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芬,蔡瑞瓊
(1.浙江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浙江杭州 310023;2.杭州綠城育華學校,浙江杭州 310012)
當前的世界充滿不確定性,“為生活而學習”(Learn for Life)成為教育改革一大趨勢?!盀樯疃鴮W習”強調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終身學習的習慣;主張學生全面發(fā)展與個性化發(fā)展相結合;通過廣泛的課程學習及多種途徑教學使學生為未來的生活、就業(yè)及成為良好的社會公民做準備。隨著全球信息化與知識經濟的發(fā)展,2018年新加坡教育部啟動了“為生活而學習”教育改革,采取了一系列舉措,以培養(yǎng)具備21世紀技能的新加坡公民。本文對這一改革的社會背景、舉措及評價進行探討。
作為年輕的亞洲國家,新加坡盡管在體制上采用英國教育體制,在觀念上卻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重視考試、唯文憑論”的傾向明顯。因此,學校教育應試教育的目的性強,學生學業(yè)負擔重,考試頻繁,競爭激烈。學生在應試與競爭的雙重壓力下學習,難以體會學習的快樂,同時也影響了全面發(fā)展。為改變這一弊端,近二十多年來,新加坡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思考型學校,學習型國家”(Thinking School, Learning Nation)教育改革計劃,從國家層面上闡明了“思考型學校是終身學習的機構,是培養(yǎng)思考型學生及思考型成人的搖籃”。這一改革計劃的目的在于改變原來“一考定終生”的觀念,把學校視為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地方,而不是獲得一次性知識的場所。[1]學校減少了30%課程教學內容,強調師資培訓,重點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開展探究性的學習。2005年,新加坡教育部發(fā)起了“少教多學”(Teach Less, Learn More)教育改革,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強教師教育,強調基于校本教學改革,引導學生通過真實的學習經歷培養(yǎng)批判性能力。學校進一步削減了20%的課程,為學生積極而獨立的學習提供了一定的時間與空間。[2]
這兩次改革在減少課程負擔、重視學生能力培養(yǎng)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知識更新的日益頻繁,如何使學校教育與未來社會發(fā)展保持同步?如何通過教育縮小全球化時代社會不同階層的差距?在這兩大問題的挑戰(zhàn)下,新加坡教育目標受到了沖擊。為了幫助學生為生活做好準備,2018年9月28日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在2018 年學校工作研討會上做了“為生活而學習”的主題發(fā)言,闡明了下一階段新加坡教育改革的重點。這次改革從學生視角出發(fā),涉及與學生密切相關的諸多問題,如考試、學科分級、課程內容更新等。
王乙康部長在報告中提到:“教育是一種提升與融合的力量”[3]。他闡述了教育不僅與生活密切相關,關系到改善個人的生活水平、實現(xiàn)個人的抱負、獲得成就感,而且還能縮小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差距,調和社會矛盾?!盀樯疃鴮W習”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務實的態(tài)度、數(shù)字素養(yǎng)及批判能力,以確保教育在未來社會中的提升功能。
為了保證“為生活而學習”教育改革的順利開展,新加坡教育部充分認識到權衡以下四對關系的重要性:[4]
第一,平衡嚴格與快樂之間的關系。平衡學生學習中所需的勤奮與學習過程中獲得樂趣的關系是首先要關注的問題。新加坡教育部提出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緩和學生學業(yè)競爭壓力,從而達到既確保學生努力學習,又培養(yǎng)學生學習樂趣的目的。
第二,平衡明晰學業(yè)區(qū)分度與模糊學業(yè)區(qū)分度之間關系。一方面希望考試結果具有一定區(qū)分度,為學生的自我定位及學校入學錄取提供較為明晰的依據(jù);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弱化考試結果對學生之間過度競爭文化的影響,尤其是依據(jù)成績高低給學生“貼標簽”的現(xiàn)象。為此,新加坡教育部逐步采取改革評價體系,引導教師、家長改變固有“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理性而全面地看待學業(yè)成績。
第三,平衡個性化與群體化課程之間的關系。每個學生的個性、學習能力不同。如何使課程既滿足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個性化需求,又能兼顧部分學業(yè)成績薄弱學生群體的需要?為此,新加坡教育部調整了原來的中學分流制度,在試點學校推廣學科分級教學來解決這一問題。
