕死之說,方各各有落著處。”[1]102人們自得于理,萬事萬物就各得其所,各歸其位,就連殷高宗夢得賢相、孔子朝聞道夕可死的道理,都落到實處了。陳白沙充分肯定與認同林光的道本論思想,他說:“承諭,進學所見,甚是超脫,甚是完全。……終日乾乾,只是收拾此(理)而已。此理干涉至大,無內(nèi)外,無終始,無一處不到,無一息不運。會此則天地我立,萬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得此把柄入手,更有何事?往古來今,四方上下,都一齊穿紐,一齊收拾,隨時隨處,無不是這個充塞。色色信他本來,何用爾腳勞手攘?……此理包羅上下,貫徹終始,滾作一片,都無分別,無盡藏故也?!盵1]216-217林光的的道本論思想與陳白沙是一脈相承的。林光強調(diào)心自得于道、心自得于理,既突出了理的自然的道德理性的意義,也突出了理的當然的社會規(guī)范意義,還突出了理的超越的形而上的本體意義,真正體現(xiàn)了“自得之學” 的心學特色。
林光心學思想中,理具有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的含義,它表現(xiàn)為個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擔當。林光心學的社會責任和歷史擔當,表現(xiàn)為以德治國的政治責任和以孝為本的家庭倫理責任。林光認為,為政者的政治責任是實行王道政治、推行以德治國的政治理念?!爸劣谄湔撝危瑒t謂為治莫先于行王道,行王道莫先于立誠。今天下之大弊,惟疑與冗二者而已。冗生于疑,疑生于不誠。上疑乎下,下疑乎上,上多方以防其下,下多方以欺其上,欺者無窮,防者不已,日新月變而事于是乎冗矣。今不思其弊而益用智用術(shù)以救之,是以水濟水,以火濟火,非徒無益而其弊日甚矣。欲舉三代之治者,殆不外此。”[1]503-504“王道”治國,就是以仁義治理國家、以誠信治理國家。林光指出,當時的社會弊端就是缺乏誠信、不講誠信。人人相互猜忌,在上位的人猜忌在下位的人,在下位的人猜忌在上位的人;在上位的人以多種方法防備在下位的人,在下位的人以多種手段欺騙在上位的人。在下位的人欺騙手段無窮無盡,在上位的人防備方法繼續(xù)不停,于是天下的事情越來越混亂。統(tǒng)治者不用誠信治理國家,反而用智謀權(quán)術(shù)治理國家,這是以水救水、以火救火,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堯、舜、禹三代之治,都是以德治國、以誠信治國,當時的國家治理得很好。以德治國,首先必須以仁德之心愛護百姓,把百姓作為國家的根本?!懊駷榘畋?,設(shè)官所以治民,設(shè)兵所以衛(wèi)民。官之祿,兵之食,皆出于民,民不可以不恤也?!盵1]91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國家設(shè)立官府的目的是管理人民,設(shè)立軍隊的目的是保衛(wèi)人民。官吏的俸祿,軍隊的糧食,都是人民供給的,官府、軍隊應(yīng)該愛護人民。其次,以德治國更要注重民心,因為民心關(guān)系到國家的安危、社會的穩(wěn)定?!熬煜乱缘们衩駷橄?,然民心未易得也,非仁不足以懷,非義不足以制。商之盤庚欲遷殷,本以安民,而民怨誹逆命。盤庚反復告諭,以口舌代斧鉞,卒果于遷,然亦勞矣。周因殷民之不服,《大誥》以下諸篇,屢屢出示肺腑,猶不心服,武王、周公,圣人也,相繼撫之而莫御,何其難也。”[1]59商湯王、周文王是得民心的典范,所以當時的國家治理得很好。為政者要以人民為根本,使人民從思想上擁護國家。得民心不僅僅是物質(zhì)利益上關(guān)心人民,最根本的是以仁義之心關(guān)懷人民,因為人民關(guān)心的不僅僅是物質(zhì)利益?!疤煜轮?,無可好者。好于物則役于物,物大我小,牽已以從之,無不化于物者。故善觀物者,不累于物,付之而已。如此則雖萬有在前,而吾不勞,得之不喜,喪之不悲,我重而物輕,我大而物小,役物而不役于物也。聲色勢利之沉酣,服食器用之牽引,裘馬之忘國,書字之發(fā)冢,此皆好之而溺焉者之害也?!盵1]62人如果過度追求財物,則容易被財物奴役,這樣,財物貴重,人就渺小了;能正確認識財物的人,就不被財物束縛,得到財物不用高興,失去財物也不用悲哀,這樣,人就寶貴了,物就卑賤了。人沉酣于聲色,被服食器用牽引,因裘馬而忘國、因書字而掘墓,都是過度追求財物造成的災難。林光強調(diào),人們追求、崇尚的東西應(yīng)該是道德?!疤煜驴珊谜吣绲?,好德,人之秉彝也。茍好之深,雖在千里之外,百世之下,不會而神交。不好雖同堂共席,不相射而背馳者寡矣?!盵1]62崇尚道德的人,他們雖然在千里之外、百年之后,從來沒有見過面,但他們彼此的思想是相通的;不崇尚道德的人,他們雖然共處一室、共坐一席,也會相互爭斗、相互斥責。道德是人們的共同追求,是治國理政的根本。
理也具有家庭倫理規(guī)范的含義,它表現(xiàn)為家庭之中的孝道,體現(xiàn)了個人的家庭責任和擔當?!胺蛐?,天之經(jīng),地之義。人之行,固莫大于孝。然釋其義者曰:善事父母而已。善事云者,固非一端之可盡,若《曲禮》、《少儀》、《內(nèi)則》、《弟子職》諸篇之所述,與夫孔子之告曾子,見于《孝經(jīng)》者,可謂備矣。然皆人人之所當為,亦人人之所能為,固非強人之所難為,亦非責人以所不當為也。”[1]63-64林光認為,孝是歷久不變的家庭倫理規(guī)范,是人的家庭倫理準則。孝的基本含義是侍奉父母,但不僅僅是在某個方面侍奉父母。關(guān)于孝的含義,《孝經(jīng)》的論述已經(jīng)非常完備。孝是人人所應(yīng)當做的,而且是人人所能做到的。孝不是強迫人用難以做到的事去侍奉父母,亦不是責備人做所不應(yīng)該做的事去侍奉父母?!吧眢w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孔子之教孝也。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此曾子臨終之所以啟手足也。夫道在六經(jīng),可謂備矣;人若孔子,可謂全矣。然而六經(jīng)、孔子未嘗以割股事親之事而教天下后世之為人子者,何也?蓋以人之所能為而責之所當為,不以人之所不當為而強人以難為也?!盵1]64孝的內(nèi)容不是一成不變的。孝的核心內(nèi)容是人能做到而且應(yīng)當做到的孝順父母的事情,而不是不應(yīng)當做或難以做到的孝順父母的事情??鬃诱f,子女的身體四肢、毛發(fā)皮膚,都是父母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內(nèi)容。曾子說,我的手足是父母給與的,不能有所毀傷,這也是孝的內(nèi)容。人割掉腳上的肉去侍奉父母,這不是孝順,因為這不是人所應(yīng)當做的事情。林光對孝的詮釋和理解,既體現(xiàn)了人的家庭責任和擔當,又體現(xiàn)了林光倫理思想的心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