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理江南——縈縈絲線絺華年
展覽時間:2021.09.26—2021.11.28
展覽地點:吳文化博物館
蘇繡發(fā)源于吳縣一帶,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長久以來,蘇繡憑借秀麗的圖案、精巧的構思、細致的繡工和紛繁多變的針法,占據(jù)著吳地經(jīng)濟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如今,作為一門鮮有的、流傳至今且依然高度活躍的工藝美術,蘇繡為觀察吳地社會和文化變革提供了絕佳切入點,而歷代蘇繡大師則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創(chuàng)新,以精湛的技藝和突破性的思維探索更多元的發(fā)展。
刺繡工藝最初主要用于服飾,唐五代開始向藝術欣賞品方向發(fā)展,兩宋時分化為日用和欣賞兩個走向,有明一代則將文人畫的精髓引入其中。王鏊在其《姑蘇志》中提出:“精細雅潔,稱蘇州繡?!?,首次凝練了蘇繡的藝術風格。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蘇州以“繡市”而譽名四海,應用于生活、藝術與宗教的各個方面。清末民初出現(xiàn)的仿真繡、亂針繡等繡法使蘇繡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名手競秀、獨領風騷,居我國四大名繡之首。
展廳中,府向紅的作品《花影女袍》,以清代形制對襟女袍褂為載體,融入地方文化與當代美學設計理念,在云肩、挽袖、衣襟和衣邊等處,繡制著姿態(tài)各異的美人和童子,在庭院間或嬉戲、或靜坐、或閱讀,終成一幅動靜結合的蘇式“生活”立體畫卷。
在技藝上,蘇繡注重細節(jié)的處理,繡線銜接不露針跡,根據(jù)物象形態(tài)來變化絲理的排列,常用多種色線套繡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xiàn)物象時善于留白,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因此人們往往以“平、光、齊、勻、和、順、細、密”八個字概括蘇繡的特征。展廳中,府向紅的作品《萬物生旗袍》采用細平繡、管繡、納紗繡、虛實、滾針等多種針法,物象描寫細膩,庭園景致生動。
近代以來,時移世異,蘇繡幾經(jīng)衰頹,但卻能緊跟時代的步伐,以縈縈絲線展示其堅韌不屈。上世紀七十年代,精致繁復的刺繡和服、韓服及高檔日用品遠銷海外,為蘇繡打響了國際聲譽。與此同時,亂針繡、異色雙面繡等欣賞性刺繡裝飾品活躍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當下,蘇繡工藝在高端藝術品領域不斷探索的同時,越來越注重本位實用功能的回歸。新一代蘇繡藝人著力于打造“活”的蘇繡藝術,在“原生態(tài)”與“市場化”中尋找契合點,推動蘇繡實現(xiàn)更高層次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