第四,平衡技能與資格證書之間的關系。長期以來,新加坡社會采取精英治國的方式,充分發(fā)揮英才的作用,名校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往往在政府部門身居要位。由此,人們形成了文憑成為穩(wěn)定收入、體面工作通行證的固有觀念。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重文憑輕技能”的觀念逐漸暴露其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的前進。新加坡通過“技能創(chuàng)前程計劃”(Skills Future),為學生構建了一個多路徑系統(tǒng),從而實現(xiàn)這兩個方面的結合。[5]
“為生活而學習”改革的第一項措施是改革學校評估體系,強調用全面發(fā)展的標準來衡量學生知識水平、能力及態(tài)度。為了改變新加坡學校過分重視考試的現(xiàn)象,教育部從2019年開始調整小學、中學的評估體系,強調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快樂以及培養(yǎng)學習的內在驅動力。[6]
在實施“為生活而學習”教育改革之前,新加坡小學一年級已取消期末考試,小學二年級不設期中考試。從2019年起,教育部又取消了小學二年級期末考試,還取消了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加權評估和考試,所有的評估結果不再計入總成績。學校通過學生平時的課堂作業(yè)、活動和小測試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小學三年級、小學五年級、初中一年級和初中三年級為過渡年級,在此期間,學生會接觸到新學科以及更嚴謹、更高要求的學科內容。因此,教育部希望通過改革為學生提供充裕的時間和空間,以適應不斷提高的課程要求。從2019年開始,新加坡取消初中一年級的期中考試,在接下來的3年(2019年至2021年)還取消了小學三年級、小學五年級和初中三年級的期中考試。取消這些年級的期中考試為兩年級為一單位的課程學習(即小學三年、四年級;小學五、六年級;初中一、二年級;初中三、四年級)約增加了3周時間。學??梢岳眠@段時間來組織探究型、實踐型的教學,采取靈活而多元的教學法加深學生對學科的理解,幫助他們掌握21世紀所需的技能。[7]
減少學校考試之后,學校衡量學生的評價體系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采用了全面發(fā)展概況作為報告單,用陳述性的語言描述學生在校表現(xiàn)如責任心、團隊合作精神、課堂參與等。從2019年開始,全面發(fā)展概況不再顯示學生在班級中的排名等學業(yè)指標。對于小學一、二年級學生,教育部指導學校使用定性描述來報告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在取消了小學一、二年級的所有加權評估后,教育部也相應調整了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教育儲蓄優(yōu)秀獎學金”(Edusave)和小學二、三年級學生的“教育儲蓄良好進步獎”的學業(yè)標準。[8]新加坡教育部修改了原來以成績?yōu)榛A的評定標準,調整為根據(jù)學生勤奮、好奇、協(xié)作以及在日常課程、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積極性等方面的因素加以綜合考慮。
新加坡教育的分流制度歷史已久,其依據(jù)為小學六年級會考成績。會考科目為英語、母語、數(shù)學和科學,總分為300分,其中語言類一共占100分。根據(jù)會考成績,學生被分流至四類班級:總成績在250分以上的學生進入特選班(special courses),接受精英教育;成績在190 分至250 分的學生進入快捷班(express courses);140分至190分的學生則進入普通中學學術班(normal academic courses);而140 分以下的學生可以選擇重考,也可以進入普通中學工藝班(normal technical courses)。[9]學生一旦分流,則未來所受教育的模式與內容基本上確定,即便學生在某一方面有特長,也難有進一步發(fā)展的可能。這對于偏科或某一方面有專長的學生尤為不利。
從2014 年開始,新加坡教育部在12 所中學試行“學科分級計劃” (subject-based banding)?!皩W科分級計劃”是指根據(jù)學生在具體學科的知識水平與能力,開設不同層次的學科班級,包括英語、母語、數(shù)學和科學4門科目。分流制度對學生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性的定向劃分,而“學科分級計劃”則只在具體學科上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針對性教學,因此更加合理、個性和科學。2020年,新加坡教育部又在28 所學校試行“學科分級全面計劃”(full subject-based banding),科目涵蓋面更為廣泛,并對不同類型科目班級采用了不同的組織形式。