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書香
李白有一首詩《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時人見我恒殊調(diào),聞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這首詩,表達了李白對書法家李邕的贊譽之情。
李邕少時在咸寧東南30 公里鐘臺山石室讀書習字,天然石室位于山腰處,冬暖夏涼,深愜人意,側(cè)臨桃花泉,近傍古木溪。成天面對石壁讀書習字,這似乎是冥冥之中的一種安排,這些時日在文字中的浸潤,造就了他集才氣、正氣、銳氣于一身的性情,造就了他舒展遒勁、險峭爽朗的筆法,注定了他一生一世的碑刻情結(jié)。
傳說有一次李邕騎馬于七星巖北郊游玩,被七星巖的美景感染,一時興起,飛鞭策馬奔馳起來,馬在飛奔時,一腳踩在了一塊平展的石頭上,火星四濺。李邕下馬看時,發(fā)現(xiàn)這石塊上竟留下了一深深的蹄印。面對這方石塊,他不舍離去,便將游覽七星巖的感受寫成一篇三百八十字的短文,刻在了這方石塊上。這個碑銘樸素雄健,字體結(jié)構(gòu)嚴謹端莊,筆畫剛勁有力。后來,人們形象地稱這塊石刻為“馬蹄碑”。
李邕的書法以碑版為多,高似孫《緯略》記載,李邕所書碑版達八百通之多,且?guī)缀醵际亲约鹤?。李邕一生書寫過的眾多碑銘中,以《麓山寺碑》最為精美。《麓山寺碑》是唐開元十八年(730 年)的作品,署李邕撰文并書,黃仙鶴刻石。碑高近3 米,寬1 米多,碑額陽文篆書“麓山寺碑”四個大宇,碑文1400 余字,駢散文體兼用,敘述了麓山寺自晉泰始四年(268 年)建立至唐開元十八年立碑時462 年來歷代興廢修葺、禪師宣揚佛法以及岳麓山的佳麗風光。此碑詞句華麗,筆法挺拔,氣勢縱橫,筆力雄健渾厚,集漢魏碑銘之長,如五岳之不可撼。由于此碑的文采、書法、刻工都精湛獨到,所以人們又稱它“三絕碑”?!叭^碑”在我國古代碑刻藝術中聲譽甚高,后起書法大師如蘇軾、米芾等都沿襲其法,趙孟頫自言“每作大字一意擬之”。自古至今,文人墨客游覽岳麓山,都要觀摩此碑,留下了不少吟詠的詩篇。
李邕存世的作品,總體來看,骨力內(nèi)含,結(jié)體欹側(cè),左低右高,奇趣橫生,而且奇而能穩(wěn),這與其字體始終保持中間的直立及重心偏低有關。他的作品從“二王”入手,能入乎內(nèi)而出乎其外,力脫二王窠臼,張揚個性風格,高舉創(chuàng)新大旗,務求別開生面。據(jù)王僧虔說,由八分字輕書而成的飛白體,就是李邕在鴻都門見匠人用蘸著白粉土的掃帚刷匾額,從中受到啟發(fā)創(chuàng)造出來的。魏晉以來,碑銘刻石都用真書撰寫,入唐以后,李邕改變用行書,名重一時。后人受其影響,也多采用行書寫碑。歐陽修說:“余始得李邕書,不甚好之,然疑邕以書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為他書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篤。譬猶結(jié)交,其始也難,則其合也必久。余雖因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見邕書,追求鐘、王以來字法,皆可以通,然邕書未必獨然。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余偶從邕書而得之耳。”這段話道出了他從“不甚好之”到“好之尤篤”的過程。無獨有偶,明人王世貞也說過類似的話:“李北海書翩翩自肆,乍見不使人敬,而久乃愛之。”蘇東坡、米芾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點,趙孟頫也極力追求他的筆意,從中學到了風度閑雅的書法境界。
觀摩李邕存世的作品,可以說,他是在用豪氣與才氣驅(qū)使筆墨,傾一腔心血才完成了一幅幅藝術佳構(gòu)。這樣非凡的功力,與他年少時在鐘臺山石室的磨礪大有關聯(lián)。他揮錘持鏨,躬身注目,揮汗忘情的神態(tài),穿越時空長廊,通過這些俊氣盈溢的碑銘,刻在了后人的心中。