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損害仔豬健康或性能的前提下,在保育豬日糧中可采用植物性蛋白替代動物性蛋白質。
在豬只所有的飼喂階段,仔豬階段日采食消耗最少,但其相應飼料也是最復雜和最昂貴的。若設定的平均斷奶體重越低,為了提高仔豬采食量,其日糧結構也就越復雜。乳糖酶在這個階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這段日糧中通常以乳糖作為碳水化合物的一個高度可消化的來源。動物性蛋白質也可能包含在仔豬早期飲食中,并作為氨基酸、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高依賴來源。這些動物性蛋白質通常包括血粉、肉粉、肉骨粉、家禽副產(chǎn)品和魚粉等動物副產(chǎn)品(Meeker和Meisinger,2015)。
魚粉是可消化氨基酸的重要來源,但不同來源的魚粉其營養(yǎng)成分差異很大。昂貴的魚粉價格使許多現(xiàn)代保育豬無法獲得優(yōu)質蛋白,為了降低飼料成本必須尋找替代的蛋白質來源。肉類副產(chǎn)品需要應用高溫來控制致病細菌和病毒,從而導致其營養(yǎng)成分和質量的變化(Navarro等人,2018年)。噴霧干燥血漿應用已顯示,可通過日糧誘導仔豬采食量增加和提供免疫球蛋白,特別是IgG。乳豬在出生后24-36 h后吸收免疫球蛋白的能力急劇下降(Veum和Odle,2001),研究表明IgG的主要益處是防止仔豬病原體在其腸壁上的結合(Balan等人,2020)。添加噴霧干燥血漿會明顯增加飼料的成本,應僅在特殊體質較弱的仔豬日糧中給予考慮,以刺激虛弱仔豬的采食量,或在保育豬階段,由于疾病的威脅,不愿或難以采食的仔豬。
給保育階段的豬只喂食全植物性飼料可能是一個棘手問題,但仔細考慮飼料中的所有成分,這還是有可能實現(xiàn)的。所謂的全植物性飼料是指缺乏動物性蛋白質的飲食。這些飼料并沒有什么神奇之處;事實上,除了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和單體氨基酸外,通常生長肥育豬幾乎完全被100%的植物性飼料喂養(yǎng)。將類似于谷類和油籽粕等原料納入到保育豬的日糧中取決于地理區(qū)域。在美國,玉米和豆粕是各個生產(chǎn)階段豬只日糧中的主要原料。在世界的其他地區(qū),有可能小麥或大麥是主要的谷物,而大豆可能部分或全部被菜籽粕、棉籽粕、椰子粕或向日葵粕所取代。然而,一些谷物(如含非淀粉多糖)和植物蛋白(如含胰蛋白酶抑制劑、單寧、棉酚)中的抗營養(yǎng)因子限制了它們在仔豬飼料中的應用。開發(fā)了幾種減少抗營養(yǎng)因子的特殊植物蛋白,如利用蛋白酶解技術以及單體氨基酸的添加,使得在不損害仔豬健康或生產(chǎn)性能的情況下,完全取代動物性蛋白質成為可能。
原料來源、價格、生物安全或倫理問題,以及營養(yǎng)學家的偏好通常決定哪些原料被納入仔豬飼料配方中。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xiàn)在生活在一個經(jīng)濟前行的時代,需要定期關注飼料原料的詳細營養(yǎng)成分。這一發(fā)展不但能掌握仔豬準確和精確的日糧配方,同時還提供了避免以前不利于仔豬生長的飼料以及未知或可變的營養(yǎng)成分。應定期對進入配方的飼料成分進行營養(yǎng)分析,無論其來源于植物還是動物,以盡量減少豬場出現(xiàn)任何意外影響豬生長的營養(yǎng)相關問題的風險。對于已知含有大量對仔豬健康有害成分的植物蛋白尤其如此,如胰蛋白酶抑制劑、凝集素、β-伴甘氨酸、皂苷、棉酚和其他多酚。努力平衡或減少這些不利于豬群健康的營養(yǎng)因素的數(shù)量,這些技術被引入到完整的仔豬日糧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其對生產(chǎn)性能產(chǎn)生負面影響的風險。經(jīng)過酶處理的專用大豆蛋白就是這樣的例子。它通過生物轉化工藝中應用優(yōu)質原料,降低了抗營養(yǎng)因子,同時保持了良好的消化率和完整的氨基酸結構,確保了仔豬更好的腸道健康和生長。
以植物蛋白取代動物蛋白的趨勢在未來的養(yǎng)殖業(yè)中顯得更為明顯。應用植物蛋白可能會降低飼料的成本,但在畜禽飼料中替代動物性蛋白質的主要驅動力之一是占領不斷增長的綠色發(fā)展市場,這些市場對標有“有機” “全天然” “從未使用過抗生素”或“散養(yǎng)過”的食品給予溢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