對于英語、母語、數(shù)學和科學等課程,試點中學按學生學習程度、進度進行分班教學。以選擇快捷水平數(shù)學班級為例,該班學生有可能來自快捷班、普通學術班及普通工藝班三類不同班級,但是他們在數(shù)學學科學習上程度相當。如果學生水平低,則根據(jù)自己需要選擇水平較低的班級。這一做法減少了高水平學生重復學習知識及低水平學生跟不上學習進度的現(xiàn)象,能引導學生有效學習。對于初中一年級的設計與工業(yè)、品德與公民教育課、食品與消費教育、美術及體育等課則采取隨機混合編班。一個班級混合了快捷班、普通學術及普通工藝班級三類學生。這種混合式的班級創(chuàng)建有利學生之間的交流,減少因教育分流制度而造成的“貼標簽”或受歧視現(xiàn)象。[10]試點學校還允許學生從初中二年級開始根據(jù)學科要求選擇高水平人文科目,包括地理、歷史或文學。選擇學習人文學科的標準主要基于學生初中一年級學習成績、學科學習積極態(tài)度、興趣與學習責任心等方面。借助“學科分級全面計劃”,試點學校還重組學術課程以外的班級形式,如項目小組或課外活動等。這些靈活的班級組織形式有助于促進不同背景學生之間的互動。
為了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中學教育,多元的學科分級”的目的,新加坡教育部還計劃調整現(xiàn)有的新加坡劍橋O 級普通水平考試(Singapore-Cambridg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Ordinary Level Examinations)和N級普通水平會考(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Normal Level Examination),將它們整合成新型的國家統(tǒng)一考試。新加坡劍橋普通水平考試是新加坡教育部和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局共同主辦的統(tǒng)一考試,特選班與快捷班的學生在結束4年中學學習后,須參加劍橋O級普通水平考試??荚嚨慕Y果可用于申請新加坡初級學院、理工學院或工藝教育學院,或者是海外英聯(lián)邦國家的初級學院或大學預備班。而普通中學學術班與普通中學工藝班的學生在中學學習4年之后,參加N級普通水平會考,及格者繼續(xù)在中學學習一年,然后參加O級普通水平考試。新加坡教育部將采用新的國家統(tǒng)一考試,成績單上會列出學生所報考的科目和級別(G1/G2/G3)。從2024年開始,高中生在完成高中學業(yè)后將獲得一張國家統(tǒng)一考試證書,該證書反映了學生每門課程的學習水平。根據(jù)中學當前分流制度,每個科目制定了不同水平等級:普通中學工藝班N(T)相當于中學通用水平1級(G1),普通學中學術班N(A)級相當于通用水平2級(G2),快捷班相當于通用水平3級(G3)。到2027年,新加坡將實行新的國家統(tǒng)一考試和資格認證框架。[11]從2028年起,新加坡教育部將根據(jù)“學科分級全面計劃”、國家統(tǒng)一考試和資格認證框架,對第一批“學科分級全面計劃”學生的入學框架進行修訂,修訂將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科優(yōu)勢和興趣,為高等教育入學標準提出相應措施。新加坡政府希望通過實施“學科分級全面計劃”,重視學生差異化、個性化的發(fā)展,發(fā)揮不同學生的學科優(yōu)勢及天賦,幫助他們建立起“為生活而學習”的信心與動力。
為了培養(yǎng)面向未來的新加坡公民,新加坡教育部加強了品德與公民課程改革、數(shù)字素養(yǎng)、“了解亞洲”課程的教學,以確保學校里所教授知識、技能與價值觀與時俱進。[12]新加坡品德與公民教育課程改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1)將品德與公民教育融合到課程學習與活動之中,通過關鍵發(fā)展經歷(包括課外活動、集體野營、價值行動、群體學習旅行)與重新定義課外活動等方式,發(fā)展學生的興趣與能力。[13]從2020年起,教育部通過以博物館為基地的游學活動加深學生對新加坡公民身份的認識。(2)關心學生心理健康與網絡健康教育。教育部通過2021 年中小學品德與公民課程加強學生心理與網絡健康教育,鼓勵學生形成同伴支持的文化,相互分享他們的經歷。(3)重視母語教育在傳遞價值觀與文化方面的作用以及教師的指導時間,通過這兩大途徑,強調小學的道德觀教育。鑒于母語與道德價值的密切關系,新加坡學校在小學階段通過故事、歌曲、寓言以及諺語等方式強調母語中的品德與公民教育。教師指導時間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討論不同文化觀與個人經歷,拓寬課程相關的話題。這種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學習與討論,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不同民族的理解與欣賞。[14](4)鼓勵中學生討論當前社會問題。教師鼓勵學生討論當前課程中常見的話題,如校園欺凌、網絡媒體、種族與宗教等以拓寬視野,幫助他們確立為社區(qū)、社會貢獻的意愿。[15]總之,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作為新加坡公民的共同價值觀和身份認同感。[16]
隨著數(shù)字媒體的盛行,擁有數(shù)字素養(yǎng)成為現(xiàn)代人生存與發(fā)展的必要技能之一。為此,新加坡教育部重視發(fā)展學生數(shù)字素養(yǎng)框架中的四大技能“發(fā)現(xiàn)、思考、應用、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是指培養(yǎng)各個年齡階段學習者獲得收集、評估信息來源、以安全、負責和道德的方式運用數(shù)字資料的技能。“思考”即培養(yǎng)學生獲得解釋、分析數(shù)據(jù)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皯谩本唧w表現(xiàn)為利用軟件設備獲得新的知識與技能,與科技發(fā)展保持同步。“創(chuàng)造”即創(chuàng)造內容與藝術品,開展與他人在這方面的合作。[17]在不同階段,數(shù)字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側重點不一樣。在小學階段主要強調品德與公民教育中的網絡健康以及學生通過“快樂編程”課程學習計算思維和簡單編程。在中學階段,采取四大措施:(1)教育部從2020年6月開始推行個人學習設備(personal learning devices)。到2029年,每一位學生都將擁有學校規(guī)定的個人學習設備。個人學習設備與新加坡學生學習空間及其他教育技術相結合,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個性化學習。(2)為了挖掘計算方面的人才,為對該領域感興趣的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新加坡22 所中學開設了Olevel計算課程,8所中學開設了Alevel計算課程。(3)注重通過中學數(shù)學課程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思維。新加坡2020年實施的新中學教學大綱鼓勵有編程背景的學生編寫程序解決算法與數(shù)學問題,教師也將利用課程引導學生發(fā)展計算能力。(4)加深學生對日常生活中新興技術的理解。新加坡教育部還修改了初中階段科學大綱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新興科技等領域的前沿知識。[18]
課程改革的第三個方面是促進學生了解亞洲。東南亞是全球發(fā)展最快的地區(qū)之一。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形成了新加坡天然的腹地。[19]因此,新加坡公民需具備相關的知識、語言及文化技能。新加坡教育部通過三種途徑來加強學生對亞洲事務的了解。首先,通過加強人文學科的設置,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亞洲地理、歷史、文化、語言、地區(qū)經濟等方面的知識。教育部修改中學階段地理、歷史、社會學等課程大綱,實施加強人文學科計劃。中學階段的社會學大綱涵蓋了新加坡及其亞洲鄰國的共同經歷。高中歷史的課程內容為學生提供了更多途徑來了解世界重要的歷史發(fā)展,尤其是冷戰(zhàn)及其他地區(qū)發(fā)展對亞洲與亞太地區(qū)的影響。高中地理通過個案研究說明地理現(xiàn)象,并致力于讓學生了解可持續(xù)發(fā)展。其次,支持學生到亞洲國家游學。新加坡教育部支持學校組織學生到亞洲國家游學,不僅提供了經費支持,而且還為學校規(guī)劃了學生的游學計劃及課程資源。為了幫助學生更為深入地體驗境外學習的經歷,在游學之前,學校須向學生授課10小時語言與文化相關知識。學校還鼓勵學生瀏覽游學目的國相關的網站。這些措施都有助于加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他們堅毅的性格。[20]再次,增設了中文與馬來語會話課程,目前已有60%的小學及40%的中學開設了中文與馬來語會話課程。[21]教育部把文化因素加入中文與馬來語會話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興趣及應用能力。學校積極鼓勵學生通過與同學、朋友的日常交流,運用他們在課程中學到的知識;還增加現(xiàn)有的語言學習資料庫,為學生學習提供便利。
信息社會變化迅速,為此,新加坡教育部曾于2010年發(fā)布了《新加坡學生21世紀素養(yǎng)技能和目標框架》(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 and Student Outcomes),提出培養(yǎng)學生21世紀素養(yǎng),包括核心價值觀、社交與情感能力和全球化素養(yǎng)。[22]21世紀素養(yǎng)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自信的個體、自主的學習者、有擔當?shù)墓窦胺e極的貢獻者?!缎录悠聦W生21世紀素養(yǎng)技能和目標框架》成為新加坡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南。在實施“為生活而學習”改革過程中,新加坡教育部強調把培養(yǎng)學生的21 世紀素養(yǎng)貫穿于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首先,“為生活而學習”改革強調培養(yǎng)品德與人格健全的學生,主張“品德在先,學術在后”;通過課程學習、參加課外活動及社會實踐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對他人的尊敬、誠實、虛心、善良、堅毅等品格。其次,“為生活而學習”改革重視培養(yǎng)學生全球化視野。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學校鼓勵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間交流,提高學生對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學校還通過開設“了解亞洲”課程、鼓勵學生到國外交換學習等方式,擴寬學生全球化視野。再次,“為生活而學習”改革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能力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新加坡福春中學(Fuchun Secondary School)實施“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可持續(xù)能力”(Innovation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Sustain-Ability)學習項目,培養(yǎng)學生在STEM方面的興趣與長處,學生不僅學習編程技能,而且還學習如何進行團隊合作,提高了自己解決問題和創(chuàng)新探究的能力。[23]
學校評價體系改革是一個復雜的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配合。新加坡改革學校評價體系的目的在于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強調一種面向未來生活的態(tài)度、價值與能力,包括培養(yǎng)學生嚴謹而快樂的學習態(tài)度、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及終身學習的能力。作為改革實施者,學校制定了具體措施,如減少考試次數(shù)、注重過程性考核、拓寬評價內容、取消排名等方式,糾正社會上盛行的“唯分數(shù)論”,使學生更多地關注自身的成長,從學習中得到樂趣,形成對自己學習負責的正確態(tài)度。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影響,家長的教育觀念對孩子影響重大。為此,學校通過多種渠道加強與家長交流,統(tǒng)一育人理念。如,新加坡光道小學(New Town Primary School)視每一位家長為支持學校發(fā)展的伙伴。學校的主頁為家長詳細介紹了學校課程設置、學生全面健康內容、學校評分標準等方面的細則,還通過學生手冊、電子郵件、電話以及家長支持會等方式與家長進行交流。[24]學校還加強了與社會的聯(lián)系。一些社區(qū)及校外機構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學校則根據(jù)學生在活動中表現(xiàn)評定實踐等級,記入學生全面評價報告單。
自2020年以來,新加坡已有28所中學試行“學科分級全面計劃”,取得了良好效果。試點中學之一錦文中學(Clementi Town Secondary School)對學生進行訪談,學生們表示:“這一計劃讓我感到我有能力學習更高水平的課程”;“我喜歡小班化教學,在課堂上我們可以集中精力,并當場快速地解決疑難問題”;“我喜歡學科分級,因為我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結識更多不同班的朋友,即便它可能是需要面對的一種挑戰(zhàn)。”[25]從調查與訪談的結果來看,實施“學科分級全面計劃”試點學校的學生擁有更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更強的學習動力。因此,新加坡教育部將繼續(xù)借鑒這些試點學校的經驗,支持更多的學校參加這一計劃。到2022年,新加坡還將有大約30 所中學實施“學科分級全面計劃”,其余中學將在2023年和2024年實施“學科分級全面計劃。”[26]
為了配合“學科分級全面計劃”,新加坡教育部積極拓寬中學后教育途徑,增加多種學習渠道,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發(fā)揮其長處和興趣。中學后教育機構包括理工院校、工藝教育學院、高等藝術院校等。新加坡教育部將擴大理工院校預科班(PFP),以滿足不同學習興趣和學習速度的學習群體需求。到2023年,理工學院在現(xiàn)有通識課程(包括工程、商科、信息與數(shù)字技術)的基礎上,還將開設藝術、設計、媒體與科學等領域新課程。[27]新加坡教育部還加強高等藝術教育,加強與海外學校合作,為有藝術潛力的學生提供更多的發(fā)展空間?!皩W科分級全面計劃”與不同類型高等教育機構的教育改革相結合增加了教育的靈活性,為發(fā)揮學生的個體優(yōu)勢提供了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